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联合研制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
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古籍检索软件
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系列成果
策划:赵敏俐 尹小林
主编:赵敏俐 尹小林
刘刚 钟振振 万光治
 
利用高科技 面向现代化探索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思路
—《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成果简介

赵敏俐

  《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是由首都师范大学牵头、联合鞍山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所高校共同研制的教学资料软件,是国内第一套超大规模的古代文学作品全文数据库,也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系列成果。该库收录先秦至晚清两千多年六百多部文学名著和文学理论著作,随文配有数千幅精美图片。为配合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我们研究开发了一套专业检索软件,不仅能实现全部数据的逐字索引,而且还有任意范围多条件组合检索、自由复制、打印等多种功能。特别是该软件独有的联机字典、能对该库中所有的两万多个汉字动态显示其字音和字义解释,突破了纸本书只能做选择性注释的局限,彻底解决了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的文字障碍,也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学生阅读原典困难的问题和教师教学用书的难题。项目完成之后,专家们给本成果以极高的评价(见后)。下面,我对本成果的研制过程、内容以及其在教改方面的创新等问题进行简单汇报。

  一、本成果研制的初衷和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系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它是一门传统学科、基础学科,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的基础,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学好这门课,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培养中文系大学生文学素养和文明素质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也一直是我们多年来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对现有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不足有两点最为深切的体会:第一是经典的缺失,第二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陈旧。

  所谓经典的缺失,是说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不注重经典原著的讲授与学习。这是当前高校中文系教学的通病。1997年,我们承担了一项教育部高等师范教学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课题―“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为此我们曾向全国十几所高等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北京、内蒙等地的中学老师进行了调研,反馈回来的信息中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经典的缺失”。一些学生在大学中文系四年的学习时间里,没有系统地读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没有读过《唐诗三百首》或《宋词三百首》这样的普及读物,更不用说通读《诗经》、《左传》这样的经典原著了。一部文学史、一部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成了他们学习中国文学的全部内容。为了应对考试,有些学生把文学史背得很熟,但是让他们解读文学作品却无能为力,有的人甚至连古书的断句阅读的基本功都不具备,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学好古代文学。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在相当多的学校里,图书馆里无书可读。我们以为,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是要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可读之书。如何解决“经典缺失”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解决学生读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问题,是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所谓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陈旧,是说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拿着高头讲章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以为这是老师传授知识进行教学的最好方法。现代化技术进入高校以后,对教学方法的改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落后,所以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当前最为流行的教改方式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大部分的古代文学多媒体课件不过是把传统的黑板教学变成了电子屏幕,好一些的也不过是增加了一些图像、声音等过去在黑板上无法演示的东西而已。至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的研制过程与基本内容

  正是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尝试在教学改革中开辟新的途径。于是,从2001年开始,由首都师范大学牵头,鞍山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四所院校共同集资,开始了开发《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的工作,这也是我们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继续。

  《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项目从2001年开始酝酿,4~9月方案起草,10月起正式启动。2002年1月5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主要讨论史料库的文献选目,方案定稿。2002年3月,我们聘请北京市部分著名专家学者傅璇琮、费振刚等召开了《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建设方案评审会,与会者一致通过并给予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史料库是一项系统整理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宏大工程,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化古籍整理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所选书目充分吸收了近现代古籍研究的成果,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所需的基本文献,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进一步深度开发的潜能。史料库的研制开发,对于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推动高校教学科研改革、辅助学术研究、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建成和应用,将成为现代信息技术进入高校文科教学和科研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02年3月到2003年9月,经过一年半的研制基本完成,形成了一个初级产品,参加了教育部2003中国首届高等教育软件展,9月19-2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出。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是首都师范大学唯一的参展成果。由于在整个展览会上,绝大多数的教学软件都是多媒体课件,只有文学史史料库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出现在展览会上,它以设计新颖、内容丰富,界面优美,功能强大等而引起了参观者和组织者的关注。
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完善,至2004年4月,该套史料库全部完成。它共收录从先秦到清代600多种书籍,15000万汉字。为确保质量,电子文本严格实行三校三审制度,采用新式标点,配有数千幅相关图片,同时还配了汉语字典、中国历史年表等多种工具书,全部数据可实现全文逐字索引、智能检索、多功能查询、自由复制、打印等功能,并配有背景音乐。应该说,为了作好该史料库,我们付出了近三年的艰苦努力,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文献和版本的选择、文字的录入、文稿的校对等等。

  为了与该史料库配套而行,我们同时还编写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书目提要》,对所选书目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情况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我们想,这既是对所选书目的一个交待,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它既是这套电子史料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教学的辅助材料来用。

  2004年4月14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从事古代文学、文献出版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个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15人对本项目进行了评审,专家们给本项目以极高的评价,全文如下:

  1、《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全文数据库。该史料库充分吸收了古籍研究整理的成果,选目精审,版本可靠。史料库文献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所涉重要作品,有1亿5千万字,随文插配的数千幅珍稀图片,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拓展读者的阅读空间。

  2、史料库设计方案新颖,解决了多数据之间的复合关联等技术难题,结构合理,文字处理规范,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检索功能强大,速度快捷,准确性高,采用较为先进的防盗版加密技术,界面美观,操作简便。该软件独创的动态联机字典、词典,功能实用,技术先进,能突破纸本书注释的局限,较好解决古籍阅读中的文字障碍。

  3、本项目是数所高校与专业文化公司联合科研攻关的结果,这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提高了项目水平,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快了研制进度,节省了研制经费。

  4、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软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的完成和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科研手段现代化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代表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并将对高校文科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史料库的研制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方面的意义

  第一、为高校中文系师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原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课不同于其它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地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数量巨大,在教学中又需要几十本以上的复本同时借阅,老师备课还需要大量的相关参考材料。如果每个图书馆要把这些所用图书全部购齐,需要大量的资金,往往是做不到的。更何况,有些文学史教学中所用的图书并不是随时都可以买到,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有钱也买不到。所以,一般的高校图书馆都很难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对于那些新学校和小学校来讲尤其如此。《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所收的600多种书籍,基本上解决了师生的教学用书问题。对于一般的学校来讲,只要是本校图书馆有计算机房,有充分的电脑可以使用,就完全可以满足师生的教学使用。随着手提电脑的普及,条件好的老师和学生把这一软件装在自己的手提电脑里,等于随身携带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问题可以彻底解决。当然,电脑阅读不等于纸本阅读,它不能取代纸本阅读的全部功能,但是它的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又是纸本所不具备的。随着这套电子史料库的不断完善,它的界面越来越美观,阅读使用越来越方便,最终就可以取代纸本而成为师生教学中最有效的工具。
第二、打开了中文系教学改革探索的新路。

  我们知道,近年来把高科技引进课堂教学,最为流行的方法是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这对于大多数学科来说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也充分显示了高科技的优势。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只带来了操作技术上的革命,而没有实现教学观念的变革和教学思想的革命。《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的建设在教学方面的另一意义,就在于它会引发教学方面的重大变革。它不仅会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会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为它提供给老师和学生们的不仅仅是不同于多媒体课件的文化原典,同时提供给老师和学生们一套极其有效的学习工具。表面看起来它现在所提供的只是原典原文,既没有注释也没有研究解说。但是,由于文学史史料库采用的是高度数字化的系统,是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它所蕴含的开发潜能却远比多媒体课件要大得多。仅以我们现在开发的产品功能来看,由于我们在史料库配备了字典功能,现在的史料库提供给大家的就不只是原典原文,而是经过了系统的初级注释工作之后的原典。而且,这种注释要比所有的注本都要详细全面,因为就是再好的注本也不可能做到每个字必注,而我们研制的文学史史料库,却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同时这个史料库还有强大的扩展功能,我们可以在这个史料库的基础上,随时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如增加各种人物、事件介绍、地理、历史和各种文物图片等,把各类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用立体化的方式全息性的展现出来。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这就为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更适合学生的研究性自学,适合老师的研究性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探索了高校各单位之间进行教学改革合作的新形式。

  目前我们所进行的高校教学改革,大多都是各学校自己独立完成的,合作项目很少。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指导下,这样做无疑是最为可行的方法。目前各高校大力开展的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每个学校都在努力地把每一门课由原来的纸本讲义变成多媒体课件,都在进行重复性的劳动。但是大家这样忙来忙去,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古代文学课原典缺失的问题;也不能解决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变革问题。我以为,现代化高科技的发达不仅给我们带来教学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革命。高科技意味着把现代化的大生产带进高校教学改革中来,同时也要废除小生产的观念。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改革也需要大生产,需要大家联合起来做一些单个学校做不成的大事业,做一些具有百年大计的基础工程的事业。《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的研制,就是这样的事业。它的研制成功,会造福于所有高校的古代文学课教学,为各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搭建了一个共同的高科技的平台。要做共同的事业就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进行横向联合。我们这种横向联合的操作方式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它可以有效地组织力量,筹集资金,加快研制速度,提高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事实证明,我们的这种联合是成功的。


国学网总编室 010.68900123转808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
Beijing-GuoXue(Chinese-Studies)Contemporary-Cultural-Communication Company 
http://www.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