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与哥伦比亚大学、故宫博物院合办“清代戏曲与宫廷文化”研讨会

20141118_001

  11月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清代戏曲与宫廷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人大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和日本的二十余所大学、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议由人大文学院朱万曙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伟教授和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章宏伟所长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教授、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国家清史办主任卜键研究员,商伟教授,以及章宏伟所长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与会学者围绕“清代戏曲与宫廷文化”的会议主题,展开了为期一天的研讨。研讨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代宫廷戏曲的舞台与演出艺术。美国芝加哥大学蔡九迪(Judith T. Zeitlin)教授通过对清宫大戏剧本和相关视觉材料的分析,探讨了清代宫廷戏曲舞台空间的配置,特别是上下场门的功能和意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袁书菲(Sofie Vollp)教授认为,宁寿宫戏台以运用西方透视技法绘制的通景画作为舞台背景,表现了乾隆皇帝对于万物无常的探索。故宫学研究所张淑娴研究员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和分析了故宫内十余座不同建筑样式的室内戏台的历史和场景布局。

  第二,清代宫廷戏曲文本与相关文献。日本东北大学矶部彰教授以陈光蕊江流和尚故事及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有无和唐太宗西域亲征故事的有无两点为标准,对中日多家图书馆馆藏的《升平宝筏》的钞本做了分类介绍。人大文学院朱万曙教授结合清宫大戏的剧作文本,分五个方面探讨了其作为文人作品的政治诉求。文学院郑志良副教授分析和探讨了现存内府抄本《乐府考略》的作者及其与《传奇汇考》的先后问题。中国戏曲学院李晓红、首都医科大学张净秋等均对清宫大戏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清代戏曲与宫廷文化之间的关系。北京市艺术研究院丁汝芹研究员以清代历次万寿庆典为例,认为花部戏曲在清代的勃兴是文化政策扶植的客观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李玫研究员以昆曲折子戏在宫廷演戏中的仪式化倾向和民间小戏进入宫廷后的“雅化”为例,探讨了戏曲作品进入清代宫廷后的变化。故宫学研究所章宏伟所长在考察了北京梨园公所的沿革和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梨园公所与清宫内廷演戏机构的互动关系。武汉大学程芸教授的发言探讨了《燕行录》中记述和体现的朝鲜使者的观剧体验与东亚的“文化认同”问题。《文学遗产》编辑部石雷的发言探讨了乾隆帝的戏曲观及其对于乾隆朝官方戏曲文化政策的影响。

  商伟教授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诸位与会学者的探讨和研究范围广阔、视角多元,主要涉及文本文献、舞台艺术等内部研究和文化政策、制度建构等外部研究两方面,今后的清代宫廷戏曲研究可以在这两方面继续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内外部研究间的紧密联系,加强互动交流、进行积极对话,推动清代宫廷戏曲研究走向深入。

  结合研讨会的举行,会议还在11月4日组织与会专家学者前往故宫博物院,考察了漱芳斋、倦勤斋等宫内戏台和其他戏曲文物。(文:文轩 图:文轩)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