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国学报》第5期

《人文中国学报》第5期

主  编:邝健行
主  办:香港浸会大学
书  号:7-5325-4165-7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年4月


編輯委員會:(姓氏筆畫為序)

宗靜航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林啟彥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陳永明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單周堯     香港大學中文系
馮耀明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鄺健行(主編)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黃國彬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
潘銘燊     香港教育學院
鮑紹霖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羅秉祥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

顧問委員會:

安樂哲 吳宏一 沈宣仁 余英時 李歐梵 周策縱 韋政通 徐中約
孫國棟 張玉法 傅佩榮 趙令揚 劉述先 劉殿爵 謝志偉 顏清湟

本期目录

◆論《紅樓夢》的三世生命說與兩種聲音——說《紅樓夢》思想之精髓(頁23)

  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統 張錦池

  本人認爲:《紅樓夢》中有個相似於佛教三世生命觀的三世生命說,即大觀園中的「風流冤孽」們,他們來自「太虛幻境」,歷劫「詩禮簪纓之族」,最後又復歸「太虛幻境」,而不論他們在「現世」其「業」如何。與此相應的是,作品也已三段式情景結構線索作爲它的基本結構,即以「幻境」起,以「幻境」結,其間以主要篇幅寫發生在「王道樂土」上的一切。於是。書中也就發出了兩種聲音:一是令人熱耳酸心的,那就是「救救青年」,這是在整個大觀園變作一座「花塚」時發出的;一是令人如飲清泉的,那就是「四海之内皆姊妹也」,這有別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聲音是從太虛幻境發出的。一個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認識,一個反映了作者對「花塚」那邊的遐想。因此,如果說,這三世生命說是把握作品創作本旨的通幽曲徑,那麽,這兩種聲音則是探得的作品創作本旨的精髓。它與「色空觀念」是無緣的,所謂「太虛幻境」只不過是種「以神道設教」而已!

◆關於轉讀(頁53)

  葛兆光

  本文是討論中世佛教的「轉讀」對文學影響的一篇札記。在在七中國佛教中,轉讀是用特殊的抑揚頓挫聲調來誦讀佛教經論,由於佛經是用梵文等語言書寫記錄的,在梵文中辨音很重要,因此在印度佛教就有辨音的傳統,當佛教進入中國這樣一個完全不同的語音環境中,辨音的傳統就顯示了它的意義。因爲,對中國人來説,異國語言的聲音系統會引起格外的注意,而它作爲對比系統,恰恰給漢語語音系統提供了歸納的框架,這一點,過去相當多的研究也均已指出。但是,本文並不完全贊同四聲直接從印度聲明論三聲而來的説法,也不完全支持對《高僧論》等文獻中關於「轉讀」中的「飛」、「囀」、「折」、「放」、「起擲」、「蕩舉」等等過於鑿實的考據,而是希望指出,對於「轉讀」的一些描述。常常是一種對聲音的比擬與形容,指的是高低、長短、輕重等不同聲調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給人的感受,所以「轉讀」對於漢語聲調的影響,主要是它促使中國人注意到了聲調的問題,同時又給漢語自身的四聲說的發現予歸納提供了啓迪。

◆儒學的理性重建與典範轉移(頁67)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馮耀明

  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借用「理性重建」與「典範轉移」這一對概念來分析儒學發展的傳承與轉折。本文作者認爲:孔學發展為孟學(或荀學),乃是引申舊理論的某些關鍵概念而予以重新釐定,並迎接新問題之挑戰而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作理論的提鍊。孔子「仁」一概念的心性論化便是孟子的一大傑作。至於宋明理學與心學之出現,則可說是對先秦儒學的一個革命性的轉變,變面上後來者雖聲稱可「調適而上遂」,可得「先秦至真諦」,實質上乃是另立典範,血脈早已斷而難通。此即涵有「不可通約」的問題出現,難以牽合之故。如果說孟學是孔學的一大傳承,則宋明儒學可說是先秦(孔孟)儒學的一大轉折。

◆認知角度下的漢字表意特性(頁89)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周國正

  本文嘗試從“直接途徑”與“間接途徑”的對比去探討漢字(以形聲字爲主)的認知特性。文中首先擬設一個“内部詞庫”的結構模型,在此模型中漢字行、音、義三項要素處於半獨立的連繋狀態。以此模型去説明由“目睹字形”到提取又再根據字形——語音轉換過程的不同而再細分爲分析性、綜合性及半分析半綜合三種方式。

  由於國人偏重於字形訊息,所以在解讀漢字中字形訊息有較大的提示效度,國人亦因此更多採用直接途徑。

  本文亦對解讀漢字時出現語音中介這種説法提出質疑,指出所謂語音中介其實只不過是語音激發而已。

◆怪誕小説——《西遊補》和《斬鬼傳》(頁127)

  嶺南學院中文系 劉燕萍

  本文的寫作目的在探討《西遊補》和《斬鬼傳》兩本小説,是否屬於怪誕小説。怪誕的基調就是可怖與可笑兩種相異的情緒,互相衝擊而產生的不協調感覺。怪誕藝術與變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人獸混合的變形,或者是由人變獸的轉變,都會產生滑稽與恐怖的怪誕情調。怪誕藝術與變形有關,它除了製造可笑與可怖的怪誕情緒外,更予人驚愕及誇張之感。此外,怪誕藝術中所表現的陌生化世界,亦與夢境和超現實主義有關。

  《西遊補》和《斬鬼傳》兩本小説,都是屬於怪誕諷刺類作品。《西遊補》最精彩的怪誕描述,就是行者在未來世界中審訊秦檜,以及秦檜在地獄中被變形為馬、螞蟻、和“蜻蜓”等片斷。至於《斬鬼傳》中的“人鬼”,都是人類不良癖好的化身。五鬼閙鍾馗一幕,可說是全書最精彩之處。五鬼的“兒劇”、笑話加上負屈斬鬼的恐怖,令這幕充滿可笑復恐怖的不協調感。這篇文章分爲下列幾個部分:

  一 怪誕的定義
  二 不協調的基調
  三 怪誕中的反常
  四 怪誕中的誇張
  五 怪誕與諷刺畫
  六 怪誕藝術的清滌作用
  結論

◆出土《文子》新証(頁151)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何志華

  1973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四十漢墓出土大批竹簡,其中包括《文子》。199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簡整理小組發表有關竹簡《文子》之資料,初步考定屬《文子》者計277枚,合共2790字,並發表〈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釋文〉,及〈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校勘記〉。李學勤教授依據上述兩文内容,發表〈試論八角廊簡《文子》〉;其後,在臺灣舉辦之「《文子》與道家思想發展兩岸學術研討會」,臺灣師範大學陳麗桂教授於會上發表〈從出土竹簡《文子》看古、今本《文子》與《淮南子》之間的先後關係及幾個思想論題〉,進一步推論竹簡《文子》、今本《文子》與《淮南子》之因襲關係。

  本文嘗試重新比勘出土及傳世本《文子》,就整理小組所發表之〈釋文〉及〈校勘記〉,及李學勤教授與陳麗桂教授所發表之兩篇論文,提出新証。

◆重讀〈金鎖記〉:鐵閨閣與雙重人格的儒家瘋女(頁189)

  林幸謙

  本文試圖在中國傳統性別秩序的基礎上重讀張愛玲的〈金鎖記〉,並試圖借助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去結構文本。這裡提出「鐵閨閣」的概念,籍此挖掘〈金鎖記〉中有關女性人物的壓抑符碼。在匱乏、焦慮和壓抑的主題下,作者把曹七巧推向歇斯底里的邊緣,並在性別文化的定位中把她推向瘋狂。此瘋女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具有獨特的意義。自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説〉以來,評論者一向從欲望、壓抑與經濟的角度理解曹七巧的瘋狂現象。本文則進一步提出雙重人格的觀點,從人格分裂視角去理解曹七巧的瘋狂現象,及其深層的内在心理與文化層次的問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