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人文导论

《国学人文导论》

作  者:祁志祥 著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3年1月第1版
书  号:978-7-100-09186-2
定  价:¥49.00 元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两个部分。上编梳理国学人文的主要范畴及国学人文思想的历史脉络。第一章为入门,具体解释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人文”,国学人文精神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些基本问题。第二章为本体论,具体讨论国学中的“人性”思想,这是国学人文范畴的核心和原点。第三章到第十一章探讨“外王之道”。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探讨“内圣之道”。第十四章以全新的视角梳理了国学人文思想演变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规律,解释了从夏商到清末人文精神否定之否定所呈现的四波启蒙,并与现当代的两波启蒙相呼应。下编则为国学经典人文思想选讲,侧重在“述”。所选均为先秦两汉时期的经典。

作者简介

  祁志祥(1958-),江苏大丰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执教,现为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研究员。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人学原理》(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人学史》(学林出版社);十一五国家级高等教育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人学视阈的文艺美学探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美学关怀》(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美学原理》(山西教育出版社)、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卷本《中国美学通史》(人民出版社);《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佛教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等16部。主编《国学人文读本》(上海文化出版社)等。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上海社会科学界年会优秀论文奖、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晋版图书一等奖等。

本书目录

前言

上编 国学人文范畴及其历史脉络

第一章 国学人文入门

一、什么是“国学”
二、什么是“人文”
三、“人文”与“人文主义”
四、国学人文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思考题
案例分析
当今“国学”概念使用中的问题

第二章 国学中的“人性”论

一、人性二重性:“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二、人的基本情欲:“食、色,性也”
三、人的智慧特性:“人者,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
四、人性二重性的善恶评价
五、二重人性是中民之性还是共同人性
六、人性二重性的因应态度及方法

思考题
案例分析
1.“性善”、“性恶”论辩的偏颇
2.无政府共产主义学说对人性的误判
3.人不是“衣冠禽兽”

第三章 国学中的“人本”论

一、“人本”不是“神本”:“神,依人而行”
二、“人本”不是“天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三、“人本”不是“物本”:重人轻物
四、“人本”不是“君本”:“得人”为“圣王”
五、“人本”与“人本主义”
六、当代中国“人本”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思考题
案例分析
1.金训华事件反思
2.当下以身殉利殉物的迷失
3.宠物热中的重“物”轻“人”偏向

第四章 国学中的“民本”论

一、民为天之本:“欲求事天,必先恤民”
二、国以民为本:“重社稷必爱百姓”
三、君以民为本:“民本君末”、“民贵君轻”
四、吏以民为本:“凡吏于土者,盖民之役”
五、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思考题
案例分析
1.“三个有利于”凝聚着“民为国本”的政治进步
2.“民为君本”的三个历史故事

第五章 国学中的“革命”论

一、“革命”本义的三个特点
二、汤、武“革命”的争议与评价
三、“革命”的现代意义及其教训反思

思考题
案例分析
1.苏联大饥荒及顿巴斯煤矿工程师案件、工业党案件
2.“红色高棉”的自我屠杀

第六章 国学中的“民主”论

一、古代“民主”的内涵及其产生依据
二、“民主”充当“民之父母”的积极意义
三、现代西方“民主”的意义与局限

思考题
案例分析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现代遗存

第七章 国学中的“仁政”论

一、“仁政”是“爱人”、“恤民”之政
二、“仁政”是“克己”、“修德”之政
三、政治之道的攻守转换

思考题
案例分析
秦朝短命的根本原因

第八章 国学中的“民生”论

一、“民生”的涵义及其产生依据
二、保障民生的具体措施
三、古代“民生”思想的现代意义

思考题
案例分析:如何解读“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十二五目标

第九章 国学中的“民心”论

一、“言路者,国之命也”
二、古代“民心”论的现代观照

思考题
案例分析
1.如何确保人民拥有真正的思想言论自由权
2.专制时代流行话语的虚晃特征

第十章 国学中的“法治”论

一、“法制”产生依据及历代刑法简况
二、“德主刑辅”、“尚德希刑”
三、“以德立法”、“以德司法”

思考题
案例分析
1.北京菜贩杜宝良的巨额罚单
2.山西交警乱罚款收黑钱被曝光处理

第十一章 国学中的“人才”论

一、“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
二、人才的考察和培养
三、怎样尊重人才
四、如何使用人才
五、中国历代选用人才的政治实践和制度建设

思考题
案例分析
1.刘邦统一天下的奥秘
2.齐桓公用人的大度

第十二章 国学中的“人道”论

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二、“成人之美”、“与人为善”
三、积极进取,坚韧不拔
四、泰而不骄、功成弗居
五、“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六、推诚不欺、守信不疑

思考题
案例分析
1.信义兄弟接力还薪
2.汪晖事件的是是非非

第十三章 国学中的人生论

一、人生意义的“有无”观
二、人生目标的“高低”观
三、国学中的“生死”观
四、国学中的“是非”观
五、国学中的“善恶”观
六、国学中的“苦乐”观
七、国学中的“理欲”观
八、国学中的“义利”观
九、国学中的“公私”观
十、国学中的“荣辱”观

思考题
案例分析
1.陆幼青坦然面对死亡
2.苏东坡明辨是非独立不阿
3.“导师”莫成“包工头”

第十四章 国学人文思想发展史上的四波启蒙

一、周代对夏商的启蒙:“人”的觉醒与“神”的退场
二、六朝对两汉的启蒙:“逍遥适性”取代“性善情恶”
三、明清对唐宋的启蒙:反叛唯理,回归常识
四、近代对古代的启蒙:以“民权”反“皇权”
五、余论之一:“五四运动”对“奴隶道德”的启蒙
六、余论之二:“改革开放”对现当代极“左”思潮的启蒙

思考题
案例分析:魏晋时期人性解放中有兽性的放纵需要反思

下编 国学经典人文思想选讲

第十五章 尚书

一、“惟人万物之灵”
二、“民为邦本”、“敬德无逸”
三、汤武革命,殷鉴不远

第十六章 周易

一、“文明以止,人文也”
二、“变动不居”,与时偕行
三、“君子美在其中,美之至也”

第十七章 礼记

一、“人以有礼,别于禽兽”
二、礼乐相辅
三、“礼乐之说,管乎人情”
四、君子之道与君人之道

第十八章 左传

一、为政重德
二、以身作则
三、民利则君利
四、言论自由,和而不同
五、“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第十九章 国语

一、反对亏民以自利
二、“臣杀其君,君之过也”
三、“为民者宣之使言”

第二十章 战国策

一、民为本,君为末
二、广开言路,鼓励进谏
三、“士贵耳,王者不贵”

第二十一章 论语

一、人性论:上智下愚、有所用心
二、“君子务本”、“不违如愚”
三、责己改过、不怨天尤人
四、重义轻利,杀身成仁

第二十二章 孟子

一、仁义礼智,心所同然
二、民贵君轻,保民而王
三、臣民的责任与权利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人格修养

第二十三章 荀子

一、自然人性、共同人性、性恶
二、人的特性、地位
三、隆礼重法,化性起伪
四、“礼者,人道之极”

第二十四章 晏子春秋

一、治国莫高于爱民
二、知人善任、敢谏善谏
三、“攻义者不祥,危安者不困”

第四十五章 孝经

一、“人之行,莫大于孝”
二、推孝以治天下

第二十六章 墨子

一、人与禽兽之辨
二、爱人利人与自爱自利
三、利民即为,害民即止
四、尚贤事能,为政之本

第二十七章 老子

一、人的高贵地位和人性
二、“圣人之道”:守下、守默、取与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第二十八章 庄子

一、人性无情、无欲、无知
二、做人之道:“养神”、“卫生”
三、超越生死
四、无用之用

第二十九章 管子

一、“以人为本”
二、政之兴废,在民心之顺逆
三、“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四、“君不君则臣不臣”
五、百年树人

第三十章 吕氏春秋

一、莫以贵富伤性,莫以纵欲害生
二、“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
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第三十一章 新书

一、反思商、秦覆亡之过
二、“民无不为本”,“民无不为功”
三、“与其杀不辜,宁失于有罪”

第三十二章 新语

一、“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二、“道莫大于无为”

第三十三章 淮南子

一、“欲与性相害”
二、“为治之本,务在宁民”
三、“有法者而不用,无与法等”

第三十四章 春秋繁露

一、“人最为天下贵也”
二、人性的善恶及分类
三、“明于情性乃可与论为政”
四、“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
五、“人道者,人之所由”

第三十五章 史记

一、商纣“淫虐自绝”
二、李斯说焚书
三、汉高祖、汉文帝之仁德
四、发愤著书

第三十六章 扬雄

一、“善言天地者以人事,善言人事者以天地”
二、“由于礼仪,入自人门”

第三十七章 说苑

一、“先德教而后刑罚”
二、“王道知人,臣道知事”
三、容谏与勇谏、善谏

第三十八章 班固

一、天人合一、以人法天
二、“仁爱德让,王道之本”
三、知人善用,无敌天下
四、“法令欲其难犯而易避”
五、“财者,治国安民之本也”

第三十九章 论衡

一、精气生人、性兼善恶
二、德力具备、谷足礼丰

第四十章 潜夫论

一、民为国基,富民化民
二、“尊德礼而卑刑罚”

后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