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术的祖师——荀子

  荀子以孔子为圣人,提倡“礼”教,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提出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荀子的天道观是唯物主义的,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交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强调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要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注重实事求是,提倡行高于知,提出制名以指实的观点。同时他认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即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接触,经过理性的思维,可以知道事物的本质,但人们认识事物也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荀子认为:“欲为蔽,恶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对“蔽”的认识也很精辟:“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之谓虚”。荀子的人性论观点奠定了后代法家的基础,由人性“性恶”的观点,建立了荀子思想的核心体系“礼”教,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荀子披着孔圣的外衣,操王道的教义,是一种实用的学说,因而说他是帝王之术的祖师,一点都不为过。尽管荀子生前不为韩王所用,也未被秦王所重,最终客死楚国,但他不像屈原那样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也不同于其他诸子百家走极端,更不像老庄那样无为清静,最终他的帝王之术在其学生李斯和韩非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法学观点在秦朝得以实施,并一直延续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直至现在。

  李斯拜师于荀子,学成帝王之术后,西入秦国,荀子的帝王术在李斯身上得到充分运用。首先是满足人的欲望,利用贿赂和暗杀,分化瓦解六国人士,讲权术,弃道义,推崇荀子的“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完全撕下了儒家的外衣,亮出了王术的利剑,比他的老师荀子更有血性。其二是明辩事理,抓住时机,创千秋之业,建立了统一的秦帝。其三是制定法令,倡立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荀子的帝王术在李斯身上得以实现,并自秦以下百世都行秦政礼,这是对荀子礼学的肯定。秦朝历二世而败,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暴政,而在于内斗。

  汉朝时萧何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谪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明简。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萧规曹随”无为而治,至汉武帝时各种社会矛盾突出,汉武帝提出罢躣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这样帝王之术又完全派上了用场,这里所谓的“术”就是儒家的治国治人之术,不是整个的儒家之学,说是荀子的礼法更为恰当。因为萧何和陈平都是法家传人,治国以重法,似为必然。

  荀子的帝王之术在汉朝前期发挥得作用也是很大的,贾谊先随荀子的弟子张苍学《春秋左氏传》,后又随李斯的弟子吴公学帝王术,他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帝王之术的范本,在汉朝都得以采用。荀子的帝王之术自战国到秦一统至汉中兴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一直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只是荀子本人却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就是人们需要伪装的原故吧。

  韩非子做为荀子的学生,化性起伪,解老喻老而成法家之言,因称法家为道家之别枝,司马迁也将老子和韩非子并传,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说是:于学术缘源最为明了。由此,历代都将君王南面之术称之为“老庄之学”,应是偏面,或者说是失其根本。而一心想成就帝王术的王闿运,在其弟子扬度帮助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急呼弟子南归,说要帮他补上“老庄一课”。可见在王闿运的心里,老庄之学并不是帝王之术,而只是人生的逍遥术吧了!那麽,王闿运之前教授给杨度的帝王之术又是那一种学派呢,无须明说。

  从诸子起源来看,《汉书·艺文志》说儒家出于司徒之官,而《荀子·儒效》称周公为大儒,然则儒以周公为首,此一看法的不同,可以细细的品味荀子思想的源出。《周礼》云:“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汉书·艺文志》道家首举《伊尹》、《太公》,可见老子之言应于《太公》相近,而荀子称周公为大儒,其思想也是相近的,因此,后世法家应不出荀子列。

  从师承来看,后世被列法家之列的,无一脱荀子之师承。李斯·韩非都师事荀子,李斯帮秦王一统天下,订法侓,秦之法自秦至汉乃至整个封建王朝都沿袭;韩非子的“性恶论”是其法家言论的根本。都没有脱离其师承,乃至大汉以知汉以后诸朝代,法家又有谁脱离了荀子的师承言说,荀子为帝王术之始祖,有言传有身教,只是荀子之言多以孔子之仁为本,披儒家之外衣,而行王道之实质,为历代所鄙视,加之,人们不得其化性起伪的真意,而不列荀子为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