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联合研制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
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古籍检索软件
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系列成果
策划:赵敏俐 尹小林
主编:赵敏俐 尹小林
刘刚 钟振振 万光治
 
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前言

赵敏俐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奠定了优良的民族传统,蓄积了深厚的民族文明。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以其特殊的语言艺术的审美形式,教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民族情感,传承了优秀的民族精神,塑造了昂扬的民族之魂。惟其如此,以《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为代表的那些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为所有的华夏儿女们喜爱,成为他们从小就离不开的精神食粮。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掌握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和伟大成就,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都有重要作用。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等学校中文系的课程教学中,中国古代文学一向是课时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
学好中国古代文学的前提首先是要读书,要认真地研读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品情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但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即便是挑选其中的优秀之作,也远不只几十几百本之多;而从老师教学的角度来讲,除了需要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之外,还需要大量相关的教学参考书。1997年,我们承担了一项教育部高等师范教学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课题――“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为此我们曾向全国十几所高等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北京、内蒙等地的中学老师进行了调研,反馈回来的信息中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切实加强对于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经典的缺失”是当前高校中文系教学的通病,一些学生在大学中文系四年的学习时间里,没有系统地读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甚至没有读过《唐诗三百首》或《宋词三百首》这样的普及读物,更不用说通读《诗经》、《左传》这样的经典原著了。一部文学史、一部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成了他们学习中国文学的全部内容。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相当多的学校里,面对着嗷嗷待哺的求知学子,图书馆里却无书可读。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是要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可读之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从2001年,由首都师范大学牵头,鞍山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四所院校共同集资,联合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了开发《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的工作,这也是我们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继续。

  我们之所以要开发《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把现代化的高科技带进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提高我们的办学效率,弥补教学资料的不足。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情况是: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可以建立起各种规模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但是却买不到大量的图书。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大学,学生们每人一台电脑已经不足为奇,手提电脑也越来越普及。但是,在这些现代化的设备里,却没有多少可供学生们学习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不能制成一套《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装配到每个学校的图书馆、每个系的计算机房、乃至每个教师和学生的电脑里呢?我们以为,这是当前解决学生学习与老师教学用书的最佳途径,也符合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项目从2001年开始蕴酿,2002年2月正式启动。2002年3月,我们聘请北京市部分著名专家学者傅璇琮、费振刚、张燕瑾、郭英德、蒋寅、张晶、韩经太先生等召开了《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建设方案评审会,与会者一致通过并给予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史料库是一项系统整理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宏大工程,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化古籍整理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所选书目充分吸收了近现代古籍研究的成果,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所需的基本文献,内容丰富,体列完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进一步深度开发的潜能。史料库的研制开发,对于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推动高校教学科研改革、辅助学术研究、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建成和应用,将成为现代信息技术进入高校文科教学和科研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这套史料库目前基本完成。该史料库共收录从先秦到清代600多种书籍,1亿3千万汉字。为确保质量,电子文本严格实行三校三审制度,采用新式标点,配有数千幅相关图片,同时还配了汉语字典、中国历史年表等多种工具书,全部数据可实现全文逐字索引、智能检索、多功能查询、自由复制、打印等功能,并配有背景音乐。应该说,为了作好该史料库,我们付出了两年多的艰苦努力。

  为了与该史料库配套而行,我们同时还编写了《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书目提要》,对所选书目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情况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由王媛、张柳明撰写,赵敏俐审阅。我们想,这既是对所选书目的一个交待,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它既是这套电子史料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该成为中国文学史教学的辅助教材。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文学史电子史料库,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来我们还要在这个史料库的基础上,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如增加各种人物、事件介绍、地理、历史和各种文物图片,同时,也要不断地增加相关的教学功能,以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与老师的教学。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仅仅是个开始,当然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我们的设想还不完善;同时,文献的录入和校对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里面不免有各种错误,我们恳请所有使用该史料的老师学生和专家学者不吝赐教,提出修改意见,使这项艰巨的教学改革和古籍电子化工作更好地开展和深入下去。

                                                       2003年12月2日



国学网总编室 010.68900123转808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
Beijing-GuoXue(Chinese-Studies)Contemporary-Cultural-Communication Company 
http://www.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