以文字及視覺引導情境感知之資訊及知識表達設計:以唐宋詞網站為例

Words and Visual Guides of Context Perception for Knowledge Expression:
An Example of a Website for Lyrical Poetry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羅鳳珠Feng-juLo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博士生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講師

Doctoral Student ,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NTU
Lecturer ,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nguistics Literature , YuanZe University
E-mail: gefjulo@saturn.yzu.edu.tw

【摘 要】

  唐宋二代可以說是中國文學成就最高的二個朝代,除了唐詩、宋詩、唐宋詞、唐宋文、傳奇小說之外,音樂、繪畫、書法藝術也都取得空前的成就,最特殊的是這幾種藝術彼此交流,相互取材,多元藝術交相融合,一起滋長。也有很多文人同時具備多種藝術創造能力,文人如蘇軾,詩詞文書畫皆精,君王如宋徽宗,既是書法家也是畫家,上下交織,造就中國藝術最光輝燦爛的朝代。

  構成唐宋詞的形式元素是文字及音樂,詞人們以情境相通,物我交融的寫作技巧,將深刻細膩的情感內涵以文字及音樂傳遞到閱聽者心中。唐宋詞多媒體網站的設計,便是以能夠引發情境感知(Context-Awareness)的文字、影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作為引導閱聽者欣賞唐宋詞文本內涵的媒介為主要的設計方向,著重在表現唐宋詞文體特色,讓使用者登入網站,即可感受到唐宋詞文字、音樂、心境、情境、意境之美。

  本文探討的重點是如何引用「情境感知」的概念,利用資訊科技可以兼容多種訊息媒介的特性,探討如何在資訊網路上建置一個能引發閱聽者感受唐宋詞情境的網站,以領略唐宋詞之美,為文學傳播建立新的載體與形式。

【Abstract】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itnessed the greatest literary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history.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genres of poems, ci (or lyrical poetry),articles, and legendary novels, the fine arts including music,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lsoreached their creative heights. These perio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utual interchangeof materials and their blending. Many men of letters boasted talents in the various arts.Men of letters such as Su Shi were skilled at producing articles and paintings; EmperorHuizong was both a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

  The elements of ci (or lyrical poetr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re words and music. Composers of lyrical poetry conveyed profound and delicate sensitivities to their audiences through words and music. The design goal of this multimedia website is to focus on words, videos, pictures and animations that stimulate Context-Awareness cognition to guide readers and listeners in appreciating lyrical poetry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emphasis is on presenting characteristic writing styles so that once logged onto the site, users can discover the beauty of words, music, psyche, context andprospects.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ebsite that stimulates users to understand lyrical poetry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rough multimedia and by means of Context-Awareness cognition, to aid browsers, and to promote literature in a brand-new form and medium.

  關鍵詞:情境感知;知識組織;資訊表達;唐宋詞資料庫;文學傳播
  Keywords:Context awareness; Knowledge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expression; Database of Tang and Song lyrics; Literature promotion

壹、前言

  情境感知(Context – Awareness)概念最早是由Schilit & Theimer在1994年提出,主要的觀點是:隨著分散式行動計算(Mobile Distributed Computing)的興起,使用者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查詢任何其他位置的資訊,因此「感知情境」便成為新的挑戰。Schilit&Theimer認為情境可以分為三類:一、計算的情境:像是網路的連接、頻寬和附近的資源,例如印表機、顯示器或是工作站。二、使用者的情境:使用者的偏好、位置、週遭的人、目前的社會處境,或是使用者目前的姿勢、行為等。三、實體環境的情境:燈光、噪音的程度、交通情況、溫度等,可以描述環境狀況的資訊。(註1)

  而後,Dey在2001年為情境所下的定義是:「一個情境感知的系統是可以提供相關的資訊或是服務給使用者,而此相關則是依據使用者的任務而定。」(註2)Dey進一步提出情境感知的功能必須支援下列三項:一、提供資訊或是服務給使用者(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to a user)。二、提供使用者自動化的執行服務(Automatic execution of a service for a user)。三、可以利用這些情境資訊的標籤內容來做進階的查詢(Tagging of context to information to support later retrieval)。(註3)Chen and Kotz將情境區分為二類:一、主動式情境(Active Context):主動式,代表情境資訊會整個改變應用系統的行為模式,例如會議中,行動電話自動拒接或轉接。二、被動式情境(Passive Context):被動式,則只是單純影響應用系統資訊呈現方式,例如依使用者習慣與喜好,對資訊做不同的優先排序。(註4)

  近幾年來,情境感知多數的應用是在數位學習與服務系統方面,並常與本體論(Ontology)及資料探勘(Data mining)技術結合,以提升資料搜尋、存取與檢索質量;與情感計算(Affective Computing)結合,應用於人臉表情及語音辨識,以提升電腦的情境感知能力。

  本文探討的重點是如何引用「情境感知」的概念,利用資訊科技可以兼容多種訊息媒介的特性,探討如何在資訊網路上建置一個能引發閱聽者感受唐宋詞情境的網站,以領略唐宋詞之美,為文學傳播建立新的形式。

  唐宋二代可以說是中國文學成就最高的二個朝代,除了唐詩、宋詩、唐宋詞、唐宋文、傳奇小說之外,音樂、繪畫、書法藝術也都取得空前的成就,最特殊的是這幾種藝術彼此交流,相互取材,多元藝術交相融合,一起滋長。也有很多文人同時具備多種藝術創造能力,文人如蘇軾,詩詞文書畫皆精,君王如宋徽宗,既是書法家也是畫家,上下交織,造就中國藝術最光輝燦爛的朝代。

  音樂與文學是人類各種藝術中最具有抒情性,最易於感人的藝術形式。詩與樂本來就是同源的藝術,從《詩經》開始,中國詩歌就建立了與音樂結合的傳統。《禮記.樂記》從音樂的起源作這樣的詮釋:「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註5)《毛詩正義.毛詩序》從詩歌的起源做這樣的詮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註6)《禮記.樂記》也有類似的觀點:「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註7)詩與樂都是人心感於外物的情意表現。

  中國音樂包含三大體系,其一是漢魏以前的雅樂,這一時期的樂器以:鐘、鼓、琴、瑟為主;其二是漢魏時期的清樂,這一時期的樂器以絲竹樂器之箏、瑟、簫、竽為主;其三是隋唐以後的燕樂,分為西涼樂、龜茲樂二種,這一時期的樂器以彈絃樂器之琵琶、胡琴;吹樂器之觱篥、笙、笛;打擊樂器之羯鼓為主。(註8)

  文學與音樂的三次結合,分別是(註9):

  一、先秦以前之《詩經》、《楚辭》:《詩經》的風、雅、頌以音樂分類,《詩經》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屈原創作合樂的〈九歌〉,另一篇〈九章〉也以樂為名,這時期以雅樂為主。

  二、漢魏時期的樂府詩:無論是巷末歌謠或吳聲西曲,有很多樂府詩以聲辭相雜的形式傳世,這時期以清樂為主。

  三、唐宋詩詞:以燕樂為主,「依曲拍為句」的詞,與音樂的結合就更為密切,更為完美了。

  詞的起源與音樂的關係,在吳熊和所著《唐宋詞通論》第一章詞源,開宗明義的指出:「談論詞的起源,必須從詞樂入手。詞是隨著隋唐燕樂的興起而起的一種音樂文藝,有樂始有曲,有曲始有詞。」(註10)吳著還進一步說明:「樂、曲、詞三者迭興是有漸進之序的,並非同時並起。燕樂起於隋唐之際,其曲始繁則在一個世紀之後的開元、天寶期間,而詞體的成立,則比曲的流行還要晚些。盛唐時的教坊曲,很多配以聲詩傳唱。『依曲拍為句』這種以詞合樂的方式出現後,曲調才轉為詞調,詞體也才在這時始告確立。」(註11)吳著這一段論述所引用的「依曲拍為句」,出自於劉禹錫〈憶江南〉二首所寫的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註12),自此文人填詞才得以確立,這是文獻所留下來最早的記載。其後,有詞帝之稱的南唐後主李煜、北宋柳永、周邦彥、南宋姜夔,都有很高的音樂造詣,也以他們的音樂造詣創制了很多新調,詞可說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另從宋人柳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註13)、姜夔:「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註14)、張綱:「坐有文章公子,爭吟唱、詩滿花牋。」(註15)宋代民間流傳「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註16);筆記小說:「東坡詞須關西大漢拿銅琵鐵板,高唱大江東去;柳永詞須女子執紅牙板,歌曉風殘月。」(註17)等等,都可以看到宋人唱詞的紀錄。宋徽宗曾設立大晟府,請周邦彥主持,由宮廷製譜作曲,開班講授教唱,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

  從以上敘述,我們幾乎可以說詞是音樂文學。文學以文字記載,音樂以音符記載,雖然都有一個具體的文字或音符做為記載與傳播的媒介,但是若作為藝術之美來欣賞,比起有具體視覺形象的書法、繪畫藝術,文學與音樂相對而言是比較抽象的,這也增加了欣賞唐宋詞內涵之美的困難。

  另外就文學內涵的特性分析,詞與詩同屬於韻文,發展的年代從中唐至南宋末年,文人填詞雖始於中唐的劉禹錫、白居易,但是從晚唐的溫庭筠開始,才正式以詞為主要的寫作文體。這一段時間,同屬於韻文的唐詩,其質與量都已達到顛峰。轉入宋代,宋詩在寫作內容及修辭技巧上另闢蹊徑,也取得很高的成就,唐宋詞夾在其中,自有其與詩相異的特質,才有可能發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註18)何謂「境闊」?何謂「言長」?詞與詩的差別在哪裡呢?況周頤《蕙風詞話》說:「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外有萬不得已者在,此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註19)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自序》也說:「後人之感,感於文不若感於詩,感於詩不若感於詞。」(註20)楊海明《唐宋詞史》論述唐宋詞的整體觀,首先指出的便是「(唐宋詞是)狹深文體和心緒文學」。(註21)由這些敘述可知,唐宋詞特別讓人覺得「言長」、覺得「有萬不得已者在」,覺得有感於「心」,主要的原因是唐宋詞以纏綿委婉的筆法,娓娓道出最幽微的心事,對心境及情感的描寫深刻細膩,動人情懷。

  詩詞韻文的字數有限,作者會充分應用各種寫作技巧,在最少的字數之內傳遞最豐富的情意與內涵,詩詞韻文與語體文不同的地方是詩詞善用聲情的技巧,以平仄格律及聲調的抑揚頓挫表達情感。(註22)宋詞格律分為二部分,一是規定平仄押韻及句法的詞譜,一是記錄音樂旋律的音譜。詞譜以文字記載,比較容易保存,就算遺失,也可以從作品中還原,音譜記載聲音旋律,保存不易,加上詞相當於宋代的流行歌曲,於大街小巷、歌樓酒肆之間傳唱不絕,在幾乎人人能唱的環境之下,音譜的紀錄被忽略,時間久了,亡佚殆盡,因此詞譜保留得多,音譜保留得少。從現存文獻所保留的姜夔《白石道人歌》曲譜,其唱法雖已不可考,但從曲譜看來,宋詞的音樂對於詞義的表達,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從以上分析可知,構成唐宋詞的形式元素是文字及音樂,詞人們以情境相通,物我交融的寫作技巧,將深刻細膩的情感內涵以文字及音樂傳遞到閱聽者心中。唐宋詞多媒體網站的設計,便是以能夠引發情境感知(Context – Awareness)的文字、影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作為引導閱聽者欣賞唐宋詞文本內涵的媒介為主要的設計方向,著重在表現唐宋詞文體特色,讓使用者登入網站,即可感受到唐宋詞文字、音樂、心境、情境、意境之美。網站功能定位在典藏、研究、教學與自學,使用對象為高中以上的師生及喜好唐宋詞的閱聽者。

貳、唐宋詞網站的內容及知識組織結構、資訊表達架構

  唐宋詞網站的內容及媒體形式包括:一、文字資料:23,909闋唐宋詞(不含重出詞);二、影音資料:唐宋詞吟唱;三、圖像資料:照片、圖畫;四、教學軟體:卡拉迷
(Karaoke)吟唱教學及倚聲填詞軟體、情境電子卡。(註23)

  唐宋詞網站的資訊表達及視覺設計的每一個元素,都與詞的內容有關,使用者登入首頁,即可從視覺、聽覺感受網站的內容。唐宋詞網站的設計,與其他網站最大的不同是,從首頁到每一個主題頁,每一個選項的圖標(icon),都以一句足以表達該主題內涵的唐宋詞詞句帶出,讓使用者一進入首頁,便充滿了唐宋詞之美,這種以適當的唐宋詞詞句帶出主題的設計方式,正是Dey所提出的情境感知功能之第三項:「可以利用這些情境資訊的標籤內容來做進階的查詢」的理念,使用者從標題所引用的唐宋詞詞句便能體會與聯想該單元的內容,而據以作為點選的判斷依據。網站之知識組織結構及資訊表達架構如圖1。(註24)

參、標題及首頁: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宋詞古唱虛擬實境教學網站

  一、網站標題:以柳永〈鶴沖天〉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如圖2(註25)做為網站的主標題,在設計上的考量是用以彰顯柳永在唐宋詞發展史上重要的地位。詞到了北宋太宗(939~976即位~997)以後,大量創制新聲(註26),柳永在這之後(註27),以其浪漫的性格及音樂的天分所創作的慢詞,除了將詞從小令轉向長調,他的詞作在當時流行的程度,已達到「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註28)的地步,可見柳永對於詞體發展的影響。柳永因為寫俗詞,不見容與宋仁宗及晏殊等北宋文人,致使他仕途多舛,遂作〈鶴沖天〉詞以自嘲。(註29)引用「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作為網站標題,一方面呈現唐宋詞詞樂合一的文體特色,一方面彰顯柳永的地位及詞樂新聲的興起時機。

  二、背景音樂:以李勉教授考定,許淑敏、陳春秀吟唱的三十五闋宋詞古唱作為背景音樂,每一次登入網站,都會自動更新,讓使用者從首頁就可以感受宋詞古唱音律之美。

  三、視覺設計圖像元素:以一位手執小扇,獨自倚樹,背人而立的女子及柳樹為主調(註30),中間是秀麗的小山小水。唐宋詞屬於「杏花春雨江南」(註31)的南方文學

(註32),以描寫男女之情為主要內容,以傷春悲秋為主要基調,其中的女性多數是歡場女子。尋芳客一夜尋歡,有時許下如假似真,如真似假的承諾,這些歡場女子,總也有動了真情的時候,於是乎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心事暗藏心中,難以言喻,唐代韓翃愛戀的女子柳姬以「楊柳枝,芳菲節,苦恨年年贈離別。一夜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註33)自憐自況,說中了多少歡場女子的無可奈何。柳樹具有離別的意象,古人送行時折柳相贈,可見於《三輔黃圖》的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註34)漢代以來的樂府詩〈折楊柳〉,寫的都是離別之苦。唐宋詞以兩性情感為主軸,在柳永之前,詞人筆下的女性多數是歡場女子。在這些逢場作戲,送往迎來的歌樓妓館之間,柳樹被大量的描寫。唐宋詞總計24,226闋(含重出詞),寫到柳樹的句子有3,144句;全唐詩51,170首,是唐宋詞的二倍多,寫到柳樹的句子有3,055句,柳樹也是唐宋詞出現頻率最高的植物,以柳樹作為首頁圖像的元素,既顯示了唐宋詞裡被描寫最多的植物,更凸顯了柳樹所含有的離別意象。

  四、內容選單圖檔:網站內容分為三大區塊,六個單元。以「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引導出唐宋詞古唱;以「若有知音見採,不辭遍唱陽春」引導出唐宋詞作品及網路教學;以「江山明秀飛詩情」引導出詩意象圖庫及情境電子卡。三大區塊之下再細分為「曲譜區」、「吟唱區」、「唐宋詞區」、「教學推廣區」、「詩意象圖庫」、「情境電子卡」六個單元,每一個單元各以一句詞引導,引導詞句的含義將於各單元說明。

肆、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唐宋詞吟唱區

  唐宋詞吟唱區以姜夔〈過垂虹〉:「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的句子做為單元內涵的引導詞句。姜夔愛好音樂與文學,曾向宋寧宗進〈大樂議〉提出整理音樂的建言,可惜沒有被採納。(註35)本單元以姜夔的詩句作為導引,除了因為詩句的含義符合單元的內容,同時也肯定姜夔能填詞譜曲的成就及對宋代音樂的貢獻。

  唐宋詞吟唱區分為曲譜與吟唱二部分,以「自作新詞韻最嬌」帶出曲譜區,以「小紅低唱我吹簫」帶出吟唱區。

  一、「曲譜區」包含二個單元:「曲中依約斷人腸:倚聲填詞」,引歐陽澈〈玉樓春〉句。(註36)這裡是「倚聲填詞格律自動檢測索引教學系統」,使用者可以從中選擇詞牌、詞韻、詞譜,直接在網路上倚聲填詞,系統提供自動批改格律的功能。「此曲有意無人傳:曲譜檔」,引李白〈長相思〉句。(註37)這一區典藏了李勉考定、許介彥校訂的《宋詞古唱考定》標準本,總計三十八闋詞。將二個單元整合在一起,使用者可以用自己填的詞,配上李勉教授考定的曲譜吟唱。

  二、「吟唱區」包含三個單元:「歌盡桃花扇底風:Karaoke」引晏幾道〈鷓鴣天〉句。(註38)這個單元以卡拉OK(Karaoke)軟體「卡拉迷」製作宋詞吟唱系統,可進行以「線上語音」及「哼唱旋律」點選歌曲,系統將會協助伴奏,也可以自由更換吟唱曲目之背景圖像,提供宋詞吟唱之自學或教學功能。「彈到春山眉黛低:Midi檔」將晏幾道〈菩薩蠻〉:「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註39)二句融合為一句,這個單元提供316種引自《九宮大成譜》、《碎金詞譜》、《白石道人歌曲》、《曲譜大成》、《魏氏樂譜》、《宋詞古唱考定》、《陳蕾士、鄭亞通古譜整理》等典籍的唐宋詞曲譜,錄製Midi檔,提供「全部」、「詞牌名」、「作者」、「朝代」、「出處」五種分類索引,使用者可以作為學習唱詞時伴奏之用。「水調聲長醉裡聽:吟唱」引馮延巳〈拋球樂〉句(註40),這個單元收錄了李勉、許介彥、許淑敏、陳春秀的宋詞吟唱,供使用者欣賞與學習之用。

伍、若有知音見採:唐宋詞全文資料庫

  唐宋詞全文資料庫收唐五代詞2,849闋。宋詞21,377闋,總計24,226闋,其中重出詞有626闋,隸屬於二位作者名下的有302闋,隸屬三位作者名下的有8闋,扣除重出,只有309闋,總計唐宋詞扣除重出詞的重複部分,共有23,909闋。(註41)

  「若有知音見採」語出晏殊〈山亭柳〉(贈歌者):「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花柳上、鬥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數年來往咸京道,殘盃冷炙謾消魂。衷腸事、託何人。若有知音見採,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這闋詞的「衷腸事、託何人」真可說是道盡了溫庭筠等花間派詞人筆下那些「綺筵公子,繡幌佳人」(註42)的心事,因此以「若有知音見採」作為本單元的引導詞句,期待後之讀詞者,都是懂得見採之知音。

  唐宋詞全文資料庫,除了提供傳統字形辨認的的全文檢索功能,還提供可以分辨語義的語義概念檢索功能。唐宋詞語義概念分類的類別沿用全唐詩的語義概念分類,其分類的理論與方法已在〈植基於中國詩詞語言特性所建構之語意概念分類體系研究〉(註43),文中詳述。詩詞語言語義分類,除了參考語義學的語義知識來做為分類的依據,還兼顧詩詞文體之詞語語義、詩詞描寫技巧與修辭特徵等詩詞用語含義類別分類,尤其是詩詞之時間、季節、天候、景物、動植物等類別,與詩詞之心境、情境、意境之表達關係密切,說明如下:

  一、時間

  詩詞裡所描寫的時間,是清晨、是黃昏,是白天,是夜晚,與作者當時的心境關係密切。李清照思念她丈夫的詞都寫於黃昏或夜晚,唯一寫到白天的詞彙是〈醉花陰〉首句的「薄霧濃雰愁永晝」,但是接著隨即寫到「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時間仍歸結到「半夜」與「黃昏」。而唯一的白晝也是掩蓋在漫天鋪地的薄霧濃雰之中,因思念丈夫而人比黃花瘦的憂愁,天地間、心頭中濃雰揮之不去而愁永晝的白天。另如引發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銷得人憔悴。」決心的時間是「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的黃昏。使柳永「倚闌干處,正恁凝眸」的時間,也是「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的黃昏。其他如呂巖的〈明月斜〉:「落日斜,秋風冷。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溫庭筠〈夢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的時間都是黃昏;韋莊〈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溫庭筠〈更漏子〉:「玉鑪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的時間是夜晚,因為黃昏與夜晚,無論是對於獨守空閨的女子或是在客途踽踽獨行的失意詞客,眼看「萬族各有託」(註44),眼看「宿鳥歸飛急」(註45),往往使人特別容易思念遠去的
心上人、思念家鄉而感傷縈懷。

  二、季節

  《文心雕龍》〈物色第四十六〉:「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沈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註46)季節更替所帶來的自然景觀變化,牽動著詩人細膩多感的心境。《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毛亨〈疏〉曰:「春則女悲,秋則士悲。感其萬物之化,故所以悲也。」(註47)由此可知,引發春女秋士所感所悲者,皆因季節更迭,景物轉換所引起的情緒變化。葉嘉瑩教授在《唐宋詞十七講.第八講柳永》文中說:「柳永生平都是不幸的,都是不得意的而由於這樣的原因,而造成了柳永詞中的一種成就,而且使中國詞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就是說詞裡的感情從『春女善懷』轉變成了『秋士易悲』的感情了。」(註48)唐宋詞裡「春女善懷」,懷的是相思別離的閨中之怨,「秋士易悲」悲的是才志難伸的失路之痛。中國詩詞常以男女關係比喻君臣關係,這二種情感常常是相通的,也使得唐宋詞裡充滿了傷春悲秋的落寞淒涼,季節便成了作者傳遞心境的重要媒介。

  三、天候

  無論從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雰愁永晝」的「薄霧濃雰」,或從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的暮雨霜風,或從蘇軾〈水龍吟〉:「露寒煙冷蒹葭老,天外征鴻寥唳。」的「露寒煙冷」,都可以知道,天候之陰晴冷熱、風霜雪露、雲霧煙霞、雷電雹霓等等變化,與景觀的變化一樣,為多思多感的詩人們帶來無限的情懷波動,天候成了撩撥牽引作者情感的重要因素。

  四、景觀

  景觀是外在客觀的物境,牽動著詩人的情思意念,詩人的情意與客觀的物境互相觸動,構成了意與境的交融,形成感人的詩篇。

  袁行霈教授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文中分析,中國古典詩歌意與境的交融有三種方式,其一是情隨境生,其二是移情入境,其三是體貼物情,物我情融(註49)。「情隨境生」相當於「以景襯情」,如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詞中,上片的景物,引發「黯鄉魂,追旅思」的思鄉情懷。「移情入境」相當於「以情襯景」,如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詞,因思及將要與心上人分別,詩人因為內心感傷而覺得大地春容都為之慘澹嗚咽。「體貼物情,物我情融」相當於「情景交融」,這一類的詩詞所佔的數量非常多,信手拈來,比比皆是,如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想要留花的是人,一片情痴之中,卻一廂情願的以為花也留人。蔣捷〈梅花引〉:「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明寫的雖是「白鷗問我泊孤舟」,其實是詩人想問白鷗知不知道自己因何人何事泊舟於此?

  景物的描寫,是詩詞寫作裡最常被用來烘托情境的方法,最能引導出作者內心深處的心境。景物隨著四時的變化,日夜的交替,各自產生不同的景觀,觸動詩人的情懷,是情境引導的重要媒介。

  五、動植物

  《論語.陽貨篇》記載:「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註50)〈論語注疏〉曰:「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言詩人多記鳥獸草木之名以為比,興則因又多識於此鳥獸草木之名也。」(註51)何謂比興,朱熹《楚辭集註》:「賦則直陳其事,比則取物為比,興則托物興詞。」(註52)由此可知,以「鳥獸草木」等動植物做為詩歌比興的技巧,是《詩經》以來詩歌創作的傳統。

  動植物除了用來做為詩歌比興的技巧,詩人也常把自己的情感投注在動植物等物象之上,藉以寄託自己的情感,而使這些原本沒有知覺的動植物,附著上了詩人情感,而產生富含詩人藝術美學創造與情感點染化合的意象,傳遞到閱聽者心中,引發閱聽者的共鳴,而成為作者與閱聽者之間情感溝通的媒介,中國古典詩歌經過長期的發展,有些動植物已經有固定的意象。例如植物裡的草: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賀鑄〈六么令〉:「蘭舟欲上,回首離愁滿芳草。」、陸游〈桃源憶故人〉:「離離芳草長亭暮。無奈征車不住。惟有斷鴻煙渚。知我頻回顧。」王銍〈芳草〉:「到底多情是芳草,長隨離恨遍天涯。」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這些詩詞裡的青青芳草,已經附著了離別的感傷色彩。又如動物裡的鹿:《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使鹿附著了隱逸的意象,其後李白〈山人勸酒〉:「各守麋鹿志,恥隨龍虎爭。」蘇軾〈次韻孔文仲推官見贈〉:「我本麋鹿性,諒非伏轅姿。」蘇軾〈二月十六日,與張、李二君遊南溪,醉後,相與解衣濯足,因詠韓公《山石》之篇,慨然知其所以樂而忘其在數百年之外也。次其韻〉:「君看麋鹿隱豐草,豈羨玉勒黃金鞿。」李之儀〈朝中措〉:「獨泛扁舟歸去,老來不耐霜寒。寄語山中麋鹿,斷雲相次東還。」都以麋鹿寄託自己想要歸隱山林之意。動植物在詩詞裡扮演重要的興觀群怨功能,作者的情懷得以藉著動植物抒發寄託。

  以上這幾種語義類別,最常用來作為烘托與傳遞詩人心境、情境、意境的媒介,以情境感知引導閱聽者解讀唐宋詞時,這些語義類別顯得格外重要。

陸、不辭遍唱陽春:教學推廣區

  這一個單元以介紹宋詞吟唱教學的相關知識為主,引「不辭遍唱陽春」所要表達的含義是與唐宋詞資料庫對映,前者是以文字等待知音見採,這裡是為知音不辭遍唱陽春。內容包含「網路社群」是蒐集網路上詩詞吟唱社團做網外連結;「其他吟唱」是筆者主持建置的其他詩詞吟唱網站。「教學觀摩」是舉辦詩詞吟唱教學工作坊的教學實況錄影;「網路教學」包含:一、「李勉老師訪談」,這是筆者對李勉教授所做有關宋詞吟唱教學的訪談錄影;二、「吟唱教學示範」,這是許介彥老師所做的宋詞吟唱教學示範;三、「吟唱詞文賞析」,要把宋詞吟唱出韻味,對於詞作內容的了解非常重要,這個單元收錄蔡義江教授所寫的宋詞註解、解讀及精譯301闋,可以幫助閱聽者解讀宋詞。(註53)四、「詞曲音律宮調」內容是詞的四音十二律宮調表以及不同的宮調所適合表達的情感;五、「吟唱相關知識」收錄李勉教授講授的宋詞古唱相關知識及宋詞吟唱伴奏的樂器。

柒、江山明秀飛詩情:詩意象資料庫

  「江山明秀飛詩情」出自徐俯〈浣溪沙〉詞(註54),「詩意象」的「詩」字,指的是廣義的詩,包含詩詞曲等韻文。

  文學不外乎描寫主觀內在的情思意念、客觀外在的事物以及人與外物的互動。內在的情思是心境,外在的景物是物境,彼此相互牽引,雙向觸動。高友工在〈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下):經驗的材料與解釋〉文中說:「『心境』與『物境』必然是相通的。『物境』必然包括、影響『心境』,這是自『外』推『內』;『心境』也自然吸收、反映『物境』,這是以『內』括『外』。」(註55)「物境」如何影響「心境」?以柳永的〈夜半樂〉:「凍雲黯淡天氣,扁舟一葉,乘興離江渚。渡萬壑千巖,越溪深處。怒濤漸息,樵風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帆高舉。泛畫鷁、翩翩過南浦。望中酒旆閃閃,一簇煙村,數行霜樹。殘日下,漁人鳴榔歸去。敗荷零落,衰楊掩映,岸邊兩兩三三,浣沙遊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語。到此因念,繡閣輕拋,浪萍難駐。歎後約丁寧竟何據。慘離懷,空恨歲晚歸期阻。凝淚眼、杳杳神京路。斷鴻聲遠長天暮。」為例,這一闋詞共有三片,以鋪敘展衍的筆法,描寫三種不同的心境,心境的轉換,完全被外在的景觀牽動。從詞的開頭「凍雲黯淡天氣」及中片「敗荷零落,衰楊掩映」可知時節已進入秋末,氣溫很低,天色黯淡,這樣的季節與天候,正是宋玉筆下「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季節(註56),在中國詩歌的傳統裡帶有濃厚的悲秋情緒,然而作者帶著興致,乘著一葉扁舟出遊,渡過萬壑千巖,越過溪水深處,聽到二岸商旅相呼的熱鬧景象,心情與舟行一樣輕快。然而中片描寫到了黃昏時,殘暉落日下的敗荷衰柳、鳴榔歸去的漁人,含羞笑相語的浣沙遊女,眼前景象觸動了他的思鄉情愁,下片心情急轉直下,想到自己輕易的拋下繡閣佳人,至今萍蹤難定,佳人臨別相約歸期的叮嚀,不知何時才能實現,在斷鴻聲遠的暮色中,不由得觸動慘澹離懷,卻只能以淚眼凝望杳杳歸鄉路。從這一闋詞,我們可以看到柳永的心境一路隨著眼前四目可及的景觀轉
換,這就是典型的「物境」影響「心境」。

  「心境」如何影響「物境」呢?以蘇軾次韻章質夫的楊花詞〈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為例,蘇軾這一闋詞寫於宋神宗元豐四年(西元1081年),當時他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在黃州,謫居異鄉,自傷處境如同隨風飄盪的楊花,拋家傍路,無人憐惜,只能漫隨流水,委身塵土。眼前的景象,在傷心人眼中看來,飄落的不是楊花,而是點點離人淚,這是物境隨著心境轉移。

  《文心雕龍》〈物色〉篇:「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註57)、〈神思〉篇:「思理為妙,神與物遊」(註58)劉勰論述的重點也是心境與物境互相牽引,雙向觸動而使物我相通的過程。作者以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去感知物境而影響心境,也因為心境不同而在觀看物境時不自覺中把自己的心境附著在物境上,而使得物境附著了作者的心境;閱聽者研讀文學作品,透過作者對物境的點染化合感發,也以個人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的經驗去想像、去感知作者描繪物境時所蘊藏的心境。作者心境的形成,文字的表現,閱聽者的感知,中間必須有足以引發共鳴的媒介,這個媒介就是具體客觀存在的物象,如前述二闋詞中的楊花、霜樹、敗荷、衰楊、殘日、漁人、遊女等等。心境與物境相互牽引的過程需要透過類比與聯想去串連,類比與聯想都是主觀的想像。對此,高友工在〈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試論「知」與「言」〉文中對於文學研究透過語言分析的想像層次有精闢的論述:「在這主觀即時的想像中綜合萬象的是一種『同一關係』。『同一關係』可以是自我此刻與現象世界的感應。亦可以是現象世界自有的感應。但後者既為自我在此時所知,則仍然是一種自我的感應,何況我們所感到的萬物自有的感應往往是因自我心象『外射』(projection)所致。也許可以說前者是『我』因『境』生『感』,由『感』生『情』,終於『情境』可以交融無間。這是一種自我因『延續』(extension)而導致的『同一』,創造一個無間隔距離的『綿延』(continuity)世界。後者是『我』以『心』體『物』,以『物』喻『我』,因此『物我』的界限泯滅。這是一種自我因『轉位』(transposition)而形成的『同一』,由於物物『相等』(equivalence),因而有一個心遊無礙的世界。」(註59)高友工論述中的「綿延世界」是由外物感動人心,由境生情而成,正是袁行霈教授所說的「情隨境生」(註60);「心遊無礙的世界」是從以心體物,移情於物而成,也與袁行霈教授所說的「移情入境」相合。(註61)在這些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物我相融互動的過程中,達到「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文學藝術世界。

  文學創作是作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過程,作者因各種因素有感於心時,產生意念,行諸文字,而創造了文學作品。文學的欣賞過程恰好相反,是閱聽者見斯文而有感於心,閱聽者閱讀文學作品,因作品內容而引發意念,有感於心,進而與作者產生共鳴。如前所述,引發作者與閱聽者共鳴的媒介是動植物與景觀等具體的物象。袁行霈教授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文中說,從物象到意象是藝術的創造,一個物象可以構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許多意象,詩人在構成意象時,可以誇張物象某一方面的特點,以加強詩的藝術效果,還可以用某一物象為聯想的起點,創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總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礎。(註62)每一位閱聽者所居處的自然環境不一樣,地理景觀也不一樣,動植物生態不一樣,感受到的四時天候變化也不一樣,因此對於詩詞中所描寫的景觀與動植物未必見過,如果未曾見過,便不容易感受詩詞中藉以寄託的情感。

  「詩意象」單元的設計,即是以照片、圖畫及詩詞版畫等具體的圖像,幫助閱聽者理解及感受詩詞中的情境。視覺化的動態網頁設計,將作者創作及閱聽者欣賞的共鳴過程,循著人(作者)→情(情意)→詩(詩意)→意(情意、詩意)→象(物象→意象)→境(心境、情境、意境)→人(閱聽者及作者)的順序,並以虛線與動物、植物、景物圖像資料庫串連,隨著文字出現及虛線連結的順序,將創作與欣賞的過程、詩詞之情景相襯的修辭技巧,詩詞創作之物象、意象與意境的關係呈現出來,詳如圖3:

  「詩意象」單元,在每一張圖檔標註其作者、來源出處、拍攝時間地點、是屬於原件或翻拍。動植物照片還加註動植物之中英文名稱。資料庫內容,除了依媒體類別分為照片、畫譜、詩詞畫譜,還依圖像中的內容分為動物、植物、景物三類,每一張圖像都依內容的不同,以及詩詞裡描寫方式的不同以不同項目描述,以方便使用者檢索查詢,資料庫架構及描述方式如圖4:

  「詩意象」單元基於文學作品中物我交融互動的概念而設計,目的是讓使用者研讀詩詞時,從圖檔中尋找適當的圖像作為對照欣賞的輔助媒體,也可以作為教學的輔助教材。圖檔資料經過描述之後,使用者很容易從所描述的概念尋找自己需要的圖像。詩詞裡物象的用法,有些是客觀知識性的描述與呈現,有些是主觀情意性的引導與感發。知識性的資料是客觀的,不涉及因人而異的主觀判斷,依物象名稱對映即可,如元稹〈遣悲懷〉:「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之「藿」與「槐」是客觀知識,不帶個人情意,從物象的名稱尋找即可。情境性的詩詞,詩人的情意受到外物影響,容許主觀的感受與選擇,比較複雜,只能以概念搜尋,所描述的概念以可能影響詩人情意感受的季節、天候、時間及地景、地貌、物象特徵(動物之體型大小,植物之花形顏色)、狀態(植物之花開與花落、動物之群棲與獨飛)等因素作為描述的概念類別,使用者依概念類別選擇所需的圖像。以柳永〈八聲甘州〉為例,這一闋詞的上片寫景,下片寫情。從寫景的上片:「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分析,寫作的季節是秋天(清秋),時間是黃昏(暮雨、殘照),天候是雨天(瀟瀟暮雨),地景有關塞山河及長江,地貌是花落葉枯(紅衰翠減)。使用者依據對內容的分析,即可在資料庫裡依所分析的類別之概念,以交集縮小或以聯集放大查檢範圍,找到條件符合的圖檔。如前所述,唐宋詞全文提供字形分辨及語義概念分類的檢索功能,因此使用者無論是從詞作含義尋找相配的圖檔,或從圖檔尋找適合的詞作,都可以透過圖檔、詞文內容的描述及概念的分類查檢適當的資料。

  作為引導動植物景觀類別的詞句,說明如下:

  一、植物:「不是荼蘼相伴,如何過得黃昏」,引自朱敦儒〈朝中措〉:「紅稀綠暗掩重門。芳徑罷追尋。已是老於前歲,那堪窮似他人。一杯自勸,江湖倦客,風雨殘春。不是荼蘼相伴,如何過得黃昏。」中國的詩人們特別喜歡荼蘼花,通常種在院子裡,作為花籬或搭起花架,詩人們感傷春逝情了,在花下飲酒吟詩沉思,或將花瓣投入酒中,成為帶有荼蘼花甜甜香味的荼蘼酒,他既沒有牡丹的國色天香,也不如桃花的灼灼其華。在詩人的「重窗淺夢中」(註63),靜靜的自開自落。蘇軾詩:「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註64)、任拙齋詩:「一年春事到荼蘼」(註65)、王琪詩:「開到荼蘼花事了」(註66),陸游詩:「數聲鵯鵊呼殘夢,一架荼蘼送晚春。」(註67)都是寫荼蘼花是春末最後花影的感嘆,荼蘼花陪伴詩人度過晚春幽靜寂寞的黃昏。

  二、動物:「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引自蔣捷〈梅花引〉:「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

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閒影,冷清清,憶舊遊。舊遊舊遊今在不。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雲,溼透木綿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擬人化是詩詞裡常使用的修辭技巧,把自己的心思意念轉移到外物,不說自己心裡想甚麼,要甚麼,只說是這些外物想這些,要這些。除了蔣捷〈梅花引〉裡的白鷗,還有張炎〈解連環〉裡「楚江空晚,悵離群萬里,怳然驚散」(註68)的那隻孤雁,寫的都是詩人的心境。

  三、景觀:「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引自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物我相通的作品,詩詞裡作者把自己融入景中,神與物遊,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捌、青鳥不傳雲外信:詩意圖像及情境電子卡

  「詩意象資料庫區」將圖像檔案分類描述,提供圖檔與詞文搭配的功能,讓使用者了解情與境、物與我的關係,利用系統所提供的功能,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主觀的判斷與感受搭配圖檔與詞文。本單元利用前述圖檔與詞文的分類,建立「詩意圖像」資料庫,並提供發送情境電子卡的功能。

  「詩意圖像資料庫」是將圖檔與詞文先做好搭配,以具體的圖像引導使用者感知宋詞內容的情境。「詩意圖像資料庫」依「圖像類別」、「圖像季節」、「文體類別」、「詩題筆劃」、「詩意主題」、「情境類別」建立索引,方便使用者查檢。

  「詩意象情境電子卡」以李璟〈山花子〉:「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註69)引導,設計的想法是:當我們也有「衷腸事」要寄予某人時,自己未必能寫詩填詞,就算寫好了詩,填好了詞,也未必能配上一幅好畫,市面上的卡片又未必符合自己的需要。本單元利用已有的圖庫資料及唐宋詞資料,建立圖檔與詞文自由搭配的功能,讓使用者在這個系統裡可以依照自己的心境選擇適當的圖檔與詞文,設計一張完全個人化、獨一無二的電子卡片,以電子郵件寄給「欲託衷腸」的對方,不必擔心卡片內容與其他人重複。

  「詩意象情境電子卡」分為「卡片成品區」及「卡片創作區」,前者利用「詩意圖像資料庫」已搭配好的圖檔與詞文,製作成電子卡片,使用者可以依前述索引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卡片,後者是使用者可以自己從圖檔資料庫及唐宋詞資料庫選擇圖檔與詞文,選擇卡片樣式,自由搭配,自行設計出符合自己情懷心境的電子卡,寄送給對方。

玖、結語

  誠如袁行霈教授在〈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鑑賞〉文中所說的:「一切文學藝術都是訴諸感性的,他們總是借助具體的形象反映生活,通過藝術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響閱聽者。離開形象就沒有文藝;離開對於形象的感受,也就沒有文藝的鑑賞。」(註70)又說:「鑑賞中國古典詩歌,不僅要著眼於他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他們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個方面融合的程度。」(註71)袁教授認為「聯想」是鑑賞詩歌的重要技巧。文學藝術與繪畫藝術不同的地方是繪畫藝術有具體的視覺形象呈現在閱聽者眼中,而文學只有文字。欣賞詩歌只能透過沒有視覺形象的文字,以聯想想像其形象,以聯想感知其中的情境,以聯想感知作者的心境,而達到詩歌鑑賞的目的。文學藝術的鑑賞會受到個人審美能力、生活經驗、知識水準、實踐經驗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註72),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的累積,也因每個人之天性、秉賦、才情、境遇不同而有個別差異。

  唐宋詞是包含音樂與文字意象之美的心緒文學,從物境、心境、情境到意境,在在都是要透過閱聽者的感知能力去聯想、去感同身受、去「換我心為你心」。(註73)以情境感知引導出唐宋詞內涵的知識組織結構及資訊表達架構,情境的感知需要綜合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等人體的感覺器官,電腦能夠模擬傳遞的感官形象只有視覺與聽覺。唐宋詞網站嘗試努力的方向是利用資訊科技可以同時承載文字、影音、圖像、動畫等不同媒體的特性,將電腦可以模擬傳遞的影音、圖像、動畫等聽覺感官、視覺形象,在電腦環境裡構建詩詞所描寫的實境,引導閱聽者透過實境的建構,去揣摩達到以情境感知的概念,建立引導閱聽者鑑賞唐宋詞環境的目的。

  無可否認的,具體的物象會傷害閱聽者的想像力,意即鑑賞文學時所需要的聯想力,會被這些媒體的具象所侷限。(註74)如前文所言,以描寫幽微心事為主的唐宋詞,需要閱聽者「換我心為你心」去感同身受,但是唐宋詞人筆下用以描摹心事的廋詞隱語,閱聽者未必能完整解讀;唐宋詞詞境中所藉以寄託心境情境的景觀外物,閱聽者未必有機會親歷其境;唐宋詞用以輔助聲情的詞樂,更是「古調雖自愛,今人都不彈」,今人能吟唱者已寥寥鮮矣。唐宋詞全文語意標記與語意概念分類,可以解決一部份解讀詞彙語意的障礙,詩意象資料庫及宋詞吟唱樂曲幫助閱聽者體會唐宋詞之情境、心境、意境,在網路上建構結合文字、聲音、圖像的唐宋詞網站,語意的體會,情境的模擬,在在都是為了創造在網路上欣賞唐宋詞的環境,引導閱聽者感知唐宋詞情境,使幽微深曲的抽象情感,藉助圖文音樂等具象媒介烘托出來,以達到情境感知的目的,正是最早提出情境感知觀點的Schilit & Theimer所說可以描述環境狀況資訊的「實體環境的情境」。

  感謝

  本文為【淺斟低唱—宋詞古唱虛擬實境教學環境建置計畫】(http://cls.hs.yzu.edu.tw/CSP/index.html),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94年度數位典藏創意學習計畫,2005年3月1日至2006年2月28日。計畫編號:NSC94-2422-H-155-001所撰寫之論文,感謝國科會提供經費資助,元智大學提供空間等行政支援,感謝共同主持人張智星、許介彥老師協助,感謝優特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清蔚科技有限公司及所有參與研究計畫的團隊成員。本網站榮獲2008年第二十五屆資訊月「傑出資訊應用暨產品獎」,由最高行政首長頒獎。

  註釋

註1:Schilit, B.N. and Theimer, M.M., Disseminating Active Map Information to Mobile Hosts(IEEE Network, 1994), 22-32.

註2:Dey, A.K.,“Understanding and Using Context,”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5, Issue1,(2001): 4-7.

註3:同註2。

註4:Chen, G. and Kotz, D.“A Survey of Context-Aware Mobile Computing Research,”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Dartmouth College, Hanover, N.H., 2000), tech. report, TR2000-381.

註5:十三經注疏.禮記.樂記(臺北縣:台灣藝文印書館,1960年),頁662-663。

註6:「毛詩正義」之〈毛詩序〉,在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縣:台灣藝文印書館,1960年),頁13。

註7:十三經注疏.禮記.樂記(臺北縣:台灣藝文印書館,1960年),頁702。

註8:吳熊和,「燕樂與詞:我國詩樂結合的新傳統」,在唐宋詞通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頁2-10。

註9:同註8,頁2-10。

註10:同註8,頁1。

註11:同註8,頁1。

註12:唐.劉禹錫〈憶江南〉二首,其一:「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其二:「春過也,共惜豔陽年。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樽前。惟待見青天。」所和的樂天(白居易)〈憶江南〉三首,其一:「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其二:「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其三:「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註13:宋.柳永〈鶴沖天〉:「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意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註14:宋.姜夔〈過垂虹〉:「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註15:宋.張綱〈滿庭芳〉:「十月風光,小春時候,宴堂初啟朱筵。博山雲潤,風細嫋晴煙。坐有文章公子,爭吟唱、詩滿花牋。簾帷裡,時聞笑語,今日間生賢。郎潛。雖未貴,虛名自有,清議推先。更那堪、高堂重慶兼全。占取人間樂事,何必羨、玉帶貂蟬。飛觴處,深深更祝,龜鶴永齊年。」

註16:葉夢得《石林避暑話錄》:「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註17:俞文豹《吹劍錄》記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詞?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註18: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市:台灣時代書局,1975年),頁35。

註19:況周頤,蕙風詞話,(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頁10。

註20: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頁1。

註21: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市:台灣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頁3-7。

註22:羅鳳珠、許介彥、與張智星合著,「虛擬與實境的交錯:多媒體在文學教學的設計與應用」,在文學數位製作與方法,張高評編(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頁115-119。

註23: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唐宋詞網站」,http://cls.hs.yzu.edu.tw/CSP/index.html,(檢索於2008年11月19日)。

註24:網站架構之標題訂為「淺斟低唱—宋詞古唱虛擬實境網站」,是引用本網站所申請之研究計畫所使用之計畫名稱,參見註23。

註25:同註13。

註26:根據《新校本宋史.樂志》的記載「太宗洞曉音律,前後親制大小曲及因舊曲創新聲者,總三百九十.凡制大曲十八」參見《新校本宋史》,第3351頁。又載:「太宗所製曲,乾興以來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調,總四十八曲:黃鍾、道調、仙呂、中呂、南呂、正宮、小石、歇指、高平、般涉、大石、中呂、仙呂、雙越調,黃鍾羽.其急慢諸曲幾千數.又法曲、龜茲、鼓笛三部,凡二十有四曲.」參見《新校本宋史》,第3356頁。

註27:柳永生卒年不詳,關於其生年,有幾種說法:1.生於971年(李思永,「永家世生平新考」,文學遺產,1986年第1期。)2.生於980年(李國庭,「柳永生平及行蹤考辨」,福建論壇,1981年第5期。)3.生於985年(葉嘉瑩,「柳永」,在唐宋名家詞賞析第三冊(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88年),頁4。)4.生於987年(唐圭璋,「柳永事蹟新證」,文學研究,1957年第3期。)5.生於991年(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市:台灣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頁286。)

註28:同註16。

註29:同註13。

註30:首頁的人物及柳樹圖像,取材自費丹旭(1801~1850)〈紈扇倚秋圖〉。

註31:元.虞集〈風入松〉.寄柯敬仲:「畫堂紅袖倚清酣,華髮不勝簪。幾回晚值金鑾殿東風軟,花裡停驂。書詔許傳宮燭,香羅初剪朝衫。御溝水泮水挪藍,飛燕又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為報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註32: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市:台灣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頁12-21。

註33:韓翃寫〈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寄託對柳姬的情感,柳姬以〈楊柳枝〉:「楊柳枝,芳菲節,苦恨年年贈離別。一夜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回贈。

註34:畢沅校正,「橋」,在三輔黃圖(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註35:脫脫等撰,新校本宋史.樂志(台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頁3050-3051。

註36:宋.歐陽澈〈玉樓春〉:「年時醉倚溫溫玉。妒月精神疑可掬。香絲篆裊一簾秋,瀲灩十分浮蟻綠。興來笑把朱絃促。切切含情聲斷續。曲中依約斷人腸,除卻梨園無此曲。」

註37:唐.李白〈長相思〉:「日色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註38:宋.晏幾道〈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賸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註39:宋.晏幾道〈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絃。細將幽恨傳。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註40:五代.馮延巳〈拋球樂〉:「逐勝歸來雨未晴。樓前風重草煙輕。穀鶯語軟花邊過,水調聲長醉裏聽。款舉金觥勸,誰是當年最有情。」

註41:羅鳳珠、曹偉政,「唐宋詞單字領字研究」,語言暨語言學9卷2期(2008年4月)頁189-220。

註42:趙崇祚編,花間集,歐陽炯序言。

註43:羅鳳珠,「植基於中國詩詞語言特性所建構之語意概念分類體系研究」(發表於第九屆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武漢市,2008年7月3-6日,武漢大學)。

註44:語出陶淵明〈詠貧士〉:「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註45:語出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註46:劉勰著,范文瀾注,「物色第四十六」,在文心雕龍注,頁693。

註47:「毛詩正義」之〈豳風.七月〉,在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縣:台灣藝文印書館,1960年),頁281。

註48: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上)(臺北縣: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頁314-315。

註49: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在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89年),頁30-34。

註50:「論語注疏」之〈陽貨第十七〉,在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縣:台灣藝文印書館,1960年),頁156。

註51:「論語注疏」之〈陽貨第十七.疏.正義〉,在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縣:台灣藝文印書館,1960年),頁156。

註52:朱熹集注,楚辭集注.離騷序(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7年)。

註53:蔡義江,宋詞三百首新譯,(台北市:建安書局,1998年)。蔡義江編注,上疆民屯編,宋詞精粹解讀(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此二書由蔡義江教授授權上網。

註54:宋.徐俯〈浣溪沙〉:「章水何如穎水清。江山明秀飛詩情。七言還我是長城。小小鈿花開寶靨,纖纖玉筍見雲英。十千名酒十分傾。」

註55: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下):經驗的材料與解釋」,在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市:台灣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87。

註56:宋玉,「九辯」,在增補六臣注文選(臺北市:華正書局,1981年),頁622。

註57:劉勰,「物色第四十六」,在文心雕龍注,范文瀾注(香港:商務印書館,1960年),頁693。

註58:劉勰,「神思第二十六」,在文心雕龍注,范文瀾注(香港:商務印書館,1960年),頁493。

註59: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試論『知』與『言』」,在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市:台灣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4-15。

註60: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在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89年),頁30。

註61:同註60,頁32。

註62: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在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89年),頁62-63頁。

註63:清.厲鶚〈春寒〉:「漫脫春衣浣酒紅,江南二月最多風。梨花雪後荼蘼雪,人在重窗淺夢中。」

註64:宋.蘇軾〈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二首:其一〉:「酴醾不爭春,寂寞開最晚。青蛟走玉骨,羽蓋蒙珠幰。不粧艷已絕,無風香自遠。淒涼吳宮闕,紅粉埋故苑。至今微月夜,笙簫來翠巘。餘妍入此花,千載尚清婉。怪君呼不歸,定為花所挽。昨宵雷雨惡,花盡君應返。」

註65:宋.任拙齋〈荼蘼〉:「一年春事到荼醾,香雪紛紛又撲衣。盡把檀心好看取,與留春住莫教歸。」

註66:宋.王琪〈春暮遊小園〉:「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牆。」

註67:宋.陸游〈還家〉:「富貴元須早致身,白頭豈復市朝人。數聲鵯鵊呼殘夢,一架酴醾送晚春。疊嶂出雲明客眼,澄江漲雨濯京塵。逢人枉道哦詩瘦,下語今年尚未親。」

註68:宋.張炎〈解連環〉詠孤雁:「楚江空晚。悵離群萬里,怳然驚散。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淨草枯,水平天遠。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誰憐旅愁荏苒。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

註69:南唐.李璟〈山花子〉:「手捲真珠上玉鉤,依然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峽暮,接天流。」

註70: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鑑賞」,在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89年),頁125。

註71:同註70,頁130。

註72:同註70,頁134-139。

註73:引自宋.顧敻〈訴衷情〉:「永夜拋人何處去,絕來音。香閣掩。眉斂。月將沉。爭忍不相尋。怨孤衾。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註74:羅鳳珠、許介彥、與張智星合著,「虛擬與實境的交錯:多媒體在文學教學的設計與應用」,在文學數位製作與方法,張高評編(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頁127-128。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