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八)

  123、昆明市筇竹寺 

  位于昆明西北郊玉案山上,距昆明7公里。玉案山翠峰屏列,林壑幽深,为昆明著名风景区,“玉案晴岚”为“滇阳六景”之一。这里也是佛教胜地,环山皆列禅刹,旧有十余座佛寺,以历史之久远、影响之大、香火之盛而论,筇竹寺当为其首。此为滇中著名古刹,为中原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和圆觉寺为昆明两个佛教传播中心。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关于筇竹寺的建造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据筇竹寺弥勒殿前明朝宣德九(1434)立的《重修玉案山筇竹禅寺记》碑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南诏国的善鄯阐侯高光、高智弟兄到西山(指今玉案山)狩猎,追赶一只犀牛至玉案山腹不见踪迹,只见云中有异僧,近前则僧亦不见,仅见筇竹他们的筇竹杖插在地上,无论怎样用力也拔不起来。第二天,高氏兄弟又去观看,只见那些筇竹杖已“枝叶森然”了。他们惊讶不已,认为是神仙显灵,于是便在此建寺,取名为筇竹寺。筇竹寺天王宝殿门前两侧有副对联:“地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天开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即是咏歌这段传奇。

  另一说认为筇竹寺建于元朝初年,昆明名僧雄辩法师在这里结茅庵清修,以后不断扩充拓宽,始成梵刹。据寺内《雄辩法师大寂塔铭》载,雄辩法师(1228—1301)是筇竹寺的创建人。雄辩法师,俗姓李,祖籍鄯阐(今昆明)郊区。23岁出家为僧,师事理礼国师杨子云。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辞别师父到中原学习禅宗教义,前后拜过四个师父,历时二十五年。公元1279年学习期满返回云南,在滇池地区用少数民族方言讲解大乘经典,因而“其书盛传,解者益众”,筇竹寺名声日振,成为内地佛教传到云南的第一个禅宗寺庙。洪镜的高足弟子玄坚,把佛经的故事改编为歌诀,教弟子吟唱,因此传播更广。筇竹寺的兴盛是与元朝政府的保护分不开: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云南梁王命玄坚和尚住持筇竹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住持玄坚赴京朝圣,元武宗赐他《大藏经》,带回昆明后,分藏在筇竹寺和圆通寺。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又下旨敕封“鸭池城子(今昆明市区)玉案山筇竹寺住持玄坚长老为头和尚”,并下令对筇竹寺的殿堂、土地、财产予以保护,外人“不得占夺”。令地方官府豁免徭役,不征赋税。玄坚以蒙、汉文字将它刻于石碑,名《圣旨碑》。现立于大殿左侧,碑高约四尺五寸,宽二尺五寸,直书。一面为蒙文,一面为汉文。汉文为当时的白话体,故又称“白话碑”,是研究元代云南寺院经济、口语特点、佛教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明成祖永乐十七(1419年)遭火灾,寺院“荡然为榛砾墟”。永乐二十一年(1422)重修,至宣宗宣德三年(1428)竣工,历时七年。以后又多次修葺。万历年间又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再修。光绪年间,梦佛和尚从四川来,住锡此山,在云贵总督岑毓英的支助下,重加修葺;光绪十一年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住持萝佛和尚祖籍云南,因官场失意而出家,来筇竹寺住持已近晚年,见筇竹寺一片冷落景象,下决心重整此寺,并请四川泥塑家黎广修来塑500罗汉黎广修,黎广修到昆明带领徒弟有生、飞良等五人,历时7年(1883---1890)完成了驰名中外的五百罗汉泥塑像。民国年间,戒尘法师再次翻修,并把大殿屋顶降低一米,便于专修净土法门。

  1966年,筇竹寺毁于文革;1985年,筇竹寺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1990年12月25日至26日,筇竹寺举行明道法师荣膺筇件寺方丈升座仪式,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明举行的第一次方丈升座仪式。筇竹寺修复大殿工程1992年开始,经二年时间,恢复明清时代重檐斗拱的建筑风格。1994年10月12日,云南昆明筇竹寺举行重修大殿落成和佛像开光庆典。

  筇竹寺依山势而建,今有三重院落,主体结构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两侧的梵音阁和天来阁、华严阁及两厢两庑组成。天王殿前有碑记四方:《镇院明文碑》、《玉案山筇竹寺新旧因记》、《重修筇竹寺千日期满记》,《重建玉案山筇竹禅寺记》。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无斗拱,殿内正中供元代塑的三世佛;大殿西侧有上面提到的元仁宗延祐三年敕封筇竹寺住持玄坚的“白话”圣旨碑。两壁有罗汉塑像68尊,后檐下塑关羽像,左方为关平,右方为周仓。保有云南寺庙常见的佛道杂糅特色。

  筇竹寺所以闻名遐迩,除了是昆明最早古刹外,更在于寺内那技艺精湛、栩栩如生的五百罗汉塑像。五百罗汉塑像就分布在大雄宝殿两壁及大殿两侧的梵音阁和天来阁中。其中大殿两壁为68尊,天莱阁和梵音阁各有216尊,共五百尊阿罗汉。这组塑像是清代四川泥塑家黎广修带领徒弟有生、飞良等五人完成的,建造时间为光绪年间。光绪九年,住持萝佛和尚对筇竹寺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同时请来当时著名雕塑家黎广修到泥塑五百罗汉像。黎广修,字德生,四川合州人。年轻时考取贡生,善诗画。他的父祖都是民间泥塑工匠。他自幼习艺,颇得家传,后来当过佛教居士,懂得许多佛家哲理。清光绪九年,筇竹寺住持梦佛邀请他到云南塑像。从光绪九年至光绪十六年(1883-1890年),黎广修率五个徒弟经过七年的辛苦塑作才告竣工。今日大殿内,还存有黎广修撰写的一幅对联:“大道无私,玄机妙悟传灯第;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選佛场”。可见其诗书根底,其五百罗汉名扬中外,绝非仅仅得力于其工艺水平。

  筇竹寺的五百罗汉泥塑在全国同类泥塑中首屈一指,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这些作品分别陈列在大殿两壁、天莱阁和梵音阁内,分上中下三层,上下两层多为坐像,中间一层多为立像,排列讲究对称,如左为降龙,右为伏虎;左为腾云,右为驾雾等等。据说,上下两层多为他指导助手们创作的。中间一层,举目即见,至关重要,是他亲手制作,精品亦多在大雄宝殿里。雕塑家用设计组雕时,还大胆地运用圆圈形和集体行进的队列组合,这些罗汉们似相邀要到某座名山赴会,他们各显神通,腾云驾雾,骑豹踏鰲,往前赶去,犹如行云流水,造成强烈的动态感。整个罗汉堂既有单个的雕塑,又有组雕;有一线形的布局,也有圆形的构图,多种形式,交互使用。雕塑家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五百罗汉刻板模式和造型公式。所塑的罗汉,绝大部分接近人的身体比例,面部和手脚的外形结构和肌肉筋节基本符合人体的解剖结构,看起来真切动人,形象逼真。布局上则在统一中求变化,既多姿多采,又有完美的整体效果这些燦若群星的艺术形象,不仅人体比例、肌肉骨骼、服饰衣文都大体与常人相等,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举止动作亦如世人,就是他们手中所握的花、杖、鞭等道具,多为就近山中采择略加制作而成,既古朴自然,又有浑然天成之感。雕塑家们不但善于抓外貌、年龄、体形等外部特徵,还十分重视个性的准确把握和内心世界的精细刻画。如第49位增广天王,手弹琵琶,边弹边唱,表达了一种健康、欢快的心情。第8位罗汉,双眉紧蹙,怒视前方,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第50位中济颠和尚像,衣履不整,仪容瘤瘦,双眼细眯,把一种不满现实而又自我陶醉的神情,塑造得栩栩如生。为了使这组艺术群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艺术家们还采用了镂空和圆雕等多种手法,对人体和环境、器物的关系,衣饰、裙带的折叠扭转,内外穿插,都能较充分地加以体现,使得线条流畅,刀法劲健利落,玲珑剔透。还值得注意的是,塑像上的不少颜料,是雕塑家们用矿物自己研末配制,历久而不变色,敷色协调,清新不俗;衣饰的贴金,系有纯金打造,片薄纹美,用植物胶粘上,熨贴自如,至今仍闪闪发光。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我国诸多罗汉雕塑中,像这样生活化的生动造型,十分罕见,确属艺术珍品。特别是其中还有位“耶稣罗汉”,反映出19世纪末叶,西方传教士已在云南地区传播基督教,中国匠师便把耶稣的形象塑入中国佛教的殿堂。

  华严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是昆明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斗拱建筑,内有清代文人钱南图书写的对联和黎广修的壁画,可惜1984年4月毁于意外火灾。为了恢复这一历史文物古迹,筇竹寺在政府和信徒的支持下,集资进行了重建。1989年10月18日,筇竹寺隆重举行了“华严阁开光仪式”。新建的华严阁保持原来风貌,殿堂内部分两层。下层正中供奉汉白玉的“华严三圣”,上层供奉缅甸玉雕释迦牟尼佛像,高约2米。华严阁正中,悬挂着前中华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华严阁”匾额。

  华严阁后的板粟园中,有本寺开山祖师雄辩洪镜的舍利塔,底座为四方形,塔顶圆形。雄辩圆寂于大德五年(1301年),元至大三年(1310)五月立《雄辩法师大寂塔碑》。弟子玄坚圆寂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塔立于雄辩墓旁,有玄坚塔铭。寺后还有海会塔、梦佛大和尚灵塔、尘空大和尚灵塔、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世半生和尚灵塔以及传临济正宗十五世宝峰堂宏法沙门子性兴公和尚灵塔,旁有题识:“光绪三十一年孟春月,门徒普幢、普照等立。距筇竹寺西北方约一里左右,有禅宗曹洞正宗第三十九世大戒沙门宝相真公和尚墓塔,道光十年立。墓志铭为“大清康熙三十六年,蘭谷大师奉敕来滇讲经,初开万佛山之法界寺,次开会垣之报国、报恩。滇南佛法之兴,莫盛于斯……”。此外,在玉案山山腰及沟壑谷地还有不少历代住持僧的塔墓,碑文多已剥蚀。

  124、宾川县鸡足山祝圣寺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的宾川县鸡足山上。鸡足山为云南佛教名山。过去号称有七十二寺,祝圣寺是其中最古的寺庵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祝圣寺原名迎释寺,又名钵盂庵,明嘉靖年间陈流钊建。明正统间(1436—1449)又铸铜为殿,故又称铜瓦殿。万历5年(1577)至七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任姚州知府,曾两登鸡足山,曾住钵盂庵,著有《钵盂庵听经喜雨》、《念佛堂答问》、《二十分识》等诗文,后人建《李卓吾先生谈禅楼》作为纪念。 清嘉庆后,庵无人住,渐衰颓。光绪三十一年(1905),虚云和尚上山,发愿扩建寺院,创立十方丛林。他亲自到国内外募化功德,筹黄金万两,来建此寺,十年始成。光绪三十二年(1906),虚云晋京请颁《龙藏》,光绪皇帝赐名“护国祝圣寺”,寺名遂一直沿用至今。该寺亦遂成为鸡足山十方丛林首创。

  1966年文革期间,祝圣寺又遭劫难,许多珍贵文物毁坏散失。1980年后,再次得到修复。1984年,被国家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为佛教活动开放场所。祝圣寺现任方丈宽霖和尚,80岁,四川省成都人。

  祝圣寺建于鸡足山腹,占地面积13350平方米,坐北向南,倚山就势。四周绿树红墙,交相辉映。山门后高大的照壁绘有《鸡足山全景图》,东面侧门上书“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佛门劝世之言。天王宝殿有前中华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的“祝圣寺”题额。寺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重歇山式五楹宫殿构造,飞檐斗拱,门作户壁全出自白族艺人之手,建筑上带有白族风格,造型美丽,雕凿精致。檐口高悬赵朴初题“大雄宝殿”、孙中山题“钦光俨然”,梁启超题“灵岳重辉”鎏金金匾。殿前置一铜铸巨鼎,香雾迷蒙。殿门楹联为:“迦叶欲传衣挂尽慧灯照金顶;大士常祝圣留颗牟尼镇石钟”,暗含八座寺庵之名。殿堂上正中供释迦牟尼三世身,座前供立式、卧汉白玉佛像各一尊;座背塑观音像及南海普陀胜境。殿内四周棋布彩色汉装五百罗汉像,百态千姿,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殿后为藏经楼,中有光绪赐虚云的三藏大乘真经;万历十四、十七、二十九年钦赐的大藏经,有慧辉和尚携标荷经四年募化的正藏三百三十函。藏经楼后侧有藏珍楼,内藏光绪赐与虚云的鸾舆、华盖法器、玉龙杯、九龙袈裟;玉观音卧像;一批古字画,如明代屈尔仄的《墨权觉云图》,长八尺,宽六尺,笔力雄浑,烟墨含润,为“镇山之宝”。可惜这些珍贵文物在文革中多已被破坏,重修后也未能恢复旧观。藏经楼下为雨花台,系讲经说法处。雨花台下两廊嵌各种石碑。寺院东西两厢房有四殿(祖师殿、药王殿、大士殿、伽蓝殿),四堂(禅堂、齐堂、客堂、云水堂),方丈室、僧舍等;内外庭院有长廊、曲径、洞门、花圃、茶座及台楼阁。整座寺院,结构商讨,布设井然,规模宏大,环境清幽,富有浓厚的民族和宗教色彩。

  祝圣寺一带风景异常优美:鸡足山屹立在滇西的宾川、大理、邓川、永胜、鹤庆等县的交界处,它以耸入云表的天柱峰为中枢,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而得名。在方圆二百余里的莽莽大山中,又分为文笔、象鼻、满月等四十余座小山,有天柱、凤头等十三峰,罗汉壁、舍身崖等十四座石壁,有传经洞等四十五个崖窟,有乌龙潭、洗心涧、玉龙瀑等溪泉一百余个,奇花异草,争芳门艳;苍藤古树,缨络万千;危崖嵌寺,群峰如屏。前人说:“鸡足山奇秀天下,与峨嵋、九华、天台、雁荡为伯仲。”(吴门陆翼康熙《鸡足山志.序》)鸡山不特风景秀丽,也是滇西的佛教胜地。据《五灯会元》、《大藏一览》、《曹溪一滴》、《滇释记》等佛教典籍载,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持金缕僧衣,入鸡足山等待慈佛下生,后入定于华首门。山上的岩、桥、石、亭、庵多有佛教传说。山上的佛教建筑,启始于唐,继于宋元,盛于明清,直到民国仍有增修。在清康熙时,已有大寺八,小寺三十四,庵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寺僧五千余人,其中高僧辈出。名流寓贤亦有不少人先后在鸡足山听经读书,访友探胜,少则一二个月、多则一二十年。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上鸡足山,第一次整整住了一个月,天天出游,还未游尽全山;第二次住了近四个月,应丽江木土司之请,撰写《鸡足山志》。徐霞客的朋友南京迎福寺高僧静闻,曾刺血写成《法华经》,愿供鸡足山;后与徐霞客同来,到汀江遇盗堕水,仍擎经于顶;至南宁崇善寺病危,求葬鸡足。徐霞客负骨与经,跋涉五百余里,将静闻葬于鸡足山悉檀寺之侧。

  从鸡足山东麓的宾川沙址入山,路旁溪水淙淙,丛荫泛碧,有一里,到“霞山一会”坊址,这里是人们门户,左书“支路初登”,右书“灵山一会”。过坊缘溪前行,过“九品石”,越“石梁桥”,经“大士阁”,见山谷丛林中飞瀑涌泻,声如雷鸣,蔚为壮观。从大士阁后的林荫小道,向西北穿行,约二里,便达鸡足山现存的最好佛寺祝圣寺。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杜继文《佛教史》、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薛林平《中国佛教建筑》、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曹昌治、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佛教》、周维权《中国园林史》、陈友冰《《应用美学》、《文化专题电视系列片:中国寺庙》、互联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