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对联》

《学习写对联》

作  者:白化文 著
出 版 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年12月第1版
书  号:978-7-5326-0550-7
定  价:¥20.00 元


分述篇

第四章 话春联

对联分类总说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按照通行的分类方式,按类分述各种联语的常用撰写方法,以及对联的书法、载体、与环境的关联等问题。

  我们首先将对联分为实用性对联和装饰性对联两大类。必须说明的是,这种分类法,基本上也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的。在这里,更需要强调一下对联的实用性。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对联是一种综合艺术,它为装饰某种环境而使用,而存在。严格地说,所有的对联全有实用性。非实用的对联是没有的。即使是某些张挂在书房等处的个人抒情言志的对联,也是要和那里的环境相调和,并向人们展示主人的个性、抱负、现在的处境等。现举联史中知名联家、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两副自作书房联为例:

  苟利国家生死以;
  ●●●○○●●
  岂因祸福避趋之。
  ●○●●●○○

  此联是林氏禁烟失败后,谪戍新疆时所作一首律诗中的一联。他摘出作为书房联。去看望他的人,谁都能感受到他能为国家不惜牺牲个人的伟大襟怀。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
  ●●●○○ ○●●○ ○●●○○●●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炳烛老犹明。
  ●○○●● ●○○● ●○●●●○○

  这一联,是林氏告老还乡后,为自己在原籍所建的读书楼所作。表现了他老年好学、孜孜不倦的自强不息精神。可惜,因为太平天国金田村起义,皇帝还是要倚靠他出山,他的晚年学习计划未能实现。而且,尚未到任,半路上就逝世了,倒也避免了后世可能给他加上的镇压农民起义的恶名。不过,咸丰皇帝可是震悼非常,御制挽联:

  答主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君国;
  ●●○○●○○ ●●○●●●○ ●●○○ ○●○○○●
  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
  ○○●○○●● ●○●●○●● ○○●● ○○●●○○

  此一联,特别是上联,一半是讲给活着的那些大臣听呐。

  从上述可知,我们强调的实用性中,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对联的人际关系性质。绝大部分对联是在公开的交际场合使用的,如我们刚刚引过的那副挽联,还有喜联、贺联、寿联等,都具有特定的交际和人际关系性质。就是我们上面所引的书房联,还有行业联、名胜古迹联、门联等,也都具有不等的人际交流性质。因此,撰写对联和撰写抒情的诗文等,特别是和写日记很不一样,对联的作者心目中一定要有特定的读者。如我们上引的林则徐的两副联,就是在不同的特定场合写给估计来看望自己的人,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表达个人当时的怀抱。

  我们把对联分为两大类,大致的标准是:

  一、有特定的对方的,张挂时间不太长的,对载体一般要求不高的,归入实用性对联范围。其中,大体上包括寿联、喜联、挽联和春联这四类。

  二、针对的观览者、读者的面较宽的,估计张挂的时间会相当长的,因而对载体的要求要高一些的,归入装饰性对联范围。其中包活多种多样的对联,如名胜古迹联、行业联、室内外装饰联等。

  前面已经说过,这种分类是带有模糊性的,是可以互相交叉的。当然,各类联语的撰写方法,通过数百年积累经验,也都摸索出一些自己的特点来。

第一节 春联

  春联写作综说

  春联是农历春节时必然要张贴的对联。存在期限为一年,必换,常新。一定要用红纸书写。有用暖色纸如洒金笺、桃红虎皮宣纸等书写的,多半用在室内,文人墨客习用。一般用不着装裱。从载体的角度看,属于粗放型。写作时必须相度门框等张贴处的尺寸大小以决定字数和字体大小。春联的群众性很强,表现在诸多方面。一般用楷书书写,最多加点行书、魏碑体。写钟鼎篆草各体的极为少见,用在室内,“只可自愉悦”,持赠他人者不多。

  春联既是对联中的一种,撰写时就得遵守写对联的一般性规律。若是随便写上那么两条往上一贴,难免被人称为外行。其实,这些规律不多,也不难学。一般性的只有四条,我们在前面的综叙中已经大致说过,现在再结合春联的具体情况,简单重复一下:

  一、上下两条称为上联、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春联一般不署上下款,所以要特别注意:别贴倒了。为防止倒贴,春联的尾字总是上联为仄声,下联为平声。

  二、从修辞学角度看,构成对联必备条件的是对偶辞格。也就是说,上下联要用语言结构相同或类似的词语句式,两两相对。对联就是相对的上下两联。可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作对,在作对联的不成文规矩中是不允许的,行话称为“合掌”。这一点,创作春联时却是经常要注意的。吉祥话就是那几句,说来说去就说到一块儿去了。如“兴伟业”对“展宏图”等等,多少都犯这个毛病。这是撰写春联的一大忌,切应避免。

  三、从音韵学角度看,上下联必须调平仄。上下联相对处的各个字,一般来说,最好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说,上联是平声字,下联一般要用仄声字来对。这里面有许多讲究,限于篇幅,不能详细谈了。可是有两点一定要说明的:一是两个尾字一定要上联仄声下联平声;二是如果作不到每组相对的字都能平仄调谐,至少也得大致过得去。

  四、春联中常用的字,有的古今平仄不同,切宜注意:如“福”字,当代普通话读阳平,属平声;可古代读入声,属仄声。“住宅”的“宅”字,与此读法相同,在古代也读入声。“发财”的“发”字古代也是入声字。这样古今平仄不同的字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随时注意,遇有疑问,就翻阅《词源》、《汉语大词典》等注明古代平仄的辞书可也。

  春联写作的主要方法

  春联的作法,经过近几百年的经验积累,也已形成定式。从内涵上要求,一定要写出开春的喜气洋洋,吉祥如意,兴旺发达。还应点明春节时令。作法呢,历史上形成的,主要也有这么几种:镶嵌法,即景称颂法,结合时事法。下面分述。

  (一)镶嵌法

  镶嵌法又称嵌字法。就是把本年或结合上一年的干支、属相(生肖)、公元数字等嵌入上下联中。一般的对联作法之类的书籍对此常列有专篇。还有编成专书的,如梁石编的《十二生肖新春联》等便是。作这类嵌字联,需要注意的是:

  1.由于所嵌的字一般非对嵌不可,而这些字有时偏偏是两个平声或两个仄声,造成作对的困难。补救办法是:甲、除了不能更动的嵌字外,其他自由选用的词语,尽量作到平仄调谐。乙、切忌把平仄不调的嵌字用在句尾。特别是在上下联中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时,有的作者就忘记各分句的相对尾字也要调谐了。聪明的办法是在开头先把要嵌的字给使了,下面就灵活方便了。

  2.生肖中,有的给人的印象不佳。如鼠和蛇最难办,狗和猪也不好办。办法是尽量避免在字面上出现,或用地支取代,或用相关典故。作好了,常能败中取胜,颇见巧思。

  下面列举的都是用嵌字法作的春联样联例。有的是我们作的,现皆加以分析说明。

  ①嵌干支例

  先举出白化文和李鼎霞作的春联应征稿件,供读者一粲:

  白化文作的“甲戌”年春联:

  甲蔬春盘迎上日;
  ●○○○○●●
  戊年晓旭丽中天。
  ●○●●●○○

  [说明]甲蔬,鲜嫩的蔬菜。春盘,据《燕山夜话》中“今年的春节”一条云:“什么是春盘呢?它是用芹菜、韭菜、竹笋等组成的,表示勤劳、长久、蓬勃的意思。”上日:农历年初一。李鼎霞作的“乙亥”年春联:

  乙夜联成金马署;
  ●●○○○●●
  亥年春泛木兰桥。
  ●○○●●○○

  [说明]乙夜:古代计时法,以二更时分为乙夜,约相当于现代计时法的22时。金马署:西汉时国家藏书处。《〈两都赋〉序》:“内设金马、石渠之署。”此处借指国家级大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木兰桥:据晋时习凿齿所著《襄阳耆旧传》载:“木兰桥者,今之猪兰桥是也。刘和季以此桥近获,有蕺菜,于桥东大养猪。”

  本联首嵌“乙亥”。上下联的第三字嵌“春联”。合为“乙亥春联”。

  李鼎霞作的“丙子”年春联:

  塞北雪光莹,丙明五色辉元日;
  ●●●○○ ●○●●○○●
  江南春意动,子夜清歌唱四时。
  ○○○●● ●●○○●●○

  [说明]雪光:杨万里《晓泊兰溪》:“日光雪光两相射。”丙明:扬雄《太玄·从中至增》:“盛哉日乎,丙明离章,五色淳光。”范望注:“丙,炳也;……言日炳然明朗。”元日:正月初一。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子夜四时歌》创自南朝,盛行于江南。其《春歌》之四:“温风入南牗,织妇怀春意。”

  李鼎霞作的“丁丑”年春联:

  丁方桃版迎元日;
  ○○○●○○●
  丑地春牛送大寒。
  ●●○○●●○

  [说明]这是一副嵌“丁丑”两字的春联。其中词语典故含义是:丁方:四方。桃版:桃符。《燕京岁时记》:“春联者,即桃符也。”丑地:东北偏北方位。《鸡肋编》卷上:“季冬之月,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此土牛又名“春牛”。《东京梦华录》:“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

  以下所举各联作者,凡我们查到的,都注明了。

  ②嵌数字例

  一代英豪,九州生色;
  ●●○○ ●○○●
  八方锦绣,四季呈祥。
  ●○●● ●●○○

  [说明]1984年全国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翟鸣放。要求在四个分句的开头嵌入“一九八四”四字。

  ③兼嵌数字与干支例

  一市九衢,辛盘璀璨重光岁;
  ●●●○ ○○●●○○●
  九瀛一统,未雨绸缪两岸心。
  ●○●● ●●○○●●○

  [说明]这是白化文为北京电视台“金色时光”栏目所作的1991年新春征联示范。兼嵌“一九九一”、“辛未”六字,还要在上下联中相对。辛年别称“重光”。“九瀛”,古代指中国大陆九州与环绕其外的瀛海,此处借喻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南海诸岛等大小岛屿。“未雨绸缪”用的是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此信是那一年所写。

  ④嵌生肖例

  下一例春联为1997年北京迎春征联获一等奖联,作者唐克强:

  鼠毫健笔书成福;
  ●○●●○○●
  牛角深杯酒酿春。
  ○●○○●●○

  再看一例:

  闻鸡起舞;
  ○○●●
  跃马争春。
  ●●○○

  [说明]1981年《羊城晚报》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童璞。

  又一例为白化文所作暗藏生肖春联:

  白望逍遥迎首祚;
  ●●○○○●●
  青曹振迅奔前程。
  ○○●●●○○

  [说明]据《西京杂记》载:茂陵少年李亨好驰逐,鹰犬皆制佳名。狗有白望、青曹等号。首祚是大年初一。

  ⑤嵌字例

  所嵌的字,一般都是出对者提出的。

  李鼎霞参加京酒谜联大赛征联。要求:鹤顶格,嵌“京,酒”二字:

  京城放眼安居好;
  ○○●●○○●
  酒肆飘香薄醉宜。
  ●●○○●●○

  更有要求特殊的:保险公司要一副春联,特为老年夫妇而写的,要嵌入“老年保险”四个字。这就难了。因为春联中最忌讳使用不吉利的字眼,“险”字就是个不吉祥的字。白化文用“诗钟”作“碎联格”的办法,即把要求嵌入的四个字字序不限地分别嵌人上下联中,勉强完成了这一任务:

  福婚老作连环保;
  ●○●●○○●
  年帖新成险韵诗。
  ○●○○●●○

  [说明]这副春联中的字,可以组成“老年保险”、“新年”、“新婚”、“福年”、“福婚”、“年帖”等词语。据段宝林、武振江所编《世界民俗大观》载,结婚七十周年称为“福婚”。这个词生僻些,可是“金婚”、“银婚”虽习用,“金”、“银”却是平声字,不宜与“年”字对仗,所以只能忍痛割爱了。宋朝,由翰林或其他文人写作以庆贺新春为内容的短诗(多为近体诗七绝、五绝),进呈宫中。到立春那天剪贴于门帐上,称为“春端帖子”,简称“春帖”。李清照就曾干过这差使。明朝宫廷有类似的作法,改称“年帖”,从年初就开始使用。“险韵”是生僻少用难押的诗韵。李清照《念奴娇》词云:“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真有点如释重负的悠然感觉。写罢一副这样的嵌字春联,又何尝不如是呢!

  可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嵌入“险”字很难,弄得不好就会出现不吉利的字里字面,所以我作完了样联以后,就再利用工具书检索能和此字上下关联的词语,看是否能有个好结果。结果是,适应范围太窄,能这样作出的联语不会很多。大家也看不懂,需要加注释说明。就连我自己,也是查工具书才作出来的呀!因此,我劝告主办者,放弃这种作法。这一联就作废了,未能嘤鸣求友焉。

  (二)即景称颂法

  即景称颂法,就是展望将要到来的阳春丽景,或以瑞雪红梅的冬景作陪衬,再加上吉祥字样,形成发皇气象。

  1996年北京市新春征联获奖联:

  朝阳芳草地;
  ○○○●●
  春雨杏花天。
  ●●●○○ (集北京地名)

  紫燕春风寻旧主;
  ●●○○○●●
  红灯瑞雪映新门。
  ○○●●●○○

  1997年北京市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戴兰斋:

  好雨知时芳草碧;
  ●●○○○●●
  春风得意紫荆红。
  ○○●●●○○

  此联巧用“紫荆红”点明香港回归,既即景又双关时事。

  郭沫若集毛主席诗句,有一联似用作春联:

  梅花欢喜漫天雪;
  ○○○●●○●
  玉宇澄清万里埃。
  ●●○○●●○

  旧联语中,经常结合的春节风物是梅花与爆竹,但平庸之作多。兹将别出新意的两联列举如下:

  遥闻爆竹知更岁;
  ○○●●○○●
  偶见梅花觉已春。
  ●●○○●●○

  此联为道观春联。对仗工整,平仄调谐,具有世外人气息。

  十年宦比梅花冷;
  ●○●●○○●
  一夜春随爆竹来。
  ●●○○●●○

  相传左宗棠于除夕微行,看见一户人家正往大门门框上贴春联,当时匆匆走过,只见上联。回衙门后,想想上联够“冷”的,作为春联,下联怎能“热”起来,很成问题。于是派人去抄录。所得下联如上所录。这下联真是“逆挽”得好,把春节气氛给找回来了。一问,这是一位候补多年的官员所写,赶紧给他派差使。

  现在许多大城市禁止放爆竹,拿什么来和梅花相配,就得另行开动脑筋喽。

  (三)结合时事法

  结合的应是吉祥喜庆大小时事。就是采用上一年发生的或预料本年度将要发生的喜庆的事作内容,大至国际国内,近至家庭个人,都可以写。要显示出向前看和前程大好的洋洋喜气来。

  现举李鼎霞所作1997年春节应征春联为例:

  寰中大议扬旗鼓;
  ○○●●○○●
  港九重规焕斗牛。
  ●●○○●●○

  [说明]寰中:指中国国内。唐代王勃《拜南郊颂序》:“寰中殊域,奉三灵之康泰。”殊域则指国外。大议:指党的十五中全会。《汉书·循吏传·黄霸传》颜师古注:“大议,总会议也。”旗鼓:军中号令。《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重(chóng)规:本义为日月同圆。晋魏问间人成公绥《天地赋》:“星辰焕列,日月重规。”引申义有:a.两代国家领导人功业相继;b.重新规划;c.谐音“重归”。斗牛:二十八宿间之斗宿与牛宿。斗牛之间经常为天际之中,与地面世界寰中地域相当。又,1997年为牛年。

  撰写春联时一些应注意之处

  必须提请注意的是:旧社会一些不得志的人,常借写春联发牢骚骂人,对联书籍中也有记载。在我们新社会中,这种写法不可取。大过年的,何必自己找不济呢。下举表面上尚不明显,实则内含怨气的数例:

  《楹联丛话》卷十二载有清代朱彝尊在北京罢官前后脍炙人口的春联两副:

  除夕署门联云:“且将酪酊酬佳节;未有涓埃答圣朝。”脱尽名士习气,而未尝不传诵于时,所谓言以人重也。又罢官后,集句为门联云:“圣朝无弃物;馀事作诗人。”其实,“诗人”二字,尚不足以尽先生耳。

  这两联都是集句。“且将”句,出自杜牧《九日》诗,“且”字在大多数版本中作“但”;“未有”句,出自杜甫《野望》诗;“圣朝”句,出自杜甫《客亭》诗;“馀事”句,出自韩愈《和席八夔十二韵》。

  朱氏的怨气还是很委婉地表达出来的,所谓“怨而不怒”。而且用集句,便于向古人推卸责任,手法很聪明。

  《楹联丛话》同卷又载有引用《柳南随笔》(按:此书为清代王应奎撰)的一段话:

  昆山归元恭先生,狂士也。家贫甚,扉破至不可阖,椅败至不可移,则俱以纬萧缚之。遂书一扁曰“结绳而治”。又除夕署其门楹云:“一枪戳出穷鬼去;双钩搭进富神来。”

  《楹联丛话》又引宋小茗《耐冷谈》中一则:

  同里王扶九年老,就幕粤西,为某县延征比一席。除夕戏书楹帖云:“白发萧然,看他人儿女夫妻,千般恩爱;黄金尽矣,数此日油盐酱醋,百计安排。”诘朝主人入馆贺岁,见之恻然,赠以千金并舟车之费,送其归里。寿终于其家。

  这一则的结果可算是最好的了。

  以上所举,大体上属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类型。至于旧社会中文人常写的嬉笑怒骂文章,就不再列举了。我们是新社会中人,要有欣欣向荣的发皇气象,不可无病呻吟,自找无趣。

第二节 迎春征联窥管

  许多对联爱好者都关心并积极参加各种对联征联评奖活动,这是好现象。多参与这类活动,对提高自己的水平肯定有帮助。因此,我们在本书中专门辟一节来讲讲这方面的事,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因为征联活动大多集中在征求春联方面,我们就将这一节附着在讲春联一节的后面。应该说明,我们所讲的虽以春联为主,但涉及所有的征联。

  当然,我们谈的一些有关征联——特别是春节征联——及其评奖中的相关事宜,只是个人漫谈,无系统可言。拙见不过一得之愚,有似管中窥豹,能否得见一斑点,还是个未知数呢。因是以讨论迎春征联即春联为主,放名此节为“迎春征联窥管”。

  大规模的征联与评联活动,大致是从1983年春节的“第一届全国迎春征联”开始的。十多年来,全国性和地方性、行业性的征联活动连续不断。年节时的征求春联竞赛尤其热火。中国楹联学会及其各地的分会则常常是这种活动的主持者,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有若干教训。但是我孤陋寡闻,还没有见到学会总会和各地分会的总结。外单位可能就更不晓得了。因而我冒昧地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本书读者的注意:现在距离1999年初春已经不远了。1999年正值建国五十周年,又是公元两千年前的最后一年,预卜这一年的春节必然很热闹,料想春联征联大竞赛一定更胜于往年。有兴趣参加的读者肯定不少。您听听一个参加过评联的人的意见和建议,多少有点好处。

  中国楹联学会的主要负责干部经常操持活动,并参加活动的全过程,最有发言权。我虽参与了十多年来北京地区举办的活动,其中有许多中央级机构部门举办的,但是大多只担任复评评委,很少参加初评与从头至尾的整体组织工作,只能以参加者的身分谈谈个人心得体会而已。下面具体分五项拉杂写来。

  征联活动的回顾与前瞻

  回顾十几年来的征联活动——总的来说还是以征求春联的征联活动为主,其内容,也可说范围,大致可分四类:

  1.节日联,主要是春联,还有中秋联等。

  2.行业联,特别是与商业有关的行业联,如“京华老字号有奖征联”、“《足球报》征联”等。也常结合征求春联进行,作为一种主题出现。

  3.主题征联,如“1992年金利来杯海内外‘祖国和平统一’主题征联”等。也常与春联征联结合,作为一种主题。

  4.风景点征联,如“剑门蜀道征联”、“国门第一路征联”等。这种征联与征求春联的关联不大。

  它们的共同特点有三:吉庆,应景,针对性强。

  多采用评委会评定,初评、复评两级评定制。

  征联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常面向海内外、全国或本地区。

  有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1.应征者有逐年略见减少之势,群众的热情在下降。最早的几次全国性征联,应征者动辄几十万人,来信能装几十麻袋。而今也就是几千到几万份罢了。

  看来,群众也有了经验啦,知难而退的人想必相当多。从整体水平看,历届以来未见明显提高,精彩作品反而愈来愈少。现在正是阮籍登广武叹息“时无英雄”之际,读者有意参与,正当其时。

  2.可是,辩证地看,中奖者常常在一个小圈子之内,脱颖而出者陆续出现,这些位又常常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相对固定的获奖队伍形成,看来还能稳定几年。初出茅庐者很难和这一批人竞争。这是一般读者想要参加迎春征联这类活动时首先要考虑考虑的。当然,练练手也好。没有场外的举人,这是连范进也明白的事情。

  3.中国楹联学会的成立、发展与巩固,以至于迄今为止的经常性活动,据我看,与征联、评联有密切关系。说此项活动是学会和各地分会的生命线,我看并不为过。因而,相对固定的评联队伍,包括初评与复评的人员队伍,逐步形成。其中,参加初评的,领导初评并参加复评的,只参加复评的,共为三种人,犹如三个在某点交叉的圆形圈子。其交叉点最值得注意,那里面才有关键人物呐。

  征联出题和限定范围的问题

  征联的手法不外两种,一是征求半联,也就是只出上联或下联,征求另外一半。二是征求全联,只限定内容和范围,但常常附带若干条件。以下结合十几年间所见,就其利弊略抒己见。

  甲、征求下联或上联

  征求半联的方式,再加上附带一些条件,如对于主题的要求等,明确划一,便于评委会掌握,这是它的先天性优点。但此法在实用时的优劣与成败系于所出半联,这也是无庸争议的事实。经验教训中,似乎有三方面可以提出来讨论:

  一方面是,要事先考虑到,是否会造成应征半联雷同者过多的情况。这一点在集句联中表现最为突出。例如:第二届全国迎春征联中的第五联,出下联“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求集句上联。一等奖评定为“愿得此身长报国”(戴叔伦《塞上曲》),答案相同者数十人。此外,人名、地名、专名词等出联求对也容易犯这个毛病,如“碧野田间牛得草”,下联作“金山林里马识途”、“金山村里马识途”、“白杨林里马识途”和“白杨村里马识途”之类的各数十人。这就给评联和颁奖造成巨大困难。严格地说,这两道题就得算出砸了。

  另一方面是,不可出这种题:即,事实上,应答的半联,不能满足出联中内涵全部要求。也举上述那次征联中的第二联为例,出联是:

  夺铜牌,夺银牌,夺金牌,冲出亚洲争宝座;
  ●○○ ●○○ ●○○ ○●●○○●●

  这个上联的前三个小分句各三个字,其首尾两字相同,当中三字同属一个部首,“金”字还是部首“金部”的领字,以上是从文字方面看;再从修辞角度看,这三个分句既是形式上的排比,又是内涵中由低到高的递进。据我看,能完全满足以上条件的对句,干脆说就没有,它是个“绝对”。而它的最后一句比较平淡,容易对出,可能造成对句雷同者较多。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真如此:对“走向世界”的最多。可是这四个字全是仄声。这四个字之后,一般用“占鳌头”和“振雄风”、“展宏图”等。全是“仄平平”。于是形成先五仄后二平,与上联大大地失调。作为“绝对”来说,此上联极可能流传千古;作为征联出题来说,则是一次值得总结的经验。

  再一方面是,出联的人在某些地方水平有问题,出的题不通。当时出于某种考虑,也就用了这种人情稿,结果是,一则被内行嘲笑,二则对的下联如果很不错——要是不成,能获奖么——势必更加反衬出上联的丑陋,使人有“新妇若能得配参军”之恨焉。这方面的教训我所经历的起码有那么两三遭。与人为善,胳臂折了往袖子里藏。我也就不举例了。

  可见,万事慎之于始,出联题最需慎重,应反覆讨论,集思广益而后定夺。万不可匆忙、鲁莽,不作深思熟虑是不行的呀!对于应对的作者来说,则必须审题。如果考虑到可能应答的内容会有许多人雷同,或者是题目太难应对无法满足要求,宁可放弃。

  下面举几次征联的实例:

  治国安邦,万户欢欣迎大法;(出句)
  ●●○○ ●●○○○●●
  承先启后,九州腾跃展新猷。
  ○○●● ●○○●●○○

  [说明]1983年首届全国迎春征联一等奖。大法:指1982年公布的新宪法。新猷:新的规划、宏图。

  梅柳迎春,万里东风绽桃李;(出句)
  ○●○○ ●●○○●○●
  凤鸾比翼,一池新水浴鸳凫。
  ●○●● ●○○●●○○

  [说明]1984年第二届全国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王玲玲。此联出句中,梅、柳、迎春、桃、李是五种植物,而且与春前春后都有些关系。要求对句必须对出五种植物或动物,也要点出些春意来。

  乙、征求全联

  一般说来,征求全联总要附带若干条件。

  一是规定内容或主题。每次征联的内涵、主题最好本身有其特定性,不可与以前的雷同。例如春联,每年都应有推陈出新之处。

  二是限定字数,甚至限定一联中小分句的句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长联和短联放在一起不好评。初评时对长联也很难把握。小分句多了,或是十几个字一气呵成的长句,过犹不及,都很难评。经验表明,最好是4-20字联,半联内小分句不超过三句。再说,从实用角度看,楹联字数多了,写出来一般人家都没有地方挂。特别是写春联,得相度好门框的长度与宽度。

  三是文字或内涵方面的特设条件,常用的有两类。一类是嵌字,这就与诗钟的嵌字方式有相仿之处。另一类是要使用人名、地名、药名、戏剧电影名等作对。设条件时应做到:

  1.出一副示范性的样联,供投稿者参考。在前一节中,笔者已经举出自己所作的样联一例,请参看,不赘述。

  2.事先周密考虑:留给投稿者能作出的余地有多少。千万要留出足够的广阔天地来。这一点,在前述笔者的样联中也有反映。

  下面,再举出一些征联中获奖之作,供读者参考:

  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
  ●●○○○ ●●○○○●●
  江山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
  ○○○●● ○○○●●○○

  [说明]1985年第三届全国迎春“长城主题”征联一等奖,作者喻松青。集古人诗句四句。上联分别出自唐代李白《春日独酌》和元代虞集《答钱虞之》;下联分别出自唐代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和王昌龄《出塞》。应该说明:将迎春与长城这两个主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使用集句表达,是极不容易的。作者颇见功力。

  政清人觉晓;
  ●○○●●
  春暖燕知归。
  ○●●○○

  [说明]199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节目春联竞赛一等奖,作者郭集展。此联隐含当代农村新春气息。

  春信千家传紫燕;
  ○●○○○●●
  山歌一曲动银锄。
  ○○●●●○○

  [说明]1992年“农家乐”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梁石。这一联形象地点染了初春时的农村景色,难得的是活动着的景色。

  三千桃李占春色;
  ○○○●●○●
  四化弦歌播好音。
  ●●○○●●○

  [说明]1992年《芜湖日报》社举办的“园丁杯”新春征联一等奖,作者文芹。双关地看,上联是图画,下联是音乐。

  华夏风和,民生趋富;
  ○●○○ ○○●●
  京畿春早,天道酬勤。(一等奖,作者易庚山)
  ○○○● ○●○○

  春来何处?无边美景三环路;
  ○○○● ○○●●○○●
  喜在今朝!不尽欢声百姓家。(二等奖,作者徐康)
  ●●○○ ●●○○●●○

  燕市春归,淡烟疏柳什刹海;
  ○●○○ ●○○●●●●
  都门寒尽,丽日青松万寿山。(二等奖,作者焦增恒)
  ○○○● ●●○○●●○

  [说明]以上三副联,都是1995年北京市迎春征联获奖作品。请注意他们尽量表达出的北京地方特色。用句俗话说,就是看看他们怎么使劲设法找词儿往北京市里靠。

  初评的重要性

  初评的重要性,早已众所周知。简短地说,就是,初评刷掉的,复评就很难看见了。只参加复评的许多评委挨骂,都是代人受过。投稿者可能不知道:从某种角度看,初评甚至是决定性的。初评上不来的,复评要是不追,就永远看不见了。

  必须重视初评,这也是一条重要经验了。

  我愿在此谈三点。

  甲、初评的困难之处

  参加初评的,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既参加初评又参加复评的评委。他们一竿子插到底,一贯制,既参加又负责组织工作。他们最辛苦,在双评中也处于最重要最关键的地位。复评中找沧海遗珠,只能找他们,只能倚靠他们。他们是劳苦功高的功臣。

  一般的参加初评人员,常常是临时召集来的,业余干活或是退休人员临时就业。他们一则水平不齐;二则往往来自不同的单位,只是暂时聚合在一起。这些人限于时间、学力、精力,还有态度——是否尽心竭力,所以初评的结果往往是不令复评的评委们满意的。

  乙、向初评参与者和投稿者进言(请从两个不同方向听)

  清代吴炽昌《客窗闲话》卷八“科场”中一则,写举人考试,说一个应举的人老考不中,也就不想再入场了。他的已故的父亲托梦给他,叫他入场,并且教他入场后借抄本家一位屡试不中的老先生的一篇得意窗课。这个人照办。那位老先生的得意宿构被人录去,哑巴吃黄连,只好草草另作一篇充数。不料发榜一看,老先生中了,抄袭者名落孙山。他气得要砸祖宗牌位。当夜他父亲又托梦说:阎王派我来叫你干的。一则你命中还该入场几遭,二则那老先生是个老古板,他精心炮制的艰深枯涩的文章绝对入不了试官的眼,所以特意派你去给他抽换了,好让他今科取中。这是天意啊!同时,老先生去见座主,说愿意用那篇佳作来撤换场中临时草草一挥而就的作品。看完佳作,座主说:“……此文若在场中,未必中试。盖阅卷如走马看花,气机流走者易于动目。此文非反覆阅过不知其佳处,试官有此闲情乎?故无益也!”这位老先生明白过来了,“遂有《读墨一隅》之选”。

  可见,“文章不愿高天下,但愿文章中试宫”!建议中国楹联学会也可仿此,将历年来多次征联中入选和未入选的代表作品集录选评成一两本书,以为投稿南针。

  初评是非常紧张的,一个人一天看四五百份卷子是常事。一份卷子过手,也就一两分钟的时间。“反覆阅过”的可能性不大,更无此闲情。“气机流走者易于动目”的确是经验之谈。所谓气机流走,我看是指一种“媚”。媚就是流动的美。绷脸的大美人儿很难动人。武则天不一定就是六宫中最为绝色的,可她是媚娘,就把两朝父子都给迷惑住了。具体到对联中,就是你在某一点或是几点上总要有些一眼就能看出的动人之处。对仗,语言艺术(特别是修辞手法),文学艺术(形象性等),总得占那么一两处罢。这就是你在冲着初评者飞眼呢。以上是从积极方面说,神而明之,可就存乎其人了。从消极方面说呢,那就必须做到:

  少用典,用典必详注;不用生僻典故。这是一。

  不用生僻字,不用自造的生硬词语,这是二。

  少用专门性词语,除非有这方面的特殊要求。这是三。

  立意要显豁,少耍双关手法,最好不耍。这是四。

  政治上要立场鲜明,态度明朗。别发牢骚。这是五。

  最后,千万把全联的每个字都注明平仄,按古四声调好平仄。

  按此六项原则办事,虽不中不远矣!

  丙、建议推行“房师制”

  参加初评人员待遇低,又作无名英雄,容易产生雇员思想。为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建议采用明清科举考试的房师制。谁录取的,谁就签名以示推荐。如果此卷获奖,要将房师即推荐人的姓名列出。参加两评一贯制的评委,可以采用科举“五经分房”的办法,自己主管某一题或某一部分卷子。其姓名也随在获奖卷之后公布。

  初评的弃取标淮

  应有软硬两种标准:软标准主要在内容方面者多。初评时只作参照。除明显的政治问题外,一般可凭个人认识弃取。硬标准则是初评必须严格执行的,应保证其中的问题不可留给复评。

  硬标准又可分两类:

  一类是有共性的,通用于每次评联中的。

  另一类是特殊的,即每次评联特地规定的,如字数,嵌字法,对内容的要求等。

  以下着重谈共性标准,有三:

  1.对仗

  对联不对仗,绝对不行。进一步要求,则是:

  从对偶修辞格来要求,看宽严,即对仗达到的程度;看技巧,即使用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能力等。

  从语法方面来要求,看词性、句式等属对的宽严;看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形式的运用能力。

  2.平仄

  古今四声不能混用。建议用古四声,因为一则是历史上形成的标准,一则可确切了解投稿者懂不懂什么是对联,会不会写对联。它是一把尺子。

  所谓古四声,因为和科举考试的弃取有密切关系,所以到了清朝已经官方明确规定,以《佩文诗韵》中所定为准。此后并没有新的发展,也没有哪一时代的政府作出新规定。因此,我们还是以此为准。当代楹联界主张用新四声的呼声甚嚣尘土。这不但牵涉四声问题,也牵涉用韵,和诗词曲剧各界均有密切关系。我认为应在适当时机,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召开国际性专业会议,集思广益,共商大计。最后由国家以法令文件形式颁布,这样,国内外均可遵照执行。这是个国际性问题,万不可等闲视之,各行其是。现在我们评联,还得以古四声为准才是。

  具体到初评应用时,砍三斧子:

  头一斧子,往联脚上看,全平全仄者格杀勿论。因为评联中我见到的都是挑选上来的比较优秀的联语,这一斧子早由初评者砍过,所以我举不出迎春征联中的例子,只可列举三个眼见的例子:

  以红螺净土聚八面来风;
  ●○○●●●●●○○
  启旅游大门迎四海嘉宾。(怀柔红螺寺山门对联)
  ●●○●○○●●○○

  山山海海山海关雄关镇山海;
  ○○●●○●○○○●○●
  日日月月日月潭秀水映日月。(《对联》87年第1期《作家巧对山海关》)
  ●●●●●●○●●●●●

  文衍风流连海隅;
  ○●○○○●○
  苑铺锦绣耀京华。(《北京晚报》1993年11月20日第7版)
  ●○●●●○○

  最后一联可惜了,平仄相对之误就在联脚一处。这也是初评者最容易马虎之处,因为别处全对,“隅”字又不是常用字,偷懒不查,也就漏过去了。如在评联时高中,公布后被高手看出,较起真来,那时可就不好办啦!复评的责任,有一部分可就落在这种地方了。

  第二斧子,往小分句句脚上看,砍法是:上下联相对的小分句句脚全平全仄者格杀勿论,这是一;上联或下联中各分句句脚加联脚均平或均仄者要慎重考虑,基本上打入冷宫。分句越少(如只两句)就越应严格。这是二。

  第三斧子,查全联平仄对仗。如全联中平对平、仄对仄之处超过一半以上,基本上打入冷宫。人选者,必须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习惯性标尺严格要求,但须注意是否已经“拗救”。例如前举“金银铜”三牌那副绝对,有一副获奖联,下联是这样对的:

  斗体力,斗智力,斗耐力,走向世界逞神威。
  (只最后两字平声,还获得一等奖。如何向内行交代!)

  3.历史上形成的禁忌

  这些忌讳中,语言、内容两大方面的都有。更可分为对联本身的和诗词与对联共同的两类。下面拣最要紧的各提一项:

  对联本身的最大禁忌,就是“合掌”不行,全联合掌绝对不行。合掌,就是上下联中以同义词、近义词作对仗的现象。它像人的左右两手掌相合,故以此名之。它造成意义上的重复,乃是对联创作之大忌。如,以“天下第一”对“世间无双”便是。

  一些在诗词和对联中都应避免的习俗与传统性的忌讳,如“男女不对”(婚联中却是必对),也应执行。有人认为那是封建性糟粕,理应批判。我也赞成。可是男女姓名在对联中相对,特别是当代人相对,如果不是夫妻,有时就会招致闲话。对联的海洋极为广阔,何必非得找暗礁多的地方行船呢!

  还有一些汉语和习俗中应该注意的忌讳之处。这些都有待随时注意学习,学会了就可运用于初评之中。但是,这不是一日之功。在这方面,对初评不能要求过高。这方面的拣选评论可以交复评去作。初评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意见,那就最好不过了。提得好的,应予重奖。对应对者来说,了解初评是怎么回事,极为重要。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初评。

  复评

  复评一般由评委会负责进行。常见的组成人员可分以下几类:

  党政工团领导;出资单位代表;地位很高的学者顾问(如八十年代早期全国性征联评委会中的王力、周祖谟等位老先生)。这些位一般都是在发奖时才出席的,不大过问赛事。

  楹联学会人员,特别是其中从起始的组织、初评一直跟到复评的人员,可称主力。但他们的能量在初评中似乎消耗很大,复评时就不太能起决定性作用了。给“一甲”、“二甲”定案的,主要是他们请来的“权威”性评委。从这十几年的北京地区看,刘叶秋(已故)和吴小如两位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最起作用。近年来,由于老成凋谢,像程毅中学长与在下这样的中老年之间的人,说几句也能引起注意。实际上,只参加复评的评委,比起一竿子插到底的组织者型评委来,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要少得多,却很风光。我很替组织者和下了大力气的人鸣不平。可是,由于“权威”没有参加初评,他们所见的只有拿上来的那么几百副,可挑选的回旋余地不大,给他们的时间也有限,所以遗珠难免。公布后抗议信是少不了的,首当其冲的,可就是“权威”啦!

  那么,复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一是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来。复评后还要在电视台或电台之类地方面对公众,作公开讲评。这差使往往由“权威”来干。二是把好关,不能出问题,特别是政治上不能出问题。

  政治上把关。例如:第二次全国迎春征联中应征下联的第四联:

  梅柳迎春,万里东风绽桃李;
  ○●○○ ●●○○●○●
  星辰拱极,千年大业莫参商。
  ○○●● ○○●●●○○

  有的老先生政治上不敏感,认为用天文学名词属对,立意宏伟而思想内容可取。实则细加研究,如果获奖并公布,敏感的外国人可能推论出我们的党中央似乎分成两派,正在斗争。要知道,作对联虽然是个人的事,可是公布出去就是社会问题了!在政治上是不能代他负责的呀!于此可见,政治上把关是一件细致的工作,需要心思缜密,认真对待。宁可委屈了作者,也不能麻痹大意。

  艺术上评定,则是决定获奖名次的问题。这方面当然不可屈了真才。要眼光敏锐,选拔得当。具体地说,两种艺术要兼顾:

  语言艺术应居首位。因为对联首先属于语言文字范畴。

  文学艺术方面可以放在最后决定前几名时重点考虑。

  下举一例:

  茅舍换高楼,阳台花卉知春早;
  ○●●○○ ○○○●○○●
  新街临古道,市集车船载笑多。
  ○○○●● ●●○○●●○

  这是我参加评出的1989年春节全国农村春联竞赛一等奖作品之一。据我看,此联的优点是:一、对仗较工;二、使用修辞手法新颖,“载笑”于车船,摹状借代,十分生动;三、“阳台”作为明确的新词语出现在对联中(从上下文看,不会与古代词语“阳台”混淆);四、作者具有中国古代文学修养,“知春早”由“春江水暖鸭先知”蜕化而出,“临古道”由“远芳侵古道”蜕化而出;五、作者确实有当代农村生活体验,所写农村春节新貌颇为生动典型。

  最后要说一下,有意无意的在词语方面寓意双关以致触犯忌讳之处,必须切实注意。以下举一个在这方面出现问题的例子:

  嘉业用光安平康乐;

  这是送给一位暴发户“大款”的春联中的上联。此联可能是有意为之。“嘉”与“家”同音。这是骂人呢,说大款把家业使用到精光才能安平康乐哪!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