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易学全书》编纂全面启动

  2012年1月15日,《中华易学全书》编纂研讨会暨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年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国学网与北京师范大学易学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政府、大学、研究机构等数十家单位约50余位易学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始首先由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宫辉力教授致欢迎辞,著名学者余敦康、刘长林先生到会讲话,国学网总裁尹小林先生重点介绍了《中华易学全书》项目缘起及编纂情况,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张涛教授作了全面的总结。

  继2011年2月文渊阁四库全书版《二十四史》项目启动之后,国学网再度策划了《中华易学全书》编纂项目,此次会议,国学网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召开,标志着《中华易学全书》编纂工作的全面启动实施。

  对《四库全书》中数亿字内容进行全面整理,最终实现四库全书标点本的出版,是国学网凭借其多年来古籍整理经验及古籍数字化的全球领先技术,长期策划的一项宏伟工程。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选择,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造福子孙后代。重新标点整理的全部内容将收入国学网组织开发的大型古籍全文检索数据库《国学宝典》中,将使《国学宝典》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为保障该工程的有效完成,策划之初即将整体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分步骤、分阶段完成,每个子项目均选择与国内最专业的学术机构合作。

  《中华易学全书》作为该工程的第二个子项目,收录易学典籍158种,1757卷,2400多万字,本次整理是我国对易学典籍的首次大规模整理,对古代易学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将为研究易学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库全书》是18世纪中叶清政府组织编修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是对清乾隆以前历代典籍的全面总结与系统整理。诚如任继愈先生所言:“《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文化伟业,迄今为止,它也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载体。”而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与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途径,《四库全书》对于探寻古代易学传承、构建新时期的易学体系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周易》作为古代中国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除以其“文起周代,卦肇伏羲”的历史渊源而被后世所推崇,更因其“政教之所生”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使历代学者倾心其间,以致中国古代易学著述之繁富远愈它经。因此,于浩瀚的易学典籍之中,寻求登堂入室之津筏,实为学易研易者必先考虑之事。而《四库全书》经部所收之典籍,无疑可以使我们对古人的易学研究成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四库全书》所收易学典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四库全书》成于清代乾嘉朴学的鼎盛时期,所收录的易学典籍,大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辨与整理工作。每书之前,均有相关的《提要》,内容涉及著者时代、内容体例乃至学术价值等诸多方面,为后人的研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本着“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的宗旨,《四库全书》在选取易学典籍的时候,对易学史上影响较大的各家流派的著作,基本上坚持了一视同仁的态度。除去一些影响深远的一流的易学著述外,一些影响虽小却有其可观之处的易学著述,往往也收录其中,因此其涵盖面之广泛堪称空前。

  第三,虽然“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但《四库全书》在收录易学典籍之时却有着鲜明的易学立场。由“以因象立教者为宗”的基本思想出发,一些有别于古代易学主流文化的著述被排除在外。虽然这种取舍在今天看来尚有商榷之处,但从《四库全书》所收录的易学典籍来看,大都体现着中国易学的基本精神与价值追求,后人可从中掌握中国易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四,《四库全书》虽然在一些典籍的版本上为学界所诟病,不可否认的是,《四库全书》中的大量典籍仍然是我们研究校勘时需要的重要版本之一。何况历史上的许多易学著述其他版本已经残缺或亡佚,《四库全书》本是我们唯一可以选用的版本。

  面对这份文化宝库,后学之人应当自觉肩负起开发传播的使命。正因如此,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与国学网、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合作,启动《中华易学全书》项目,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所一贯秉承的治《易》理念与宗旨:繁荣学术,强化学科建设;古为今用,传承中华文明;服务社会,倡导经世致用;以《易》会友,以友辅仁,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兼容并包,象数与义理并重,继承、弘扬《周易》和易学文化精神;会通中外,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

  目前项目已经启动,正在顺利推进中。相信此次合作项目,必将大力推动易学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