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关山 祈望和平
杨 奕
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东南的山脚下,有一座寺院。在我的眼里它很“酷”!
一座乡间小庙,小得可以把它装在你的心里。想遂愿,就当施主,庙中尊神就属于你。
一座恢宏巨刹,大得让人心灵振颤。渺小的自我,匍匐的精神由不得人不向他的主宰顶礼膜拜。
而我说的这座寺院,既不算太小,更算不得太大。是什么引起我对它的注意?
当然不是风水师关于寺院位于太行山龙脉之尾,与燕山凤首相啣的勘舆之说。而是它左邻关沟南口,右伴白羊城,背倚天险居庸关,在一个如此严峻的兵戎环境中,寺名却叫“和平”。古寺的形制虽称不上所谓的“帅呆”,建寺的立意却实在让我感到什么叫“酷毙”!
这座寺院创建于初唐,由尉迟敬德督建,唐太宗李世民赐名“和平寺”。“门神”领衔建寺,明君开宗明义。吉哉!善哉!
我们现在看到的和平寺背倚青山,面朝平川。寺院有山门、天王殿、正殿和一字并列排开的观音殿、地藏殿,还有两厢配殿:伽蓝殿、祖师殿。主佛、大菩萨们尽是多尊挤在一起,共享一堂三间。小神却各得其所:韦驮、龙王等别任专司各住一开间小殿。所有建筑紧凑小巧,别有洞天。
每层院落间斑驳的花岗岩台阶显露古刹的沧桑。正殿前两株千年银杏和粗大倾斜的白皮松告诉人,寺院的年龄并非俚人的信口臆编。
综观寺院不是标准“伽蓝七堂”的营建形制。它原有院落三重,横宽大于进深。寺院旧时的规模比现在看到的要大许多。最后一进原有一座近乎宏丽的藏经楼。如果能屹立至今,它也许会取代天王殿前长长的花岗岩石阶,而成为寺院的形象标志,矗立于山麓的高端。
另外,寺院东端以前还有两个僧院。西边是更为开阔的院落三重。中层曾经是经院,后层是不复存在的塔院。和平寺住持德禅法师给我们展示当年和平寺的全图——形象地告诉我们,初建者颇具规模的和平宏愿。
这里为什么赐名“和平寺”?
因为和平不是这块地方的土特产!
但看战国、北齐、明朝在此不远的山巅、山麓修筑的一道道长城,就知道自古这是兵家必争的冲要天险。
直到十九世纪以来,八国联军的枪声、直奉军阀的混战、抗日战争的滚滚烽烟、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把数千年的历史与征战一一串联。
即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寺院前方的旷野还是坦克驰骋,高炮林立的军事防区和作战阵地。解放军为防御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与此演兵布阵,枕戈待旦。
据寺僧说:“先有和平寺,后有潭柘寺”。最初的寺院建于数里外的白羊口,时间可追溯到三国、西晋。古寺毁于兵火之后,寺僧放飞两只白鸽。鸽子落处即为新寺的选址。这就是如今龙凤山麓的“和平寺”。
尽管西方文化中以鸽子象征和平,与佛教教义中以鸽子讲述普济苍生的故事在涵义上各有异同,但在当今,《圣经》故事中鸽子所象征的和平意义,已被东西方文化、僧俗人等普遍认同。
更让我在意的是:此处的方外之人弘扬的不仅是西天的极乐,还在祈祷人间现世的和平。
在这三面重关的古战场中,“和平”就是这样被叫响。这是僧侣的祈愿,又何尝不是众生的憧憬?“和平”,在这里竟是一个持续千载的齐声呼唤!
千百年来,这里并不太平。北方的游骑,幽燕的镇将,使这里鼓角相闻,刀枪互见。
高欢、罗艺、高开道、史思明、石敬塘、李克用等枭雄你来我往。杜洛周、李自成义军在这里走州过府,夺关斩将。更有突厥、东胡、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后金把这岭上岭下,沟壑平川当作角逐的战场。
钟罄声声并没有挡住血雨腥风,诵经阵阵无力阻止野心、凶残和贪欲。善良面对邪恶的挑战不能没有智慧与力量。一个和平的祈愿只是一个良好的初衷,它离不开鲜血与生命的捍卫,天使的盾牌抗御魔鬼,与邪恶对决的只能是正义。
我们向和平女神借一副翅膀,随放飞的鸽子盘旋而上,伴着回荡的祈祷钟声举目远望……
——越过龙凤山,便看见金柜山上的居庸关关城上的雉堞,再高飞就看见八达岭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经专家的指认,还能辨识高洋率建的北齐边墙断断续续,还有燕昭王始建的长垣墩台星星点点。
鸟瞰大地,崇山峻岭上奔腾的是万里长城,高山之巅屹立的是一座座烽火台,山谷隘口横亘的是一道又一道万夫莫开的巍巍雄关,还有一座座屯兵驻马的堡垒、营盘。
——长城被代代增筑,千年相传。借重它挡住北方的沙尘,遏阻游骑的来犯。倚墙的守望者顽强地捍卫着一方的安全。重重关山上的千年守望,浴血奋战,终于使游荡的和平找到了它的落脚点。
——是人的良知激发炎黄子孙挥洒汗水,运用智慧,坚定意志,顽强抗争,因地设险,众志成城。致使天国的宏愿不再是海市蜃楼,寺院的钟声不再无奈哀鸣,至善僧侣和无辜苍生不再仰天长叹。
和平不会无缘地降临,人们用虔诚构建的伽蓝和用毅力筑就的城垣,也许只有一种物质形式,但正是这种百折不挠,威武不屈的能愿诉诸,铸就中华民族万劫不灭的精神和千年不倒的关山。也许这种方外的祈愿使和平的政治理念有了神性般的不灭灵魂。正是精神的力量使炎黄子孙顽强地抗御践踏与摧残,以被捍卫而得以保存、强化、丰富、发展的文明,对“边鄙”、“域外”进行不断地归化与融合,终使长城内外共享一片蓝天。
古刹、长城的启示,赋予我们更完善的认知与更充分的自信:有祈望和平的钟声不绝,有长城守望的永远,就会有和平鸽的振翅翩翩。
——从这里放飞的鸽子飞出寺院,盘旋往复,翱翔蓝天……
相信最终它还会飞越关山……
2008年2月15日
(作者为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一级美术创作员)
附:敕赐和平寺简介
敕赐和平寺位于长城八达岭南麓昌平卫星城西北15公里的花塔村,相传寺为唐朝尉迟恭所建,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敕建和平寺”而得名,有“先有和平寺后有潭柘寺”之说。相传三国末、东晋初时,龙凤山下就建有寺庙,但屡遭战乱破坏,后经唐宋元明清各代修建,曾有神堂、僧舍99间半,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分东庙、西庙和中院。寺院的整体建筑布局巧妙利用了自然环境,正处在龙凤山的龙尾山坳之下。60年前北京九城无人不知花塔村和平寺,寺院庙会更是远近闻名。“文革”期间和平寺殿堂被毁,石碑、古钟被砸,佛像等珍贵文物流失。寺院山门内的一棵有一千三百多年树龄的古槐,正殿前的两株一雄一雌高大茂盛的银杏树,以及正殿台阶下驿堂中间的一株三十多米高的白皮松,均是极为珍贵的古树。目前的和平寺主要殿堂有天王殿、正殿、弥勒佛殿、观音殿等,还有藏经殿、龙王殿、地藏殿等配殿,属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寺交通便利,有铁路、高速公路连接南口重镇,公路直通花塔村。和平寺附近有白羊城、庆王坟、天寿园等景点。
附:杨奕长城速定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