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学会理事长怒指“清华简”学风问题

  清华简:据百科名片介绍,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人们称为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这批竹简的年代是战国中晚期之际,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有2388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清华简被媒体报道最多的就是再次证伪古文《尚书》这个问题,一时间,舆论的焦点也聚集于此。

  国内疯炒的“清华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批斥“造假”后,海内外史学专家纷纷站出来指责,对有关方面的学风和治史作风严辞批评。

  《金陵晚报》“风雅颂文化周刊”2月12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独家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锐的署名文章《看“清华简”如何宣传造假》。该文对“清华简”的史学价值提出有根据的质疑,对前段时期有人爆炒“清华简”妄称推翻了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真实性其意义,进行了逐条驳斥。当日,除本报官网和龙虎网等在显要位置刊登外,次日的凯迪社区猫眼论坛、天涯论坛天涯杂谈等一批思想性热门网站,也全文转载。各方面读者反映比较踊跃。

  台湾历史学会理事长、台湾佛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纪祥先生看到《金陵晚报》电子版文章,立即反馈:“我也要发出一声惊呼”,并认定“清华简”是“伪简”。他指出:“大概也只有大陆的‘北京学界’才会从香港‘进口’伪简,促进古董市场的活络。而也只有大陆的学界才会再度证明‘马克思’的中文译名是马克思”。李纪祥还认为这一切“不是学术内容的对错考辨问题,根本就是学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致信吴锐,对他批评清华简宣传造假的作为给予鼓励。王先生曾经多次在报纸发表文章,点名批评有关主导者的在其他史学研究上的学风不正问题。

  南开大学教授乔治忠看到《金陵晚报》的文章后认为:“‘清华简’的疑点重重,难脱伪造之嫌。”他用史学家严谨的目光分析说:“一个上古文献突然冒了出来,必须严格追究其来源脉络,这是文献学天经地义的规范。而对于这种带文物性质的材料,其实不难鉴定真假。倘若政府部门委托中国科学院组成自然科学家的检验小组,又有两派历史学者在场监督,正确地、多选项地取样、以正当程序检验测定,不难得出可靠结果。如果是真的,当然可以放心进行学术研究,但若属于伪造,那就是极大的犯罪,绝非局限于学术范围”。乔治忠进而指出:“捐献这些文物又隐瞒来源,是违法行为,待正确检测结果得出,如果是伪造的,那是比伪造大量货币还要严重的罪行,岂能放纵!如果有人捐献巨额伪造现钞,政府也不闻不问吗?我在研究生课程中讲到这个见解,但《中国史学史》一书中只说“清华简”问题类似如《古文尚书》辨伪的继续(第46页),这是教科书“应有”的局限吧”。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房德邻还曾专门跑到吴锐研究员的办公室,讨论和询问有关疑点。昨天他在《金陵晚报》在全国率先揭露后,写下如下一段话:“《清华简》是伪简,这是很明显的,某些研究者为之掩饰,也是可以看出来的。‘吴文’已经抓到要害,我希望在今年能够结束这件事,以免浪费时间”。

  在得知吴锐文章发表之后,昨天山东蓬莱中学教师王显春给素不相识的吴锐打电话:“您的文章给我们打假很大鼓励,《金陵晚报》弘扬正气,做了一件大好事。多年前,我就在网上实名公开举报中国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物造假黑帮。这些组织者、倡导者和领导核心,不时出现”。王显春坦言:“造假帮”猖獗,中华民族蒙羞,媒体蒙羞,科学发展观受挫,这是中华学人的奇耻大辱。我们有责任,有能力在学术层面上揭露“造假帮”,指控“造假帮”,我们有能力在组织层面上法律层面上打击“造假帮”,从制度层面上抑制“造假帮”的滋生蔓延……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