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近期国学类学术讲座(七)

36、顾孝永教授、李腾渊教授「寰宇汉学讲座」报导

连结网址:http://ccs.ncl.edu.tw/act_detail.aspx?sn=97

内容简介:

汉学研究中心于2015年8月20日举办寰宇汉学讲座,邀请本中心「外籍学人来台研究汉学奖助」访问学人,德国华裔学志研究所顾孝永(Piotr Adamek)主任、韩国国立全南大学中文系李腾渊(Lee Deung Yearn)教授,分享在台研究成果。

第一场次系与辅仁大学华裔学志汉学中心合办。由波兰籍顾孝永教授主讲「关于传教士汉学的几点思考——以卜弥格、比丘林、鲍润生为例」,邀请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潘凤娟副教授主持。基督宗教传教士在中西文化相遇,以及知识与概念的传递中无疑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汉学的历史里特别标志出十六至十八世纪耶稣会士的贡献,并且称他们为研究中华语言与文化的「初期的汉学家」。

顾教授的演讲介绍三位不同时期与国别的传教士:其一是波兰籍耶稣会传教士卜弥格(Michael Boym, 1612-1659),他搜集并研究中国植物,完成了对植物学及医学皆有贡献的《中国植物志》。第二位是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士比丘林(Iakinf Bichurin, 1777-1853),他以学术的、有系统的研究方式搜罗中文典籍,将其翻译成俄文。回国后陆续出版七十余部中国文化相关的著作,被称为俄罗斯汉学之父。最后是德国籍神父鲍润生(Franz Biallas, 1878-1936),他曾于柏林、莱比锡、巴黎等地攻读汉学。为了集结发扬汉学家的研究成果,1935年他于北京辅仁大学创办汉学期刊〈华裔学志〉。

透过介绍传教士们的生平事迹、贡献及其事迹特色,顾教授的看法是,基督宗教传教士在汉学发展的各个时期与阶段,戮力于中华文化研究,这些研究自然应被视为汉学研究的一部分。同时在整理文献、口述历史、研究中国经典等方面,亦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场次由韩国籍李腾渊教授发表「台湾学者新出中国文学史之叙述体例的特点——以王国璎和龚鹏程著作为例」,邀请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黄文吉教授主持。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史,自俄国瓦西里耶夫(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 1818-1900)的《Очерк истории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中国文学史纲要)》(1880)以降,至今出版的各类通史、断代史、文体史已达一千多种。

李教授挑选近年来较受注目的两部中国文学史著作:王国璎《中国文学史新讲》(台北,聯经出版公司,2006,上下二册,共1228页)和龚鹏程《中国文学史》(台北,里仁书局,上下二册,上册2009年,501页;下册2010年,580页)。并品评兩书在体例、史观与叙述内容的异同、特性。并为听众说明兩位作者如何强调突破旣存文学史编写上存在的种种限界之必要性,「新」的体例和史观又是如何被运用于书中的

37、博哲铭教授「寰宇汉学讲座」报导

连结网址:http://ccs.ncl.edu.tw/act_detail.aspx?sn=92

内容简介:

汉学研究中心于2015年8月11日举办寰宇汉学讲座,邀请本中心「外籍学人来台研究汉学奖助」2015年度访问学人,美国伍斯特学院历史与汉学系博哲铭(James Bonk)助理教授,主讲「忠魂归来:十九世纪初的府城昭忠祠」。并邀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赖惠敏研究员主持。

昭忠祠是清朝纪念阵亡将士的主要祠宇之一,坐落在北京崇文门内。自雍正三年(1725)开始修建,雍正六年(1728)竣工。每年春、秋两季为阵亡沙场的将士与文武官员举行祭典。昭忠祠的建立可以追溯到雍正皇帝对祀典所进行的一些调整。在即位后的几年中,雍正皇帝不仅建立昭忠祠,也诏令地方官成立忠义祠、节孝祠和贤良祠。跟这些其它祠宇不同的是,昭忠祠直到嘉庆七年(1802)都隐藏于北京的内城,并未扩展到京师外。1802年开始出现巨大的变化,嘉庆皇帝甫即位便命令各省巡抚,在各府城的关帝庙或城隍庙旁边设立昭忠祠,以「安妥忠魂,令其各依故土­」。在当时官员的眼中,嘉庆的决定是「亘古未有之旷典」。

博哲铭教授从多个方面探讨自雍正至嘉庆年间,昭忠祠规模扩张的原因。他认为随着清朝政权统治的日渐稳固,乾隆皇帝为了更顺利地治国,建构以汉族军人为中心的军事文化仪典场域,和原有以旗人为主的场域并行。嘉庆时期中央权力下放地方政府,以及放宽对舆论、文字的审查,则让地方仕绅和官员有筹绰财源,设立在地昭忠祠的自由弹性。最后,京师昭忠祠的空间日渐不足,与18、19世纪之交的川陕楚白莲教乱造成在地乡勇的死伤,亦促成地方广设昭忠祠。

博教授的演讲说明政权递嬗时期,战争文化在政治功能层面的发挥,而军事行动性质的改变,又如何影响统治者塑造新的战争文化。剖析深入浅出,条理分明,足见其钻研史料之丰富

资料来源:台北《汉学研究通讯》、台北《国家图书馆电子报》等 陈友冰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