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八):历代文史工具书

四、年表、图志

(一)历史年表

  428、《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编辑、出版。该表是《辞海》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修订本,是同类纪年表中较好的一部。全书分为九部分:《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表》,《旧石器时代表》,《新石器时代表,《夏世系表》,《商世系表》,《周世系表》(共和以前),《西周共和以后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按笔划编排的《年号索引》。

  429、《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商务印书馆1956年3月出版,中华书局1978年重版。本表分为上、下编。上编包括历史年代总表和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两千七百九十年的公元甲子纪年表,表中还注明朝代、帝王姓名、庙号和年号纪年。下编包括夏、商、周年代简表、东周诸侯年表、两周诸侯存亡表、秦以后主要朝代年表、十六国年表、十国年表、中日对照年表、公元甲子检查表、太岁纪年表以及该书所载年号的笔划索引。其中“中日对照年表”包括日本上自神武,下迄昭和二千多年间的天皇和年号以及统治年数,并注明各年号相应的日本纪元、公元年代、中国年代。这是同类纪年表中少有的。

  430、《中国历史纪年》,荣孟源编,三联书店1956年8月出版。本书分为三编:第一编历代建元谱。起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元年),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年代顺序把历代帝王姓名、年号、庙号、谥号、尊号汇集而成,便于查某朝、某帝的年号与年数。第二编历代纪年表。起于公元前841年,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时间顺序编排,表中标明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年号(包括帝号)纪年。其中《历代建元谱》,可供查找我国历代帝王的姓名、籍贯、世系、帝号、年号、庙号和统治时间,是其特色。

  431、《中国历史中西历对照年表》,李佩钧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8月出版。基本内容同上述年表,但每一朝代均注明国都所在地,为其他年表所没有。

  432、《中国古代之星岁纪年》,刘坦编著,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是部研究岁星纪年、太岁纪年法的专著考。该书中还编制了一个传说中的唐尧元年至汉光武中元二年共2359年的纪年表,内容包括三统历上元积年、星次、岁次、历代纪年、鲁公纪年、公元纪年,可供查考之用。

  433、《中西回史日历》,陈垣著,解放后修订,中华书局1962年重版。该书以中西回历对照,这是我国历表的创举,对研究中外关系,查考年月日期提供了方便。包括的时间从公元元年到二千年,全书以阳历为纲,注明相应的中、回历年月日。中国纪年包括帝王年号、年代和干支,并注明改元时间。西历在公元1582年以前用儒略历,以后用格里历;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还注明罗马纪年。回历纪年从回历元年(公元622年)开始。书后附日曜表,供查考星期;干支表供换算日的干支;年号表供检查中国年号,每年号之后注明元年相应的西历纪年。

  434、《二十史朔闰表》,陈垣著,解放后修订,中华书局1962年重版。时间从公元前的206年起。该书以中历为纲,自汉至清各依本历著其朔闰,另附三国南北朝朔闰表。从汉昭帝始元年(前86)起,加入西历,以中历的月朔,求西历之月日。西历在1582年以前用儒略历,后用格里历。唐武德五年起加入回历,以回历每年的一月一日,求中历的月日。书前冠有中国年号通检,书后附有日曜表。书中对古籍记载的错误和清汪曰桢《历代长术辑要》有不少纠正。但使用《二十史朔闰表》时务必注意,该表对西汉太初以前朔闰的推算是错误的。今天查考汉高祖元年至汉武帝元封六年这一时期的朔闰,应以1974年第三期《文物》所载《临沂出土汉初古历初探》(陈久金、陈美东著)一文的附表为准。

  435、《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薛仲三、欧阳颐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三联书店1956年修订本。本书是中英文对照的历表,包括年代从公元元年到公元2000年,所用阳历在1582年以前是儒略历,以后是格里历。全表以阴历为纲,注明相对应的阳历、干支、星期。正表每面包括阴历五年整,分为年序、阴历月序、阴历日序、星期和干支五栏。其中附表:1—12是西蜀、东吴、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元、清的朔闰与西历对照表,13是黄伯禄、陈垣二历表异点考校,14—15是历代帝系,16是历代年号笔划索引,17是二十四节气在西历上之约数,18是六十干支与其序数。

  436、《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郑鹤声编,前国立编译馆1936年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该表包括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到中华民国三十年共计426年间的中西历日对照,凡查考年月日星期干支和节气,一检即得,使用方便。书前冠有426年间的中国、日本、朝鲜三国年号与公元、干支对照表,书后附有太平天国历与夏历、公历对照表。

  437、《中国近代史历表》,孟荣源编,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本表从1830年1月25日(道光十年正月初一)起到1949年9月30日为止,以公历为主,每年一表,注明相对应的中历年、月、日、干支、节气。附录太平天国历简表、五千年间星期检查表、韵目代日表。

  438、《中外历史年表》(公元前5000年—公元1918年),翦伯赞等编,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该年表按年月叙述了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1918年的中外大事,每年分为中国、外国两部分。中国部分若有并立年号者分别叙述;外国部分则分国叙述。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改革和重要法令的颁行;敌对阶级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重要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国际间和民族间的相互关系;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代等,可以说是同类年表中观点比较正确,材料较为丰富的一种。

  439、《中国历史大事纪年》,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1975年编印。这一本大事纪年按年代叙述了远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大事,全书分为两部分:一、中国古代史大事纪年,包括六十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二、中国近代史大事纪年,包括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后附录:①中国原始社会主要文化遗存简表,②中国历史朝代简表,③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简表,④中国历史朝代世系表(夏至清),⑤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春秋至清),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京政权首脑更迭表,⑦中国历代人口数目简表,⑧中国历代度量衡比较简表,⑨中国重要历史地名今释索引。全书在选材方面对阶级斗争和经济制度的叙述较详,其他内容较简。大事纪年一律采用公历,必要时标出旧史纪年,古代史所标月、日沿用旧历,近代史所标年、月、日均为公历。

  440、《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四册,张习孔、田珏主编,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记录时间上自原始社会元谋人,下至1918年五四运动之前。编纂上以年为经,以事为纬,编年系月,按月排比史事。

  441、《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唐培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册。体例上以编年体为主,同时采用纪事本末体对历史大事作简要叙述。重要历史人物加注生卒年,古代地名加注今名。

  442、《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姜亮夫编著。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收春秋末期至1919年以前去世的人物约一万二千余名,按人物的生年顺序排列,末附人名笔划索引。所收材料包括钱大昕的《疑年录》、吴修《续疑年录》、钱椒《补疑年录》、陆心源《三续疑年录》、张鸣珂《疑年赓录》、闵尔昌《五续疑年录》和作者自编《六续疑年录》,以及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梁廷灿《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张惟骧《疑年录汇编》中记录的人物和大量的碑传资料。解放后经作者订正、删汰和增补,1959年由中华书局重印。由于该书引用资料不尽可靠,某些人物的生卒、里第有脱漏和错误。另外,旧的《总表》收有名僧,再版时已删去。

  443、《释氏疑年录》,陈垣编著,可查的(中华书局1964年版。此书专查佛教徒的生卒年代,根据七百余种佛教典籍、僧传、语录,参考诸家文集、方志和金石碑拓等材料而编成,计收晋至清初有年可考者二千八百人,书末有僧人法名通检,是查考历代僧人事迹,包括名号、籍贯、生卒年月等等的重要工具书。

  444、《历代帝王系统表》,李子文编,上海新亚书店1954年出版。

  445、《历代帝王年表》,齐召南编著,四部备要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446、《历代方镇年表》,吴廷燮编,辽海书社排印线装本。

  447、《唐方镇年表》,8卷,吴廷燮编,该表根据新旧《唐书》以及其他材料、典籍、杂史、别集等中的材料,梳理集成。书中对每个地区的节度使的任职情况,逐年列出,供研究者参考。所引材料有出处,但仅注书名,不易查核。此书旧有景杜堂铅字线状本,开明书店《二十五史补编》本,《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本。中华书局于2003年出版,三册。

  448、《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目录、人名索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记录帝室王族之外谱系的表,共收唐代宰相369人,凡98姓世系。赵超编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书前列目录、人名索引,为查找唐代宰相世系提供方便。

  449、《历代职官表》,七十二卷,清代乾隆年间官修。其书以清代官制为纲,每类先列表,把上古至明的职官名称排比对照,以便知道清代某官相当于前代何官。表后是考证,援引古书说明历代官制之沿革置废。有殿刻原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450、《历代职官表》头绪纷繁,又无索引,查检颇为不便。道光年间,黄本骥删去释文,仅存诸表及简略的清代官制说明,约为六卷,仍称之为《历代职官表》。有中华书局1965年排印本,出版前经仔细校勘,纠正了不少错误,改进了表中官名的排列,并加新式标点,又请瞿兑园撰写《历代官制概述》,通论历代官制沿革情况,刊于表前。另有《历代职官简释》以解释表文,附于表后。全书之后又编有索引,极便参考。此外,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77年编印的《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常识》,亦可参考。

  451、《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96—1911),章伯锋编,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

  452、《清季重要职官年表》,钱实甫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二)学术年表

  453、《汉晋学术编年》,七卷,刘汝霖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再版。《汉晋学术编年》约成书于1932年,用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中国学术发展的历史及演变,开创了中国学术编年这一体例。《汉晋学术编年》起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4年),迄于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书中将各项学术事件,分志于各年之内,后附出处、考证,注明史料出处,考证学者身世;又有附录一项,载各种图表,说明学者传授次第、著述、各派学术系统、优劣异同、各派学说内容和特点;并在书末后附有人名索引和分类索引。

  454、《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六卷,刘汝霖等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再版。这是刘汝霖继《汉晋学术编年》后完成的又一部学术编年体著作。该书年限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至南陈后主祯明二年(即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书中将各项学术事件,分志于各年之内,后附出处、考证,注明史料出处,考证学者身世:又有附录一项,载各种图表,说明学者传授次第、著述、各派学术系统、优劣异同、各派学说内容和特点;并在书末后附有人名索引和分类索引。

  455、《甲骨年表》,董作宾、胡厚宣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该书按年代叙述了商代甲骨文字的有关事项,表中每页均分为三栏:纪年,始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迄于1936年8月;每年均标中国年代、甲子、公元纪年。纪事,略记甲骨文字的发现始末、流传情形及研究之经过。撰者,备列关于商代甲骨文字的中、外文专著及论文(外文有中译文者,仅收译文)。书后有《论著分类索引》、《撰人索引》。该年表的编例严密,材料丰富。记载精确,又附二种索引,以助查检,颇便读者,是一本查考商代甲骨文字有关事项的重要年表。但因成书较早,没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材料四十年的材料。

  456、《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三册),吴文治编著,黄山书社1987年版。该把文学史上头绪纷繁的大量事件,提纲摘要按年月编次,以供检阅之便。全书上起春秋战国,下迄“五四”,以公元纪年和历史朝代纪年为顺序,并列出帝王称号、姓名、所使用年号,以及逐年干支。事件按年、月、日顺序排列;其有年代而无月、日者,排列在这年之后。本书按历史朝代分为十八章,即: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南宋。金、元、明、清、近代。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先秦至五代十国,共十二章;下册包括北宋、辽至近代,共六章。书前编有《姓名检目》,所列人名,大体按朝代及本书所见先后编排,人名后数字,系该人史事在本书所见页码。全书内容分“时事纪要”和“文学史事”两栏。前者粗略地提供当时文学的社会政治背景;后者则详列文学家的生卒、年岁、重要事迹、主要作品系年,文学家之间交往,朝政对文坛重要措举,国际间民族间文学交流,以及文坛重要轶事等等。鉴于古代参与文学活动、从事文学创作和评论的人物,多数并非专业的文学家,故本书对他们的创作、评论和有关活动,亦一并收录。本书记事采取条文化,一般一条记一事,主要记录事实,不叙或略叙原委。凡重要记事有异说者,适当加附注作简要说明。对一些较为重要的文学家,除了生卒年之外,还有扼要小结。

  457、《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四卷,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8年出版。全书250万字,分为初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四卷。本书继承了我国《左传》、《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所开创的优良传统,突破了过去已有的章节式文学史撰写模式,以编年史的形式叙述唐五代文学发展历史。全书采用了一种纲目互现的编撰体式,先以概括的语句叙述一件史事,然后引用有关史料说明依据或作出补充。编者从大量文学文献和非文学文学文献中广泛收集有关唐代文学史料,诸如王朝的文化政策、作家的活动,重要作品的产生,作家间的交往,重要文学问题的争论等,经过严密的考订之后,按年月逐一细致编排(五代部分则略加变通,即在一年之中,分国别后再按月编排),对唐五代360年文学发展的历史做了全新的叙述。书后附《人名索引》,主要收录书中记载的唐五代文学家,酌收画家、音乐家、书法家和宗教界人士。

  458、《敦煌文献资料分类类目表》,敦煌研究院资料中心编,《敦煌研究》1987年3期。该表主要对遗书卷子和石窟资料以及中外学者研究论著进行分类。

  459、《宋元学案》附表,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列述有宋元各个学派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是继作者《明儒学案》后一部著名的学术思想史。可惜此书没有完成,黄宗羲就去世。其后由其子黄百家续写一部分,而主要由全祖望续成。全书一百卷,列有九十一个学案,叙述的学者多达两千余人。每个学案列有一“表”,对于师友的渊源,各派的支流,了如指掌;每案之后又编有“附录”,把时人及后人正反两方面的评论广加搜罗。

  460、《中国近三百年学术编年》,钱穆编,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

  461、《中国目录学年表》,姚名达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

  462、《中国美术年表》,傅抱石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

  463、《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刘九庵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

  464、《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郭味蕖编,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

  465、《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徐邦达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466、《历代地理沿革表》,四十七卷,清陈芳绩编著,共47卷(卷首目录1卷,表46卷),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冬撰成。该书以表的形式诠述上古至明代地理沿革的著作。表分3等:一曰部表,以虞为首,次汉至明,共12格;二曰郡表,以秦为首,次汉至明,亦12格;三曰县表,包罗秦汉至元明各种政区的发展变化情况,如州、道、路、省、郡、府、县、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的添置、归并、更名、改隶、迁治、废仍情形。“凡说有不同者,皆明辨而详注之”,“其未能确然者,两存之”(自叙)。叙列历代政区沿革,凡有关添设、并省、更名、徙沿者,尽量详细具载。表中用方框标出的147处考证和辨析(部表7处,郡表53处,县表87处),是本书精华所在,有的考证和辨析,如《秦三十六郡考》、《考竟陵云杜》、《废东城考》、《丹阳考》,都是内容精湛、质量较高,可以单独成篇的论文。

  467、《历代地理沿革表》有清道光13年(1833)虞山张氏万卷楼刻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6年版。

  468、《历代疆域表》三卷,《历代沿革表》三卷,清段长基编著。前者为查考历代疆域沿革的工具书,后者为为查考地名历代沿革的工具书。《历代疆域表、历代沿革表》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小酉山房刻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台湾中华书局1971年版。

  469、《历代舆地沿革图》,台北中华书局“中华百科全书”1983年版。该书收录《先秦地图》、《马王堆汉墓出地图》、晋《裴秀地形方丈图与制图六法》、唐《贾耽海内华夷图》、宋《现存石刻禹迹、华夷、地理图》、元、明《舆地图、广舆图、世界地图》,清《清一统舆图》、《中华民国地图》等八种中国历代地图。

(三)地理类图志

  包括各种地理类志书、图籍和沿革地理表等。志书如《汉书》中的《地理志》、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图籍如杨守敬《历代舆地全图》、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沿革地理表如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杨杰复的《舆地沿革表》等。通过这些地理图志,是我们能确切知道古代各国、州郡、山川、关隘的具体位置、形势和历史沿革,图表的可视性又很强。

  470、《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代李吉甫修撰。原称《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开始失附图,故略称《元和郡县志》。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方志和全国总地志,十九已经亡佚。它是现存的六种唐宋地理总志之第一种(其余为:《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体例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所以,它对于后世总志的编纂实有很大的影响。

  471、《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北宋乐史撰。宋太宗时地理总志。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该书卷帙浩博,采摭繁富,考据精核,广泛引用了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该书对后世地志影响巨大,在体例上仿唐代总志,又有所创新,增风俗、姓氏、人物等门,虽然遭后人诟病“人物琐事登载不遗”,但这种以人文结合地理的方式实被后世地志奉为典范,四库馆臣认为“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至是大变”。有清光绪金陵书局刻本传世,其缺佚部分据日本藏宋刻残本收入《古逸丛书》。今有中华书局2000年版,八册,后附地名索引。

  472、《元丰九域志》,十卷,北宋中叶地理总志,王存(1023~1101)主编,曾肇、李德刍共同修撰。全书分十卷,始于四京,次列二十三路,终于省废州军、化外州、羁縻州,分路记载所属府、州、军、监及其距京里程、四至八到、主客户数、土贡、领县数和名称;每县下又详列距府州方位里程、所领乡数镇堡、寨名目以及名山大川。府州县皆标出其等第。文直事赅,条理井然。书中记述州县沿革,以元丰以前为主,涉及唐、五代只一笔带过。该书特色是书中除记载当时疆域政区外,又备载各地户数、元丰三年(1080)土贡数额及城、镇、堡、寨、山岳、河泽的分布,据统计仅镇即达一千八百八十余个,山岳、河泽亦各在一千以上。这是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其中所列土贡数额远较以往任何史书、地理总志为详,而所载镇名更为宋时其他地理总志所无。《元丰九域志》版本有上海图书馆藏有十卷抄本,清卢文弨校勘;聚珍版丛书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6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版,上下册。

  473、《舆地广记》,三十八卷,北宋欧阳忞撰,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成书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在编撰体例上具有许多独到之处。该书共38卷,前四卷专门概述上古至宋的历代政区之纲要,分列《禹贡》九州、舜十二州、七国、秦四十郡、汉十三郡、三国、晋十九道、唐十五道采访史、唐藩镇、五代、皇朝郡国。对古地名,皆注以宋代之名称。自第五卷,始依元丰时四京、二十三路之制详述宋代政区。路下重在叙述府、州、军、县建置沿革,略古详今,而对一般地志都有的四至、道里、户口、风俗、土产等皆略而不谈。河北路、陕西路、河东路、荆湖北路、成都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广南路之末还附记有“化外州”,即前代州邑而在宋版图之外者。清人朱彝尊称赞该书“其沿革有条有理,胜于乐史《太平寰宇记》实多”。四库馆臣称其“端委详明,较易寻览,亦地理家之佳本也”。后附《舆地广记》人名、地名索引,便于查阅。

  474、《方舆胜览》七十卷,南宋祝穆撰,其子祝洙补订。它偏重史实和人物,不同于《元和郡县志》等前期四志,没有前四志的州境、四至、道里、户数、乡数等门,增加了前期的四志所没有的“题咏”和四六文。又搜罗了大量的当地风俗、山川形势、景物、人物和有关诗赋、记叙文字,分系于各门各条之下,同期的王象之《舆地纪胜》体例相近,只是少了“县沿革”和“碑记”两门,从地理方面来说意义较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后附李伟国编的“人名、引书、地名索引”,便于查阅。

  475、《舆地纪胜》,二百卷,南宋王象之撰。八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该书同《方舆胜览》一样偏重史实和人物,没有前四志的州境、户数、乡数等门,增加了前期的四志所没有的“诗”和“四六”文。又搜罗了大量的当地风俗、山川形势、景物、人物和有关诗赋、记叙文字,分系于各门各条之下。

  476、《长安志》,20卷,宋敏求撰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书中记述长安的坊市、街道、宫室、官邸、雍州俯县的政治,官员的职务,地方上的河渠、关塞、风俗、物产等,记载比《两京新记》详过10倍。书中的3卷附图,系元代李好文编制,包括城市图、官坊图、古迹图和农田水利图等多幅。清人将图并入《长安志》,图名由《长安图记》改为《长安志图》。此书对研究长安的历史地理有较大参考价值。今有《宋长安志》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四册。另有《类编长安志》元代骆天骧著,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477、《咸淳临安志》,九十三卷,南宋地方志南宋度宗咸淳年间潜说友撰。作者以《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为基础﹐旁搜博采﹐增补成书﹐共一百卷。前十五卷为行在所隶﹐记载皇城及中央官署等。十六卷以下﹐分列疆域﹑山川﹑诏令﹑御制﹑秩官﹑宫寺﹑文事﹑武备﹑风土﹑贡赋﹑人物﹑祠祀﹑寺观﹑园亭﹑古迹﹑冢墓﹑恤民﹑祥异﹑纪遗等门。体例完备﹐徵材宏富﹐考辨精审﹐条理秩然。所绘皇城﹑京城﹑府署﹑浙江(钱塘江)﹑西湖及府治﹑各县境﹑九县山川等地图颇为详明。所引宋人晏殊《舆地志》﹑范子长《皇朝郡县志》及《大宋登科记》等多种史籍﹐原书早已散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明﹑清人所作西湖诸志也大多取材于此。该志在宋末已有刊本﹐明代流传几绝。清人朱彝尊从海盐胡氏﹑常熟毛氏先後得宋刊本八十卷﹐并补抄十三卷﹐尚缺七卷。鲍廷博又多方搜补了宋刊本的六十五﹑六十六两卷﹐为宋本所无﹐即现存九十五卷本。以清道光十年(1830)钱塘汪氏振绮堂仿宋重刊本较为完备。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善本再造本”2006年版。

  478、《吴郡志》,五十卷,又作《吴门志》,即南宋平江府志,为地方志名作。南宋范成大(1126-1193)撰。共五十卷,采门目体,分沿革、分野、户口税租、土贡、风俗、城郭、学校、营寨、官宇、仓库、坊市、古迹、封爵、牧守、题名、官吏、祠庙、园亭、山、虎丘、桥梁、川、水利、人物、进士题名、土物、宫观、府郭寺、郭外寺、县记、冢墓、仙事、浮屠、方技、奇事、异闻、考证、杂咏、杂志等三十九门。艺文未列专门,而是将有关内容分附各门之下,此法后人多有仿效。为突出地方特点,将虎丘单立一门,与山并列,开方志门目“升格”之先河。《吴郡志》成书于绍熙三年(1192),未及此书刊行范氏已殁,先以抄本流传,万历四十五年(1617)冯梦龙以“东吴弄珠客”的化名作序刊刻。今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79、《东京梦华录》,十卷,南宋孟元老撰。全书三万言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一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内容包括: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东京的民风习俗、时令节日,当时的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自从它于南宋初年在临安刊行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封建社会里的文人墨客,在谈到北宋晚期东京掌故时,莫不首引此书,如赵甡之的《中兴遗史》、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以及陶宗仪的《说郛》,对本书的部分资料,都有所选录。到了近代,由于其所反映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文化史的价值,更引起了中外许多从事各种专史研究的学者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交相征引利用。人们往往把本书与《清明上河图》视同姐妹之作。《东京梦华录》也开创了以笔记描述城市风土人情、掌故名物的新体裁,为以后反映南宋都城临安的同类著作《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如梦录》﹑《续东京梦华录》等书所沿用。

  今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东京梦华录》邓之诚注,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2年版;《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伊永文箋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东京梦华录注》,邓之诚注,商务印书馆1959年初版。

  480、《元一统志》,两册。赵万里校辑,中华书局1966年出版。元明清三朝都有一统志的纂修,其中元一统志已佚,今有原书一千三百卷,规模宏大,然多转引《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和其他宋、元旧志材料。赵万里辑本作十卷。据说《关中丛书》等有关《元一统志》的材料,仍为辑本所遗漏。

  481、《明一统志》九十卷,李贤等奉敕编,有天顺五年刊本,弘治十八年慎独斋刊本。

  482、《读史方舆纪要》,130卷,清代顾祖禹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收录地名在三万以上,偏详于疆域形势、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等方面的叙述。后附“虔镇、黄河、海运、漕运、朝鲜、安南、海夷、沙漠诸夷”八种图说。魏源为此书作序,称之为“数千百年所绝无而仅有之书”。许鸿磐编《读史方舆纪要考证》,对顾氏书有所补充。日本青山定男为顾书编制索引,又一一注明今天的方位,使之成为索引兼辞典的性质,便于检索。

  483、《大清一统志》,424卷,乾隆朝官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560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1934年版。两书是有名的地理总志,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集大成的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地名只收到明代为止,两书收至清代,其内容之丰富,地名之众多,远远超过《读史方舆纪要》。商务印书馆出版时另附有目录索引,凡书中所有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庙、寺观、人物、流寓、烈女、仙释,以及图、表、疆域、分野、形势、风俗、户口、田赋、税课、职官、土产、建置沿革等名目均按四角号码编排,极便检查。两书内容丰富,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小地名搜罗较多,对于查考古代地名用处极大。

  484、《历代舆地全图》,三十四册,清末杨守敬所编。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906—1911年)杨氏观海堂木刻朱墨套印本。这是历史地图中空前的杰作,但也存在不少错误,特别是在边境各地大都是一片空白,水道迁移也往往有不准确的地方。可供专业工作者参考,初学则不一定查考此图。

  485、《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顾颉刚、章巽编,谭其骧校,地图出版社1955年出版。这是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内容包括我国原始社会文化遗址的分布图,以及夏商周至清鸦片战争以前各朝代的政区划分、起义、战争、交通、四邻等地图三十一幅,附图十六幅,另有附注及地名索引。不过,在处理国界和少数民族地区方面,此图集存在若干问题,查阅时应注意。

  486、《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1974年起陆续出版。共八册,分别是:1、原始社会、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2、秦、西汉、东汉时期;3、三国、两晋时期;4、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5、隋、唐、五代十国时期;6、宋、辽、金时期;7、元、明时期;8、清时期。

  487、《唐代交通图考》,6册,严耕望著,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1984编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此为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严耕望先生史学著作的代表作,颇受海内外史学界的推重。本书考订唐代的交通地理沿革,以区域分卷,按京都关内区、河陇碛西区、秦岭仇池区、山剑滇黔区、河东河北区、河南淮南区分为6卷,以路线为篇,如长安洛阳驿道、长安太原驿道等路线,考论沿途所经州府军镇、馆驿津梁、山川形势、道里远近,并及古迹诗篇,引证史料繁富,考订详核,每篇考论结果,皆绘制地图,颇便读者了解和应用。

  488、《中国边疆图籍录》,邓衍林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这是查考我国历代有关边疆图书资料的重要工具书。此书收录我国边疆史地资料及各民族地区的文献记载(包括专著和舆图)近万种,先依地区再以时代先后为序。西夏、契丹、辽、金、元及明代边墙与倭寇史料,皆列为专目,书后有书名、著者索引。

  489、《中国地理图集丛考》,王庸编,商务印书馆1947年初版,1964年修订重印。主要是查明代边疆海防方面有关图书的工具书。此书分甲乙两编,甲编包括明代总舆图汇考,明代北方边防图籍录,明代海防图籍录,都是关于明代的图籍考录。乙编包括中国地理学史订补,中国历史上地图与军政之关系,中国历史上的土地疆域图等。最后附录明代倭寇史籍志目。

  490、《水经注疏》和《水经注图》,为郦道元《水经注》所作的注疏和图谱,可与郑德坤编,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4年出版《水经注引得》,互为参考。

  491、《通鉴地理通释》,南宋末王应麟著,有《玉海》附刻本,广陵书社2007年版;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玉海》1935年版。

  492、《资治通鉴胡注地名索引》,日本荒木敏一、米田贤次郎等编,同朋舍出版部1976年出版。该书是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和《释义辨误》的索引。

  493、《历代地理志汇编》,罗汝南辑、光绪二十四年广东集古书屋刊印。

(四)文物类图籍

  包括历史文物图像和各类器物图象。编辑时既可按时代断限,如《中国近代史参考图片集》、《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又可按文物的类别分类,如《古泉汇》、《古镜图录》;还可以按地区分类,如《新疆出土文物》、《湖南省文物图录》、《西沙文物》等。其间时间、类别、地区又可以交叉,如《上海博物馆藏瓷器初编》、《殷周青铜器通论》、《武英殿彝器图录》等

  494、《中国历史参考图谱》,郑振铎编,该图谱收编上古至清末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遗迹、名人图象、古代器物、重要文献、善本书影、墨迹,以及艺术珍品如雕刻、壁画、工艺品等各种图片共三千零四幅,按时代顺序分装二十四辑。第一辑上古,一一五图;第二辑殷商,一五○图;第三、四辑春秋战国,二四八图;第五辑秦,八十六图;第六、七辑两汉三国,二五二图;第八、九辑两晋南北朝,一九五图;第十至十二辑隋唐五代,三七九图;第十三至十五辑宋代,三四八图;第十六、十七辑元,二一九图;第十八至二十辑明代,四○五图;第二十一至二十四辑清代,六○七图。每辑有目录,并附有说明一册,介绍文物的时代背景及每幅图片的内容。上海出版公司1947—1951年出齐。

  495、《简明中国历史图册》,十册,中国历史博物馆编。本书以大量的照片、绘画、图表和简炼的文字扼要地介绍了从中国原始社会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发展。十册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各一册,封建社会六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册。第一册原始社会,1978年出版。第三册封建社会(战国部分)和第九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

  496、《中国近代史参考图片集》,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该图片集收编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有关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图片和统计资料,共分三册:上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集,包括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中国形势、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下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图片的来源一部分选自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三所、各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另一部分选自外文书刊。全书有照片、美术作品、地图、统计表等二千多幅,是一本中国近代史教学上很有用的参考图片集。

  497、《中国近百年历史图集》(1840—1975),中国近百年历史图集编辑委员会主编,本书从数以百计的中外书刊、图籍中选出了一千七百多幅图片(包括照片、美术作品、地图和文物资料)。这些图片系统和形象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颇有参考价值。全书共分十六章:第一章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第三章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失败,第四章洋务运动与第一次割地狂潮,第五章中日甲午战争及列强瓜分中国,第六章戊戌维新,第七章义和团运动,第八章辛亥革命,第九章动荡不安的民国初年,第十章五四运动,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成立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第十二章十年内战,第十三章抗日战争,第十四章国共内战时期,第十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六章台湾——尚待统一的领土,附录:中国近百年历史大事记。另附英文说明一册。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6年出版。

  498、《中国近百年史图集》(1840—1978),中国近百年史图集编辑委员会主编,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79年6月出版,本书是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6年出版的《中国近百年史图集》(1840—1975)一书的增订本。内容补充了反映中国1976—1978年三年间的有关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图片一百多幅。

  499、《中国文物地图集》,高大伦主编。分31个省、市自治区编辑出版。至2009年已全部编辑完成,尚有部分省市分册未出版。该书运用地图形式分省介绍中国境内已知的不可移动的文物状况,综合反映中国文物工作已有的学术成果和重大新发现。内容包括分省介绍文物单位简介、文物工作和文物状概况;序图、文物地图、重点文物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书后附文物单位索引。其中最早为广东分册,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继后依次是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吉林分册1993年,青海分册1996年,湖南分册1997年,陕西分册1998年,云南分册2001年,云南分册、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湖北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天津分册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分册2003年,山西分册2006年,福建分册2007年,山东分册2007年,江苏分册2008年,北京分册2008年,四川分册2009年,辽宁分册2009年,浙江分册年,安徽分册年,西藏分册年。

  500、《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精装四册),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编辑,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本图说收我国历代各类重要文物图片一千零二十二幅,共分四册:第一册著录铜器一百零八件;第二册著录瓷器三百五十二件;第三册著录书画一百七十五种;第四册是其他,著录了包括玉器、景泰蓝、织绣、剔红、摺扇、文具、珍本古书及家俱等在内,共三百八十七件。每类前面冠长篇序言,每一图象都有中英文说明。展品选自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北平图书馆、河南博物馆、安徽省图书馆等所藏珍品,均为我国艺术品中的杰作,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资料。

  501、《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图录》(线装二册),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工作委员会编,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6年出版。解放后在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发掘出来了大批文物,据估计,仅1949—1954年间出土的文物就有十四万件以上。1954年5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展出文物三千六百六十件。本图录是从展品中精选了二百五十六件珍贵文物编印而成,所选文物主要是生产工具和日用器具,出土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等全国十八省市,时代则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十七世纪的明代。

  502、《新中国考古收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61年出版。这是一本介绍新中国成立到1961年期间我国考古方面重要收获的专书,共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部分。全书除文字部分外,还附有五十三幅插图和一百三十幅图版,占全书的二分之一。

  503、《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工作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本书著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重要文物一百件,其中多数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新发现。时代从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起,到十四世纪元代止。

  504、《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展品选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工作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73年出版。本书是我国在英国和法国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展品的选集,收录了展览会陈列重要展品的图片一百六十七幅,其中彩色图版四十六幅,时代从六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头骨化石到十四世纪元代的文物。以上两书所收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两书都附有英文图版说明。

  505、《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第一辑,出土文物展览工作组编,文物出版社1972年出版。该辑收录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河北、湖南、陕西、湖北、北京、河南、安徽、新疆、山东、山西等十个省市自治区出土的历代重要文物的图版共二百七十三幅,其中彩色图版三十四幅。另附文字说明一册。这些文物中有不少是以前很少发现甚至是第一次发现的,如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座古墓中出土了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过去它只见于文献,这是第一次看到了实物;又如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景龙四
年(710年)的手写本《论语》,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抄本。无疑,这些历史文物是研究中国历代社会情况的宝贵资料。

  506、《上海博物馆藏瓷选集》,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本书是上海博物馆所藏我国历代瓷器珍品的选集。收录商周到明清的珍贵瓷器图版一百幅。每图都有简要说明。介绍器物的形状、大小、出土的地方及其艺术价值。其前言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瓷器发展的历史。

  507、《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下集),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73年出版。1972年在湖南长沙发掘了一座西汉古墓,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从丝织品、漆器、陶器到粮食、明器等有一千余件,墓主的尸体经二千余年仍保存完好。这大量实物资料和保存二千年的尸体对研究我国汉代的社会生产、文化艺术以及医学都有重大的价值。本书就是这次考古发掘成果的全面纪录和研究性的专集,共二册。上册是发掘纪录和研究报告,有插图;下册是图录,有图版二百九十二幅,其中彩色图版七十六幅。

  508、《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本书是一本考古论文集,反映了建国三十年来全国各地考古发掘工作的重要收获。收有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等各省市的重要文物图版三十二幅,并有大量插图。

  509、《新疆出土文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本书着重介绍了新疆在元代以前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如毛棉、丝织品、陶瓷、雕塑、印章、钱币、文书资料以及遗址遗迹等。全书有图版一四一面,其中彩色图版五十七幅。

  510、《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南京博物院等编,文物出版社1963年出版。本书949—1962年江苏省出土的文物,计有图版二二六幅。这些文物的年代约距今5000年前至公元1644年,即从新石器时代至明代。

  511、《山东文物选集》(普查部分),山东文物管理处、山东省博物馆合编,文物出版社1959年出版。山东省在1957年上半年曾展开了一次全省文物普查工作,收集的历史文物达二万三千九百七十八件。1958年举办展览会展出文物二千三百多件。本选集是从展品中精选的,共有图版二百五十一幅。

  512、《湖南省文物图录》,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64年出版。本图录收新石器时代到宋代的古文物四百余件,其中楚文物为重点。

  513、《内蒙古出土文物选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文物出版社1963年出版。本书选录旧石器时代至明代的文物共一八八件。其中有东胡、匈奴、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古及其他我国北方古代民族的文物。

  514、《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文物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本书收录解放后陕西出土的从商代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共分六册。按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分地区编排,基本上保持出土的器物组合。第一册收录商代的青铜器和岐山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共有图版二○七幅。

  515、《文化大革命期间陕西出土文物》,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该书收录1966年到1973年陕西各地出土的各类重要文物。

  516、《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冀东山主编,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书中从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李寿墓、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三十座墓葬中的五百多幅壁画中选取了二十座墓葬中145幅壁画。包括李寿墓中是《狩猎图》,新成公城墓的《担子图》章怀太子墓《青龙图》,永泰公主墓《胡人备马图》等。

  517、《五省出土重要文物展览图录》,五省出土文物展览筹备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58年出版。本图录收陕西、江苏、热河、安徽、山西五省在1958年前出土的各种重要文物图版共一二一幅。这些文物选自陕西省西安半坡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五省的重要墓葬。书前有唐兰的序言,后附参考文献目录。

  518、《西沙文物》,广东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74年出版。该书是1974年3月至5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在西沙考古发掘成果的选集。计有唐、宋时期的居住遗址,历代瓷器和铁器残片,宋代和明代的铜钱,明、清时期的庙宇建筑和佛像、碑刻等等遗址遗迹及大量遗物。这些文物有力地证明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全书有图版二十五面,彩色图版四幅。

  519、《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博物馆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该图录收编1958年前浙江省五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主要发掘物,也挑选了一些其他地区采集的文物,共有图版九十六幅。附录有浙江全省七十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遗存的分布图。

  520、《楚文物图片集》第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本集收1952—1956年长沙出土的春秋战国楚文物图片五十七幅。

  521、《考古图》,十卷,宋吕大临撰,成书于元祐七年(1092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器物图,著录元祐间所藏古代铜器二百十一件,玉器十三件。该书体例严谨,先将器物按时代分开,同时代的按形制分类,一一画出器形,模写铭文,后附释文,注明器物大小容量、出土地点、收藏者,最后加以说明和考订。另有《续考古图》五卷,宋人佚名辑;《考古图释文》一卷,清人以为明代赵九成撰,今人考证亦为吕大临撰。有四库全书本;清光绪年间刻本;今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522、《宣和博古图》,又称《博古图》,30卷,宋王黼撰,一说王楚撰。徽宗大观初年(1107)开始编纂,成于宣和五年(1123)之后。该书著录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839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包括一些著名的重器。。分为鼎、尊、罍、彝、舟、卣、瓶、壶、爵、觯、敦、簋、簠、鬲、鍑及盘、匜、钟磬錞于、杂器、镜鉴等,凡二十类。各种器物均按时代编排,每类器物都有总说,每件器物皆摹绘图形、款识、大小、容量、重量,并附考证,有些还附记出土地点、颜色和收藏家的姓名。在分类和考订方面都有较大贡献,所定器名多为后世沿用。但内容有失误,铭文考证疏陋较多。有明万历刻本,清乾隆刻本。今有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

  523、《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清梁诗正等编,该书著录清代乾隆时内府收藏古铜器一千五百二十九件,体例仿《博古图》。《钱录》著录历代货币。全书所收伪器颇多,绘图和铭文有不少失真,考订亦不精审。另有《西清续鉴》甲、乙编,《宁寿鉴古》等书,均收清宫所藏铜器,亦可参考。《西清古鉴》有清乾隆内府刊本,光绪年间铜版本。今有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北京美术工艺出版社2011年版。

  524、《武英殿彝器图录》,容庚编,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34年影印本。该书著录清代热河行宫所藏彝器百件,为《宣和博古图》、《西清古鉴》诸书所未收。

  525、《中国古青铜器选》,文物出版社1976年编辑、出版。本书收商代到东汉重要青铜器图版九十六幅,并附有图版说明。这些青铜器选自北京、上海、天津、陕西、河南等二十个省市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所藏的珍品,其中多数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发现的,是研究中国青铜器和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526、《殷周青铜器通论》,容庚、张维持编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这是一本研究殷周青铜器的专著。全书对青铜器的时代、发现、形制、类别、铭文和花纹等都有论述,并对历代著录青铜器的重要书籍也有评介。书中有插图一百多幅和附图三○四幅。

  527、《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八册,郭沫若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本书对两周的青铜器作了系统的整理,是研究周代金文的一本重要著作。该书曾由考古社于1935年将图录与考释分别印行:《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五册,《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三册。新版增订合印并改名,共八册,前五册为图录,后三册是考释。图录收二百五十三种青铜器图象。书前有作者增订序言。

  528、《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解放前的数十年间,美帝国主义劫掠我国大量珍贵文物,青铜器是其中重要部份。本书所选录的八百四十五件青铜器,仅限于礼器或祭器的一部分。本书内容共三部分:一是器物的图象,共有照片一千余幅;二是器物铭文,共约五百余拓片;三是说明,记录各器的尺寸、铭文、年代、著录、流传经过和简略考释。

  529、《海外吉金图录》三册,容庚编,考古社1935年印行。本图录收日本所藏中国青铜器一百五十八种。

  530、《海外中国铜器录》,第一辑,陈梦家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影印本。本图录收欧美各国所藏中国古铜器一百五十件。此外,还有一些专供查找某一类器物的工具书。

  531、《秦汉瓦当文字》,线装二册。上虞罗振玉1914年刻本。本书分五卷:卷一收宫阙殿署关仓屯冢等瓦,卷二、卷三收吉语瓦,卷四画瓦,卷五补遗。共有拓片三百余品。书前有罗振玉序,对秦汉瓦当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532、《古泉汇》,清代著名古物鉴藏家、古钱币学家李佐贤编。咸丰年间成此书,共五集六十四卷:首集为四卷,卷一凡例,卷二目录,卷三历代著录,卷四节录诸家钱说;正文分为元、亨、利、贞四集,元集布币十四卷,亨集刀币十四卷,利集历代圆钱十八卷,贞集异钱杂品十四卷,总共收钱币、钱范五千零三品,分成布币、刀币、圆钱、异泉杂品、钱范等部分,图文并茂。其中圆钱除各朝所铸之外,还包括农民军及地方割据势力发行的,以及朝鲜、日本、越南钱。书中材料之丰富,超过以往各家。因作者精于古钱鉴别,该书选材比较严格。考释和论证也很审慎,但由于当时古钱币均来自传世品,其中仍不免混入赝品,尽管如此刻书仍是一部有价值的古学专著,同治三年(1864)刊行。
作者后又与鲍康合撰《续泉汇》14卷、补遗2卷,《续泉汇》依《古泉汇》体例,分为元、亨、利、贞四集。元集布币三卷,亨集刀币三卷,利集历代圆钱三卷,贞集收无考品、泉范五卷、合补遗二卷,总十六卷,共收钱币、钱范九百八十四品。于光绪元年(1875)刊行。

  《古泉汇》、《续泉汇》二书,共收钱图六千品,为古典钱币学专著中之巨作。今有《古泉汇·续泉汇》北京出版社2005年出版。洪遵的《泉志》,亦是研究钱币的专书。

  533、《古钱大辞典》,丁福保编纂,共十二册。第一册为通检,将各古钱之第一字,按笔画编成目录。第二册至第六册为上编,按古刀币、圆钱、压胜等三类列图。第七册至第十一册为下编,按各钱之有关考据及钱谱之学说,加以分列,第十二册为总论,列综合性的论著和各钱谱的介绍。本书资料搜集比较完备。上海医学书局1938年出版。

  534、《古镜图录》三卷,附补遗,清末罗振玉编,上虞罗氏1916年影印本。

  535、《古玉图考》,清末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古玩收藏鉴赏家吴大澂编。全书2册,共录玉器近200件,并按类记述器物尺寸、名称、用途、年代及考释,均绘有附图,由吴大澄族弟吴大桢绘制。该书其特色是把古玉器的考据研究同古代历史的研究联系了起来。如把《周礼》中记载天子、诸侯及各级官吏的玉器尺寸、长短,与当时所见古玉对比。考出周朝时的一尺等于清朝时的一尺的六寸。是一本文图并茂,研究中国古代玉器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著作。《古玉图考》成书于光绪十五年(1889),同年上海同文书局石版影印出版。另有《古玉图考补正》,郑文焯编,1934年艺海一勺本。

  536、《传世历代古尺图录》,罗福颐编,文物出版社1957年出版。本书收商周至明清各代古尺,有图五十七幅。

  537、《历代符牌图录》,二卷,后编一卷,罗振玉编。专门收辑秦汉以来各种符牌,绘有图谱,兼以说明和考证。如汉代渔阳太守虎牌,左边一符曰“渔阳左二”,右为虎形,故得其名;唐郎州传佩鱼符,文字为“同,郎州传佩”,形制为鱼形,故得此名。1914—1916年影印《汲古丛编》本。

  538、《古明器图录》,四卷,罗振玉编。专门收集绘制各种殉葬器物图谱,有三代、汉魏六朝、唐宋的各种陶俑、魌頭、枭斝、枭尊、鹦母尊、 盉、鼎、凫、酌器、壺、漢永和瓶、吳会稽陶器、瓦甒、羽觞、陶匏、砚、屋舍、防舍、家畜等。1916年上虞罗氏辑本。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03年据上虞罗氏辑本影印。另外岳珂的《古冢桴盂记(载《桯史》),亦是研究明器的专文。

  539、《秦汉瓦当》,陕西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65年2月出版。本书收有秦汉瓦当共一百三十五幅,秦代四十幅,其余属汉代。

  除上述外,还有:洪适的《隶释》、《隶续》,是关于碑刻的专书;王厚之的《汉晋印章图谱》,专门研究印章;明王圻与其子思义撰《三才图会》、章潢撰《图书编》,则为图谱方面的专书;嘉庆时阮元等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专录器物铭文。

(五)版刻、绘画、雕塑类图籍

  540、《中国版刻图录》,一函八册,北京图书馆编,文物出版社1960年出版。本图录收历代善本书影和重要版画共五百五十种,图七百二十四幅,分三部分:一、刻版,收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刻版书影四百六十种,图五百九十八幅;二、活字版,收明清两代活字版书影四十种,图五十幅;三、版画,收宋元明清四朝版画五十种,图七十六幅。这本图录所收都是我国现存版刻的精华,系统地反映了我国版刻的发展过程,是我们研究古书版本、版刻艺术的必备工具书。

  541、《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共十二卷。线装四册。潘承弼、顾廷龙编著。开明书店1941年印行。本书是明代所刻书籍的版本书影。共有分代、监本、内版、藩府、书院、家刻、毛刻、书林、活字、套印、绘图、附录等十二卷。书末附有人名、书名、室名首字四角号码索引。这是一本研究明代图书版本的重要书籍。

  542、《中国版画史图录》,五辑二十册,又别集一辑四册,郑振铎编,中国版画史社珂罗版印,1940—1949年出版。

  543、《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初编》,五函四十四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中华书局1959—1961年出版。本丛刊原计划收宋至清各代的珍贵版画书籍三十六种,1959—1961年出了十八种,其余未见出版。以上两书所收版画丰富,是研究中国版画史的重要参考书,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资料。

  544、《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国历代名画集》,五卷,中国历代名画集编辑委员会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二版。本画集所收是故宫博物院收藏中国古代绘画的一部分,为古画中的精品,其中有一部分古画从未发表过。原件在解放前夕已被国民党运到台湾。全书共五卷:第一卷,唐、五代、宋,收画七六幅;第二卷,宋,收画一○五幅;第三卷,元,收画一○一幅;第四卷,明,收画一六一幅;第五卷,清,收画七三幅。书前有郑振铎长篇序言。本书第二版在内容上作了修改和补充。

  545、《中国历代绘画》故宫博物院藏画集Ⅰ——东晋、隋唐、五代部分,故宫博物院藏画集编辑委员会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出版。

  546、《中国历代绘画》,选编从原始社会至鸦片战争各时期绘画作品,分卷轴、壁画、版画、民间绘画等类别。《故宫博物院藏画集》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一册收东晋、隋、唐、五代的名画十九幅。附录有作品简介,题跋选印和历代著录三部分。

  547、《中国古代绘画选集》,中国古代绘画选集编辑委员会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出版。本选集收了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一百多位画家的名画共一○八幅,大体上包括各种风格流派。作品的创作年代,上起战国下迄清末。这些作品表现了我国从楚帛画开始两千年来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历代名画流散国外不少,这里所选的是国内各博物馆所藏珍品。书前有郑振铎序言。

  548、《中国近百年绘画展览选集》,文物出版社1959年编辑、出版。本书选印了故宫博物院、各省博物馆文管会、美术家协会、美术馆以及个人所藏中国近百年名画一○七幅。书前有郑振铎的《近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发展》一文。

  549、《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郑振铎编,上海出版公司1947年出版。中国历代名画不少流散在国外。这本画集将许多散见于国外博物馆里的中国古画汇集起来,影印出版。全书分正、续两集,正集有:一、西域画上、中、下三册,二、魏晋六朝画一册,三、唐五代画一册,四、宋画一册,五、元画一册,六、明画上、中、下三册,七、明遗民画一册,八、明遗民画续一册。续集第一集宋画,第二集宋元画,第三集元明画,第四集清画。共收中国古代名画一千多幅。

  550、《中国古代雕塑集》,刘开渠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出版。本书是我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选集。收北京故宫博物馆等所藏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陶、瓦当、石刻、泥塑等雕塑品的图版四十八幅。书前有编者写的《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一文,介绍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

  551、《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上下册,郑振铎编,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本图录介绍了我国历代重要的绘画、雕刻、陶瓷、刺绣及其他传统艺术作品。全书共十二辑,第一辑古代,三四图;第二辑两汉三国,三○图;第三辑两晋南北朝,二二图;第四、五辑隋唐五代,二四图;第六、七辑宋辽金,二三图;第八辑元代,十二图;第九、十辑明代,三五图;第十一、十二辑清代,二八图。每辑前都有文字说明。本书所收大部分艺术品为帝国主义劫走,现藏于国外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工艺品选》,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1974年出版。本书从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工艺品中,选取玉、石、竹、木、漆、匏及牙、角、金银、琺瑯等工艺品共一百件,编印而成,全部为彩色图版。所选工艺品的时代从商代到清代。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