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电子化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

李见勇 徐祝林

内容提要】由于各种原因,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在高校逐渐边缘化,但古籍电子化、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本文认为,依赖电子古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可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古籍电子化古代文学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古籍电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大型的单机版、图像版、网络版的电子古籍检索系统被开发出来,各种单行的古籍电子文本在Google、Baidu中一搜即得。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上所提到的古籍,其电子文本基本上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

  电子古籍日渐成为文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即可获得依赖人工很难搜集到的资料,这使研究者从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学界也逐渐意识到古籍电子化对学术研究的巨大影响。如1998年第一期《东方丛刊》杂志上有黄鸣奋先生的《危机与机遇:电脑时代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一文,1999年第5期《松辽学刊》有薛亚军的《古籍电子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一文,这两篇文章都对学术研究与古籍电子化进行了探讨。时隔近十年,电子古籍在文史研究者中日益普及,打开他们的电脑,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电子古籍。

  虽然古籍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研究者也更加重视电子古籍在研究中的作用,但较为令人遗憾的是,在现行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古籍电子化的趋势并未对其造成多大的影响。而实际上,古籍电子化却对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状况实在令人堪忧。由于教学课时的减少、学生兴趣的下降、教学模式的老套和学科本身特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逐渐边缘化。在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基地主办的第三届(2003年)、第四届(2007年)全国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与科研研讨会上,这个问题都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关注。与会者虽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在课时压缩的大背景下,如何促使古代文学的教学进入新的层面则是大家都觉得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以为,古籍电子化及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为突破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

  在各高校,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很多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以笔者所在学校内江师范学院为例,多媒体教室基本能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古代文学教师大多制作有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与此同时,学生个人占有计算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校园网络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文件的传输变得很容易,这些有利条件使得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更容易落实。笔者认为:在古籍电子化、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个人终端的增加和网络交流很容易实现的情况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是一个教师、一本讲稿、一支粉笔,课堂由教师主讲,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所谓开展讨论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很难进行,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无从谈起。目前,还有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老化,没有意识到新技术的巨大作用,不想使用电脑,不愿意采用多媒体,对电子古籍持一种怀疑态度。一些老师被安排在全新的多媒体教室,但他们却完全不用,造成资源闲置。要改变当前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首先是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需求,应该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以解决古代文学日益边缘化的问题。其次是教师应该适应古籍电子化的趋势,采用多媒体教学,把电子古籍和多媒体课件两者结合起来。电子古籍具有资料丰富、携带方便、容易检索、可以复制等优点,这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多媒体教学纲目清晰,材料丰富,可以节省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古籍电子化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2.拓宽和加深教学内容

  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或者是文学史与作品选交叉进行,或者是先开设作品选,再开设文学史。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相对而言,笔者认为交叉进行更容易操作,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在讲授中,单靠教材和几本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值得庆幸的是,电子古籍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1)作者介绍

  这一部分内容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弱化,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对这一方面也较为简略,由于课时原因,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除大作家外,往往不讲或几句带过,然而我认为这一块不应减弱,反而应该加强。试想我们连作者的生平思想都不了解,又怎么谈得上深入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怎能深入理解该作家的作品?只不过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不是要重点提到课堂上来,而是把它放在课外。

  当前各类教材对作家的介绍,往往是摘录史籍,略加概括,文白夹杂,且各本文学史往往层层相因,教师讲授时也是照本宣科,几句带过。这固然有各种原因,但古籍电子化给我们提供了方便。目前,二十四史的电子版本颇多,而且多可以复制粘贴,我们不需要在黑板上写出来,也不需要逐字输入。这样一来,我们在处理作者简介时,就可以直接从正史中将该作家的传记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上,让学生接触到原始材料。如笔者在讲授《庄子》时,就把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的《庄子列传》复制到课件上,学生通过阅读这段内容,即可大致了解庄子生平思想,还可通过司马迁的评价了解庄子的文风。在学生古文阅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可以直接提供未加标点的原文。直接阅读原始资料使学生具有更深的印象,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对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的作家,我们可以从电子古籍中获得各方面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如在讲授陶渊明生平时,我们可以方便的从电子古籍中提取资料,如在介绍陶渊明时,通过迪志文化出版公司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可以获得陶渊明的相关传记资料:《五柳先生传》、沈约《宋书·隐逸传》、萧统《陶渊明传》、李延寿《南史·隐逸传》、房玄龄《晋书·隐逸传》、颜延之《陶征士诔》,将这些资料拷贝出来,把重要的章节粘贴在课件上,把整个内容在课前转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即可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进行讨论。

  (2)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这一块主要包括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以往我们在处理这一块时也比较简略,往往在各阶段文学的绪论时进行介绍,但这种处理方式明显不够。文学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文学演进的基本状况,了解影响文学演进的各种因素,尤其是社会因素和思想因素。在分析这点时,应力求获得典型材料,避免泛泛而谈。如在讲述先秦诸子时,为了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先秦诸子的得失,即可在四库全书检索版中搜索《庄子·天下》、《荀子·解蔽》和《荀子·非十二子》,将这部分内容转录出来,即可使学生基本了解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得失。

  又如魏晋南北朝文学,较之于之前的先秦两汉文学,这段时期的文学较难把握,尤其是这段时期的诗歌更为复杂,为了理清诗歌发展线索以及这段时期的政治、思想变化,我们就可以从电子古籍中获取钟嵘《诗品序》及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这两篇文章对这段时期的诗歌发展线索梳理得非常清晰,评价也较为中肯,后人对这段时期的作家的评价多受到他们的影响。在处理时,可将相应内容分入到课件中,在最后总结时通读这两篇文章,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这段时期诗歌发展的线索及其与政治、思想的关系。如在讲解刘宋诗歌时,即可引用这两段文字:

  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以含跨刘、郭,陵轹潘、左。

                       ——钟嵘《诗品序》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3)文学史与文选的互证

  在讲授文选时,有的教师先讲文选,在此基础上再对艺术特色进行概括,或者先讲艺术特色,再讲文选。笔者采取的是文选和艺术特色交叉的讲法,即在讲了某一特色之后,立即对最能证明这一特色的文选进行讲授。现在各高校使用的作品选教材不同,但无论哪种版本,其选文篇目都是有限的。在以往,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未选的重要作品进行板书,因而在以文证史时,总觉得说服力不够。再加上作品选常常未能完全反映一个作家风格的多样性,这常常让教师感到遗憾。有了电子古籍和多媒体后,这一问题便得到解决。教师可以从电子古籍中提取补充的作品,加入到课件中,再让学生细读并加以总结。这样一来,传统的自上而下、学生被动吸收的教学模式就转变为自下而上,学生主动总结,教师引导点拨的教学模式。如在讲授庄子寓言的丰富之时,除了必讲的《逍遥游》可资例证外,还可以选择寓言很多的篇章来作例证,如《齐物论》、《德充符》、《应帝王》等,这种方法在没有电子古籍之前,在课堂上很难得到具体落实,因为首先没有文本。有了电子古籍之后,举手之劳即可解决。再如在讲授《诗经》的句式特点时,只需把具有明显的作品转入到课件中,学生自然就会总结出。如将《关雎》、《芣苡》、《桃夭》三篇并列,即可明确说明诗经是以四言句为主及其重章复沓的特点;再列出《摽有梅》、《蒹葭》、《黍离》等篇,既能让学生明白诗经句式的多样性,又能加深对重章复沓的理解。这些作品的电子文本都是很容易就可获得。总之,有了电子古籍之后,我们对作品的讲解和对作家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就不仅仅只局限于教材,而是可以大量引入原始文献,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总结,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总结时,又往往能提出一些新的有价值的见解。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作品选的课时大多超过文学史,没有对作品的深入把握,文学史就成了无根之木。在讲授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小。为了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原始文献,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古籍的电子文本,这些单行的电子文本一般说来错误较多,尤其是文字和标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来进行校对。一个同学要校对完一本书有相当的难度,但全班几十个同学都参与,采用分工合作的原则,事情自然就变得比较容易。在校对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阅读作品。一学期下来,阅读量自然会增加,在期末时再进行总结,将文选与文学史二者结合,就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学史的理解。再将学生校对的作品汇集,每人一份,这就使学生获得了一个由自己亲自参与的小型资料库。

  从电子古籍中直接转录资料到课件中并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仅限于一些大作家和经典作品,由于课时原因,就算是大作家也恐怕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大量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换一种方式,即教师通过电子古籍获得原始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通过Email、QQ、MSN、个人主页等方式提供给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只需在课堂上检查即可。这样一来,学生对作家的了解必然会更加深入,也更有利于学生对作品和文学史的深入把握。

  3.课外练习的布置

  课外练习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练习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古代文学课外作业往往是写作论文。由于网络的普及,很多学生不是自己写,而是下载,东剪一段,西剪一段,改头换面,有的甚至直接下载打印,教师不可能完全判断出学生是否抄袭。在同时教授两个平行班的情况下,如果都是同一个作业,图书馆的书是不够的,有了电子古籍后,这就不是一个问题了。学生必须要阅读原著,不管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古籍,还要写出读书笔记,再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写出论文。最初时,不必要求学生查阅多少论文,关键是让学生直面作品,写出自己的心得,虽然难免幼稚,但毕竟原汁原味,未受他人影响,这点对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笔者在讲完《诗经》后,将全班同学分为15个组,每个组研读一个国风,合起来即是15国风。布置作业前,先对古籍电子化作简要介绍,重点介绍《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国学宝典》、超星电子图书馆。要求学生在研读时,写出读书笔记,包括每首诗的内容、特色和摘录的佳句,然后针对所选的国风写出一篇论文。作业批改完成后,将这些读书笔记、论文汇总,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国风》研究论文集。

  虽然古籍电子化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各种便利,但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问题:(1)选用正规开发商所开发的古籍检索系统,网络上流行的各种古籍的单行本错误较多。(2)文本复制后,应和图像版相对校,或者和纸质文本对校,特别注意文字错误和标点错误。制作的比较好的是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超星图书馆,在都有的情况下,可选择四部丛刊,并和超星图书馆对校。(3)教师在选择原始资料时,应注意不要太多,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考虑学生的消化能力,对于较难的材料,可将注释一并转入课件。转入时注意调整,不要把原文和注释混合。(4)课件不要全是文字的排列,应注意加入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料。

  总之,由于古籍的电子化,多媒体教学的采用,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畅通,原本难找的资料变得非常轻松,原本繁杂的文字输入只需轻点鼠标即可,足不出户即可将文件的传输给每一个学生。面对古籍电子化的趋势,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各方面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薛亚军:《古籍电子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松辽学刊》(社科版),1999(5)

2.黄鸣奋:《危机与机遇:电脑时代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东方丛刊》,1998(1)

3.张尚英:《古籍电子化问题探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