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教授对话人大师生:“我们为什么写历史”

   3月1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114教室座无虚席,78岁的著名汉学家、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的史景迁先生以一场“我们为什么写历史”的主题讲座吸引了近200名人民大学师生的参与,史景迁教授在讲座现场与人大师生进行了深切的交流与互动。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主持。

20140321_004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聆听了本次讲座,并诚挚邀请史景迁教授及其夫人金安平教授参加将于2014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国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徐飞也一同聆听了讲座。

20140321_005

  从晚明时期到清代早期再到对于康熙皇帝的广泛兴趣,以及之后对于中西方文化贸易交往活动的关注,史景迁教授以《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改变中国》、《洪秀全——上帝之子和他的俗世王朝》等自己于不同阶段的著作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其研究旨趣的发展变化。史景迁教授从传统史料中发掘新的材料、新的角度的研究方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思路。

  史景迁教授表示,自己在研究晚明至清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关注过三个主题:一是17世纪晚期的跨文化传播,史景迁教授以康熙年间一位名叫沈福宗的中国天主教徒为例,对17世纪晚期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沈福宗是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达法国和英国的中国人,曾经在法国皇家图书馆工作,译介过儒家典籍,并教授过英国的东方学家学习汉语,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二是贸易摩擦,史景迁教授聚焦中国与美国、英国最早的贸易摩擦,通过研究从1783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航行,1784年停泊于广州湾的英国船休斯夫人号的英国炮手被斩首案件,再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探讨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历史;三是“国家之下”,史景迁教授着重探讨的是清朝两位统治者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统治年间的“秘密交流系统”,研究当时这一政治系统运作的方式及特点,探讨中国社会各类人的生活状况。

  史景迁教授表示,他非常敬佩并羡慕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能够亲身经历战火的风烟并对历史进行描摹。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悲伤的学科,它总是涉及过去的东西,总是存有悲伤的故事,但历史给予人们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影响,对历史材料的研究意味着一种新的发现与探索,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反思和灵感。他很欣慰,现在依然有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研究充满兴趣。

  史景迁教授还就历史论文的撰写问题,历史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的问题,研究历史与现在、未来的关系问题,历史学家对于新闻的看法问题,历史的循环往复问题,康熙对于基督教的态度问题等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交流和互动。史景迁教授以其亲切的态度、广博的学识、活跃的思维赢得在场师生一致赞誉。

20140321_006

  本次讲座是史景迁教授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邀请,继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之后于北京高校进行的第五场巡讲,之后,史景迁教授还将赴四川、陕西、上海大等地进行高校巡回演讲。史景迁教授本次来华,也伴随其三本著作的出版,即《曹寅与康熙》、《胡若望的疑问》、《改变中国》,史景迁教授的著作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其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