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近期国学类学术讲座(七)

34、【展览】「巨变一八九五·台湾乙未之役120周年」特展

20160101_023

时  间:2015年5月6日至2015年12月13日
地  点: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展示教育大楼4楼第2特展室(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一段250号 )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联 络 人:Tel: (06)3568889#8103
连结网址:http://www.nmth.gov.tw/

内容简介:

1894年,清日两国爆发甲午战争,这场战事的结果,使得台湾在1895年被清国割让给日本。面临将被日本统治的台湾人,发起了1895年乙未抗日之役,这场战役可说是台湾历史上罕见且大规模的战事,对于当时的台湾人而言,是数百年未有之变局,台湾岛上每个人都受到这前所未有的变局所影响。

2015年是台湾乙未之役120周年,本馆透过「巨变一八九五·台湾乙未之役120周年」特展,将带领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回到巨变的一八九五年,跟随时代巨轮转动的轨迹,重新走过这个动荡的年代,也透过不同的记录方式,见证不同时空背景及立场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透过这档展览,可以看出台湾乙未之役对不同人代表着迥然不同的意义,对于清国官吏而言,是希望能用一切方式将台湾保留在清国领土下的战争;对于日本而言,甲午战争跟乙未战役是确立日本民族主义的骄傲;对于台湾而言,地方人士为了保卫乡土起而抗日,战争的过程使得台湾的知识分子忍不住心中的激动,而纷纷留下历史纪录;对于台湾绅商而言,日本相较于清国是可预测的近代国家,也象征着另一种更接近稳定的生活;对于一般的台湾人而言,战争带来更多的是苦难的历史经验。

展览除了呈现台湾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下,因为各自的背景影响,作出了不同选择,同时也企图透过各种不同纪录的角度,以多种观点带领观众走过巨变的一八九五。展览分为「甲午战争到割台前夕」、「乙未抗日」、「人人争说乙未事」及「再现1895」4个单元。「甲午战争到割台前夕」单元中,展出得到新领地的日本,发行的一系列与台湾主题相关的各式出版品,这些资料混杂了想象与实际的调查资料,也为观众开启一扇得以窥视十九世纪末台湾景象的窗;「乙未抗日」单元,则透过台湾民主国国旗、邮票、官银票及反抗军书信、名册等对象,记录选择保卫家园奋勇抗日的台湾人,而保良局成立的相关文件,记录着为了社会安定,选择与日本合作的台湾人;「人人争说乙未事」单元,透过日本、清国、台湾人及西洋人4个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现迥然不同的观点;「再现1895」单元,则介绍尝试再现1895这场战事的各种作品,相较于一般历史书写,这些作品提供了更多官方史料以外,台湾人的想法。

历史是残酷的,往往只留下胜利者的诠释,虽然资料或有多寡,宣传有强弱之分,但不同当事者对于台湾乙未之役的看法,仍以不同形式记录着不同的观点,1895年的台湾历史舞台上,上演着不同人的经历及历史诠释,历史舞台谢幕后,对于巨变1895的不同历史诠释,仍不断的继续着,本馆邀请各位观众,来作出属于你对这场战役的诠释。

本展览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入馆时间至下午4时30分)。春节期间开馆日另有公布,请参见官网(http://www.nmth.gov.tw/)

35、举办「全球视野下的汉学新蓝海」国际研讨会

时  间:2015年11月19-20日(周四至周五)
地  点:国家图书馆国际会议厅(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
主办单位:国家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数字文化中心
联 络 人:蔡先生,Tel: 2361-9132#351;E-mail: ccstcc@ncl.edu.tw

内容简介:

自十六世纪欧洲的传教士开始探索中国文化,开启汉学研究以来,经历无数汉学研究者艰辛努力,终使汉学从筚路蓝缕到开枝散叶。随着近年中国经济势力的崛起,全球掀起中国热,汉学也从而蔚为国际显学。回顾汉学的发展,华文世界传统的研究成果已有稳定的基础和丰厚的底蕴;但西方世界的汉学研究勇于尝新,擅以跳脱的视角和突破的勇气,为汉学研究注入活水,自成体系,价值独具。不可讳言,正是东西双方的汉学魅力精彩交融,方能造就出今日的国际汉学风采大观。

当今各国汉学研究的特色,除了前瞻性的研究趋向,另辟蹊径的新材料、新方法与新观点,甚至慧眼独具的新议题,也不在少数,都是当前中外汉学界颇感兴趣的论题。

值此信息网络时代,数字科技为汉学研究带来许多新的研究工具,国内外各大学和研究机构,莫不积极进行文献数字化的工作,并利用大数据数据库的检索方式分析、比对数据,而有突破性的发现,成果非常丰硕。世界各国汉学资源新工具的产生和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亦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有鉴于此,国家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和中央研究院数字文化中心,特以「全球视野下的汉学新蓝海」为题,共同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广邀世界各国汉学机构与学者,展现各自的汉学研究成果与特色,并藉由此研讨会,促使海外与台湾在地的学者专家进行学术对话与交流,为新世纪的汉学研究发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擘划跨越时空和文化藩篱的新趋势,打造全球汉学研究新的里程碑。
会议子题暂订为:
(1)当代汉学研究之特色与前瞻;
(2)汉学数字资源之发展与趋势;
(3)汉学研究之国际合作与交流。

【筹备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曾淑贤(国家图书馆馆长兼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召集人))
王泛森(中央研究院副院长)
林启屏(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
梅家玲(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台文所教授)
陈淑君(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助研究员)
黄宽重(长庚大学人文及社会医学科教授)
刘士永(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谢国兴(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主题演讲】
数位人文学与新汉学(王泛森)

【圆桌座谈】
主题:汉学研究之国际合作与交流
主持人:朱云汉

【论文发表人及题目】
(依发表人姓氏字母或笔画排序)
1.何谓文学主题与数字人文学(What Is a Topic in Literary Studies, What Is a Topic in Digital Humanities?)(Jack W. Chen(陈威))
2.为使用图书馆资源设计之人文学科研究工具:连结研究资源与汉学研究之未来(Humanities Tools for Library Resources: Connecting Resources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Studies)(Hilde De Weerdt(魏希德))
3.谁读了你的文字?在电子时代创建和维持学术网络和小区(Who Will Read What You Writ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cholarly Network and Communities in the Digital Age)(Patricia Buckley Ebrey(伊沛霞))
4.海外中文教学中的闽南话课程(Teaching Southern Hokkien 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n a Chinese Department)(Bernhard Fuehrer(傅熊))
5.汉学研究的旧领域,已然过时或者仍是意义深远?试论贾柏莲孜(Hans Georg Conon vonder Gabelentz)关于汉语语言与文法的研究(Old Territory for Chinese Studies – Outdated or Still Relevant? Some Remarks on Hans Georg Conon von der Gabelentz’ Research about Chinese Language and Grammar)(Joerg Huesemann(徐约和))
6.中国传统诗歌在西方汉学的地位―以研究方法以及教学实务而论(Traditional Poetry in Western Sinology – Remarks on Methodolog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Olga Lomová(罗然))
7.韩国数位人文教育现状与课题(Trend of Digital Humanities Pedagogy in Korea)(Kim Baro(金把路))
8.沈船记:美船罗妹与晚清台湾(Shipwrecked: the American Rover and Late Qing Taiwan)(Yeh Wen-hsin(叶文心))
9.由数据库到数字研究平台——谈佛典文献数字研究工具之发展与演变(洪振洲)
10.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网络与脉络(许雅惠)
11.近代汉语中「环境(environment)」与「自然(nature)」名词的诞生:一个数字人文学的观察(刘士永、Duncan Paterson)
12.《全唐诗》的分析,探勘与应用:以计算语言学的观点(刘昭麟等)
13.疾病感觉地图:地理信息系统(GIS)视野下的文本世界(刘苑如、罗佩瑄)

※本研讨会所有发表论文摘要,刊登于8月出刊之《汉学研究通讯》34卷第3期,欢迎参考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