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三):词曲别集

41、《茗柯词》

  清代中叶张惠言著。张惠言(1761~1802),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早慧,少受易,即通大义。年十四,即为童子师。嘉庆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进士,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六年,散馆,奉旨以部属用,朱珪奏改翰林院编修。嘉庆七年卒于官,年四十二。

  张惠言为经学家,擅长赋,长于散文,与恽敬同为阳湖派领袖,也是清代较著名的词学家,著有《词选》,为常州词派代表人物。论词主儒家诗教,尊词体,崇比兴,严正变。抨击“词为小道”观点,将词置于诗骚同列。品词以温庭筠、周邦彦、吴文英、王沂孙为典范。张惠言《词选》辑录虽偏苛严,评词也有穿凿附会和疏于考订的失误。但对历代词人的评论,较之浙派词人的论断,显得比较公允恰当。

  现存词46首,数量不多而颇有佳构,《水调歌头·春日赋》(五首):“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抓住暮春景色,寄寓当时感慨,写得既沉郁,又疏快。陈廷焯以为“热肠郁思,若断仍连,全自风骚变出。“(《白雨斋词话》)。其咏物词实践其“重比兴”词学观,咏物之中寄寓身世之感,如《木兰花慢·杨花》,借杨花的形象,寓作者怀才不遇、自伤飘泊的感喟,婉曲沉挚。《风流子·出关见桃花》中,作者描绘在“地尽寒垣,惊沙北走;山侵溟渤,迭障东还”的榆关之外,却有一树桃花“向人独笑”。然后感叹道:“经他风雨,能几多番?”从中也寄托作者飘零沦落之感。相类者还有《木兰花·慢游丝同舍弟翰风作》、《玉楼春·一春长放秋千静》、《贺新郎·柳絮飞无力》等,皆委婉盘旋而能微言寄讽,体现出常州词派论“比兴寄托”、“意内言外”的词学主张。

  张惠言词作的缺憾是:他是经学家,常以治经之法治词,不太注意形象性,为追求寄兴,用意有时较隐晦。另外社会内容也较为贫乏。

  著有《茗柯文编》4卷,《茗柯词》1卷。今有《茗柯词笺注》,莫立民笺释,线装书局1980年版;《茗柯文编》黄立新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2、《樊榭山房词》

  清代厉鹗著。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父大俊,父奇才,都是布衣。厉鹗排行第二,兄士泰,弟子山。他还在少年时,父亲就已去世,家境贫寒,全家人靠其兄士泰卖烟叶为生。因家庭生活无着,厉鹗几乎被送进庙宇为僧,后自己坚持不出家才作罢。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受聘为汪舍亭家塾师,过了几年较为优裕生活。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后屡试进士不第。雍正九年(1731年),浙江总督李卫奉敕修《浙江通志》,厉鹗、杭世骏等28位名士受聘担任分修。其间与马曰琯兄弟、杭世骏等浙江诗人结为邗江吟社唱和。乾隆初举鸿学鸿词科,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先世居慈溪,后迁至钱塘。厉鹗归乡后,因治生无术,贫病交加。不断地受着肺病、齿痛等疾的折磨,生活仅靠朋友们馈赠、补助,勉强维持。因年老无子,马曰琯又资助他纳妾刘姬。但是,刘姬不安于贫困,不久便离他而去。最后死于孤独贫病之中。

  厉鹗是清代有名的史学家、诗论家。他用毕生精力撰著的《宋诗纪事》和《辽史拾遗》在中国诗学史和史学上有较大影响。在创作上尤长于词,是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在浙西词派中的声名、地位,仅次于朱彝尊。厉鹗论词以“清”、“雅”作为品评标准,推祟姜夔、张炎等清空雅词,贬低辛弃疾等豪放词人。认为词应该是幽隽清绮,婉约淡冷,适度表达作者纯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态的清高志性。他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成为继朱彝尊《词综》之后鼓吹雅词的最有影响的著作。

  其创作也能实践自己的词学主张,词作调清韵美,清雅幽香以其格调、技巧成为与陈维崧、朱彝尊并列的名家,徐紫珊评曰“樊榭词生香异色,无半点烟火气,如入空山,如闻流泉,真沐浴于白石、梅溪而出之者”。陈廷焯评论说:“樊榭词拔帜于陈(维崧)朱(彝尊)之外,窈曲幽深,自是高境”,又说“樊榭措辞最雅。”(《白雨斋词话》),如其代表作《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光景奇绝。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拏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清冷秋月,萧疏的桐江,万籁俱寂的群山,三四点寂寂的冷萤,与枯坐船头的词人,高蹈遗事的心境妙合为一,清雅而深幽,手法颇类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谭献评曰:“与于湖《洞庭词》,壮浪幽奇,各极其胜。”(《箧中集序》)陈廷焯也评曰“无一字不清俊”。又曰:“练字练句,归于纯雅,此境亦未易到。”(《白雨斋词话》)。类似的清雅幽深、即景抒情名句还有《齐天乐》:“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百字令·丁酉清明》:“白眼看天,青袍似草,最觉当歌懒。愔愔门巷,落花早又吹满”。

  厉鹗词作的缺憾也是浙西词派主要倾向是重形式、技巧,轻内容、意境,生活面比较狭窄,陈廷焯在论及其幽深词风是曾批评说:“然其幽深处在貌不在骨,绝非从楚骚来,故色泽甚饶,而沉厚之味终不足也”。

  著有《宋诗纪事》、《辽史拾遗》、《樊榭山房集》等。《樊榭山房集》20卷,是厉鹗的诗文集,乾隆年间刊行于世,被收入《四库全书》。光绪年间,汪氏振绮堂重刻《樊榭山房集》,“首全祖望撰《墓碣铭》,吴锡麒撰《墓田碑记》。附汪曾唯所辑《轶事》,及未刊诗词、迎銮新曲,并载杭世骏、汪惟宪、吴焯、王昶、陶元藻、袁枚诸家评论,为最足之本。”

  今有:《樊榭山房集》,清人董兆熊注,今人陈九思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版。以振绮堂本为底本,以乾隆本、道光本对校。共39卷,其中樊榭山房集诗8卷,词2卷,文集8卷,集外诗1卷,集外词1卷,集外曲1卷,续集诗8卷,续集词2卷,续集集外诗1卷,续集集外词1卷,续集集外文1卷,附录5,是研究厉鹗的重要资料。  

43、《云起轩词钞》

  晚清文廷式著。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号云阁(亦作芸阁),别号纯常子、罗霄山人、芗德。祖籍江西萍乡,出生于广东潮州,少长岭南,为陈澧入室弟子。光绪初,在广州将军长善幕中,与其嗣子志锐、侄志钧(二人即长叙之子,瑾妃、珍妃胞兄)交游甚密。光绪十六年(1890),成进士,授编修。二十年大考,光绪帝亲拔为一等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文廷式志在救世,遇事敢言,与黄绍箕、盛昱等列名“清流”,与汪鸣銮、张謇等被称为“翁(同龢)门六子”,是帝党重要人物。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召恭亲王参大政;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谏阻和议,以为“辱国病民,莫此为甚”。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与陈炽等出面赞助康有为,倡立强学会于北京。次年二月,遭李鸿章姻亲御史杨崇伊参劾,被革职驱逐出京。这一时期,文廷式益潜心时务,其《琴风余谭》、《闻尘偶记》,记甲午、乙未间时事、人物,能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革职归里后,撰有《罗霄山人醉语》,痛感“中国积弊极深”、“命在旦夕”,提出“变则存,不变则亡”,鼓吹“君民共主”,倾向变法,但又以为不可急切从事。戊戌政变后,清廷密电访拿,遂出走日本。二十六年(1900)夏回国,与容闳、严复、章太炎等沪上名流,参加唐才常在张园召开的“国会”。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清廷复下令“严拿”。此后数年,文廷式往来萍乡与上海、南京、长沙之间,沉伤憔悴,寄情文酒,以佛学自遣,同时从事著述。这时期所著杂记《纯常子枝语》40卷,是其平生精力所萃。

  文廷式15岁学词,晚年自言“三十年来,涉猎百家”,“志之所在,不尚苟同”。他批评浙派“以玉田(张炎)为宗”,“意旨枯寂,后人继之”,“以二窗(吴文英号梦窗、周密号草窗)为祖祢,视辛(弃疾)刘(过)若仇雠”(《云起轩词钞序》)。他强调比兴寄托,推尊词体,与常州词派相近,曾谓“百年词派属常州”(《缪小山前辈张季直修撰郑苏龛同年招饮吴园别后却寄》诗其三)。但又不为所囿,曾批评常州派推崇的词人周邦彦“柔靡特甚,虽极工致,而风人之旨尚微”(《纯常子枝语》卷十一)。

  文廷式词存150余首,大部分是中年以后的作品,感时忧世,沉痛悲哀。如《高阳台·灵鹊填河》、《风流子·倦书抛短枕》等,于慨叹国势衰颓中,还流露出对慈禧专权的不满,对当道大臣误国的愤慨。在《木兰花慢·听秦淮落叶》中抒写男儿请缨,挥剑龙庭的壮怀,《翠楼吟·闻德占胶州湾而作》中,以三国时的陈登自比,寄托其报国救世之志,都激荡着爱国的豪情。晚期词作,飘零之感与忧时之情交织,出尘避世的情绪日趋明显。如《清平乐·春人婀娜》,曲折地表明了他不想参加反清革命的态度。文廷式的一些艳词,风格接近花间词风;其抚时感事,言志抒怀之作,则以苏轼、辛弃疾为宗,或慷慨激越、抑郁幽愤,或神思飘逸、清远旷朗,大都借景言情,托物咏志,兼有豪放俊迈,婉约深微的特点。其代表作《祝英台近·翦鲛绡》、《摸鱼儿·恁啼鹃苦催春去》、《永遇乐·落日幽州》、《鹧鸪天·万感中年不自由》、《水龙吟·落花飞絮茫茫》诸作,都被誉为神似东坡、逼肖稼轩之作。在近代词坛上,文廷式词自成一家,朱孝臧称其“拔戟异军成特起”,“兀傲故难双”(《疆村语业》卷三)。

  文廷式词,有门人徐乃昌刊本《云起轩词钞》;江宁王氏娱生轩影印家藏手稿本;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并附录《文芸阁先生词话》等。

44、《水云楼词》

  晚清蒋春霖著。蒋春霖(1818~1868),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后居扬州。从小随任湖北荆门直隶知州的父亲蒋尊典在任所生活。少年蒋春霖颖悟聪敏,资性过人,所作诗赋曾压倒词坛前辈强手,故有“乳虎”之称。蒋春霖蒋春霖性格坦爽,屡试不中,仕途不济。道光二十八年(1848)后曾先后在苏北两淮地区任盐官,署理淮南、东台、富安场盐大使,后遭罢官。咸丰七年(1857)后,蒋春霖母亲和爱妻先后亡故,其生活更加潦倒,内心愁闷,只能以填词排忧。咸丰末年,40岁的蒋春霖遭罢官,先后居东台、泰州,生活困苦。同治七年(1868),蒋春霖离别苏北,准备去浙江衢州投靠友人,路经吴江东门外垂虹桥,面对“环如半月,长若垂虹”的江南第一长桥,感到前程茫茫,伤痛之余竟投水而亡。一代词人怀着悲愤离开了人世,年仅51岁。

  蒋春霖早年工诗,风格近李商隐。中年,将诗稿悉行焚毁,专力填词。与纳兰性德、项鸿祚有清代三大词人之称,据说他由于喜好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项鸿祚的《忆云词》,因自署水云楼,并用作自己的词集名。他与浙西词派主张相左,重视词的内容和作用,认为:“词祖乐府,与诗同源。偎薄破碎,失风雅之旨。情至韵会,溯写风流,极温深怨慕之意。”(李肇增《水云楼词序》)。蒋春霖词作今存170多首。其词婉约多姿,抑郁悲凉,讲究律度,又工造境,注意炼字炼句,在清末颇受称誉。谭献称其“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箧中词》卷五)。所作《水云楼词》大多为抒情、忆旧和感伤之作,其中不乏寄托思乡之情。时值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战乱频传,蒋春霖忧心如焚。词中对家国的飘摇、人民的流离失所都有极为深沉的描绘,有“词史”之称。如《台城路·惊飞燕子魂无定》、《渡江云·燕台游踪,阻隔十年,感事怀人,书寄王午桥、李闰生诸友》等,叙写太平军扫荡江南时,士大夫流离之感以及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哀叹,被同时代的词人谭献称颂蒋春霖为“倚声家老杜(甫)”(《箧中集序》)。他的词讲究律度,又工造境,注意炼字炼句,在清末颇受称誉。谭献称其“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箧中词》卷五)。

  抒写仕途坎坷、穷愁潦倒的身世之感的词作,则悲恻抑郁,凄恻感人,如《绝命词·曲游春》:“怅望心头意,为谁人立雪,酒边梅侧?雪落云沉,忍那人音信,只添岑寂?雪地空留迹。一时又、鸿飞天黑。笑当时、水上清歌,不识无聊今日。 堆积。休言愁极。念放浪天涯,清冷何及?一阕新词,纵红尘写尽,情牵难息。雪透窗纱白。肯折取、断残红萼?正无人、一念萦回,生难死易”。词中的词人独立雪地梅边,在期盼,在寻觅,在等待,但等来的却是无人的清冷,看到的只是“断残红萼”和“鸿飞天黑”。情境、心境、手法都颇类李清照的《声声慢》。这类词作还有《台城路·易州寄高寄泉》、《卜算子·燕子不曾来》等。

  《水云楼词》,蒋春霖生前刻于东台,后收入杜文澜《曼陀罗阁丛书》中;蒋卒后,他的好友于汉卿搜集未刻之词,与清同治十二年(1873)宗源瀚《水云楼词续》1卷49首合刻成《补遗》1卷;1926年丁氏适存庐复刻本;1933年出版的《词学季刊》创刊号,又发表其未刻词9首。总计蒋春霖词今存170余首。

  诗作有《水云楼剩稿》1卷102首,清光绪十四年(1888)金武祥《粟香室丛书》刻本。

  今有:冯其庸《水云楼诗词辑校》,山东齐鲁书社1986年版。其中《水云楼词》2卷106首,用杜文澜《曼陀罗阁丛书》刊本;《水云楼词续》1卷49首,用宗源瀚刻本、丁氏适存庐复刻本;另有《水云楼词补遗》、《水云楼词辑佚》共15首,系冯自辑;《水云楼剩稿》诗1卷102首,用金武祥《粟香室丛书》本。书后附录冯其庸编著《蒋鹿潭年谱考略》及所辑《酬唱录》、《词话》等,收录较为完备;《水云楼诗词稿合本》,民国年间有正书局排印本,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据之重印,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43辑。  

45、《半塘定稿》

  清代王鹏运著。王鹏运(约1848~1904),近代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自号半塘老人,晚年又号鹜翁、半塘僧鹜。原籍浙江山阴,出生于广西临桂(今桂林)。同治九年(1870)举人。十三年(1874),为内阁中书,升内阁侍读。先后直实录馆。光绪十九年(1893),授江西道监察御史,后为礼科掌印给事中,弹劾谏诤有直声。他支持并参与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运动,康未受知于光绪帝之前,奏折多由他代上。他屡次抗疏言事,几罹杀身之祸。光绪二十八年,离京南下,寓扬州,主仪董学堂,并执教于上海南洋公学,最后客死于苏州。

  王鹏运是晚清著名词人和词学家。他用了30年的时间,校勘《花间集》以及宋元诸家词,编辑刊印为《四印斋所刻词》和《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又校刻《吴梦窗词》。他用汉学家治经治史的方法以治词,校勘精审,向为学者所称道。

  王鹏运初嗜金石,20岁后始专一于词。与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号称“晚清四大家”。他力尊词体,尚体格,提倡“重、拙、大”以及“自然从追琢中来”等词学观,使常州词派的理论得以发扬光大,并直接影响当世词苑。况周颐的《蕙风词话》许多重要观点,即根源于王氏。晚清词学的兴盛,王氏起了重要作用。由于他大力倡导词学,且能奖掖后辈,著名词人文廷式、朱孝臧、况周颐等均曾受其教益,在词坛声望很高,向被尊为“晚清四大家”之冠。叶恭绰曰:幼遐先生於词学独探本原,兼穷蕴奥,转移风会,领袖时流,吾常戏称为桂派先河,非过论也。彊村翁学词,实受先生引导。文道希丈之词,受先生攻错处,亦正不少。清季能为东坡、片玉、碧山之词者,吾於先生无间焉。(《广箧中词》二)

  其词作早年与王沂孙为近,多写身世之感,哀婉伤感,多用比兴,如《齐天乐·赋秋光》:“新霜一夜秋魂醒,凉痕沁人如醉。叶染轻黄,林凋暗绿,野色犹堪描绘。危楼倦倚,对一抹残阳,冷翻鸦背。枨触愁心,暮烟明灭断霞尾。遥山青到甚处,淡云低蘸影,都化秋水。蟹断灯疏,雁订月小,滴尽鲛人清泪。孤檠破蕊,算夜来秋窗,尚饶滋味。梦落江湖,曙光摇万苇”。无论是伤感基调,无论是比兴手法,都是对王沂孙咏物词是心摹手追。类似者还有〔百字令〕《自题画像》等。甲午至辛丑间(1898~1901)身为谏官,并与文廷式等唱和,颇有伤时感事之作,如《满江红·送安晓峰侍御谪戍军台》:“荷到长戈,已御尽、九关魑魅。尚记得、悲歌请剑,更阑相视。惨淡烽烟边塞月,蹉跎冰雪孤臣泪。算名成、终竟负初心,如何是? 天难问,忧无已。真御史,奇男子。只我怀郁塞,愧君欲死。宠辱自关天下计,荣枯休论人间世。愿无忘、珍惜百年身,君行矣”。词风类似辛弃疾的送别词《贺新郎·绿树听鶗鴂》,雄奇、苍凉、悲壮,更有一种以国家大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的宽阔胸襟,不同于稼轩词中未酬大志的沉郁苦闷。类似的还有《祝英台近·次韵道希感春》、《谒金门·霜信骤》等。他同朱孝臧、刘伯崇合作的《庚子秋词》,也不乏对国势衰微的深沉悲愤。但是,他的作品,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对清廷江河日下趋势的无可奈何的哀叹。这种哀叹,常用伤春、叹暮等比兴手法加以表达,如《玉漏迟》:“望中春草草,残红卷尽,旧愁难扫。载酒园林,往日游情倦了!几点飘零花絮,做弄得阴晴多少?归梦好,宵来犹记,骖鸾空到。尾长翼短如何?算愁里听歌,也伤怀抱。烂锦年华,谁信春残恁早?留取花梢日在,休冷落旧家池沼。吟思悄,此恨鹧鸪能道”;《点绛唇》:“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钱春无语,肠断春归路。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皆是如此。朱孝臧评王鹏运的词作,“导源碧山(王沂孙),复历稼轩(辛弃疾)、梦窗(吴文英),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半塘定稿序》),大体是符合实际的。

  缺憾是有的词用典过多,不免流于晦涩。相比起碧山词家国之忧情致浑厚深沉,王鹏运的景中之情则显得较为平白、淡然。

  王鹏运词作计有:《袖墨集》、《虫秋集》、《味梨集》、《鹜翁集》、《蜩知集》、《校梦龛集》、《庚子秋词》、《春蛰吟》、《南潜集》,统名《半塘词稿》。晚年手自删定为《半塘定稿》2卷,《賸稿》1卷,交朱孝臧刊刻;《庚子秋词》,光绪年间刻本;《半塘賸稿》光绪年间刻本;

  今有:《半塘词》成都薛志泽崇礼堂民国36年(1947)刻本;《半塘定稿》 南京:京华印书馆1948排印本;《晚清四大词人词选译》巴蜀书社1997版;《王鹏运词选注》 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另有王鹏运辑刻的《四印齋彙刻宋元三十一家詞》,三十一卷,王氏四印齋光緒(1875~1908)刻本;《四印斋所刻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6、《疆村词》

  晚清代朱孝臧著。朱孝臧(1857~1931),一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归安(今湖州)人。父光第,曾官郑州知州。童年爱好文学,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九年(1883)进士,改庶吉士,历官散馆授编修,历官会典馆总纂总校、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兼署吏部侍郎。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包围外国使馆,董福祥部击毙日本外交官。朱孝臧上疏反对仇教开衅,因触怒西太后等,几获罪。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忠心谋国”升为内阁学士,擢为礼部侍郎。是年秋,外放广东学政。因与总督意见不合,引病辞官,寓居苏州。游览名山大川,吟咏自遣。后被聘为江西法政学堂监督。宣统元年(1909),为弼德院顾问大臣,因病未赴任。辛亥革命后,隐居上海。袁世凯欲聘为高等顾问,一笑拒之,后在天津以君礼参拜废帝溥仪,卒于上海。

  朱孝臧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早岁工诗,风格近孟郊、黄庭坚,陈衍称其为“诗中之梦窗(吴文英)”,可以乐“枵然其腹者”(《石遗室诗话》)。为京官时,与王鹏运交。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鹏运在京师立词社,邀其入社,方弃诗而专攻词,所受鹏运影响指教甚多。他将自己生平所学抱负,尽纳词中,颇有关系时事之作。如《鹧鸪天·九日丰宜门外过裴村别业》、《声声慢·辛丑十一月十九日,味耼赋落叶词见示感和》、《烛影摇红·晚春过黄公度人境庐话旧》、《摸鱼子·梅州送春》、《夜飞鹊·香港秋眺》等,表现对维新派的同情,感慨光绪帝珍妃的遭遇,抒发壮怀零落、国土沦丧之感,悲惋沉郁。晚年虽词境更趋高简浑成,内容除偶及军阀混战情事外,多抒遗老孤独索寞情怀,如绝命词《鹧鸪天》:“忠孝何曾尽一分,年来姜被减奇温。眼中犀角非耶是,身后牛衣怨抑恩。泡影事,水云生,枉抛心力作词人。可哀最是人间世,不结他生未了因”。

  其词取径吴文英,上窥周邦彦,旁及宋词各大家,打破浙派、常州派的偏见,“勘探孤造”(陈三立《清故光禄大夫礼部右侍郎朱公墓志铭》),自成一家。又精通格律,讲究审音,有“律博士”之称。所以被时人尊为“宗匠”,乃至被视为唐宋到近代数百年来万千词家的“殿军”。王国维称其为“学人之词”的“极则”(《人间词话》)。

  著有词集《彊村语业》2卷,身后其门人龙榆生为补刻一卷,收入《彊村遗书》。诗集《彊村弃稿》1卷。又校刻唐宋金元人词为《彊村丛书》,有夏敬观手批评点的本;并辑有《湖州词征》、《国朝湖州词》。

  今有:《彊村丛书》(附《彊村遗书》)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彊村丛书》广陵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