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野下的中国史学与清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20141203_005

  为推动历史学及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并缅怀在历史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王思治教授,2014年11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宏观视野下的中国史学与清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暨纪念王思治先生85诞辰”在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大厦举行。来自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党校、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院所的许多学者,以及王思治先生的弟子、清史研究所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王思治(1929-2012)是清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他对清前期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相关制度的系列研究,为中国的清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朱浒教授主持,清史研究所所长夏明方教授致开幕辞。

  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诚如教授发言认为,王思治先生是新中国成长和培养的这一代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又有深厚的传统史学功底。在学术上,既有深厚的洞察力,又有广阔的视野。在两汉史、魏晋史和清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王思治先生是清史研究的先行者,能够成一家之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松义研究员指出,王思治先生喜欢钻研,有学术的敏感性。20世纪80年代在学界对清代评价较低的情况下,王思治先生肯定了清代的历史地位。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所长王俊义教授评价王思治先生:治学勤奋、学识渊博、成果丰硕、成就昭著。认为他善于宏观论述,研究常常站在时代的高度,发人之所未发。

  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说:“在我的心目中,王思治先生是一个热忱、渊博的历史学家,他身上有一种儒者之风,又略带几分豪爽之气,可亲,可敬!”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道成教授评价说:“王思治就是把他的生命和精力都交给了清史,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政尧教授评价王思治先生是一代名儒。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说,他从王思治先生那里接受的不仅仅是学术,更多的是他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谦和的为人,对后辈的提携,对学术的严谨。

  新华社新华出版社贾允河编审代表王思治先生的弟子们作了发言。在回忆过去老师的教导时,眼泛泪花。他说:“先生的严谨治学风格,时时激励着我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下午,以“宏观视野下的中国史学与清代中国学术”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人文楼四层大会议室进行。本次研讨会共收取论文20多篇。讨论分别由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赵志强研究员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滕绍箴研究员、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常建华教授、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小萌研究员、杨珍研究员、赵令志研究员、吴伯娅研究员,中央党校岑大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平教授等学者都做了学术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刘凤云教授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王思治的清史学说”》为题发言,总结了王思治先生的学术成就,并由此阐述了对清史研究前景的看法。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致会议闭幕辞。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