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国学报》第4期

《人文中国学报》第4期

主  编:邝健行
主  办:香港浸会大学
书  号:7-5325-4165-7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年7月


編輯委員會:(姓氏筆畫為序)

宗靜航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林啟彥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陳永明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單周堯     香港大學中文系
馮耀明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鄺健行(主編)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黃國彬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
潘銘燊     香港教育學院
鮑紹霖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羅秉祥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

顧問委員會:

安樂哲 吳宏一 沈宣仁 余英時 李歐梵 周策縱 韋政通 徐中約
孫國棟 張玉法 傅佩榮 趙令揚 劉述先 劉殿爵 謝志偉 顏清湟

本期目录

◆上古五帝神話及其科學内涵(頁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爾敏

  上古以至秦漢,形成各類偉大神話。不一而足。在衆多神話之中,自春秋戰國以桸,產生兩組五帝傳説。其中一組重在歷史人物一面,在此不及申説。而另一組始終不脫神話格局的五帝說,在指:太昊、少康、黃帝、炎帝、顓頊。他們分別掌管水、火、木、金、土五星的運行,並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以及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當是神通廣大。雖是如此誇誕,而其中卻涵概若干科學成分。

  在這個五帝傳説中,表現的科學成分有四,一是五星運行、東西南北中的方向、以及春夏秋冬四季變化,正表示天文氣象的自然現象知識。二是在對五帝配合生命物種之論,確定了土地上動物五種分類,即是:羽類(鳳)、毛類(虎)、鱗類(龍)、介類(龜)、類(人)。三是五帝治理世界天地萬物所用工具不過是人生日常必不可少的繩子、圓規、矩尺、水準和權錘。毫無神權至上法力無邊意味。四是神在一年四季嚴格管理人類日常活動行止。而在其行止規定之中,正是要維護自然生態的生息傳衍。不可破土興工,不可伐土木,不可殺幼夭,不可聚衆,以妨農業。正是合於自然環境長久維護之宗旨。

◆論《水滸傳》和《西遊記》的神學問題(頁33)

  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 張錦池

  該文以神學問題作切入點,比較了《水滸傳》和《西遊記》思想和寫法的異同,論證《易·觀·彖》所云「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是這兩部作品「神道」描寫的真髓和旨歸。

  該文認爲《水滸傳》和《西遊記》中的英雄人物,既具「神性」的特點,又具「魔性」的特點,明顯地呈現出一種「神」à外「魔」而内「神」à「神」否定之否定三段式生命歷程。執柄者用之則社稷從今化為禮樂笙簫鏞治,棄之則乾坤由此變作兵戈劍戟叢,這就是作者通過他筆端的英雄人物這一三段式生命歷程所曉諭的濟世哲理和療國良方。

  該文認爲《水滸傳》和《西遊記》中的「神諭」實即作者的自諭。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借以匡範英雄人物的人生道路,二是借以充當英雄人物公義觀念的辯護士,三是借以宣泄作者的難言之隱或暗示作品的創作本旨。

  該文還認爲《水滸傳》和《西遊記》難則同以「神境à人境à神境」作爲自己敍事結構的三段式構架,而由於作者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審美心理定勢的不盡相同。其所包蘊這三段式構架中的思想亦呈現出同中之異。

◆《淮南子》〈繆稱〉〈齊俗〉韻讀(頁61)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劉殿爵

  王念孫遺稿《淮南子韻讀》以古韻分部編排,列出《淮南》一書韻韻字。《韻譜》旨在研究西漢古音而不在研究《淮南》。本文嘗試依《淮南子》〈繆稱〉、〈齊俗〉正文編排,標出《韻譜》所收用韻之部分,俾便治《淮南》學者查檢;而偶有《韻譜》脫漏未足者,試作補訂。

◆「外聖」而「内王」——李光耀與新加坡儒學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梁元生

  1980年代新加坡大力推動儒家倫理教育。首先,在1982年時政府邀請了八位海外知名的儒家學者訪問新加坡,教育部又成立了「儒家倫理課程編寫組」,次年又成立了「東亞哲學研究所」,從事儒學運動不但在新加坡本國内產生很大影響,同時也對亞太地區的國家和社會有所衝擊,甚至波及國際秩序與外交關係。

  本文旨在分析新加坡領袖李光耀與這個儒學運動的關係。首先,文章分析李氏儒家思想的淵源,然後對李氏如何應用儒家倫理思想作了較爲詳細的剖析。文章指出。李氏把儒家的「内聖·外王」的典範作逆反的運用,形成了「外聖」而「内王」的格局。所謂「外聖」,意指李氏在國際上和外交上應用「儒家倫理」與「亞洲價值觀」,與西方國家之大談人權、民主與個人主義抗衡;所謂「内王」,則指在新加坡國内樹立政治權威及由上而下的推行社會工程。

◆論中國大陸《現代美學體系》中的「審美感興」觀(頁163)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 文潔華

  八十年代末期,中國大陸一批青年美學家撰寫了《現代美學體系》,為一部採用新的理論架構,探究美學原理的教科書籍。該書旨在融貫中西古今的美學,兼顧理論與應用,不失為一部宏觀及具規模之作。

  本文對該美學體系中的核心概念——「審美感興」作出了分析及檢討,特別注意此美學概念中蘊涵的主客體關係,如何反映了當代中國美學的發展。從「審美感興」之内容分析所見,建議中的新美學,不主張對主體的建構活動有所偏頗,強調審美想象離不開知覺客體的性質,謂二者處於一種「同構對應」的關係當中,有別於西方傳統美學的主客對立觀。細察之下,作者們主要是採用了西方近代美學中的疫情說、現象學中的「意向性結構」及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形上意境等來構想「審美感興」;此等理論資源,亦構成了《現代美學體系》的知識論大概。最後,作者們又試圖以馬克思主義中的實踐美學觀念來總其大成。

  本文在介紹及分析「審美感興」的理論成素之餘,亦展示了中國當代美學界對審美中主客關係的爭論史,以見出建議中的「審美感興」對過往派別的主張,作出了怎樣的修正或發展。本文最後指出,該觀念在不同的美學立場間搖盪折衷,產生了不少理論困難,實有需要整理其中的差異與矛盾。

◆基督教改革者——黃乃裳與清季改革運動(頁189)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李金強

  基督教(新教)來華宣教與中國現代化具有密切關係。其中傳教士除宣教建堂,贈醫施藥,設辦學校,注意慈惠工作,更進而出版書刊,譯介西學新知。鼓吹變法,影響清季改革運動。就此而論,不少出身於基督教之華人信徒,由於與教士之過從關係,得以知悉西學新知,從而成爲清季之改革家,美國史家PaulCohen並將此批背景致改革家標貼為「基督教改革者」(Christian Reformer),本文所研究之黃乃裳(1840-1924)即為個中之顯例。 黃氏原為美以美會(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之傳道,早年服務教會,參與宣教與文字工作;中年中舉,成爲福州士紳,繼而倡導改革,投身戊戌維新運動。故本文即從基督教入華宣教,促進中國現代化之線索下,探討黃氏與清季改革運動之關係,全文共分三部份,包括福州美以美會教士之宣教事業,黃乃裳之社會及政治改革言論與活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