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

赵敏俐

  我们首都师范大学第二次举办这个会议,会议代表面比较广泛,有高等学校、社会科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有出版社、图书馆、科研单位、还有专门从事古籍电子文献开发的文化公司。有从事这一行业的开拓者,也有这两年新加入这一队伍的新兵。有大陆的学者,还有来自台湾的学者。从大的方面来讲,正如有的代表所讲,可以分为两支大的队伍,一支是以研发(创造)为主的队伍,一支是以使用(受益)为主的队伍。从专业背景来讲,有文理各个学科。和第一届相比,队伍在扩大,代表性更强,显示了这一事业的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三天的会议,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入,研讨的气氛热烈,信息量极大。就我自己而言,可谓受益良多。不敢妄言总结,略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我认为这次古籍数字化会议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古籍电子化研究的发展过程的总结与前景展望。

  尹小林《古籍数字化的突破与展望》的报告,表达了他对古籍数字化最新的想法,及其对未来的展望。耿元骊《三十年来中国古籍数字化研究综述1979-2009》和吴夏平《古籍数字化与现代化学术进程》,这两篇文章不仅总结了古籍数字化三十年来的发展现状,而且提出了其中的问题。正如罗凤珠教授所说,古籍数字化的目的决不仅仅是把古籍变成数字的,我们应该考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古籍数字化最新科研成果和产品的介绍。

  古籍数字化突飞猛进,我们有幸请到了几位专家,如张轴材先生,他的书同文公司在典籍数字化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三部大文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的研发,并提到了一系列问题:源与流:珍本保真的重要性;利用数字化珍本,进行求本溯源的研究。张轴材先生是我们的前辈,他在古籍数字化发面的贡献非常之大。

  李铎教授介绍了他的《基于本体的数字化建设——古代史籍分析平台》,这个平台很强大。李铎教授不仅是古籍数字化的专家,也是文献学的研究学者,他能够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是他和别的古籍数字化研发所不同的,所以这个平台的设计有很强的学术性,他将之分为阅读系统和分析系统,其中本体分析的概念虽然是计算机术语,实际是把专业结合进去,因为作为一个概念,其中每个本体都是一个学科专业术语,而他所探讨的是它在古籍数字化中如何实现,如何操作的问题。

  王宏源先生的瀚堂典藏,其设计理念、先进技术以及现场操作演示,都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兴趣,成为会场的亮点。

  3.专业古籍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

  把数字化用于真正的科研与建设,有一支很大的队伍,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东西。如周文业的《中国历史地理数字化及应用》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化结合起来,用于《全唐诗》、《三国演义》等典籍的分析,真正体现了把数字化拿来应用的理念。

  罗凤珠女士的《以文字及视觉引导情境感知之信息及知识表达设计》,使我看了非常有感触。计算机本身不能提供给我们有感情的情境和感知,我们如何利用计算机来为我们服务?她的设计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贾文龙先生的《宋辽夏金元史数据库建设构想》、李雪山、刘永革的《甲骨文数字化平台建设》和李根蟠的《中华大典农业典》等,都是把古籍数字化技术用于自己专业的研发,也是这两年取得的重要成果,非常振奋人心。

  4.古籍数字化技术问题的解决与处理。

  我们没有专门的计算机专家,这次会议中提出的都是古籍数字化处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付艳的《基于内容的古籍检索技术研究》、孙健《电子定本工程中的避讳字研究》、詹君《网络嵌入字军与古籍生僻字在主流浏览器中的显示》、薛天纬《数字化古籍由录入改扫描势在必行》、龚忠友《在古籍数字化网络上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在理论层面是不能解决的。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往往难以解决,因此成为大问题。这些具体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5.古籍数字化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上面的研制开发还有所不同,应用是在现实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如许盘清《我们怎样制作史记地图集》、郑永晓《传统目录学与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开发建设》、王东海《古籍资料库与历时、历史辞典编纂的结合》、陈大为《简述史学研究的新手段》、曹立波《古籍数字化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李畅然所介绍的他们在儒藏编纂过程中对古籍数字化的应用。古籍数字化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应用是大多数人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的参会代表虽然来自于各个领域,但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代表还是占了多数,这些学者期望用古籍数字化为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服务,实际上,古籍数字化用于教学前景无限。

  6.古籍数字化的理论探讨与学科建设。

  这是我们这次会议的热门话题,这里面包括理论探讨,古籍数字化应该有什么样的理念,我们应该怎样做,标准是什么。如李伟国提出了《古籍资源的金字塔知识结构数据组织》和杨琳的《理想电子古籍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大家探讨了古籍数字化作为一个学科应该如何建设,我们还有幸看到了几篇此方面的文章,如张存良的《论电子文献学学科建设》、葛怀东《古籍数字化学科的建设》,虽然电子文献学和古籍数字化两种提法不同,但我觉得他们成为一种学科是大势所趋,但学科建立起来还有很大的困难,我们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这几篇文章非常有理论建设意识。

  此外,还有周文德和其他代表的发言也提到了此类问题,而且我们很可喜的看到了这样的苗头。如郑永晓先生介绍的社科院采取的先招研究生的迂回策略,我们首都师范大学现在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我们有数字文献学这一北京市重点支持的交叉学科课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进展并不理想,原因是学科建设既有学科本身的难度,也有体制方面的问题,但是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数字文献学将成为一个合法的学科。

  7.电子定本工程、“善本”问题的讨论。

  李先耕《谈电子版古籍善本》和薛天纬《数字化古籍由录入改扫描势在必行》都提到了这一问题。我们之所以讨论这一问题,是因为很多专家对我们的电子古籍提出了质疑,我们的电子古籍是否具有文献价值。我们要改变这种处境,就要有被动的变革,也要有主动的变革。我们要思考电子文献在取代纸质文献的过程中如何获取信誉度。这个问题在上次会议上还处在激烈的争论中,这次已经由讨论变成了实践,我们已经有了可喜的收获,而且尹小林先生为我们做了电子定本的演示,很振奋人心。

  8.古籍数字化的开发战略。

  具体文章有李玉安的《对现阶段古籍数字化中的思考》、王立清的《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国家控制与管理政策研讨》、李桂荣的《浅议古籍数字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这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就是希望全面合作,有序发展、期望渴望得到政府的支持。

  像李桃的《数字化古籍的共享服务》和周文德的文献共享都提出了合作的愿望。今天上午张轴材先生引用了一段话,前两句是这么说的:“在科学相互交叉的自由地带,需要有一批自由的科学家的协同工作。他们既是自己领域里的专家,又有对相同领域熟练的知识。”古籍数字化的开发战略不仅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也是国家应该考虑的问题。

  9.其它建议。

  (1)希望下次会议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我们的会议几乎没有政府官员到场,这样我们的心声很难传达到政府上层。

  (2)建议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如数字文献学学术研究会。

  (3)建议古籍字库有一个国家标准。

  此外,黄灵庚、刘尚慈、左汉林、郭万清等学者都提出了相关的问题。

  上述总结与分类是我自己的想法,不全面也不一定合理,因为有些方面是相互交叉的,如张轴材先生的发言就非常令我感动,他引用了钱学森的话:“现在科学技术的特点就是国家的规模”,他认为典籍文献或古籍数字化是国家的使命,此外,他还提出了“高处着眼,低处迈步,不以题小而不为也”。这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发。

  此次会议中,我体会到了与会者对古籍电子化的热情、无私的献身精神,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在这次会议中我结识了很多朋友并增强了感情。

  古籍数字化是一个大题目,要研讨的问题特别多,它真正体现了学科的广泛交叉,我们这次会议相对于古籍电子化这一文化进程来讲,只是其中的一个浪花,参与者只其中的极少数人,其内容涉及的范围远远不够。我们期望在古籍数字化的建设当中,这次会议能够有所推进。如果我们把古籍数字化当成是一项国家工程,自然需要有政府的推动,我们这次会议远远承载不起它所赋予的内容,它只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行为,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民间自发的会议,用我们的热情来感染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影响他们,使国家对这一文化建设事业投入更多的人财物。

  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三天来不辞辛苦与会研讨、感谢会务组所有同志辛苦劳动。祝大家身体健康、一路顺风!期待下次会议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