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著作简介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政教关系(第一辑)
赵匡为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4月,260千字。该书是建国以来第一本专门论述世界各国政教关系的著述,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共同撰稿,作者中有许多是长期从事研究某一国家历史、政治、社会和宗教状况的专家。
第一辑主要以中国的周边国家为主:包括日本、韩国、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埃及、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德国的政教关系,重点论述近现代的政教关系。
全书采用各国分章叙述的形式,一国一章,各章独立成篇,突出论述了各国宗教在该国的社会地位、在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及政权之间的关系。
赵匡为在《绪论》总体上论述了宗教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宗教与政治、政权的关系,东西方政教关系的演变以及当今世界政教关系的主要特点。
基督教与帝国文化——关于早期希腊罗马护教论与中国护教论的比较研究
王晓朝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9月,328页,。本书系作者在英国留学时完成的博士论文,用英文写成,由荷兰莱登布列尔学术出版社出版。(Xiao chao Wang Christianity and Imperial Culture: Chinese Christian Apologetic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ir Latin Patristic Equivalent,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 Leiden, The Netherlands,1998.)后经修改并翻译成中文出版。
该书的主题是:基督教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相互影响。作者坚持辩证思维的研究方法,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吸取文化学研究的理论成果,选择原始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和天主教耶稣会于明朝末年在中国的传播为研究对象,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从基督教与帝国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进行理论分析,同时对所选取的范例进行跨文化的比较,以求得结论的普遍性。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三位拉丁护教士(菲利克斯、特尔图良、拉克唐修)作个案研究。
第二部分对三位中国天主教护教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庭筠)作个案研究。
全书第三部分是比较与结论。
本书的主要结论有:
一、本土化这个术语可以用来指称导致基督教与民族文化综合的整个过程,本土化是文化间的积极调和与结合,不是消极地适应某种文化环境。基督教传播到其他民族,与各种民族文化发生冲突与调和,由此基督教的信仰显现为激励、引导、改造这种文化的动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改造自身。
二、基督教与民族文化的差异会使基督教与民族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但这些差异不会成为达成综合的鸿沟,而只是必须加以克服的障碍。本土化是基督教的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一定地位的途径。基督教在与民族文化调和方面是充足够柔韧的,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两方面也是这样。在意识形态层面,本土化也是达成与民族意识形态有机综合的途径。
三、本土化的完成。文化研究应当避免单一的政治取向。政治不是文化的唯一层面,胜利和失败也不是可以用来作评价的仅有的词语。
本书研究的第一个范例是一个基督教本土化的完整过程,它的最终结果是一种本土化了的基督教,即早期天主教的出现。与第一个范例相比,晚明时期的天主教本土化过程则是不完整的。
该书是一部跨学科学术著作,而所涉及的两大领域又均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作者以基督教的本土化为主线,深入研究基督教与帝国文化之间的冲突、对抗和融合,对基督教本土化的一般规律作了揭示,所获结论有较高学术价值。发表以后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基督教犹太志
卓新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451页。属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萧克为编委会主任)编“中华文化通志”项目,为其“宗教与民俗”典第9典。
全书分为上编和下编,共七章,记述基督教、犹太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史料。
上编为基督教志,包括基督教的传入与历史沿革、教派组织和教义礼仪、重要经籍和汉译《圣经》、著名传教士和教会代表人物、以及文物与教堂五章。
下编为犹太教志,包括犹太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犹太教石碑遗物及经典文献两章。
全书以翔实的史料和透彻的分析来系统阐述基督教和犹太教对中华文明历史的参与及影响,以其在华传播和演变的历史为重点,勾勒了基督教自唐代以来四次入华传教的经历,即唐朝景教的传播、元朝也里可温教的兴衰、明清之际天主教的传入、以及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各派的相继传入及其在华的发展和本色化过程,考证了犹太教在河南开封和中国其他地区的传播及其湮灭。
全书以这两种宗教在华传播史为主线,突出对其思想文化交流层面的剖析和研究,展开了精神比较和文化反思,对深入探究外来宗教“入华”和“融华”的经历及意义提供了重要启迪。
神秘与理性的交融:基督教神秘主义探源
王晓朝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298页。系国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形成、演变和本质”之成果。本书重点探讨古代基督教神秘主义。对于基督教这个已经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世界性大宗教来说,神秘主义一词无论是用来标识这种宗教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一般性质,还是用来特指这种宗教中的某些流派,都可以在基督教的初始阶段找到它的根源;而基督教本身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本书探讨西方古代文化的特质,追溯希腊古典文化和希腊化时期各种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因素,然后对基督教神秘主义产生的文化土壤、基督教信仰的神秘内核、基督教神秘主义的源流作了系统研究。
全书提出下列重要理论观点:
第一、区分神秘主义的多重含义(第一章);
第二、区分自然形态的神秘主义与理性形态的神秘主义(第六章);
第三、基督教文化的特质是理性与神秘的交融,这种特质是在罗马帝国文化的具体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第九章)。
本书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对古代基督教神秘主义作了较为客观的总体描述和具体解说,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看法,推进了学术界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
太虚思想研究
郭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月,588页,。该书如作者所说,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一代名僧太虚的生平及佛学思想“进行一些系统的研究,并尽可能比较全面地把虚老的思想介绍给读者”的一部学术专著。
全书共分25章,即对于佛教总的看法与总态度;对于佛教的判摄;学佛与作人;三教与三宗;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新唯识论;法界圆觉学;两个“三唯”论;现实论;自由史观;宗教观;人生观;社会观;论性;论僧制;论国学;论文化;论哲学;论道德;论文艺;人生佛教;融贯与适应。几乎涉及太虚生平及平生论学和佛教学说的方方面面。
该书以“述而不作”为指导思想,以提供了丰富的关于太虚大师的宝贵资料而见长。
闻思——金陵刻经处130周年纪念专辑
李家振主编,吕建福、黄夏年副主编,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年3月,306页。为金陵刻经处《闻思》文丛第一辑。以金陵刻经处与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为背景,回顾历史,观照当代,提倡佛教文化自我反思,提升素质、面向时代,、回应社会的理念,力图以佛教学术文化研究注入当代佛教事业发展之中,注重学术性、思想性、社会性、时代性。
设有“佛教文化人”:“金陵刻经处”、“佛教百年”、“学者访谈录”、“佛教书评”、“理论与思考”、“大藏经研究”等专栏,撰稿者为国内佛教界及佛学界知名学者,尤以中青年学者为主:
王雷泉《将终极托付给历史》、邓子美《中兴与嬗变》两文深入反思了近当代之中国佛教。
黄夏年《当前中国佛学研究的难点与对策》透视了当前佛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何云《山寺答问》提供了”从政、教、学”三界关系史看中国佛教的新视角。
吕建福《关于佛法与时代文化之省思》就全球化时代信息社会的变迁反思了传统佛教如何以其内涵的佛法智慧观照时代社会、参与未来人类文化建设从而完成其现代化的问题。
陈兵《面向21世纪的佛教》”访谈录”对当前和下一世纪的佛教发展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闻思》为当代佛教研究提出了新的理念、开拓了新的视野。
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
卓新平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5月,468页。属卓新平主编“当代基督宗教研究”丛书之一,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当代基督教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子课题之一。
全书分为四章,共十二节:
第一章为“步入现代的曲折历程”,论及现代派神学的兴衰,新经院哲学的发展和神学革新的初探;
第二章为“‘梵二’会议及天主教的转折”,系统阐述了“梵二”会议全貌、其革新精神及其对当代天主教神学发展走向的影响;
第三章为“当代天主教思潮的多元发展”,论及向多元神学过渡的重要思潮、代表当代天主教神学发展的主流思想,以及神学新格局之形成;
第四章为“走向第三个千年的天主教神学”,包括对“范式转变”、“全球伦理”、“处境化”和“多元”、“对话”等天主教神学新动因、新走向的捕捉和勾勒。
全书还对天主教神学走向其第三个千年的可能途径和理论特点进行了探索和展望。此书作为对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理论之百年历程的系统论述,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中的不少空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促进这一研究的深入发展亦具有开创性意义。
当代西方新教神学
卓新平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5月,438页。属卓新平主编“当代基督宗教研究”丛书之一,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基督教思潮”最终成果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及中国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当代基督教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子课题之一。
全书分为四章,共十六节;
第一章为“世纪初的巨变”,论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新教神学发展上的巨变,如自由主义神学思潮的崩溃与嬗变,欧陆神学危机意识的诞生,辩证神学的发展等;
第二章为”战火中的催化”,论及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新教神学的发展演变,如基督教的“非宗教性解释”,“上帝之死”神学的出现,新正统思潮的崛起,存在主义神学的发展等;
第三章为“解构后的重建”,论及当代新教重建其神学体系的种种努力,如对历史意义的新探,对西方文化史的反思,对启示与历史之关系的重新解释,过程神学的创立,北欧新教神学的发展,以及“普世”和“对话”神学的涌现等;
第四章为“时代末的沉思”,论及当代新教神学对其思想发展的反思、梳理及展望,对人格主义神学、神学人类学、希望神学、革命神学、黑人神学、女权神学、神学解释学、叙述神学、新福音派神学和后现代神学等都有独到论述。此书为国内迄今这一领域最为系统和详尽的探究。
文章分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