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杂志近期目录(十二)

21、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20140727_019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作  者:孔飞力(Philip A. Kuhn) 著,陈兼、陈之宏 翻译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点:香港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孔飞力1994年在法兰西学院发表的系列演讲整理修改而成,是其代表作之一。作者分别从政治参与、政治竞争与政治控制三个方面入手,讨论「现代国家」在中国形成的「根本性议程」(constitutional agenda)。这样的「根本性议程」,将帝制晚期与现代中国的历史连结在一起,使本书不仅深入中国历史的肌理,也对掌握现代中国的面貌有重要启示。
  孔飞力认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并非完全是受外国刺激被动反应的结果,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内部就面临着诸多根本性问题上的深刻危机。对于这些危机,晚清的中国也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和响应,其中许多已碰触到了「现代国家」的范畴。作者讨论的正是这些中国本土提供的知识资源,即「现代性」的中国经验。孔飞力同时强调,中国「现代性」的构建,包括「现代国家」的实现若成为可能,所根据的将不是西方的路径,而是中国自己的经验和条件。而中国的经验,不仅与中国密切相关,也具有普世意义。

作者简介:

  孔飞力,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当费正清1977 年从哈佛大学荣休后,孔飞力接任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他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曾获得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是美国艺术人文科学院院士。《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1990)为他最主要的代表作,获「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此外他所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970)、《海外中国人》( 2009 )等,均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以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为基础改写而成,是孔飞力的代表作之一, 1999 年先以法文出版,2002年推出英文版。本书着重提出中国帝制晚期以来,直到现代国家构建的「根本性议程」。

  陈兼,康奈尔大学历史系中美关系史讲座教授。

  陈之宏,康奈尔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余英时、许倬云、王赓武、金耀基共同推荐
  报导者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2、清代诗经的钟谱礼政文化学

20140727_020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作  者:林美惠 著
出版单位:台南:复文图书公司

内容简介:

前 言 诗乐人类学定义
第一章 商颂诗的神话性格
第二章 鲁颂诗的曲折性格
第三章 周颂礼的清庙音乐文化
第四章 周颂礼的臣工音乐文化
第五章 周颂礼的闵予音乐文化
第六章 大雅为颂的文化研究
第七章 雅诗为史颂的文化研究
第八章 变雅为史诗的文化研究
第九章 雅诗的文人乐研究
第十章 清代诗经礼政文化的钟谱表

23、中国诗学

20140727_021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作  者:叶维廉 著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内容简介:

代 序 寻找确切的诗:现代主义的Lyric、瞬间美学与我

壹│古典部分
第一章 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略论
第二章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
第三章 言无言:道家知识论
第四章 秘响与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
第五章 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
第六章 严羽与宋人诗论
第七章 重涉禅悟在宋代思域中的灵动神思
第八章 空故纳万境:云山烟水与冥无的美学

贰│传意与释意
第九章 与作品对话:传释学初探
第十章 「出位之思」:媒体及超媒体的美学
     附录:艺术表现论述大纲

参│现代部分
第十一章 历史整体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省思
第十二章 文化错位:中国现代诗的美学议程
第十三章 比较文学与台湾文学
第十四章 台湾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两种文化错位的现代诗
第十五章 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中国现代诗选》英译本绪言
      补述之一:视境与表现
      补述之二:语言的发明性
第十六章 危机文学的理路
      附录:〈没有写完的诗〉
第十七章 漏网之鱼:维廉诗话

24、汪晖读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

20140727_022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作  者:汪晖 著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点:香港

内容简介:

  鲁迅的文学作品诞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却有着超越时空的经典意义与再阐释的可能。本书作者汪晖通过对鲁迅两篇早期经典文本—《破恶声论》与《吶喊.自序》的解读,再现了鲁迅早期思想中对「启蒙」这一现代性经典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并通过探索鲁迅弃医从文的缘由,揭示其文学写作的根源与动力所在。作者将鲁迅作品中蕴含的颠覆性张力还原回社会历史的时空脉络中,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带领读者去理解「革命」与「文学」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的意义。

关于作者: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现代中国文学等。主要著作有《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2011)、《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2010)、《去政治化的政治》(2008)、《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死火重温》(2000)、《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反抗绝望—鲁迅及其〈吶喊〉〈彷徨〉研究》(1990)等。若干著作与论文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等。2013 年,荣膺卢卡.帕西奥利奖(Luca Pacioli Award)。

报 导 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5、朱鸿林读黄宗羲:《明儒学案》讲稿

20140727_023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作  者:朱鸿林 著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点:香港

内容简介:

  《明儒学案》是公认的「国学必读之书」。书中梳理两百多位明代儒学家的学术师承、思想流派、代表论著等,黄宗羲所作之儒学家传记与学术评论更是点睛之笔。
  本书作者朱鸿林精要介绍《明儒学案》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内容结构、选材标准与主旨立意等,选取《发凡》、《序》与《曹端学案》三个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启发读者为学做人应「反求诸心」,成就「自得之学」。

关于作者:

  朱鸿林,现任香港理工大学邝美云文化及艺术励学教授席教授、中国文化讲座教授暨香港孔子学院院长。曾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系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明史及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学。著有《明儒学案点校释误》《明人著作与生平发微》《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等书及中英文学术论文七十多篇,编著《明太祖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点校整理唐伯元《醉经楼集》等书。

报 导 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6、中国佛学要义:以人物传记为线索

20140727_024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作  者:吴汝钧、陈森田 合编
出版单位:台北:文津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人物的传记方式,依哲学的进路,阐述中国佛学的重要人物的思想,读者可依序阅读,最后便能料理出中国佛学的要义。在这些人物中,有努力寻访经典的,有发挥义理、探求达致终极目标的途径的,有努力实践佛教义理的,有宣扬佛教信仰的,有把佛教思想在政治、社会、道德上发挥它应有的影响力的。他们的贡献不单在宗教上,更透过宗教,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其它方面。他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

27、东南亚客家及其族群产业

20140727_025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作  者:张翰璧 著
出版单位:高雄:国立中山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客家移民落脚在不同社会,会受到不同历史文化脉络、政治经济发展与族群互动关系的影响,形成或是建构出不同的客家文化特质。因此,不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对厘清「客家」或是「客家文化」的概念,以及对客家族群的相关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书希望将新马地区的客家产业发展置于上述的架构中,分析在地复杂性(local complexity)——包括移民的过程、人群的流动和现今居民社群的特性,以勾勒出「东南亚客家」的组织特性与文化内涵。让「时间」(世界经济、政权的转变)与「空间内部的行动者」(族群关系)在区域中对话,并观察与分析所产生的「客家」文化特质。

28、考古学与永续发展研究

20140727_026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作  者:邱斯嘉、臧振华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考古学专题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永续研究是当前国际上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它最主要目的是要企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并且不影响人类未来世代的生存与福祉。永续研究的范畴非常宽广,含盖了不同尺度的时间与空间,以及不同脉络下的环境、社会与经济组织,需要多学科的合作。而作为一个具有时间深度,并且以人类物质遗存作为主要研究资料的学科,考古学在永续的研究中,亦可提供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之变迁、人类社会长时限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资产之保存与经营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地位。然而国内的学术界似乎对此方面还不甚熟悉,因此,本专书拟以永续作为研究的专题,期望能藉由考古学的研究理念、方法与资料,透过跨领域合作,对此一受到普遍重视的当代议题作出独特的贡献。基于这一构想,本书从学理与应用两方面,拟定了五个可进行研究的题目:(一)古代环境重建及人地关系研究(二)古代人类生业与聚落系统研究(三)古代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迁(四)古代土地利用与国土规划之研究(五)文化资产永续保存与经营。本书汇集了15篇论文,分别针对上述议题发表最新探索之成果。

29、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地方道教变迁

20140727_027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作  者:黎志添
出版单位:香港: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康豹(Paul Katz):鸾堂与近代台湾的地方社群:埔里的个案研究
谢聪辉:大人宫翁家道法外传及其相关道坛考述
王见川:清末日据初新竹的道士与张天师:兼谈其时台湾北部宗教人物的「龙虎山朝圣」
李丰楙:注连与解除:道教拔度仪中的非常死亡观
志贺市子:一百年来广东地区扶鸾结社运动之兴起与演变(1838-1953)
黎志添:澳门吴庆云道院的历史变迁:十九世纪以来澳门正一派火居道士研究
游子安:清末以来岭南地区仙方、善书与吕祖信仰
尹志华:清代北京白云观住持(方丈)、监院传承考
王宗昱:北京东岳庙恢复过程中的问题
吴 真:华北地方社会中的全真道士:以华山法派赓续与公共庙宇经营为中心
刘 迅:全真广学:清末民初南阳的玄妙观、教权运动和现代改革
罗柏松(James Robson):湘中地区道教的传入、传播和发展
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近代中国的天师授箓系统:对《天坛玉格》的初步研究
劳格文(John Lagerwey):道教于中国宗教和文化之所为与无为

30、台湾原住民音乐的后现代聆听——媒体文化、诗学/政治学、文化意义

20140727_028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作  者:陈俊斌 著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以战后(在历史分期上被称为「后现代」)台湾原住民音乐为研究对象,以个案研究方式,探讨音乐文本和社会文化脉络的关联。不同于长期以来台湾民族音乐学家及人类学家,在原住民音乐研究上强调「保存及重建『原汁原味』的原住民音乐」主流观点,本书聚焦于「原住民音乐的再现」相关议题的讨论。
  内文分为三大部分:「媒体文化」、「诗学与政治学」、和「文化意义」,呼应Stuart Hall在有关「再现」的讨论中,强调的三个面向:「再现」、「语言」与「意义」。本书写作的目的不仅在于描述当代原住民音乐的发展,更期望透过有关「再现」讨论,探索音乐做为族群对话空间的可能性,在研究方法上则接合音乐学与文化研究,进行跨领域之研究。

作者简介:

  陈俊斌,美国芝加哥大学民族音乐学哲学博士,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主要经历: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2010-2012年)、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专任助理教授(2007-2009年)。研究兴趣为原住民音乐、台湾音乐、民俗音乐/流行音乐、亚洲音乐、音乐与认同,音乐与民族主义,音乐与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民歌」再思考:从《重返部落》谈起〉(2012)、〈双重边缘的声音─台湾原住民当代音乐与(后)现代性〉(2011)、〈谈台湾原住民卡带文化的混杂性〉(2011)、〈「前景」、「背景」与「对偶乐念」:谈马水龙男声合唱与管弦乐曲《无形的神殿》〉(2010)、〈「唱片时代」的阿美族歌声:以黄贵潮「台湾山地民谣」为例〉(2009),〈从「兰屿之恋」的跨部落传唱谈陆森宝作品的「传统性」与「现代性」〉(2009),〈回荡在水墨与油彩之间的音符─马水龙教授作品中东方与西方音乐素材的对话与交融〉(2008)。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