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与文化共享
——一个使用者的梦想

刘明华

  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数字出版工程共有八项,“中国古籍数字化工程”是其中一项。①这应该是一个福音。国家要抓,可见此事不是小事。国家在抓,可见此事必能有成。从已经完成的个别重大项目如“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可以证明。但我要说的是,这项工程,其最终目的应是一个“共享工程”。

  这里的“共享工程”,受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启发。这是国家在文化广电领域,服务基层群众的一项重大工程。其基本内容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和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具体实施为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配套,分别在省会、地市、区县、乡镇建立服务网点,方便群众使用。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该工程依托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已建成各级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8188个(截止2007年3月31日统计数据),包括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1822个市县支中心,2191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3032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以及1109个学校、企业、部队等服务点。在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各地还根据实际情况,与其他相关部门的类似“工程”进行资源整合共建,节省了资金,增加了功能,扩大了影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如通过共建共享方式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分别超过20万个和19万个,由此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基本实现“数字文化村村有”的战略目标。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是服务最基层的群众。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所进行的一项“德政工程”。这项工程中有两大内容需要经费,一是建立各级网点的设备配置,第二项是工程中需要添加大量优质文化信息,需要数字化处理。

  古籍数字化的服务对象是谁,国家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吗?

  关于古籍数字化的目的,应有两大内容――普及与研究。从服务对象上看,正好表现为两大读者群。

  面向普及性的服务,目的是让有一定文化程度且对古籍有兴趣的读者能够通过数字化工程方便地看到优质的古籍资料,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这一群体应是文化传承中的基本队伍。对他们的服务应该最具公益性。

  面向研究性的服务,目的是为从事研究工作的群体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古籍资料,为其研究提供数字化文献支撑。这一群体应是文化传承中的骨干队伍。面向他们的服务同样是公益性的,但因为工作性质和单位的特殊性,面向这个群体的服务往往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可以根据产品成本实行酌情收费。

  但无论是为了这两个目标的实现还是为这两大群体作好服务,都涉及到这一工作的基本性质问题。个人认为,无论是从图书的功能、图书馆的功能,还是文化服务的功能看,古籍数字化的终极目标还是公益性的。

  关于古籍数字化的公益性问题,有识之士不乏先见。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

  力先生在《中文古籍数字化方法之检讨》一文中已经指出:“中国古籍的数字化是一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工作,具有强烈的公益性色彩,需要各方面加强协调,有一个整体的规划。”②陈力先生对公益性问题尚未展开讨论,且更多注意的是这项公益性工程中的“整体规划”问题,如“数字化对象的内容确定和合作分工,同时包括相关标准,规范的统一”等等。我所看重的“公益”,是“整体规划”后顺利完成的古籍数字化的产品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问题。

  古籍数字化的公益性问题,说到到底还是一个文化保护、文化普及、文化提升和文化服务的问题。简言之,一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二是为深入研究的人提供服务。从公益性的角度考虑,国家应该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既然是一项公益性的有极大意义的事业,且已经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政府就应当投入或加大投入。既然是政府投入,其成果就应该面向人民群众,政府以满足公众应享有的文化权益为前提为其提供最基本的服务。相关研究者或部门、团队,将相关古籍进行数字化开发之后,应该向国民开放,即交给开放的或局域的网络图书馆让群众使用。不管国家投入多少经费,都不宜以谁开发,谁受益的思路来进行。不能像某些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那样,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甚至无限期收费,以至变成一个利益集团的摇钱树。

  这个愿望的可行性在何处呢?如何得以实现呢?

  我认为可行性是有的。

  1.建立公益性的“中国古籍基本读物网”

  该网站由政府投入,并不会花太多的钱。一个文史哲本科生所应该看到的古籍读物,或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的,或一个外国人想了解到的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也是精华的读本,在这个网站上都可以浏览、查阅,并可以检索。一千种书,足矣。

  该网站的管理亦可是公益性的。相信点击率不低,也可通过广告的形式补贴,维持网站运营。

  2.建立注册式的研究性局域网

  对于研究性的古籍数字化资料,可以通过局域网的形式来实现资源共享。一

  些成功的软件已经走在前列,产生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这个设想中的工程的基本要求应该有以下内容:

  3.版本的权威性。将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古籍,应该由一权威的机构和

  一部份专家确定其版本的权威性。也包括今人的可靠的校注本。无论是普及性的还是研究性的文本,都应该做到是目前国内或海内外最好的版本。这个过程可以是动态的。即是说,当有了更好的版本时,数字化处理的文本可以调整或增删。纳入数字化处理的版本的确立,即属前云所谓“整体的规划”之范畴。进入该工程的版本,无论是影印本还是校点本,其质量均可作为学术论文的引用书目。――这是这一工程的质量评价的主要标准。

  4.共享内容的层次性

  一是书目的共享,国内或天下的古籍书目究竟有多少?这个工程应该尽

  可能完整的反映。

  二是文献的共享。如前述,可以是大众的公开性的网站开放,也可以是“小众“的或局域的开放。而局域的开放实是整体的有序的开放,如高校联盟或研究单位的联盟网站。如果实现每一单位间的资源(有限)共享,其网络的受众最终仍是大众。(详下文)

  三是研究成果的共享。

  四是检索软件的共享。

  共享有无可能——这是问题的关键。

  前面设想的两种方案,第一种是较为容易解决的。甚至只要古委会下这个决心,很快就可以实现。如果国家有关部门关注,更容易解决。以“中文研究网”(www.zwyjw.net或www.zwyjw.com)为例,就可以证明。西南大学文学院能够在一个学科建立一个囊括二十世纪以来的本学科的论著数据库,并且向公众开放。以一个大国政府之力,如何不能建立一个弘扬民族文化、方便全民读书的公益性的文献门户网站呢。

  第二种方案有难度,实质在于已经投入并形成产品的数字化古籍成果在应用中遇到的不能回避的费用问题。研究、开发、管理、升级……需要费用,均属情理之中。何况,还有大量的产品并不是政府投入,而是民间资本和个人热爱促成的。如何使这些产品发挥作用并获得相应回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这是可以解决的。其思路有:

  1.专项补贴式。事实是,一些重要的产品是个人无力购买的,其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在集体购买的基础上。由此,也就产生了解决的路径。一个建议:凡国家投资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其成果在推广时,可由国家进行专项补贴。以《中国基本古籍光盘库》为例,该产品在初期预售价为人民币50万左右,但最终成果出版时,已涨甚多。一些高校图书馆因经费紧张,或受众有限,难以购置。③但如果配套投入的话,就会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假如国家能够确定拿出一部份资金,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一样,按配套的办法,鼓励高校或其他单位购买,这样,一个优质产品的普及也就实现了。从目前大陆研究文史哲的学者大都集中在高校这一现状考虑,通过高校的网络进行共享是完全可能的。目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各高校都很普及,即能说明这一问题。一个原因是CNKI覆盖的学科面较大,各学科均能受益,这是该数据库能普及并自身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重要原因。而人文科学尤其是古籍,不可能立即产生或大量产生经济效益,这就必须要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

  2.校际或馆际互惠式。正在“施工”中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一个很好的平台。2001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立项这项工程,已成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内有41家公共图书馆、30家高校图书馆、8家科研机构图书馆、7家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和14家技术公司。古籍数字化显然不是该工程的唯一内容,但是其庞大资源群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宽带IP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资源群,支持国家整体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国家骨干通信网络系统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服务。其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掘历史遗产。在这个平台中,加盟单位间的互惠是没有问题的。而值得有志于古籍数字化事业的同仁们关注的是,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相关产品,进入这个平台,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中国大陆的主要研究机构,进入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视野。

  校际或馆际的合作还不仅于此。应该有更多的合作空间供人们选择。在互联网的时代,合作意味着共赢。

  至于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检索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副产品。当“共享工程”完成时,其软件的普及也才会真正开始。那时,灵活多样的检索软件必有庞大的市场,研制者和研究者都会从中受益。目前,一个可行的办法是通过“政府采购”使其发挥效益。如果设立公共服务体系的古籍网络平台,对那些政府没有投资的优质产品,完全可以用“政府采购”的形式使全民受惠。这样,既考虑到了研发者的前期投入,保护了他们对古籍数字化研究的积极性,肯定了他们做出的贡献,也让广大群众受益,更重要的是弘扬了祖国的优秀文化。

  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尽早到来。

注释

①八项分别为:1.数字化多媒体研发工程;2.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3.中华字库建设工程;4.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5.国家动漫振兴工程;6.中国古籍数字化工程;7.国家版权保护技术开发工程;8.数字化文化传播工程。——见柳斌杰在 “2006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做的专题报告《用数字化带动我国出版业的现代化 》载中国图书出版网。

②《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3期。

③在教育部的教学评估中,凡数字化读物,无论其内容多少,均不能按其中收录的书籍计算册数。花费巨资购买一个1亿字的光盘,只能算一本书。购买一套《中国基本古籍库》,也只能算500个光盘吧。购买电子产品会增大学校的开支,却不能完成生均藏书册数。馆长们亦有难处。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