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尔登

常常发现,自己今日感慨的事情,古人早已经感慨过了;自己思考的事情,古人也早已经思考过了。

  当然!我三岁时想出个道理:尿床是不方便的事情。后来发现,别人早想到了。五岁 从树上掉下来,大叫了一声“啊”,后来发现,别人也早这般叫过了。——若是只思考A最浅近的一些问题B最玄想的一些问题,确实,古今差不到哪儿去,但在中间的广大地带,现代头脑想的问题,与古代差别可就大了。后代想的问题,与现代差别也将很大。

  另外有一个小问题是与楼上铁兄有关的:您说“吴先生的‘先秦诸子百家,连个三段论都未发现'之论断令我等大为诧异”。——我也有点诧异:难道不是吗?(这是逻辑史界的公论。当然,我不排除还有人仍像百年前梁任公那样认为墨子有三段论,但似乎极少)。

  其实这件事确实难说。 南方周末 新京报 的文章看到了,和去年关于 读经的争论 差不多,有点像近视眼争扁,插不进话去。

  “国学”或别的什么,或许不是保存不保存的问题,而是如何保存的问题。将来人没准儿会说,(某年代的人)要昌大国学,而国学遂亡。人大要办国学院,好得很呀,至于“重建”“振兴”“国脉”“民族”等宏论,兄弟只当听不见,没必要闻鸡起舞。我宁愿了解课程设置,请谁来教,学生将来如何打发等等。在网上扫听一下,有些事不得其详,有些听说一点,比如学生的出路之一是跨国公司云。还有就是请冯其庸来当开山院长(OhMyGod)。还有就是读到了纪校长和林博士的文章,里边有关于何为国学,何为儒学的精彩议论。

  “国学”是个很“意识形态”的称呼。北大和北师大文史系的人或更愿意叫“旧学”(至少过去)。旧学讲究传承,20世纪的旧学研究,继承的是清人的衣钵。清代学术分为两脉,一是汉学,一是宋学,后者差不多就是儒学,前者以经学为主干,还包括儒士做的其它方面的学问。——所以,说国学之八九成是儒学,是没问题的。

  纪校长定义国学时说了两条,A 广义是“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B“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这只能说是“新国学”了。因为虽然当年“国学”之立名,确是要颉颃西学,但它的研究手法却是传统的。纪先生说的,更像“国学学”,不太像是“国学”。B的狭义,接近于宋学,实际上,在清代学术里,它的地位下降,很不核心。

  我坐在这里妄猜:这样的国学院所从事的,一是“国学学”,用现代的口径去翻新旧学,这也是目前此界的主流,没有家数,不西不中,混写几篇论文了事。二是意识形态方面,宣扬宋学,很可能还是里面最不好的部分。

  我的态度是:旧学值得继承,但只是在学术的意义上。至于“传统精神”,人们天天都在继承,比如说,一听说杨振宁娶了年轻妻子,马上鸣鼓而攻心,就是很好的继承,用不着什么国学院来发扬光大。

来源: 新京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