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唐代文学研究论文要目索引(1949—2000)

【初唐四杰】

  1. 王勃年谱,台北:大陆杂志,30卷12期,1965年6月
  2. 王勃与初唐四杰,杜若,台北:台肥月刊,16卷1期,1975年11月
  3. 杨炯年谱,杨承祖,香港大学,东方文化,13卷1期,1975年
  4. 四杰三李之梦,罗宗涛,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1993年
  5. 四杰闺怨边塞诗初步考察,蔡淑月,第十五届中部地区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论文研讨会,逢甲大学,1998年

【孟浩然 王维】

  1. 孟浩然疑年录,游信利,台北:中华学苑,创刊号,1968年1月
  2. 孟浩然事迹系年,杨承祖,许世英先生六秩诞辰论文集,1970年10月
  3. 从作品看孟浩然对政治的态度,张健,台北:文艺月刊,41期,1972年11月
  4. 孟浩然与孟郊的咏僧学佛诗,张健,中外文学,6卷11期,1978年4月
  5. 孟浩然集中的伪诗,黄永武,中国时报,1978年5月27日
  6. 孟浩然与王维的诗风——以用事观点论二家五律(上)(下),简锦松,中外文学,8卷1-2,1979年6月
  7. 南宗山水画祖——王维,汪伯琴,台北:大陆杂志,16卷5-6期,1958年3月
  8. 王维评传及其诗,陈秀清,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艺术学报,1期,1966年10月
  9. 禅宗对于王维诗风的影响,杜松柏,台北:海潮音,48卷10期,1967年10月
  10. 王维诗之研究,杨胤宗,台北:畅流,52卷6期,1975年11月
  11. 试论王维诗中的世界(上)(下),柯庆明,中外文学,6卷1-2期,1977年6-7月
  1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探王维的内心世界,何寄澎,幼狮文艺,46卷5期,1977年11月
  13. 王维交游考,胡传安,人文学报,3期,1978年4月
  14. 新唐书王维传斠补,胡传安,台北商专学报,16期,1981年7月
  15. 王孟齐名,为何孟不及王,中外文学,14卷2期,1985年7月
  16. 诗佛王维家世及其时代背景,杨文雄,成功大学学报,22期,1987年10月
  17. 盛唐王孟诗派美学研究,潘丽珠,台湾师大国文所集刊,32期,1988年6月
  18. 唐代自然派诗人王维、孟浩然,台静农,台大中文学报,4期,1991年6月
  19. 王维及其山水诗之研究,李再仪,复兴冈学报,48期,1992年12月
  20. 王维山水诗之艺术特色研究,李再仪,复兴冈学报,49期,1993年6月
  21. 试论王维“宦隐”与大乘般若空性关系——兼论王维诗中“空”的境界美,萧丽华,台大中文学报,6期,1994年6月
  22. 从禅悟的角度看王维自然诗中“空寂”的美感,萧丽华,第五届文学与美学研讨会,淡江大学,1995年
  23. 论王维诗作对参访寺院的描写,林志清,宜兰农工学报,10期,1995年6月
  24. 禅光佛影——论王维的佛禅诗,王寿云,内明,276期,1995年3月
  25. 王维田园山水诗“禅道式”的空间观,池永歆,鹅湖,254期,1996年8月
  26. 王维《辋川集》诗的禅趣,叶淑丽,嘉南学报,22期,1996年11月
  27. 王维诗中的出世精神,傅正玲,中国语文,78卷6期,1996年6月
  28. 从王维诗作试探其青年期社会化倾向,彭维杰,彰化师大国文系集刊,1期,1996年6月
  29. 《辋川集》中王维、裴迪诗作异同之探讨,罗宗涛,中国文学史暨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政治大学,1996年
  30. 胜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论王维十五、二十时诗风,吴文雄,育达学报,11期,1997年12月
  31. 影响王维与钱起诗作风格类似的三个外在因素,谢海平,唐代文学论丛,中正大学中文系,1998年6月
  32. 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庄寂寂闲——试论王维山水诗中听觉意象,陈清俊,第四届中国诗学会议论文集,彰化师大,1998年

【高适 岑参】

  1. 高适年谱,阮廷瑜,学术季刊,5卷3期,1957年
  2. 高适交游考(上)(下),阮廷瑜,大陆杂志,30卷7-8期,1965年4月
  3. 高常侍岑嘉州其人与诗之评语,阮廷瑜,大陆杂志,37卷10期,1968年11月
  4. 重订高常侍集传本述要,阮廷瑜,台北:书目季刊,11卷3期,1977年12月
  5. 高岑七古排句之特点,阮廷瑜,大陆杂志,92卷5期,1996年5月
  6. 高适《燕歌行》史实新证,杨成鉴,中国文化月刊,211期,1997年10月
  7. 补唐书岑参传,苏莹辉,大陆杂志,17卷1期,1958年
  8. 岑参评传及其诗,陈秀清,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艺术学报,4期,1969年3月
  9. 岑参的边塞诗,谭雅伦,台北:幼狮文艺,39卷3期,1974年3月
  10. 岑嘉州集版本叙录,阮廷瑜,台北:书目季刊,10卷3期,1977年12月
  11. 岑嘉州诗多着意重复雷同,阮廷瑜,书目季刊,1期,1985年6月

【李白】

  1. 李白清平调词研究,叶芝生,台北:畅流,5卷10期,1952年7月
  2. 李白氏籍生卒考,张永明,台北:畅流,30卷8期,1964年12月
  3. 从李白诗中褒贬人物分析李白的思想,陈香,台北文坛,78期,1966年12月
  4. 李白诗述评,陈宗贤,台北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15期,1971年6月
  5. 李白的钓鳌意识,李正治,中外文学,4卷6期,1975年11月
  6. 李杜诗艺比较论,高景鑫,台北:幼狮学志,14卷2期,1977年5月
  7. 敦煌所见李白诗四十三首的价值(上)(下),黄永武,台北:幼狮月刊,46卷6期-47卷1期,1977年12月-1978年1月
  8. 李白的身世与诗歌,毛一波,中国诗季刊,9卷1期,1978年
  9. 李白家世考质疑,汪荣祖,中央日报,1979年2月6日
  10. 李白的野性美,黄永武,中学诗学(思想篇),1979年4月
  11. 跋李翰林分类诗集八卷,阮廷瑜,东海中文学报,1期,1979年11月
  12. 超越时代的诗仙——李白《蜀道难》与新诗(上)(下),黄维梁,中国时报,1980年6月18-19日
  13. 李白诗中的女性,包根弟,书和人,401期,1980年10月
  14. 李太白诗同姓典述评,阮廷瑜,东海中文学报,2期,1982年
  15. 李白“清平调”词解析,薛顺雄,东海学报,22期,1982年
  16. 李白的诗观、创作态度与语言特色,吕兴昌,文学评论,7期,1983年4月
  17. 唐代道教徒式隐士崛起:论李白隐逸求仙活动的政治社会背景,施逢雨,新竹:清华学报,16卷1-2期,1984年12月
  18. 论杜甫诗中之李白其人其诗,舒衷正,中华学苑,31期,1985年6月
  19. 李白籍贯问题之探讨,王久烈,淡江学报,24期,1986年4月
  20. 李白的思想及其诗风,叶峰,中华文化复兴月刊,20卷3期,1987年3月
  21. 李杜齐名非忝窃及其优劣之探论,杜松柏,中华文化复兴月刊,21卷7期,1988年7月
  22. 论李白的杂言歌行,施逢雨,中外文学,16卷11期,1988年4月
  23. 李白果真出身陇西李氏吗,施逢雨,新竹:清华学报,18卷2期,1988年12月
  24. 李白事迹三个问题探讨,罗联添,台大中文学报,3期,1989年12月
  25. 以“古风”为中心看李白对六朝“绮丽”诗歌传统的反应,施逢雨,清华学报,21卷1期,1991年6月
  26. 李白的名士形象,王国璎,汉学研究,9卷2期,1991年12月
  27. 李白神话诗研究——以仙道神话为主体,杨文雀,辅大中研所学刊,1期,1991年10月
  28. 一个意象在诗中的纯熟程度——自七言诗看李白用“月”的变化,翁文娴,淡江大学中文所《文学与美学》,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29. 李白诗对温庭筠五律之影响,阮廷瑜,大陆杂志,85卷2期,1992年8月
  30. 天际白云自卷舒——李白五律艺术论,陈定玉、郭丹,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1993年
  31. 李白的侠客形象,王国璎,中国文哲研究集刊,3期,1993年2月
  32. 李白的逐臣形象,王国璎,《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33. 李白《蜀道难》寓意探讨,罗联添,《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34. 李白《蜀道难》写作年代考辩,罗联添,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1993年
  35. 李白古风与阮籍咏怀、子昂感遇之比较,吕明修,辅大中研所学刊,2期,1992年10月
  36. 李白对王安石的影响,王晋光,王著,《王安石论稿》,大安出版社,1993年
  37. 李白饮酒诗论析,薛顺雄,东海中文学报,11期,1994年12月
  38. 龙沈——李白登基秘典——《梦游天姥山吟留别》新诠,曾珍珍,中外文学,23卷1期,1994年6月
  39. 李白古赋的神话研究,傅锡壬,淡江学报,34期,1995年2月
  40. 宇宙视域的探寻:李白、梵乐希、里尔克,苏其康,中外文学,23卷9期,1995年2月
  41. 李白古赋中的神话运用,傅锡壬,淡江学报,34期,1995年2月
  42. 李白诗中的时间意识,傅正玲,中国语文,78卷3期,1996年3月
  43. 从神话的运用看李白的性格与自我象征,卢明瑜,中国文学研究,10期,1996年5月
  44. 从永明体论李白诗律的复古,许东海,中正大学学报人文分册,7卷1期,1996年12月
  45. 论李白赋对六朝文风的因革,许东海,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政治大学文学院,1996年
  46. 谈李白的书法与其有关书法的诗,黄世锦,辅仁大学中研所学刊,7期,1997年7月
  47. 由李白诗歌诠释史看诗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上)(下),龚鹏程,历史月刊,117-118期,1997年10-11月
  48. 宋代李白诗的流波和影响,杨文雄,宋代文学论丛,丽文文化公司,1997年
  49. 从李白赋论李白诗歌的时空特色,许东海,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创刊号,1997年12月
  50. 李白乐府、歌行的诗赋融合,许东海,唐代文学论丛,中正大学中文系,1998年6月
  51. 李白诗中月亮之考察,罗宗涛,唐代文学论丛,中正大学中文系,1998年6月
  52. 李白诗中“忽然”的律动,翁文娴,唐代文学论丛,中正大学中文系,1998年6月
  53. 游仙与登龙——李白名山远游的内在世界,萧丽华,第四届中国诗学会议论文集,彰化师大,1998年
  54. 谪仙诗魂绕姑孰——李白在当涂的游历和诗作,陈友冰,国语日报,1998年10月31日
  55. 元人对李白及其诗的诠释,李嘉瑜,中山人文学报,8期,1999年2月
  56. 李白《蜀道难》阐释史研究,杨文雄,第四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57. 春雨霏霏访青莲,陈友冰,明道文艺,2000年3月

【杜甫】

  1. 杜甫与佛,梁实秋,台北:自由中国,2卷1期,1950年
  2. 杜甫的死,傅乐成,台北:大陆杂志,6卷4期,1953年
  3. 杜甫《戏为六绝句》释义,阮廷瑜,新中国评论,13卷1期,1957年7月
  4. 中国诗之分析与鉴赏示例(杜甫《八阵图》),陈世骧,台北:文学杂志,4卷4期,1958年6月
  5. 杜诗研究(1―24),刘中和,台北:中国语文,6卷1期-14卷4期,1960年1月-1964年4月
  6. 两唐书杜甫传订误,杜呈祥,台北师大学报,6期,1961年
  7. 韩国之杜诗,李丙畴,台北:大陆杂志,23卷5期,1961年
  8. 杜甫的创作态度,李寿,台北:建设,9卷11期,1961年4月
  9.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上)(下),叶嘉莹,台北:大陆杂志,30卷1-2期,1965年1月
  10.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黄得时,台北:孔孟学报,10期,1965年9月
  11. 杜甫的宗教思想,易君左,台北:艺文志,1期,1965年10月
  12. 杜甫诗系年辨证,彭毅,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7期,1968年3月
  13. 我怎样写杜甫,洪煨莲撰,陈澄之笺注,台北:中华杂志,6卷11期,1968年11月
  14. 杜工部集源流,叶绮莲,书目季刊,4卷1期,1969年9月
  15. 杜诗流传考述,龚嘉英,文艺复兴,1卷11期,1970年11月
  16. 杜甫对唐代诗人的影响,胡传安,淡江学报,9期,1970年11月
  17. 分析杜甫《秋兴》试从语言结构入手作文学批评,梅祖麟、高友工撰,黄宣范译,台北:中外文学,1卷6期,1972年11月
  18. 杜甫七律研究,简明勇,台北师大学报,18期,1973年6月
  19. 杜甫与芭蕉之比较研究,刘明杰,台中树德学报,2期,1973年12月
  20. 诗圣杜甫的被捧与被斗,龚嘉英,台北:中华诗学,6卷3期,1974年3月
  21. 再论杜甫,洪业,清华学报,10卷2期,1974年7月
  22. 杜工部和严武军城早秋诗笺证,严耕望,华冈学报,8期,1974年7月
  23. 与叶嘉莹教授论杜甫秋兴八首书,周策纵,台北:大陆杂志,50卷6期,1975年6月
  24. 杜甫的佛教信仰,曾志罡,台北:中国天主教文化,6期,1975年11月
  25. 杜甫与禅学之因缘——兼论其思想归趋,王熙元,中国学术年刊,1期,1976年12月
  26. 承先启后的诗圣杜甫,汪中,台北:中国文化复兴月刊,10卷3期,1977年3月
  27. 杜甫之世系籍贯近亲暨其生平考,李道显,潘重规七秩纪念论文集,1977年3月
  28. 杜甫变体七绝的特色,张梦机,《思斋说诗》,1977年7月
  29. 杜甫诗中的伦理精神,汪中,台北: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0卷11期,1977年11月
  30. 杜诗研究书目的梳理与提要,陈香,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0卷4期,1977年4月
  31. 杜工部诗集与年谱书目,梁一成编,书和人,341期,1978年7月
  32. 杜诗拗格之研究,陈文华,中国学术年刊,2期,1978年6月
  33. 杜甫的人道精神,李炳南,台北:幼狮月刊,47卷3期,1978年3月
  34. 鲍照与杜甫,吕正惠,幼狮学志,15卷2期,1978年12月
  35. 杜甫年谱,周宪文,铭传学报,16期,1979年2月
  36. 从颜元叔教授评鉴杜甫的一首诗说起(上)(下),徐复观,中国时报,1979年3月12日
  37. 杜诗的伦理精神,周锡侯,青年战士报,1981年10月6日
  38. 安史之乱对杜甫的影响,洪赞,中华学苑,24-25期,1981年
  39. 杜黄吴体诗析辨,曹淑娟,中国学术年刊,4期,1982年
  40. 宋刻杜集王洙本与吴若本考略,薛顺雄,东海中文学报,3期,1982年6月
  41. 再说杜甫,洪业,洪业论学集,台北:明文书局, 1982年7月
  42. 驳郭沫若对杜诗的曲解,张梦机,古典文学第四集,1982年12月
  43. 杜甫“忤下考功第”的年岁与地点,罗联添,书目季刊,1983年12月
  44. 杜甫秦州诗风格试探,庄耀郎,台湾师大国文学报,12期,1983年6月
  45. 杜诗用事后人误为史实例,杨承祖,史语所集刊,54本1分,1983年
  46. 万里悲秋常作客——析论杜甫七律压卷〈登高〉,沈谦,中外文学,12卷1期,1983年6月
  47. 杜诗中的意象表现,简恩定,古典文学,5期,1983年12月
  48. 船山论杜杂议,简恩定,古典文学,6期,1984年12月
  49. 杜甫“戏为六绝句”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理论意义,蔡英俊,古典文学,6期,1984年12月
  50. 变中求不变:胡应麟对诗史的诠释,陈国球,中外文学,12卷8期,1984年1月
  51. 杜甫,汪中,中国文学讲话(六)隋唐文学,1985年1月
  52. 杜诗为诗史说析评,杨松年,古典文学第七集——中国古典文学第一届国际会议论文专辑,1985年8月
  53. 春的悦豫与秋的阴沉——试用佛莱“基型论”观点析杜甫的〈客至〉与〈登高〉,黄维梁,古典文学,7期,1985年8月
  54. 方回纪昀批少陵诗平议,张梦机,中国学术年刊,8期,1986年6月
  55. 杜诗“沉郁顿挫”新解,萧丽华,国立编译馆馆刊,16卷1期,1987年6月
  56. 谢灵运、杜甫与中国诗歌传统,吕正惠,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华民国唐代研究学者联谊会,1989年
  57. 杜甫古风所表现出的诗律细,李立信,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华民国唐代研究学者联谊会,1989年
  58. 论杜甫奇数句诗,李立信,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59. 谈谈杜甫的诗学理论——兼论与其绘画理论的异同,李栖,中国国学,20期,1992年11月
  60. 论杜诗之用字、造句(上)(中)(下),黄振民,中国国学,1992年11月
  61. 生灵之爱与京华之思——试论王禹偁之杜诗渊源,李文钰,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5月
  62. 论杜诗之用字、造句,黄振民,中国国学,22期,1994年10月
  63. 杜甫七律偶犯上尾考,张梦机,中央大学人文学报,12期,1994年6月
  64. 杜甫秦川杂诗二十首的内心世界,黄美娥,辅仁大学中研所学刊,3期,1994年6月
  65. 不薄今人爱古人——试论杜甫兼容并蓄的诗歌主张及其实践,李怡芬,大陆杂志,92卷3期,1996年3月
  66. 清高宗与杜子美——《唐宋诗醇》评选杜诗平议,廖美玉,成大中文学报,1995年5月
  67. 试论杜甫的咏物诗,康正果,大陆杂志,91卷1期,1995年7月
  68. 杜甫秋诗之初探,萧雅丹,辅仁大学中研所学刊,1995年
  69. 论杜甫的儒家思想与政治才略,林于弘,辅仁大学中研所学刊,1995年3月
  70. 试探杜甫诗中的自然观照,傅正玲,中国语文,77卷3期,1995年9月
  71. “诗圣”与“诗佛”:杜甫一生的佛教信仰浅析,刘元春,内明,279期,1995年7月
  72. 杜甫的身体状况及死因试探,金恕贤,辅仁大学中研所学刊,5期,1995年9月
  73. 不薄今人爱古人:试论杜甫兼容并蓄的诗歌主张及其实践,李怡芬,大陆杂志,92卷3期,1996年3月
  74. 杜甫“卖药都市”重探,李文钰,中国文学研究,10期,1996年5月
  75. 杜甫对江西诗派内涵风格的影响,黄雅莉,中国文化月刊,200期,1996年6月
  76. 陈后山宗杜之影响与成就,黄雅莉,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7卷1期,1996年6月
  77. 杜诗在唐宋两代之地位研究,简恩定,语文、性情、义理:中国文学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湾大学,1996年
  78. 集大成与哂未休:论古人批评杜诗的短处,庄进忠,云林工专学报,16期,1997年6月
  79. 杜诗与道教之关系析论,谌湛,辅仁国文学报,13期,1998年11月
  80. 不断成长的诗人——杜甫诗歌之艺术特质,吕正惠,唐代文学论丛,中正大学中文系,1998年6月
  81. 杜甫诗中碧海鲸鱼意象,廖美玉,第四届中国诗学会议论文集,彰化师大,1998年
  82. 论杜诗的声音意象与其心理意涵,侯乃慧,第四届中国诗学会议论文集,彰化师大,1998年
  83. 思想史中的杜甫,陈弱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9卷1期,1998年3月
  84. 试论杜甫七律的叠字,魏靖峰,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9卷6期,1999年4月
  85. 论杜甫“以禅入诗”的因缘及美感经验,李嘉瑜,中国文化月刊,230期,1999年5月
  86. 杜甫与新儒学的萌生——由唐代儒学新变看杜诗中儒学思想特点,查屏球,孔孟月刊,37卷5期,1999年1月
  87. 杜甫夔州诗“楚宫阳台”之现地研究,简锦松,文史哲学报,50期,1999年4月
  88. 为李白、杜甫造像——论余光中与唐诗,黄维梁,第四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大历诗人】

  1. 刘长卿生平事迹初考(上中下),陈晓蔷,台北:大陆杂志,29卷3-5期,1964年8-9月
  2. 韦应物事迹系年,罗联添,台北:幼狮学志,8卷1期,1969年
  3. 韦苏州及其诗研究,崔成宗,师大国研所集刊,25期,1982年
  4. 钱起诗集有关问题之考察,薛顺雄,中华学苑,38期,1989年4月
  5. 从横眉怒目到焚香扫地——谈韦应物诗的愤慨与平淡,林水濠,中国文哲研究通讯,8卷1期,1998年3月
  6. 唐大历十才子成员及其集团形成原因之考察,谢海平,台北政治大学学报,55期,1987年5月
  7. 唐代大历前后诗人用韵考,耿志坚,复兴冈学报,41期,1989年6月
  8. 承袭与创新:试论唐代大历女诗人晁采《子夜歌》系列作品之意义,许丽芳,大陆杂志,91卷2期,1995年8月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