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三):词曲别集

散曲集

1、《东篱乐府》

  元代马致远著。马致远,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所著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杂剧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

  今存散曲120多首,可分为:内容上可分为写景、叹世、闺情、世象四大类。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鲜明等艺术特点。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其代表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诗如画,余韵无穷,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开头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一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其《寿阳曲》“山市晴岚”、“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八首,历来也都被认为是写景名作。

  马致远虽也有《天净沙·秋思》这类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将,这也被认为是元人散曲正宗。他的叹世之作《越调·夜行船·秋思》套曲挥洒淋漓地表达了诗人看破世情、向往归隐的人生选择,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的独特语言风格以及一连串形象准确比喻,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也使它成为散曲中不朽的名作:“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衷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折。魏耶晋耶?[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拨不断]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君若歌时我慢斟,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这组套曲一方面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对远离红尘隐居生活的赞美,并流露出人生短暂虚幻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现实争名夺利强烈鄙视,表现出不肯与世俗沉浮的人生取向。堪称元代套曲的压卷之作,历来曲家对此曲都有极高评价,周德清说:“此才是乐府,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谚曰百中无一,余曰万中无一”(《中原音韵》)。马致远散曲中叹世之作最多,类似的还有《双调清江引·野兴》、《双调行香子》、《南吕四块玉》、《双调拨不断》等。

  马致远的咏史之作与叹世之作思想倾向相似,如《双调庆东原·叹世》:“拔山力,举鼎威,暗鸣叱咤千人废。阴陵道北,乌江岸西,休了衣锦东归,不如醉还醒,醒而醉。”内容是咏歌项羽一生,但题目却是“叹世”,实际上是借历史故事抒发自己“不如醉还醒,醒而醉”的人生感慨。另外像《南吕四块玉》“天台路”、“浔阳江”、“马嵬坡”等咏古代爱情故事,文字朴素,风格颇似民间小调。马致远言情的散曲数量不多,但清深而婉转,如下面两首《寿阳曲》:“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吹灭.”;“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语言明白自然,情意却很真切,其格调与一些狎昵调笑散曲有明显的区别。

  马致远散曲中还有一首别具一格的《般涉调耍孩儿》“借马”刻画了一个十分爱马又十分小气的人,在别人向他借马时的种种微妙妙心情,写得诙谐动人。这套散曲打破了散曲言情写景的框架,开拓了散曲的题材和内容。

  散曲集有《东篱乐府》一卷。收录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数十七套,附录残缺的套数五篇。今有《东篱乐府全集》瞿钧编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有辑录。

2、《酸斋乐府》

  元代贯云石著。贯云石(1286~1324),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维吾尔族人、出身高昌贵胄,祖父阿里海涯为元朝开国大将。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即以贯为姓。自号酸斋。初因父荫袭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让爵于弟,北上从姚燧学。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据传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贯云石出身武官家庭,自幼武艺超群,后弃武学文,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受佛道印象更深。虽以贵胄之子袭位,仕途也很顺利,却抛却功名,醉心辞章,有飘然出世志向。他富于才情,善作散曲,深通音律,诗文、书法亦佳。他还是最早的散曲评论家,曾为《阳春白雪》、《小山乐府》作序。为人疏放旷达。曾作《芦花被》诗:“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并以此诗换取渔父芦花被,一时传为文坛佳话,贯云石干脆又取了“芦花道人”的别号。

  贯云石今存曲八十首左右,套曲八首。散曲以写山林逸乐生活与男女恋情为主。作品风格基本上属豪放派,以清俊见长。风格形成与他出身西域武官家庭有关,同时也染上了江南文学清秀媚丽的色彩。他的啸傲山林的作品尤为飘逸俊放,如《清江引》:“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地窄”;《殿前欢》:“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一时怀抱俱无奈,总对天开。就渊明归去来,怕鹤怨山禽怪,问甚功名在”酸斋是我,我是酸斋”。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有才难用”的牢骚不平,有没有“床头金尽”的顾虑,所以他的归隐之作显得悠游自得,如闲云野鹤。这与同属于豪放派的马致远、张养浩等人深于感叹的作品不仅内容不同,风格也有差异。

  贯云石的情词则清新警切,善于学习俗谣俚曲的长处。如《红绣鞋》:“挨着靠着云窗同坐,看着笑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妨什么?”《清江引》:“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两首曲都以想象力丰富,手法别致著称:世上只有闰年、闰月,哪来的“闰更”?后一首以绕遍清江也买不得天一样大的纸,来形容自己爱的广漠,皆能想人之所未想。此外,他也有一些清丽端谨的作品,如〔清江引〕“春、夏、秋、冬”等。

贯云石生前曾编有诗文集,已佚,仅存四十首左右。今人任讷将其散曲与号“甜斋”的徐再思散曲合为一辑,名为《酸甜乐府》其中小令86首,套曲9首;另有陈稼禾点校《酸甜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有辑录。

3、《甜斋乐府》

  元代徐再思著。徐再思(1320年前后在世),字德可,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徐再思的散曲以恋情、写景、归隐等题材为主,也有一些赠答、咏物为题的作品。他虽与贯云石齐名,风格却不尽相同,贯云石以豪爽俊逸为主,徐再思却以清丽工巧见长。周德清《太和正音谱》评他的作品如“桂林秋月”。

  徐再思现存小令一百零三首,主要内容集中在写景、相思、归隐、咏史等方面。其写景作品意境高远而奇巧,工于炼字造句,如《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喜春来》“皋亭晚泊”“水深水淺東西澗。雲去雲來遠近山。秋風征棹釣魚灘。煙樹晚。茅舍兩三間”。前一首描绘凄婉的羁旅思亲之情,细腻动人;后一首则像一幅淡雅清远的水墨山水图。

  他的写情之作深沉娟秀,如〔双调·蟾宫曲〕的《赠名姬玉莲》(“荆山一片玲珑”)及《春情》(“平生不会相思”)二首,被认为是“镂心刻骨之作,直开玉茗、粲花一派”。如〔蟾宫曲〕《春情》:“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以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写一女子害相思时“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的情态,运用了散曲中连环句,韵字复用等形式特点,颇能尽其情致。〔沉醉东风〕《春情》又写出一女子猛然见到情人时的复杂的心理,她又想招呼,又怕被人瞧破,情态传神,人物灵动。这一部分作品清新活泼,成就较高。作者善于学习民间歌谣的表现手法,与贯云石的同类作品有相似之处。

  有些作品立意颇新,能于俗中见雅,〔双调·水仙子〕《红指甲》、《佳人钉履》等篇,近人吴梅《顾曲麈谈》卷下评曰:“钉鞋云‘金莲脱瓣’,《红指甲》云‘落花飞上’云云。语语俊,字字绝,真可压倒群英,奚止为一时之冠。”

  今人任讷将其散曲与号“甜斋”的徐再思散曲合为一辑,名为《酸甜乐府》其中小令86首,套曲9首;另有陈稼禾点校《酸甜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有辑录。

4、《小山乐府》

  元代张可久著。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鄞县)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又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犹在世。一生怀才不遇,人生坎坷,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一带,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

  张可久是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张存世作品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现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个人作品占朝代作品总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传世的只有张养浩、乔吉和张可久三人,但其他两人都是在临死前或死后才刊行于世。而张可久不仅在元代已有《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和《小山乐府》四本散曲集传世,在元曲选集《阳春白雪》和《乐府群英》中,张可久入选的作品也是最多的。这说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获得了广泛的欢迎,甚至连元武宗在皇宫赏月时也令宫女传唱他的散曲。

  张可久散曲多有民生艰难、世态炎凉的感叹,这与他由于一生沉沦下僚、生活窘困关系极大。他的《庆东原》“和马致远先辈韵”九首,几乎写尽了世间的穷通无定、世态炎凉。如其中第五首写道:“诗情放诗情放,剑气豪。英雄不把穷通较。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甚至在描景咏物中也会生发人生感叹:“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啼杜宇,阴洞飞廉,比人心山未险。”这种人生感叹还常常与民生疾苦连在一起,突破了个人狭小范畴,如这首有名的[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与张养浩的名作《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异曲同工之妙。

  归隐题材在张可久散曲中占的比重很大,这也是元人散曲乐道的题材,其他散曲家如贯云石是咏归隐之乐,或是向马致远那样,与腐朽官场作对比,来表白自己的人生归趋。张可久却生活窘迫,元代诗人张雨的诗中曾透露张可久生活窘乏的状况:为爱张髯亦痴绝,簿领尘埃多强颜。何如膝上王文度,转忆江南庚子山。绿树四邻悬榻在,青山千仞荷。。还。风流词客凋零尽,莫恠参军语带蛮。(《次韵倪元镇赠小山张掾史》)。迫于生计,时隐时仕,出仕也不过是小吏。因此他的归隐之类散曲一方面表白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但又常常表现出渴望而不可得的悲凉,如这首[沉醉东风]《秋夜旅思》:“二十五点秋更鼓声,千三百里水馆邮程。青山去路长,红树西风冷。百年人半纸虚名。得似璩源阁上僧,午睡足梅窗日影”。反映了作者在旅途中身心交瘁的情景,也反映了他对仕宦的厌倦,对安居乐业的渴望。类似的还有“兴不到名利场,将息他四十韶光”([水仙子]《山庄即事》);“劳心又懒,干名不惯,不如草庵春睡稳”([小桃红]《山中》);“炼霞成大丹,袖云归故乡”([凭栏人]《和白玉真人》)等。

  这种生活境遇也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比较驯顺,没有关汉卿这类书会才人强烈的反抗意识,甚至不能在散曲中痛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愤懑和不平,因而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为“怨而不怒”,典丽雅正。这种典丽雅正的艺术风格在散曲中具体表现为讲究曲律和音韵,着力炼字、炼句、对仗工整。他利用散曲对偶方式多样的特点,使他的作品整饬而雅丽,如合璧对:“出岫白云笑,入山明月愁”,“玉笙吹老碧桃花,石鼎烹来紫笋芽”;鼎足对:“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连壁对:“金风雕杨柳衰,玉露养芙蓉艳,竹轻摇苍凤尾,松密映老龙潜”。由于张可久注重曲的形式美,确实产生不少佳句,但有的作品也失之雕琢。另外,张可久散曲典丽雅正特色形成,与他运用诗词句法,讲究蕴藉骚雅,且多熔炼诗词名句有很大关系,如这首[梧叶儿]《春日书所见》:“蔷薇径,芍药栏,莺燕语间关。小雨红芳绽,新晴绮陌乾,日长绣窗闲,人立秋千画板”。小令工丽含蕴,已入词的意境,与前期散曲的真率自然的意境不同。这一特点在为后人激赏的套曲[一枝花]《湖上晚归》中表现得很充分,如开篇[南吕·一枝花]:“长天落彩霞,远水涵秋镜,花如人面红,山似佛头青。生色围屏,翠冷松云径,嫣然眉黛横。但携将旖施浓香,何必赋横斜瘦影”。其中的“横斜瘦影”、“据胡床指点银瓶”,“幽咽泉流水下声”等句,均是化用王勃、崔护、林逋、杜甫、白居易等人诗句,其他暗用之处不胜举。

  正因为张可久散曲雅正,所以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激赏和重视。明初,宋濂、方孝孺为他的曲集校正,刻板;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称张可久散曲“词清而丽,华而不艳有不食烟火食气,真可谓不羁之才”,称张为“词林之宗匠”。明李开先则称“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社”。《四库全书》馆臣认为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曲作只是“小道可观”,但独称赞张可久小令“遣词命意,实能脱其尘蹊”,张独蒙青睐,与其散曲典丽雅正不无关系。

散曲集有《小山乐府》(不分卷),宁波天一阁旧藏本;《张小山北曲联乐府》影元抄本;李开先辑嘉靖本《张小山小令》二卷;徐渭辑《小山乐府》六卷,夏煜辑《张小山小令选》六卷,任讷《小山乐府》,《散曲丛刊》本等版本传世。吕薇芬、杨镰《张可久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有辑录。

5、《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元代张养浩著。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幼有义行,好读书,为官也敢直谏。武宗时,张在监察御史任上,因上疏论时政,大违当政者意,被构罪罢官。他怕再遭不测,变姓名逃去。仁宗时复出,任礼部尚书。英宗时又因谏内廷张灯为鳌山事,轰动一时。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瘁而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张养浩诗、文兼擅,尤以散曲著称,是元代著名散曲家,现存小令161首,套曲2套。最著名的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中看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这与他在赈灾中以身殉职是言行一致的。这种出自儒家传统的经世济民思想在诗文中常见,在元人散曲中却很难得。类似之作还有《骊山怀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咏喜雨》等。

  张养浩散曲多写于辞官归隐之后,因此多有对宦海风波、世态炎凉的深刻认识和对恬淡平静田园生活的咏歌。如〔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可以说是他几经沉浮的官宦生涯的沉痛总结,对比之下,更觉归隐生活的平静美好。归隐之初,如鸟儿返林、鱼儿纵渊,心情十分愉快:“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汇波搂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播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柘枝娘!”(《寨儿令·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他给自己隐居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叫云庄,云庄内修建了一座绰然亭(也叫翠阴亭),亭后盖了一座遂闲堂。“绰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四面桑麻,一带云山妙。”(《雁儿落兼清江引》)“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到,尊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水仙子·咏遂闲堂》)。这一时期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而吟咏故乡的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取得较高艺术成就。

  张养浩散曲风格基调为豪放清逸。如这首代表之作《《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上阕写云山相映的变幻多姿,下阕写作者在其间的陶醉和联想,行文自然朴实而意境清俊疏放,写来也是一气呵成。《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另一些写景的散曲则格调高远、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这两首小令从境界到熔字炼句,都和清丽派代表卢挚的作品相近。也有一些作品显得真朴、沉郁,如前面提到的《潼关怀古》和《骊山怀古》等。显示出张养浩散曲的多种风格。

  张养浩著有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收录小令二十七调,一百五十八首,套数二套。今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笺》,王佩增笺,齐鲁书社1988年版;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有辑录。

6、《梦符散曲》

  元代乔吉著。乔吉(1280?~1345),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美姿容,善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又作吊词云:“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从中大略可见他的为人和身世。他在〔折桂令〕《自述》说是“不应举江湖状元”,可见从未出仕。

  乔吉是元代后期重要杂剧和散曲作家。杂剧存目十一,有《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玉箫女两世姻缘》三种传世。散曲今存小令二百余首,套数十一首。乔吉的散曲创作成就高于杂剧,明、清人都把他与张可久相提并论。明人李开先则把他和张可久比作“曲中李、社”。

  其散曲内容大致可分为叹世、怀古、写景和言情四类。他的散曲中可以看到他客居异乡、穷愁潦倒的生活经历。如〔绿幺遍〕小令写:“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就是他落魄江湖的身世的自我写照。由于其出身经历,他的叹世之作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之情,这与张可久的同题材作品明显不同,如〔卖花声〕《悟世》:“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杯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竹篱茅舍”。安于竹篱茅舍,鄙弃功名富贵,这是他的人生选择;残杯冷炙、尖风薄雪的生活状态更是他肝肠似火,百炼成钢。〔山坡羊〕《寓兴》、《冬日写怀》也抒发类似的感慨。他在〔雁儿落过得胜令〕《自适》中还写道“出处行藏”皆有难处:“行啊,官大忧愁大;藏啊,田多差役多”,对世情进行抨击。

  他的这种鄙弃世俗愤慨更多地表现在孤岸傲世和高蹈远引的作品之中。作者早年也没有进取之心,但生活挫折使他“几年罢却青云兴”(〔满庭芳〕《渔父词》)。后来就一直以“烟霞状元,江湖醉仙”自居和自傲,鄙视那些被“名缰利锁”拘钳“愚眉肉眼”名利客。在二十首《渔父词》中极力赞扬“雪篷云棹”、“泛江湖无定处行窝”的隐居生活。如其一:“扁舟棹短,名休挂齿,身不属官。船头酒醒妻儿唤,笑语团圞。锦画图芹香水暖,玉围屏雪急风酸。清江畔,闲愁不管,天地一壶宽”。

  乔吉散曲中的怀古之作不多,基调大都是感叹兴亡无定、繁华似烟的人生虚幻感,有时写的极为暗淡凄苦,如〔双调·折桂令〕《丙子游越怀古》:“蓬莱老树苍云,禾黍高低,狐兔纷纭。半折残碑。空馀故址,总是黄尘。东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海气长昏,啼鴂谑声干,天地无春”。

  乔吉与张可久散曲风格较为接近,都属于后期的清丽派,都精于音律,工于锤炼,喜欢引用或融化前人诗句,不同的是,乔吉的风格更为奇巧俊丽,还不避俗言俚语,具有雅俗兼备的特色。明李开先评他:“蕴藉包含,风流调笑,种种出奇而不失之怪;多多益善而不失之繁;句句用俗而不失其为文。”如〔水仙子〕《咏雪》:“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舍,盐堆儿里党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以柳絮、梨花作比,这是老生常谈,但用“大灰泥漫了三千界”来夸张形容,却既通俗又新巧。面瓮、盐堆、粉缸,这是生活中常见事物,用以比喻袁安舍、党尉宅和舞榭歌台,也表现出雅俗兼备的特色。在〔水仙子〕《为友人作》中将害相思比作开相思店,把相思比作“闷勾肆儿逐日添”的货物;在〔水仙子〕《怨风情》中“眉上锁新教配钥匙”,把“紧缩双眉”虚拟坐实,都是化俗为新、奇巧俊丽、风流调笑的典型例句。另外比起张可久作品,乔吉散曲更为奇俊,想象力更为丰富,如〔水仙子〕《重观瀑布》小令:“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乾。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作品描写瀑布,想象大胆,词句诡丽,出奇制胜。

  乔吉散曲的缺憾是比起前集散曲作家,过于注重形式美,用词更为工丽浓艳,缺少前期作家质朴自然的气质。他那首〔天净沙〕《即事》:“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就是力图追超李清照的《声声慢》而极力堆砌,一味追新而遭人诟病之作。另外在“风流调笑”作品中,也有俳优习气;

  乔吉散曲集今存抄本《文湖州集词》一卷;明刊本《乔梦符小令》1卷,李开先编;此外,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中著录有《惺惺老人乐府》1卷,惜已佚。

今有:任讷《散曲丛刊》本《乔梦符散曲》;李修生等点校《乔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辑存其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

7、《诗酒余音》

  元代曾瑞著。曾瑞(?~1330前),字瑞卿,自号褐夫。大兴人(今属北京)。因喜江浙人才风物而移家南方。神采卓异,衣冠整肃,洒然如神仙中人。曾以诗文向林景熙求教,林称赞他“挹其貌,冰悬雪峙,莹然而清也;聆其论,蛟腾虎跃,轩然而异也”。由于志不屈物,不解趋附奉承,所以终身不仕,优游市井,因号“褐夫”。至顺(1330~1333)初,已逾七旬。江淮之达者,岁时馈送不绝,遂得以徜徉卒岁。《录鬼簿》记他“临终之日,诣门吊者以千数”,可知他当时已有盛名。善丹青,工画山水,学范宽。能作隐语小曲。钟嗣成《录鬼簿》云:“余尝接音容,获闻言论,勉励之语,润益良多。”且以〔双调·凌波仙〕曲吊其生平:“江湖儒士慕高名,市井儿童诵瑞卿。更心无宠辱惊,乐幽闲不解趋承。身如在,死若生,想音容犹见丹青。”其生平事迹见《录鬼簿》卷下、《图绘宝鉴》卷五、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散曲集有《诗酒馀音》今佚。

  曾瑞著有杂剧《才子佳人误元宵》,惜已失传。有散曲集《诗酒余音》,行于世,已佚。今存散曲约小令90余首,套数17首。隋树森《全元散曲》辑有小令九十五首,套数十七套。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所撰为“杰作”,且云:“其词势非笔舌可能拟,真词林之英杰。”其生平事迹见《录鬼簿》卷下、《图绘宝鉴》卷五、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散曲集有《诗酒馀音》今佚。

  曾瑞著有杂剧《才子佳人误元宵》,惜已失传。今存散曲约小令90余首,套数17首。曾瑞的散曲以写男女恋情,山林隐逸为主,也有一些讽世的题材。“情词”直露明朗,如〔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情》:“才郎远送秋江岸,斟别酒唱阳关,临岐无语空长叹。酒已阑,曲未残,人初散。月缺化残,枕剩衾寒。脸消香,眉蹙黛,髻松鬟。心长怀去后,信不寄平安。拆鸾凤,分莺燕,杳鱼雁。对遥山,倚阑干,当时无计锁雕鞍。去后思量悔应晚,别时容易见时难。”直抒其情,基本上不用比兴。类似还有《闺中闻杜鹃》等。而写隐逸及写景的作品则清放平实,如“南山空灿,白石空烂,星移物换愁无限”(〔山坡羊〕)。“山如佛髻,人登鳌背,穿云石磴盘松桧”(〔中吕·山坡羊过青哥儿〕)等句,意境旷淡。他的散曲中不避俚俗,有时以市井语入于曲中,继承了早期散曲通俗本色的传统。

  曾瑞有散曲集《诗酒余音》,行于当世,今已佚。今有:《诗酒余音》,卢前辑,小令十首,套曲十六首,饮虹簃所刻曲本1946年刻本;陈乃干《元人小令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辑得曾瑞八十多首;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辑有其小令九十五首,套数十七套;《曾瑞散曲集校注》,李春祥校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笔花集》

  元末明初汤式著。字舜民,号菊庄,浙江象山人。生卒年不详。元末曾补本县县吏,不得志,后落魄江湖。入明不仕,流寓北方,据说明成祖朱棣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年间常得恩赏。为人滑稽,作品多写景、咏史之作,颇工巧可读

  汤式是现今存曲最多、散曲题材很广泛的一位由元到明的曲家。今存作品有套数68首,小令170首,残曲1首。其散曲以曲录史,思想内容丰厚,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和百姓的疾苦,进而总结历史、感叹人生;描述了元朝灭亡时候的衰残景象,同时传达出对新王朝的期盼,极大地开拓了散曲文学的题材范围。如〔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渔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在元末张士诚和朱元璋的对抗中,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昔日繁华,荡然无存。曲中着力于昔日繁华和今日荒凉的对比,通过杭州盛衰的感叹,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记叙落魄江湖的人生经历,抒发思乡之情也是汤式散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双调·庆东原〕《夜泊京口》:“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这支曲子大约是诗人由元入明之际,流离江南时写的,既抒游子思乡之情,又发自怜身世之慨。中三句的鼎足对,以鼓声、浪声、钟声来渲染环境,衬托心境是极有感染力的名句。《录鬼簿续编》说汤式的作品“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他还以散曲体裁表达悼念之情,开创悼亡散曲的肇端。

  汤式散曲明艳工巧,圆熟老道,风格多样。〔蟾宫曲〕《咏西厢》:“冷清清人在西厢。叫一声张郎,骂一声张郎,乱纷纷花落东墙。问一会红娘,絮一会红娘。枕儿余,衾儿剩,温一半绣床,闲一半绣床。月儿斜,风儿细,开一扇纱窗,掩一扇纱窗。荡悠悠梦绕高唐,萦一寸柔肠,断一寸柔肠”。此曲采用重句格俳体,即每三句中的第三句与第二句词意相类,句法相同。写来神韵自然,蔚然成为一体,后人多有仿作。汤式还致力于套数的创作,善用短套,又在个别长套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在艺术创作手法方面,汤式在不少流利通俗的曲语中讲究顶真、叠字、嵌字、重句、短柱、叠韵等技巧的运用,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曲味浓郁的徘体特色。还常在圆熟的句式结构中活用典故,取得了俗中求雅的效果。

  汤式散曲创作特色体现了继承了元代后期散曲文学创作俗中求雅的传统,在徘体重技巧、雅俗融汇方面给明代曲家们以重要启示,同时尽量维护了散曲文学固有的文体特征。在艺术风格表现方面,汤曲尤其是汤式言情散曲的作风,词雅句熟,这类曲风影响了明代中后期南派曲家,如对梁辰鱼、沈碌等“香帘体”一派雅化作风的影响作用是明显的。艳丽浓纤是汤曲的主要风格,亦不乏豪放本色之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少数散曲又豪丽参用。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之“汤舜民之词如锦屏春风。”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称“舜民之作,是曲中的老手,能手圆稳老到,是其特长。”

  汤式有杂剧《瑞仙亭》、《娇红记》两种,今俱佚。散曲有明钞本《笔花集》传世,存小令160多首,套数40余套。其书有缺残。今本《笔花集》之外,尚有一些散曲,存录于《雍熙乐府》、《盛世新声》、《彩笔情词》等集中;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

9、《碧山乐府》

  明代王九思著。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出身于书香之家,家境富裕,天资聪明,一表人才,自幼读书,学识渊博,尤长文学。他青年时热衷于功名。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进士。当时文渊大学士李东阳任宰相。李为“茶陵诗派”的代表,很赏识王九思会试时所作《端阳赐扇》诗中“谁剪巴江,天风吹落”等佳句,特留王九思为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文学。一年后即在翰林院参与编修国史。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升任吏部考工员外郎等职。他在吏部任职期间,能剔除弊端,选贤任能,辞却那些不称职的官吏。一次吏部考试,他不媚权贵,对李东阳的干儿子李台繁与一般人一样看待,受到时人的称赞。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一度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案发被诛。朝中清理瑾党人物,因王九思与刘瑾是陕西关中小同乡(刘瑾是陕西兴平人),被名列瑾党,受到牵连,贬为寿州(今安徽寿县)同知。王九思在寿州任职时,处理诉讼、防备盗患、修城防和阳河渠等,较有政绩。他于政务之余,常与士人学者讲古文,整学风,并以诗唱酬。次年,朝廷又以瑾党根除未尽之由,将王九思削职。被迫归乡后,王九思彻底放弃了做官的念头。他除曾带领乡亲们修涝河桥,施舍医药、教育生徒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文学创作和倡导戏曲方面,历40年,84岁辞世。

王九思诗文俱佳,有《美陂集》、《续集》19卷。他的词也写得较好。同代学者李先开推崇他的诗词:“诗文苍古,而词则新奇,不止守元人之家法,而且得元人之心法”。并有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其戏曲作品,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气息,在艺术上不落俗套,语言精炼清畅。特为西北地区文人和广大群众所喜爱,争相传诵。不少评论家说他的作品“词曲工美奇”,“秀丽雄爽”,认为无论就思想性、还是艺术价值,都“不在关汉卿、马东篱(致远)之下”,《中山狼》剧本成为历来传诵的名作,被近人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

  王九思曲作多数是对现实表示不满,通过寄情山水,发泄自己的牢骚。虽然抒发的是个人的情怀,境界狭窄,但尚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其散曲秀丽雄爽,语言清新,音律谐协,在当时负有盛名。如:“有时节露赤脚山巅水涯,有时节科白头柳堰桃峡。戴什么折角巾,结什么狂生袜,得清闲不说荣华。提起封侯几万家,把一个薄福的先生笑煞”(《沉醉东风》)。倾吐胸臆,生机盎然,正词谑语错杂其间。康海为他的《碧山乐府》作的序中说:“宕而弗激,迫而弗怒,读其曲,想其意,比之声,和之谱,可知其所怀矣”!但有时曲作过于粗豪,精思不足。

  他还是眉户曲子的宗师。他把眉县、周至、户县等地的民歌、山歌、情歌整理加工,使《北曲》得到发展,形成了被当时曲论家评为“世争传播的套曲”,即按关中人语调唱的流行曲,先在眉、周、户一带传唱开来。他自编自唱,其优美动听即令“老乐工击节自谓弗如也”。同期戏曲家李中麓曰:“敬夫词曲新奇,得元人心法,为一代宗匠乡”。当时,曲论家李开先去西夏饷军,途经康海处,王九思闻知,立即邀李开先返户县作客,九思盛宴招待,他们在10天的相处中通力合作,切磋琢磨,既完善了眉户曲子,又由李开先将套曲带至西夏,“关陇之士争相传咏”,至今甘、青、宁亦有眉户曲子。

  王九思流传下来的散曲集《碧山乐府》2卷,《拾遗》、《新稿》各1卷,收小令303首,套数32套。有明崇祯年间刻本。今有:《碧山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碧山乐府》,不分卷,齐鲁书社版;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

10、《沜东乐府》

  明代康海著。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自幼机敏,童年事邑人冯寅为蒙师,习小学,“凡洒扫应对之属”,冯出仕后,又入关中理学名家习毛诗。成化二十二年,其父康镛从平阳知府任上归田,尝为之讲授古今贤圣掌故,期其效法。父退,康海嬉戏如忘,父怒欲捶楚,问所授,海从容复述无可责。孝宗弘治七年(1494)入县学,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见海文,盛赞其才,言必中状元。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次年赴京会试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28岁复参与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遂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康海在殿试对策中,仗义执言,力陈改善吏制,裁汰庸官,重用才智之士,兴利除弊,升为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曾参与修宪宗、孝宗两朝实录。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入狱,为救文友,海往见同乡刘瑾,通宵畅饮,不日梦阳获释。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事发,康海以同乡受其株连,被削职为民。已经官复原职的李梦阳不曾进一言以救。康海愤于此,写成著名的杂剧《中山狼》谴责李梦阳背恩。曾有人劝他向朝廷申辩其冤,以图起复,康海断然拒绝。从此遂以文为身累,倦于修辞。乃曰:“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与户县王九思共创“康王腔”,扶植周至张于朋、王兰卿组建张家班。曾广集千名艺人,参与秋神极赛活动。张家班,又名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康海放歌泉林30余年,初衷不改。殁时,遗命以山人巾服成殓。检其遗资“借金百余”,而大小鼓却存有300多副。

  康海是明代“前七子”之一,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王九思等号称“十才子”。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著《纳凉余兴》、《春游余录》等,尤以《武功县志》最为有名。评者认为康海编纂的《武功县志》体例严谨,源出《汉书》,“乡国之史,莫良于此。”后世编纂地方志,多以康氏此志作为楷模。除诗文集外,另有杂剧《中山狼》、《王兰卿服信明忠烈》。

  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数30余首、小令200余首。多系罢官后放归乡里时作。康海正德五年(1510)被罢黜后,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于是将“仕宦之志”,“根株悉拔”。为寻求精神解脱与心理平衡,遂以山水声妓自娱,“放荡形态”,“日与酩酊为伍,人间百事,一切置之”,其曲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他这种生活和精神状态再现,风格基调以沉郁豪放为主。其中抒发其愤世嫉俗之作写得不多,但却是康海作品中写的最好,也最值得称道的篇什,如[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丁卯即事》之一:,是他面对奸人当道、鸱小弄权时所写的即事感怀之篇:“玉阶昨夜妖星见,排正直,宠奸权,人人剥削夸刘晏。奏文宣,阿武偃,题封禅。顺水推船,拣空抛砖。假装幺,胡捏鬼,大欺天。翻了旧典,弄出新圈。窜冯唐,囚李广,荐韩嫣。尽争先,要调元,搬腾的赤眉铜马遍中原。已往斯、高须未远,方来狐鼠要忧”。正德元年(1506),刘瑾专权乱政,胡作非为,大学士刘健、谢迁等请杀刘瑾,武宗非但不听,反而加以重用。正德二年(丁卯),刘瑾矫诏将刘健、谢迁等53人列为奸党,榜示朝堂,又命天下镇守太监干预刑名政事,朝野为之不安,江西等地农民起义军开始行动。对山有感于此,作曲以讽,对刘瑾“假装幺,胡捏鬼,大欺天”的胆大妄为和“窜冯唐,囚李广,荐韩嫣”的倒行逆施予以有力抨击,并直言刘瑾是历史上的李斯和赵高。如此大胆直接几乎是指名道姓地指斥当朝权奸,这在散曲史上,应是首开先河。在康海的愤世诉悲之曲中,其蕴涵最为厚重者,是把对权奸当道的感愤,与自己无辜受黜的愤懑融为一体,因此,在他的笔端,便不时奔涌着壮志难展的愤激并回旋着蒙冤受屈的悲凉,如[寄生草]《读史有感》之一:“天应醉,地岂迷,青霄白日风雷历。昌时盛世奸谀蔽,忠臣孝子难存立。朱云未斩佞人头,祢衡休使英雄气”;[清江引]《九日》之二:“流年算来三十七,折尽英雄气。难收张禹头,为就朱云义。死林侵醉模糊因甚的”。〔叨叨令〕《秋兴次渼陂韵》、〔雁儿落带过得胜令〕等。在〔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中,他尽情抒发自认为无辜遭殃的满腹牢骚,并夹杂着几分玩世不恭的幽默:“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刚方,溪落了膺和滂;荒唐,周全了籍与康”。这类散曲,风格往往是豪健而勃郁。

  康海小令中更多的是倾吐其徜徉山水的闲情逸致,重表现他“有时节望青山看绿水乘嘉树,有时节伴渔樵歌窈窕盟鸥鹭”生活的欣喜和淡荡,这类小令一般都清新明丽,饶有韵味。如[红绣鞋]《秋碧》:“扑翠色秋山如靛,涌寒波秋水连天。西风黄叶满秋川。秋唤起天边雁,秋折尽水中莲,秋添出阶下藓。”

  《沜东乐府》中也还有记游、咏物、赠答、闺情之作,但比起上述作品来,其特色就不那么鲜明突出了。就曲式而言,康海虽然南北兼作,但其南曲的特色并不突出,故王骥德《曲律·杂论》称其“非当家也”。

  他的散曲一般都写得豪放爽健。但有时过多的生造和堆砌词藻,是其缺点。任讷在《散曲概论·派别》中肯定康海在散曲史上的地位,也批评其有三点缺失:“用本色为豪放,摆脱明初蒙茸之习,力为振拔,有功于明代散曲作风不少。惟贪多务博,殊欠剪裁,是其一失;用俗之处,往往为俗所累,元人衣钵为尽真传,是其二失;其中极热极怨,而表面以解脱之语盖之,时觉捉襟露肘,展其全集以观,无非愤世乐闲两类之作,而志趣并非真正恬淡,根本有异于元贤,是其三失”。

  散曲集有《沜东乐府》二卷,收小令252首,套数32套。另附补遗一卷,收小令7首,套数5套。有明嘉靖三年(1524年)刻本;卢前饮虹簃所刻曲本。《康对山先生集》,17卷,四部丛刊本

  今有:《沜东乐府》(上下册),广陵书社刻本;增补;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研究类有:陈靝沅孙崇涛《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上、下),《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4、5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