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四):文言小说集

71、《夜谭随录》

  清中叶文言志怪短篇小说集,和邦额撰。和邦额(1736?~?),字霁园、闲斋,号蛾术斋主人,满洲镶黄旗人。其生卒年月,无定论,有研究者推测其生于清乾隆十三年,卒于乾嘉年间或稍后。他的祖父和明,做过凉洲、福建、广东等地的总兵。和邦额青少年时代,曾随祖父、父亲在西北、东南长期居留,见闻丰富,熟悉“诸志异书”。祖父去世后,和邦额“从家君扶祖徐自闽人都”。不久以八旗子弟“俊秀可以学习者”选人一等官学咸安宫官学。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38岁时,才得以考中举人,出任山西乐平(今昔阳)县令、钮祜禄氏副都统等职,和邦额是位多才多艺的满族作家。居京期间,他又与永忠、墨香等人组成的满族文人群体有过十分亲密的交往。除《夜谭随录》外,还撰有诗歌集《蛾术斋诗稿》和戏剧传奇《一江风传奇》这两部作品俱已失传。

  《夜谭随录》大约定稿于作者44岁前后,自称“志怪之书”。全书4卷(或作12卷),包括传奇和志怪小说160篇左右。《夜谭随录》大部分作品,写的是鬼狐怪异、人妖艳遇的故事。有少数作品涉及到一些社会现实。如《铁公鸡》、《新安富人》等谴责了剥削者的为富不仁,《某王子》、《倩霞》等揭露了王公贵族的“骄奢”“淫暴”,《猫怪》直斥某官绅是“兽心人面”、“人中妖孽”等,都有一定认识意义。还有的作品写了北方景物和市井生活,有一定参考价值。象《谭九》篇,通过写青年谭九探亲途中留宿于贫鬼家的经过,描绘了这家婆、媳、孙三人清苦困顿的生活图景。表面写的是虚幻的鬼域,实际反映了乾隆年间京城一带下层人民,包括农民、城市贫民、奴仆等艰苦穷困的生活处境。作品没有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而着重生活细节的点染,写得情景逼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好的作品。又如《米芗老》,写贫民米芗老因兵乱想买一女俘为妻,结果得一老妪,悔恨无及;后经老妪辗转相助,才得到一个年轻美好的女子。作品通过这一对青年在患难中幸运结合的故事,表现了在社会动乱的时代里,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凄惨境况,并赞美了他们在离乱中舍己为人、互相救助的可贵精神。在人妖艳遇的作品中,有些故事描写了青年男女比较健康的爱情生活,如《藕花》、《阿凤》、《倩儿》等则。当然书中也有宣扬佛老出世思想和因果报应的说教。

  《夜谭随录》在形式上极力摹拟《聊斋志异》,以描写平民女子见长,塑造了一些带有“村野”气的少女形象,如碧碧(《碧碧》)、香云(《香云》)、白萍(《白萍》)、收香(《娄方华》)、白氏(《王侃》)、秀姑(《秀姑》)等,她们天真活泼、开朗大方、敢作敢为。有些长篇,情节诡异,叙述婉曲,也尚可观。但多数人物形象面目苍白,失之粗率。

  《夜谭随录》问世后,立即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重视,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不但推动了当时文言小说的创作和发展,对此后的文言小说创作也产生深远的影响。袁枚至少从此书稿本中摘录了12篇收入他的文言小说集《新齐谐》(1788年);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1791年)中也多次引述。《夜谭随录》之后,涌现出一批风格与《夜谭随录》相近的作品,如《挑灯新录》、《夜雨秋灯录》、《客窗闲话》、《里乘》、《聊摄丛谈》等。《埋忧集》、《浇愁集》则大段大段模拟《夜谭随录》的情节模式和细节描写,似乎形成一个小小的流派。《夜雨秋灯录》中著名的《铁锁记》亦是根据《夜谭随录》中《米荖老》故事改编。

72、《谐铎》

  清中叶志怪小说集,沈起凤撰。沈起凤(1741—?),字桐威,号赘渔,又号红心词客,别署花韵庵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出身于官宦家庭,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十八岁时中举,此后五次赴进士试,均落第而归。二十六岁起曾在两淮巡盐御史衙门当了四年幕僚,大约四十六七岁起又先后在安徽祁门、全椒当过县学训导,晚年以选人客死都门。沈起凤因会试屡不第,抑郁无聊,放情词曲自娱。为人多才多艺,以小说、戏曲知名于世,所作戏曲不下三四十种,风行大江南北。高宗南巡,官绅所备迎銮供御大戏,皆出其手笔。今存有《报恩缘》、《才人福》、《文星榜》、《伏虎韬》四种,有剧目可考者,有《千金笑》、《泥金带》、《黄金屋》三种。妻张云,亦工诗文,颇享唱随之乐。

  《谐铎》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12卷,共122篇。书名《谐铎》,意思就是寓劝戒于嬉笑言谈之中。作者痛感社会的黑暗,人世的险恶,在《谐铎》中锋芒毕露的是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警策性,如《棺中鬼手》篇,对贪官污吏进行了嘲讽;《桃夭村》篇,揭露了当时社会贿赂公行、是非颠倒的现象;《村姬毒舌》篇,讥弄了新科状元以财势诱人的丑态。每篇故事,非神即鬼,非精即怪,作者借题发挥,对于社会病态的解剖,人情世态的揭露,寓庄于谐,言简意深,颇具功力。再加上故事短小精焊,文字简练生动,大量运用夸张、对比、不协调、故意出错、轻重倒置、谐音等俳谐手法,写出了一篇篇以谐入铎、寓庄于谐的作品,使本书在当时社会就得以广泛流传。《青灯轩快谭》评说:“《谐译》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

  今有:《谐铎》乔雨舟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

  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夜谭随录》的版本有爱日堂刻本(12卷);近人罗宝珩曾为之作注,题为《详注夜谭随录》,有1931年会文堂新记书局石印本。

  今有:《夜谭随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73、《道听途说》

  清代后期传奇小说集,潘纶恩撰。潘纶恩(1797—1856),字炜玉,又字苇渔,号箨园,室号箨园山房,泾县人。“少时负才隽”,但久试不第,直到道光六年二十九岁时才考中秀才,此后虽屡应乡试,皆不售,以生员终。大约在考中秀才的第二年,潘纶恩离开家乡,开始长达十余年的出游。其中在道光六年至八年,堂兄潘锡恩以三品顶戴任江南河道副总督,纶恩在署中参办政务;道光十八年在安庆曾入知府陈煦幕,掌刑名狱案。大江南北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生涯,极大的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也品尝了人生百味,为后来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返乡后,潘纶恩“寄情于山水之间”,也在田野村头访谈老农。人问其用意,答曰“将籍是以有成”,终于在咸丰三年(1853)前后完成了小说《道听途说》的创作。

  《道听途说》收录文言短篇小说110多篇,大多为情节曲折的传奇体作品。其创作时段为清代道光中、后期至咸丰初,这个时期,正是清帝国滑向末世的转捩点。国家百病重生,积弊并发,内忧外患,上下交困。作为一位敏感正直的小说家,目睹行将就木的老大清帝国,自然会产生末世之叹,并深刻揭示官场腐败、政治黑暗等主要病因。全书的首篇《屠钤》,就通过一位秀才梦中所见来抒写作为诸生不遇之痛,作者在最后的品评中感慨道:“读书之以秀才终,犹闺人之以处女终.....况作衰世之秀才乎”?在《祈兰娘》中作者又发感慨:“近日事势衰坏”。可见“衰世”、“近日事势衰坏”是他对道光中、后期至咸丰初国运的总体评价。至于造成衰世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是官场昏暗、吏治腐败,因此在小说中他以大量篇幅来揭露官员们贪赃枉法、酷虐残暴、颟顸愚昧和荒淫好色。更有价值的是,他揭露的矛头不止指向一般的州县官吏(这是清代文言小说的普遍倾向),更是指向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如《董琳》揭露两江总督陈大文为保乌纱强兴大狱,草菅人命;《扶路傒童》揭露江西巡抚阮元镇压异教、滥杀贪功:“人无老幼,聚族俱歼,投缳者难以数计,村落间凡一池一沼,无不填尸横溢”;《江本直》中那位既愚且狠的“臬使周公”即为安徽巡抚的周天爵。这些大员如阮元,在《清史》乃至口碑中皆功勋卓著或清誉颇佳,《道听途说》却揭露了为人的另一面,至少可备一说。

  《道听途说》在揭露批判吏治腐败的同时,还针对世风的浇薄进行广泛的描写。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淳朴守信的民风为尔虞吾诈所代替,整个社会道德沦丧,尼姑变成媒婆,寺庙成为淫窟,而且骗钱、骗色的手法也越来越狡诈、越来越离奇,如用洋制的蜡人冒充新妇骗钱。整个社会价值观颠倒,不崇尚友爱而被逼崇拜暴力:良民张百顺父子被强盗洗劫一空后竟羡慕强盗生涯:“以人面取财,积之十年而不足;以鬼面(强盗)取富,收之一旦而有余”。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颠倒的价值观已祸及孩童,犯罪越来越低龄化:《赌骗》中一个“七龄小竖”伙同一个12岁的丫头合伙行骗,而且配合默契,天衣无缝;《季鸦头》中的学徒“乳臭子”设计骗师傅,临走又将铺物席卷一空。投宿人家又偷人家藏金,被发现后还讹人家赖己;《玩城头》写一个十五岁少年为贪口腹之欲,将邻居一个五岁的幼童杀死,还脔割其体,毁尸灭迹,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道听途说》还特别揭露了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伦理的沦丧:传统的父慈子孝、夫敬妻贤、兄友弟恭已不复存在,整个社会道德的基础已彻底崩溃,其中有孙子逼奸庶祖母不成,竟连杀祖母和庶祖母,还伪作盗杀之状(《杨小幺儿》);女儿因奸情受阻,居然“破颅毙父”(《孙巧儿》);丈夫为贪男色,允许美妻与娈童当面同床(《江昌奇》);兄弟三人因家产反目成仇,互相残杀,终至家族灭亡(《干季青》);兄与亡父之妾通奸,两人合谋,将知晓其事的妹妹谋杀(《李德姑》)等等。

  《道听途说》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有人将其概括为“善塑众生之相”、“善构曲折之文”、“善描细腻之笔”和“善写悲惨之状”四个方面(陆林《道听途说》前言)。另外,它在清代小说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是清代小说题材转向的一个标志。众所周知,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借花妖狐鬼来讽喻世事的浪漫倾向,一时间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潮,如《夜谈随录》、《谐铎》、《萤窗异草》、《小豆棚》等皆仿效聊斋笔法。但这部创作于道光中、后期的《道听途说》却与《聊斋志异》等“类皆狐鬼,可意凭造”的创作倾向有所不同,不再假托异类,旁搜鬼神,而是强调“多系实事”,从自己幕僚生活中选取丰富素材,朝着更加生活化和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这在聊斋之外开辟了另一条创作道路,稍后的《墨余录》、《里乘》、《夜雨秋灯录》等,都沿着这条道路去发展开辟。许奉恩甚至把“野狐拜月”、“山魈吟风”这种“离奇变怪”的创作方法称之为“诞”,作为清代小说的“四弊”之一来摒除,开启其端的就是潘纶恩的这部《道听途说》。

  今有:《道听途说》,安徽古籍丛书,陆林点校,黄山书社1998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74、《里乘》

  晚清文言小说集,又名《兰苕馆外史》,许奉恩撰。许奉恩(1816—1878),字叔平,室名兰苕馆,安徽桐城人。其父许丙椿,岁贡生,有《易萃》、《敩园诗文集》、《敩园诗谈》等著作问世。奉恩少年聪颖,为学政沈维矫、知府卞士云等器重。成年后,诗文愈佳,曾得到包世臣、姚莹等前辈名士的称赏。汤雨生称其诗“求之当代,居然与船山、仲则抗衡”。然而多次应试不第,“偃蹇半生”,只得辗转南北,为人作幕。许氏一生“博览群书”,极富眼光和胸怀,“论政治得失,多精创不敷”,为人又“真率无饰”,曾先后被徽州知府、浙江学政、安徽巡抚、江苏布政使聘为幕僚,参与大政。其生平著作宏富,刊刻传世的有《兰苕馆诗抄》11卷、《兰苕馆外史》10卷、《桐城许叔平文评论诗合钞》2卷等。其中《论诗绝句》99首,用诗歌的形式品评了自汉至唐百余名诗人,很有一些独特的见解。

  《兰苕馆外史》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秋试落第时,成于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历三十余年。全书十卷,收录文言笔记小说190篇。是一部以劝惩为意旨,兼有《聊斋》和《阅微》优点的笔记小说佳作。创作宗旨并非如他夫子自道,“以著书立说消磨岁月”,而是他友人所戳破的:“慈悲说法,寓草野之褒讥;穷愁著书,操稗官之笔削”(许星翼《兰苕馆外史》序)。

  《兰苕馆外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末社会的世相百态图:民俗民风、官场科场、家族矛盾、邻里纠纷,痴男怨女、淫僧妖尼、神鬼精怪、侠客大盗,尽纳其中。在内容上,首先是揭露的这个末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官场丑陋现象:有污良为盗、滥杀无辜的县令(《某令》),有公然杀人越货、淫辱妇女的总兵(《雷击某总戎》),有白天为官长,夜晚为盗首的按察使(《褚祚典》),有贪污赈灾款项,至灾民与水火而不顾的“父母官”(《当涂令》),有借办团练勒捐敛财、鱼肉乡民的宦绅(《小喜子》),有以官仗势逼迫少女裸体蒙羞、饮恨自尽的宦门恶少(《柯寿鞠》),有道貌岸然、骗财骗色的府学教授(《柯寿鞠》),有为五十万金,将国家机密出卖外邦的礼部书吏(《礼部书吏》)。在作者看来,上层社会的道德崩溃,是导致整个社会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所以作者“祖麟经之义严”、“效狐史之直笔”,首先以此作为批判针砭对象。

  如果说,作者选择贪官污吏作为抨击对象来“惩恶”,作为另一面,作者又选择一些忠臣孝子、义士节妇从正面来“劝善”,以达到“为劝惩而作”(《兰苕馆外史》卷首“说例”)的创作目的。书中大量叙写并讴歌了先人后己、扶贫赈困、孝顺父母、重义守信的人物、事件:有急人之难又不彰不显、善始善终的某书生(《叶孝廉》);有全人性命又隐人之过,有成人之美的老人(《姑苏老翁》);有行侠仗义、善解人意又光明磊落的大盗(《金钱李二》);有不慕富贵、机智才情胜过罗敷的柿姑(《蒋柿姑》)。在篇目安排上,作者刻意将这些故事安排在前两卷,来突出正面教化作用。突出“余善余殃,降祥降殃,皆由于善与不善”这个创作宗旨。

  《兰苕馆外史》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收集了大量的狱案。晚清社会吏治腐败、法纪虚设为作者提供了大量素材,作者把它集中编为一卷。其中虽有正面形象如能明察秋毫,断明类似《十五贯》冤狱的某按察公(《小卫玠》),但大都是贪赃受贿、草菅人命的官长和幕僚,如精刻自负严刑逼供,造成青年男女枉死的浙江明府某公;草菅人命终遭报应的某巡抚署幕僚(《某氏子》);贪赃枉法,将一对师生枉加刑辟的邑令等。作者一方面揭露当时吏治的黑暗和罪犯的狡诈凶残,更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刑法思想:勘案要重证据、重调查,执法要公正,要尽心折狱。万不可主观臆断、以刑求罪,更不能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作者还通过每篇结尾处的品评“里乘子曰”,反复告诫官员听讼时:一不可忽,二不可动气,三不可固执己见。

  《兰苕馆外史》中刻意求真,强调题材“多系实事”,与同时代的“类皆狐鬼,可意凭造”的其它笔记小说有所不同,许星翼在“序”中也称赞它是“实事求是”、“修辞立诚”。呈现一种平实、敦厚和雅洁的文学风格。但是,文学必须想象和夸张,《兰苕馆外史》作为文言小说,也不可能例外。在求真求实的创作思想和平实、敦厚的总体风格下,小说中亦不乏亦真亦幻的巧妙构思,如《林妃雪》、《俞寿霍》;波澜起伏的生动情节,如《仙露》、《袁姬》,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如《姑苏某翁》、《金钱李二》等,甚至背离了自己立下的创作宗旨,也有虚构的鬼神情节,如《某太史鬼求代》、《某氏子》等。实际上,《兰苕馆外史》受《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影响非常之大,其中的长篇如《小卫玠》、《韩文懿公逸事》其题材和手法多仿效《聊斋志异》,一些短篇的语言结构亦以《阅微草堂笔记》为范本。至于每篇结尾处作者的品评“里乘子曰”,也是模仿《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可见他所说的四弊着力点在前两点即思想内容方面,即意在用封建伦理来规范世道人心,并不意味作者排斥荒诞和想象,也不意味作者反对用狐鬼山魈来针砭现实。

  《兰苕馆外史》的弊端在于道德说教过多亦过于陈腐,例如提倡守节,欣赏多妻制,完全站在反对太平军起义的立场之上等,对与己有关联的士绅也有刻意美化之嫌。另外,190篇中也良莠不齐,有的短篇强调真实过于单薄和粗糙,这都是《兰苕馆外史》的不足之处。

  今有:《兰苕馆外史》安徽古籍丛书,黄山书社,1998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75、《夜雨秋灯录》

  宣鼎(1832—1880),晚清小说家、戏剧家、画家。字子九,号瘦梅、素梅,香雪道人、金石书画之丐,安徽天长人。少时过继于人,家境丰裕。弱冠后,痴迷于读书、绘画、书法,不理生计,家境遂破落,以教书糊口。咸丰五年(1855)饥荒几近饿死。咸丰七年与表妹成亲入赘外家。第二年太平军攻天长,避乱高邮湖,以卖画入幕为生。同治五年(1866)在盐城教书度日。九年至山东,被聘为县署书记,创作传奇《返魂香传奇》,第二年创作文言小说《夜雨秋灯录》,历时三年而成。后返回高邮,游苏南,继作《夜雨秋灯续录》。光绪六年书成,未及刊行而卒。宣鼎(1832—1880?),字子九,号瘦梅、素梅,又号懊侬、铎痴,别署香雪道人、问香庵主、东鲁游人、瘦尊者、太瘦生、虎口逋客、邋遢书生、金石书画丐、是此花身馆主、云山到处僧、堕落行脚等,安徽天长人。宣鼎生于殷实之家,自幼博览群书,工书善画。性好佛老,十九年口不菇荤,爱听鬼怪与因果报应故事。二十岁后母亲与嗣父相继去世,家道中落。二十七岁移居上海,一度从军。后返回上海,以卖画为生。三十一岁至四十岁的十年内,充任当道幕僚,辗转于江苏、山东各地。解馆后,又曾寓居山东济宁、江苏高邮等地。宣鼎自同治十一年(1872)开始创作小说。文言小说集《夜雨秋灯录》于光绪三年(1877)刊出,光绪六年(1880)又刊出《续录》。此外,宣鼎又曾撰有戏曲《返魂香》。

  《夜雨秋灯录》和《夜雨秋灯续录》均115篇,由上海申报馆分别于光绪三年(1877)和光绪六年出版,它是晚清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传播颇广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是作者“少膺孱弱、壮值乱离”颠沛一生的发奋之作。由于作者“奔疲蹇涩、金鱼托钵”(《夜雨秋灯录》自序),穷困抑郁于下层,与蒲松龄的生活、思想颇多近似之处,因此无论在选材、体例、笔法上都刻意“追步《聊斋志异》”。

  《夜雨秋灯录》及其续集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广泛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为读者展现出一幅阔大的晚清社会生活长卷。根据粗略的统计,书中出现的人、鬼、狐、妖等形象有八、九百个。更在于他反映了当时要求变法图强的社会思潮乃至反清复国的革命倾向。作品中尖锐的揭露了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过程中种种矛盾和冲突,如《长人》写洋商将中国穷人关进玻璃柜送到外国去展览,《父子神枪》写营卒毒打小贩,《蛇膈》写豪强抢夺民田,《卖高帽子》、《天魔禅院》、《桑儿》、《红玉册》等则集中揭露官场腐败,卖官鬻爵、敲诈民脂民膏,如《迦陵配》,通过通过迦陵子的仙妻来批判八股科举制度,表达了与蒲松龄类似的观点:

  成功借鉴了唐人小说结构完整曲折、形象鲜明饱满、语言通俗生动的特长,而且还有意识地追摹《聊斋志异》的表现手法,延续《聊斋志异》设幻造奇、写鬼画狐的浪漫风采。更重要的是他还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戏曲、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很多技巧和审美体验渗透到了《夜雨秋灯录》及其续集的创作中,使两书整体上呈现出清丽典雅、情韵绵密的独特风格。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在小说结尾的处理上几乎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且善恶报应的结果往往也都雷同,虽然这与宣鼎劝善的用意分不开,但这种类型化的叙述却给其小说的艺术成就大打折扣。

  今有:《夜雨秋灯录》黄山书社1999年版,项纯文点校;《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76、《淞隐漫录淞滨琐话》

  晚清文言短篇小说集,王韬撰。王韬(1828—1897),名利宾,又名瀚,字懒今,后更名韬,字仲弢,一字紫诠,别号天南遁叟、弢园老民,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王韬自幼受业于其父,十八岁时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后赴南京乡试落第,便尽弃八股时文。二十二岁时赴上海谋生,在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所办墨海书馆当了十三年编辑,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新知识、新思想,逐渐萌发了“救亡图存”的改良思想。同治元年(1862),曾上书太平军苏州当局,建议攻取上海,阻断长江,为此遭清政府通缉,被迫遁迹香港。居港期间,王韬在英国人里雅各主办的英华书院协助翻译中国经籍,同时结交了容闳、郑观应等一批主张变法维新的朋友。其后游学英、法等国,返回香港后主笔《循环日报》,积极鼓吹变法维。光绪五年(1879)曾东游日本,光绪十年(1884)举家迁往上海,任申报馆编辑部主任,不久被推举为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于掌教之余,隐居著书,1897年2月24日病逝于上海。王韬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包括《遁窟谰言》、《淞隐漫录》与《淞滨琐话》三部文言小说集。

  《淞隐漫录》,又名《后聊斋志异图说》、《绘图后聊斋志异》,共十二卷。作于1884年举家迁往上海之时。各篇原发表在上海《申报》副刊《点石斋画报》,历时三年余。《淞隐漫录》的体裁和题材都仿照蒲松龄《聊斋志异》,但取材范围较《聊斋志异》广,包括多篇关于日本艺妓(《记日本女子阿传事》、《柳桥艳迹》、《《桥北十七名花谱》、《东瀛才女》)和欧洲美女(《媚丽小传》)的故事。其中烟花粉黛之事多是王韬三十年来亲身经历的,描写细致入微。《淞隐漫录》是王韬“追忆三十年来所见所闻,可歌可愕之事,聊记十一,或触前尘,或发旧恨…时与泪痕狼籍相间。”(《自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写道:“长洲王韬作《遁窟谰言》(同治元年成)《淞隐漫录》(光绪初成)《淞滨琐话》(光绪十三年序)各十二卷….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鬼渐希,而烟花粉黛之事渐盛”。

  《淞滨琐话》亦十二卷,写于1887年主持格致书院之时,时年六十,也是他撰写的最后一本文言小说集。与《淞隐漫录》偏重于人事不同,《淞滨琐话》侧重狐鬼和鸟兽虫鱼。

  《淞隐漫录》王韬刻印于光绪初年(1875年)。今有:《淞隐漫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淞滨琐话》王韬刻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今有:.《白话全本后聊斋志异》

  曹庆霖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887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附:当代出版的文言笔记小说总集:

1、《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五册:《长短经》(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国笔记小说文库》计八种:《古今说部丛书》《古今说海》、《唐人小说》、《宋人说萃》、《明人百家》、《清人说荟》、《清朝野史大观》、《古今宫闱秘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3、《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4、《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5、《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6、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7、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8、唐宋传奇集张友鹤,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

9、《笔记小说精品丛书》,重庆出版社2005

10、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1、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12、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3、《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4、《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5、古小说丛刊(12种),中华书局1979年以后陆续出版。

参考资料:

1、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7年版

4、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萧相恺主编《中国文言小说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1998年二版。

陈友冰摘编

  资料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古今说海》、《唐人小说》、《宋人说萃》、《明人百家》、《清人说荟》、《古今说部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萧相恺主编《中国文言小说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年版;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江苏广陵书籍刊行社《笔记小说大观》;互联网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