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新闻|新书推荐||人部|国学图库|服务社区|国学产品|国学论坛

 

 
长城宣传
“走长城——长城文化纪行”采访活动引起反响
 

本报“走长城——长城文化纪行”采访活动引起反响
■河北日报2004-09-05

 

  

  本报讯 (实习生吴温记者高志顺)为纪念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20周年,发现、发掘和解读长城及其沿线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由本报策划的大型采访活动“走长城———河北长城文化纪行”,历时3个月1000余公里的行走、观察、记录、思考,于9月2日顺利结束。
   本次活动从5月20日开始,由本报文艺副刊部的6位年轻记者分3批进行。他们怀着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无比崇敬和热爱,顶着酷暑,以顽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进行采访和写作。他们从秦皇岛老龙头出发,到最西端张家口的马市口,经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4市,通过实地采访、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采用文化散记和文化随笔的形式,以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记述了河北境内长城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民族、民俗风情,并提出了目前长城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次活动,共发表文章40余篇、考古新发现新闻2篇及“长城文化纪行”掠影3篇。有关后续报道还将进行。
   这次大型采访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读者的热心关注是我们将采访活动进行到底的最大精神动力。自5月20日起我们的热线电话就响个不停,提供线索的、发表感想的、咨询评奖方式的达百余人次。不少读者还通过信件、email、短信甚至直接找到本报编辑部,倾诉他们对此次活动的关注,并对活动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本报老编辑宋清江同志专门撰文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进入信息时代后,交通和乘载工具日益现代化,“走风日衰”、“走动渐弱”,时兴电话采访、荧屏抓采和材料堆里“捞鱼”,潜在舒适的宾馆和写字楼里“造车”完成报道和写作的时髦之风盛行下,不避艰难,劳其筋骨,深入实地,在“走”中报道,确实是应该称道的。而且文章有文采,有味道。走长城,确实走出了精彩。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支持。他们给记者安排食宿,许多人毫不吝惜地献出了自己珍藏的资料,许多老乡自愿担当向导,许多人留下电话,一句“有什么事尽管找我”令记者们感动不已。
   省文物局专门发来贺信,祝贺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贺信说,这一大型采访宣传活动,引起了长城沿线各级政府对长城保护的重视,使人们对长城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长城保护,有力地推动了长城保护工作。
   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在电话中表达了对本报策划此次活动的感谢。他说:“长城横亘半个中国,要想做到真正的保护非常难。这就需要提高人们对长城的了解和保护意识。你们这次大型采访活动,对宣传长城、保护长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感谢你们的辛苦和贡献,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这样精彩的报道。”
   长城是一部大书,记者行走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感悟的过程,此次活动不仅是对这些年轻记者意志和品质的锻炼,也是对他们文笔和思想的磨砺。他们感触颇多:爬长城,走农家,访专家,不仅了解了长城的保护现状,也了解了长城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的现状,是一次难得的践行‘三贴近'的机会。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报已发表的“走长城”系列文章以及相关图片不久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
http://www.guoxue.com
国学网总编室 010-68900123转808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发现侵权 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