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专题——祈望和平——长城是和平的象征——浅谈长城文化

长城是和平的象征
——浅谈长城文化

吉 人

  中国的长城,特别是万里长城,它的文化内涵很丰富,涉及的方面也很广阔。但就其本质来论,其文化的核心是和平文化。

  说长城文化的核心是和平,乍看乍听,好像是很矛盾的。长城是永久性的军事设施, 是为了打仗才修建的,怎么能说它的本质是和平呢?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但为了保和平保安宁而准备打仗的军事设施,就具有了和平的性质,长城就是这样的军事设施。它是由于受到非和平手段——军事进攻、武力抢掠的威胁而修建的。

  我国从春秋战国各诸候国修长城始,其后有秦、汉、北朝各国、隋、辽、金、元直至明代,都修了长城,其中秦、汉、金、明都把长城修到了万里以上或者将近万里。这些诸候国和许多朝代为什么要修长城?

  先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

  《史记·苏秦传》:“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足以为塞”。《竹书纪年》:梁惠王二十年,齐闵王筑防,以为长城”。《泰山纪》:“泰山西有长城、缘河经泰山,余一千里,到琅琊山入海。”齐筑长城是为了防楚燕等国的军事进攻。

  《续汉志》:河南郡卷有长城,经武阳到密,此韩之长城也。韩修长城是为了防御称霸之国的军事进攻。

  《史记·秦本纪》: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史记·秦本纪》:魏襄王曰:“西有长城之界”。《竹书纪年》:惠成王十二年,因贾帅师筑长城与西边,此魏之长城也。《史记·魏世家》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此魏之长城也。魏筑长城是为了防秦、防胡的进袭。

  《史记·匈奴传》:秦宣太后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传》: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到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此赵长城也。赵筑北面长城防胡是很明确的。

  《史记·匈奴传》: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此燕之长城也。

  《郡国志》:叶县有长城,曰方城,此楚之长城也。《水经注》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沁阳南北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楚筑长城防齐之进攻。

  《史记·赵世家》:成候六年,中山筑长城,又言粛候十七年,筑长城,则赵与中山亦有长成。中山筑长城是为了防燕、赵的进攻。

  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经过考察后说:“井田始废,而车变为骑,于是寇抄易而防守难,不得已而有长城之筑”。战国时期长城是为了解决“防守难”的问题而建筑的。防什么?防强国的进攻,防胡人的袭扰。守什么?守自己统治区的安定,守自已统治区人民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为此,有的诸侯国还在南北两边修了长城,既防称雄之国,又防游牧骑兵之袭。由此可见,修筑长城的原因,是由于在邻国、邻族存在着非和平的因素——军事进攻的威胁,而它的目的却是“保境安民”。

  秦以后修筑的万里长城,千里长城,数百里长城,其战略目的更加明确。主要是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攻扰掠夺。

  古代有两个人讲修长城的战略思想讲的比较清楚。一位是西汉晁锴,被号称皇帝的智囊,对于西汉修筑长城的战略思想——“保境安民”,讲的比较明确。他认为北方游牧民族“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徙。”“往来转徙,时至时去。”“如寇郡内掠夺,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运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他极力主张,遗将吏,发卒以治塞。

  第二位是北魏的中书监高闾。他提出修长城有五利:“罢游防之苦,一也;北部放牧无抄掠之患,二也;登城观敌,以逸待劳,三也;息无时之备,四也;岁常游运,永德不匮,五也”。他上表献策,依秦汉榜样,于六镇之北筑长城。隋炀帝写的诗也讲出了自己为什么坚决修筑长城的原因。“箫箫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他说修长城并不是他的智慧发明创造的,而是先圣早就修筑而运用了。称赞修长城是“万世策”,能够平安亿万人民。

  事实证明长城“保境安民”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大大减少了游牧势力对农耕民区的袭扰掠夺。尽管游牧骑兵的突击力很强,但有了长城这一防御障碍,使游牧势力比在平地进攻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这大大增加了游牧势力发动进攻的顾虑。

  ——大大发展了长城沿线农牧生产,也繁荣了长城关塞的经济。一是在戌守长城的同时,屯田政策,开垦长城沿线的荒地。二是在长城沿线的关塞,设立互市,进行茶马皮粮等物资互补互利。

  ——增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从长城建筑目的到它所起的效果看,长城促进了游牧民族和农耕地区的和平生产、生活的发展,体现了和平文化的实质。

  要深刻认识长城文化的核心是和平,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

  长城是不是种族歧视文化?

  有人认为,长城是大汉族主义文化的体现。汉族统治者通过修建长城把很多少数民族,都驱赶到偏僻荒漠地区了,而自己占据了好的地方,长城是大汉族主义的表现。这种认识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中华民族农牧分布的格局早在5000年前就已出现,据考古判定。从8500年起,我国北方广大地域进入大暖期,到6000年时,大暖期发展到鼎盛阶段,那时自然条件特别宜于原始农业的发展。比中原地区创造的原始文明毫不逊色。至5000年,气温开始回降,不适宜农业的环境因素已经产生,农业经济开始向牧业经济转变分离。农牧业的分离,农牧民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自然因素。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在5000年以前就已形成了。

  ——由于造成农牧分离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因素,东夷、南蛮、北狭、西戌的格局,在殷商时其就已形成。“商朝在灭亡夏朝以后,又取得了对以岳石文化为代表的东夷集团的作战胜利,于是商王朝展开了对北面方国的挞伐。甲骨文中大量出现商王对土方、羌方等征战的记录。”(韩嘉谷《论前长城文化带及其形成》),商朝和周边方国的活动,都证明了当时的民族格局已经形成。

  ——长城并非都是汉族人修建的,实际上少数民放参与修的比汉族要多。秦始皇自认为是戎族,从西疆,入主中原。是他修了首道万里长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齐、北周、辽、金、元都修了长城。汉族统治者修长城者只有汉、隋、明三个朝代。

  以上证明把修长长城说成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是不对的。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大汉族主义,但不表现在长城的建筑上。

  长城是不是暴政文化?

  有的人在批评秦始皇的时候,把他修筑万里长城和阿房宫,秦始皇陵等皇家豪华宫殿、巨陵大墓共同作为暴政的证据。

  从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修筑万里长城和修豪华宫殿与巨陵大墓,其性质还是应该加以区别的。

  修万里长城是为了“保境安民”,其效果惠及统治区的整个人民,当然也有利于皇权统治的巩固,这倒不是封建统治者多么爱民,他安民的目的,还是为了他的统治权位的久安。这是历史客观的统一,不是统治者的自觉的统一。而修豪华宫殿、巨陵大墓则是皇家独享的。所以二者从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从历史的发展要求来看,修筑长城既然是“保境安民”,那“民”就有义务参与修筑长城。这种客观需求从有国家后,一直到国家消亡以前,都是一种客观必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封建统治者,在役使人民修筑长城中,常常是不惜民力的。那种超强度的苦役,更造成了许多人家家破人亡,这就使孟姜哭长城的故事,流传千年而家喻户晓。批评封建统治者超强度役使人民,这是对的,但不能否定每个人对保境安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赞美长城的诗文和哭诉长城苦役的歌曲,应同在人间流传。

  长城是不是自我封闭的体现?

  有的人说长城“闭关锁国”是自我封闭的象征。这也是一种误解。长城与封闭无必然联系,修长城可以很开放,不修长城也可以很封闭,关键是统治者实行的政策。如果政策是封闭的,那当然可以用长城阻挡开放,如果政策是开放的,长城可以成为有序开放的桥梁和纽带。举例说明:

  例一,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城修的最长,从太行山修到阴山山脉。但赵国是最开放的,赵武灵王一方面大修长城拒胡,另一方面又大力提倡“胡服骑射”,吸纳强国之道,使赵国国力明显增强。

  例二,春秋战国时期,同时修长城的诸候国,就有8个,可各诸候国的思想最活跃,学术思想交流广泛而深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了诸子百家众多人才,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

  例三,汉代修的西域长城,实际上是“丝绸之路”的卫士和哨兵。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例四,明代在长城一线的关堡建立互市,后发民为繁荣的城市。

  例五,清代开始不仅没有修长城,而且还批评修长城。康熙皇帝讥讽秦始皇,“当时用尽民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但清朝的后期保守封闭,达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历史事实证明,长城不是自我封闭的象征。倒可以用它实施有序开放的桥梁,长城的关堡成了农牧物资的集散市场。

  长城是不是争战的国界?

  自建筑长城以来,有些外国人常常把长城说成是中国的国界。有的人是别有用心,想割裂统一的中国。但由于长期以来,把长城说成是边墙,或者在长城沿线屯垦戌边,便误认为长城是边境线。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长城是我们国家内部战争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兄弟阅墙而建起来的。以明朝为例,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统治,这是中国国内朝代的更迭。被推翻的残元势力,依然保持残元政权,盘据北方草原。明朝为防残元势力卷土重来,东山再起,沿着自己统治势力能完全控制的地方的边缘,修起了一道万里长城。很显然这道长城是修在整个中国领土之内的。它不是国家与国家的界限,而是国内两种势力控制范围的界限。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连开讲得好:“在这些修筑长城的王朝心目中,长城以内是郡县地区,是“内地”;而长城以外是藩封地区,是“边裔”。两者管辖的制度不同,却同在疆理之中。所以万里长城是出于防御的目的,却不是国界。长城线的游动,不是国界的变迁,而是郡县地区与羁縻藩封牧区界限的游移变迁。”明代大臣张居正在讲到修长城的目的时就讲到“外示羁縻,内修守线”的意思。

  长城不是国界这是很明白的事实。但长城及其一系列配套防御设施,却具有国防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在广阔地域确定作战对象,如何设防的战略思想;如何解决人与险,平时与战时,屯田与戌守,长期坚守与长期生活,信息传递与中枢指挥,道路交通与人员物资补给等长城积极防御作战的历史课题。这些对后来及现代化战争甚至核战争都是很有意义的。

  以上需要澄清的问题都属长城文化的内涵,都足以证明长城的文化核心是和平。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说:“长城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本性”。长城专家罗哲文说:“长城是安定与和平的保障”。

  现代西方思想家韦伯说:长城是和平的象征,中国人以守住自己的家园为满足,不想贪得无厌的征服全世界。欧洲学者利玛窦也说:“中国人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与欧洲很不相同。”这些都是很符合历史事实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