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是文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我与古代典籍数据的结缘应该始于1980年代末期,当时微软个人电脑视窗系统还没有问世,我所在的单位最好的电脑就是Intel公司的386微机,一台售价3万多元,是我三年的工资。虽然个人电脑还是奢侈品,但我从职业和兴趣的角度,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其应用前景无限广阔。因为经常检索古籍,感到哈佛燕京学社所编引得册数很多,检索很不方便,就萌生了利用微机处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建立可供检索的数据库。当时也提出具体操作的方案,可惜一个在今天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就让我望而却步了,那就是汉字处理问题。当时要实现古籍繁体打印,微机没有自带的字库,要用硬件的形式装在针式打印机上。而繁体字库要从香港台湾购买,一套就要6万元人民币。一晃到了2000年,古籍数据零零星星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良莠不齐。直到偶然了解了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单机版《国学宝典》的书目,我为之心动,即刻邮寄购买了一套,从此就和《国学宝典》结下不解之缘,《国学宝典》也成了我学习工作的一个好帮手。
《国学宝典》吸引我的首先是它海量的数据。一开始就有一二千种古籍数据,达3、4亿汉字,后来增加到超过十亿汉字,而且还在增加。可贵的是它收入很多《四库全书》没有收入的和之后的古籍,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曾写过一篇地方文化的论文《试论何氏九仙信仰的文化构成》,因为是地方性的文化问题,正史和传统的典籍较少涉及。但我在《国学宝典》检索到几十条有关的记载,这对我梳理该问题的源流提供很大帮助。
其次,《国学宝典》的智能化检索功能。可以自定义关联检索,查询研究者所关注的相关问题。也可以自选书目,确定研究范围的检索,这对于研究汉语史或断代语料研究者相当重要,节省很多时间,提高了效益。市场上很多数据库缺乏这一功能,一检索,全库所有符合条件的词条全部出现,有些检索结果本身就是海量的数据,根本无力处理。同时《国学宝典》还可以把需要的资料做成具有一定语境的卡片,等于帮助研究者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节约大量宝贵时间。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很便捷的字频统计功能,这也是使我对《国学宝典》刮目相待的原因之一。在汉语史的研究方面,我们经常需要统计字频,有时是单本书的字频,有时是一个时代典籍的字频,通过不同书不同时代的字频的对比,以此了解作者的用字习惯和不同时代汉字使用量的差异。
《国学宝典》还有一个功能也很人性化,就是提供汉字字典和人名字典即时查询。虽然只是一个辅助功能,但却为使用者提供了很便捷的服务,这也体现《国学宝典》研究者的用心。
最使我感动的是,《国学宝典》的主要研究者尹小林先生不管互联网事业经历怎样的寒冬,他都能始终如一、矢志不移地坚守中华典籍数据的整理与研究阵地,并以此为契机,联络国内一大批古籍研究专家和研究单位,共同为中华文化的研究投入资金和精力,客观上也保证了《国学宝典》质量,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是当值无愧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臣。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且不说《国学宝典》对文史研究能够提供很多便捷,对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同样有其用武之地,如编撰各种工具书。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服务于大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树立民族自信心。我相信,通过更多人的参与和使用,《国学宝典》的价值将会越来越为更多人所认同,在文化产业界中的占有其重要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