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国学| 新书推荐||人部|国学图库|服务社区|国学产品|国学论坛   

                                                
                      走出疑古后的古文《尚书》研究

                         来源:孔子文化学院 刘义峰

  编者按:2005年6月6日,孔子文化学院成立“洙泗讲堂”,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宗旨是“以生命点燃生命,以智慧点燃智慧”,俾使慧命延续,薪火相传,目的在于探讨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前沿,弘扬我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刊将刊载其中部分讲录(提纲),以飨读者。


  古文《尚书》真伪问题堪称中国学术史上最棘手的问题,它几乎涵盖了整个《尚书》学史,是至今悬而未决的一大疑案。


  古文《尚书》,原是指用六国文字书写的《尚书》文本,这种本子在战国时代广泛流行。但是由于“秦火”的影响,绝大多数文本被毁。到了西汉初年,济南伏生收集秦时壁藏《尚书》,用当时的文字写定,共得29篇(一说28篇),称今文《尚书》,于汉武帝时立于学官,但这个本子已经不完整。到了武帝末年,“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这个本子被称为孔壁本。孔安国奉旨对这部古文《尚书》进行整理,增多今文16篇。但是,终汉一代,古文《尚书》的传授一直若明若暗。


  受汉魏战乱的影响,众多今文本均已亡佚。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古文尚书传》五十八篇,称是汉代孔安国为之作传的《尚书》传本,比今文《尚书》多出二十五篇。这个文本自唐代立学后,一直传至今日,成为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唯一《尚书》文本。
但是,自宋代以后,对于梅赜所献的这部书不断有人怀疑。先是吴棫、朱熹,后是吴澄、梅鷟,到了清代,更有阎若璩、惠栋、孙星衍、崔述等众多学者进行考辨。特别是阎若璩,他著《尚书古文疏证》一书,列举128条证据,力证古文为伪。自此,古文《尚书》为伪作的观点一度成为学术界的定论。上个世纪的极度疑古之风,更是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认识

  然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个世纪中期,陈梦家先生在其所著《尚书通论》一书中已经开始对清代学者的考据进行反思。据他研究:魏晋“自郑冲到梅颐的传授,皆有史籍可考,其时、地、人三者都相符合”,“前儒未之深考尔”。证实了旧《晋书》叙述古文《尚书》的传授脉络。但遗憾的是,陈梦家先生仍以古文为伪。


  近年来,学术界在反思疑古之失的同时,旧案重提。在古文《尚书》被定为伪书三百年后,其真伪问题再次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李学勤、李零、王世舜、杨善群、杨朝明、刘建国、张岩、离扬等先生以及笔者均撰文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证。现将主要论点列举如下:


  李学勤先生在《论魏晋时期古文〈尚书〉的传流》、《〈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两文中,认为《古文尚书》在魏晋的传授谱系是清楚的,“《尚书孔传》的出现是在魏晋间”。


  李零先生在其《自选集》及《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二书中,论及《古文尚书》时,均认为并非伪书,赞同陈寅恪古文《尚书》是自汉代以后逐渐编缀而成的观点。


  王世舜在《论梅本古文尚书的渊源》一文中,提出了二十五篇古文出于孟子之手的假说。在《略论〈尚书〉的整理与研究》一文中,以为东晋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很可能就是汉代的古文《尚书》。遗憾的是,他仍以古文《尚书》为伪书,认为:“如果《古文尚书》在战国中期就已在流传,那么,古文《尚书》的伪造者当是战.国中期或战国中期以前的人,而决不可能是晚至东晋时代的梅赜。”


  杨善群在《古文〈尚书〉流传过程探讨》一文中,认为“古文《尚书》自西汉以来长期流传于世,有众多学者见过并称引其书;在魏晋之际逐渐完备成集,形成有史可征的传授关系;其来源可能有七个方面,而非一人一时之伪造”。他在《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一文中,认为“古文《尚书》决非编自旧籍引语,而是别有来源的真古文献”。此外,《论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一文,在论证古文《尚书》是西汉以来长期流传的真古文献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古文《尚书》珍贵的学术价值。


  杨朝明先生在《说说那部著名的伪书》一文中,认为古文《尚书》是源自孔壁由孔安国整理的先秦真文献。他还对阎若璩的所谓“成绩”提出批评。他说:“古文《尚书》的确出于孔壁,经由孔安国整理而成。因为如果今见古文《尚书》在《书序》之前,那么《书序》不应视而不见;只有见到可信的古文简本,人们才可能不顾及与《书序》的不合。另外,如果今本的确出于后人伪作,那么伪作的人就不应看不到与《书序》的矛盾而露出马脚。”


  刘建国在《先秦伪书辨正》一书中亦论证古文《尚书》不是伪书。


  笔者在《也谈郭店楚简引〈书〉问题》一文》中,通过文献对比,认为所谓古文《尚书》剽窃先秦引文成书的观点是靠不住的,古文《尚书》来自先秦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最近,国学网站发表了张岩《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伪证考》和离扬《〈尚书〉辑佚辩证》两篇雄文,洋洋洒洒数万言,前者论证阎若璩《疏证》实是伪证,后者论证古文《尚书》产生过程,二者均认为古文《尚书》并非伪书。两篇文章互相补充,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冲击力,古文《尚书》为伪书的观点已经被撼动,沉寂的冰山开始消融。


  张岩《阎若璩〈疏证〉伪证考》全文六万多字,分为引论、《疏证》伪证考略(上)、《疏证》伪证考略(中)、《疏证》伪证考略(下)、结语五部分。文章引论部分揭示了阎若璩论证上的致命缺陷,一是以“有罪推定”的态度进入研究,二是加入大量的“支蔓”。可谓切中要害。造成“支蔓”的根本原因无疑是将古文《尚书》视作伪作的主观态度。《疏证》伪证考略(上)、(中)、(下)三篇针对《疏证》中的谬误各个击破,非常精彩。特别是作者对于古文《尚书》进行的计量统计,更是令人折服。正如张岩在结语中所说:“阎氏《疏证》的‘科学方法’决不科学。


  离扬《〈尚书〉辑佚辩证》共四万五千余字,分为十七部分。作者别出心裁,以作伪者的视角进入研究,从而得出古文《尚书》不是伪作的观点。他认为古文《尚书》是经孔安国补缀过的,通过孔安国《尚书序》可以看出古文《尚书》的实际形成过程。“孔安国《尚书序》和盘托出了古文《尚书》的文字是在参考了伏生之书后才确定的,并挑明《古文尚书》本是从一堆残断简中整理出来的,并有相当数量无法辨识的残简存在。这种作法和普通作伪者的心理完全不符。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孔安国《尚书序》必定是对古文《尚书》整理过程十分知情的人所作,除了孔安国外不作第二人想”。文章还认为《禹贡》原为《九共》,令人信服。在结语千秋一脉中,作者饱含深情讴歌了先人们为传延传统文化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其评价客观而公允。


  两篇鸿文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待议之处,但它们极大推动了对古文《尚书》问题的讨论,应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综观《尚书》学史,解决古文《尚书》真伪的关键性点大致有以下几个:一、先秦古文《尚书》的原貌;二、孔壁出书的真相;三、谁整理了古文《尚书》;四、造成十六篇与二十五篇不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五、古文文从字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六、有没有作伪者;七、书大序的真伪;八、书小序提供的信息;九、古文《尚书》是否剽窃引文而成;十、今文《尚书》的相关问题;十一、考古学提供的参照;十二、思想史提供的参照。


  相信通过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古文《尚书》并非伪书的观点会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古文《尚书》对于中华文明传延的巨大价值也会被再认识。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更多学者的共同努力。
(作者系孔子文化学院2002级专门史研究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返回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制作
国学网总编室 010.68900123转808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