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国学网学者春秋→汤一介
 
 
早期道教史

 作者:汤一介 著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ISBN:9787800408182
 出版时间:2006-3-1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自汉至唐初的发展勾画出道教在这一时期如何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完备意义上的宗教的过程。本书认为,在东汉已经具备了形成一种中国自身宗教的社会条件,同时《太平经》又为道教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至东汉末出现了两支重要的道教派别: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经过魏晋南北朝,道教逐渐完善了其道教组织、思想和炼养方法、经典体系、仪规制度、神仙谱系和历史传承,至唐初有了道教的哲学,从而使道教成为一完备的宗教。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太平经》——道教
    产生的思想准备
第三章 道教的产生
第四章 《老子想尔注》与
    《老子河上公注》
第五章 三国西晋时期对道德
    教的限制
第六章 道教在南北朝的发展
第七章 为道德教建立理论体
    系的思想家葛洪
第八章 为道教建立比较完备
    的教规教仪的思想家
    寇谦之
第九章 为道德道创经典目录
    的思想家陆修静
第十章 为道德建立神仙谱系
    统和传授历史的思想
    家陶弘景
第十一章 为道教创立哲学理
     论的思想家成玄英
第十二章 佛道之争(一)
     ——关于老子化胡
     问题的争论
第十三章 佛道之争(二)
     ——关于生死、形
     神问题的争论
第十四章 “承负”说与
     “轮回”说
第十五章 “出世”和“入
     世”

 
我的哲学之路

  作者:汤一介 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01173921
  出版时间:2006-2-1

内容提要

  本书首次从哲学思想的角度,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和部分学术成果做了梳理和评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的深层探究、对编纂《儒藏》和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深谋远虑,使人们对于“望之弥高”的哲学倏然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目录

前言
自序

我的哲学之路

我的哲学之路

论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

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思考
论“天人合一”

“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
会可有之贡献

论老子的书和他的思想

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

论从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

孔子儒家思想——中华文化
的宝贵精神财富

论“道始于情

对中国现代哲学的思考

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

在中欧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现代哲学

走出“中西古今”之争,会通“中西古今”之学

五四运动与中西古今之争

“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

对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理解

读冯契同志《〈智慧说三篇〉导论》

《沉思·探索·融通——张申府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

关于文化问题的探讨

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

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和而不同”的价值资源

论文化转型时期的文化合力

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

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创新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编纂《儒藏》的意义及几点意见

再谈我们为什么要编纂《儒藏》

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

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新轴心时代
与中国文化的建构

 作者:汤一介 著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34780
 出版时间:2007-1-1

内容提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道佛诸家关于哲学范畴、真善美、超越性与内在性、正义、和谐、和而不同等思想观念的阐发,博人精深。这一公元前500年所诞生的“轴心时代”的中华文化,对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建构和中华民族的伟人复兴,将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目录

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

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

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

论儒家哲学中的超越性和内在性问题

论道家哲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节选)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

中国哲学中和谐观念的意义

略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正义观

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

在有墙与无墙之间——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

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五四运动与中西古今之争

中国现代哲学的三个“接着讲”

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定位

儒学的现代意义——兼论“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

关于编纂《儒藏》的意义和几点意见

再谈我们为什么要编纂《儒藏》

读《世说新语》札记

唐代功德使考

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所藏《碛砂藏》

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裴頠是否著有《贵无论》

《太平经》的成书及其思想

学术著述

主要出版著作

一、专著

《郭象与魏晋玄学》

《早期道教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

《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

《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在非有非无之间》

《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

《非实非虚集》

《昔不至今》

《郭象》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

《佛教与中国文化》

《生死》

《和而不同》

《我的哲学之路》

《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二、主编

《国故新知——中国文化的再诠释》

《论传统与反传统》

《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哲学卷》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论著辑要丛书》

《道家文化研究丛书》

《国学举要》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新史》

《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一代名师:人文阐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7月

 

主要发表文章

一、论文

略论郭象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2期

略论王弼与魏晋玄学(《学术月刊》1963年01期

略论早期道教关于生死、神形问题的理论(《哲学研究》1981年01期

论郭象哲学的理论思维意义及其内在矛盾(《哲学研究》1983年04期

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哲学研究》1983年10期

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论《道德经》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哲学研究》1986年01期

略论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理论月刊》1987年01期

论儒家的境界观(《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再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03期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和超越性问题(《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04期

儒学的现代化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论老庄哲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中国哲学史》1992年01期

在有墙与无墙之间——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01期

儒学的现代意义《中国哲学史》1994年04期

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发展中国文化寻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江淮论坛》1994年06期

华严“十玄门”的哲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02期

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内圣外王之道《在非有非无之间》,台湾正中书局,1995年9月

禅宗的觉与迷(《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03期

“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理论学习与探索》1997年 03期;《学术月刊》1997年10期

儒学的和谐观念(《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04期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汤一介学术自述1997年12月1日

辩名析理:郭象注《庄子》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论郭象注《庄子》的方法(《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1期

魏晋玄学家郭象与裴頠之异同(《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01期

“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中国哲学史》1998年01期

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13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文艺研究》1999年03期

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问题的探讨(《周易研究》1999年04期

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华文化定位《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中国哲学史》2000年04期

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学术月刊》2000年07期

寻求全球伦理的构想(《中国艺术报》2000年9月29日

国学大师——汤用彤(《光明日报》2001年1月16日

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1期

略论百年来中国文化上的中西古今之争(《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2期

超越生死的观念和途径(《中国教育报》2001年3月29日

新轴心时代哲学走向的特点(《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道始于情”的哲学诠释——五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学术月刊》2001年07期

“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双向互动(《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19日

论中国先秦解释经典的三种模式(《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儒学的特质和基本精神(《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文化的互动及其双向选择——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开放时代》2002年04期

汤用彤与胡适(《中国哲学史》2002年04期

汤用彤先生与东南大学(《光明日报》2002年6月14日

解释学与中国(《光明日报》2002年9月26日

儒学与生态(《人民日报》2003年2月14日

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看平衡论的意义2003年11月

西方学术背景下的魏晋玄学研究《中国哲学史》2004年01期

论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建设《探索与争鸣》2004年01期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8月24日

“河洛文化”小议(《光明日报》2004年11月9日

论“天人合一”(《中国哲学史》2005年02期

儒家思想与生态问题——从“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说起(《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02期

在中欧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哲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创建人学体系的有益尝试(《光明日报》2005年8月22日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与当今的“生态问题”(《2005年国际儒学高峰论坛专集》,2005年

中国经学与传统学术(《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01期

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共处的思想源泉(《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5日

文化自觉与问题意识《文汇报》2006年10月28日

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人民论坛》2006年22期

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二、书评

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社科信息文荟》1994年16期

读冯契同志《〈智慧说三篇〉导论》(《学术月刊》1995年06期

会通中西熔铸古今——读《张申府文集》(《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10期

张申府与20世纪中国哲学2005年

三、序跋

《熊十力论著集》编者弁言(萧萐父、汤一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中国新文化的创建——序《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读书》1988年07期

熔铸古今,会通中西——序麻天祥同志所作《国学大师汤用彤评传》(《中国哲学史》1993年02期

《安祥禅》序言(《佛教文化》1995年01期

天人相即·天人相通的现代视野——《生态理性哲学导论》序(《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四、杂文

在全球意识下发展中国文化(《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01期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纪念汤用彤先生诞生100周年(《中国文化》1994年01-02期

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读书》1994年03期

我与北大(《人民论坛》1998年05期

从沙滩到未名湖《光明日报》1998年5月13日

我最喜爱的书(《中华读书报》2001年2月14日

《国学举要》与传统文化普及(《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13日

我的读书观:读书本该会意《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20日

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创新(《中国艺术报》2002年12月27日

关于编纂《儒藏》的意义和几点意见(《中华读书报》2003年9月10日

走出“中西古今”之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18日

汤用彤学术交往三则(《中国文化》2004年01期

张岱年先生和《周易》(《周易研究》2004年03期

“和而不同”与“文明共存”《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8月9日

观今宜见古无古不成今——我们为什么要编《儒藏》(《中国艺术报》2005年9月23日

中国的儒道文化可以让文明不再冲突(《中国民族报》2006年4月18日

中国现代哲学的三个“接着讲”(《解放日报》2006年5月15日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文明(《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6日

儒学与当今全球性三大难题《北京日报》2007年9月17日

五、访谈

文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汤一介、闵惠泉,《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中华民族需“反本开新”——汤一介教授访谈录王辛,《中国评论》2004年5月号

汤一介:用宽容明智理性的学术视角研究宗教李素平,《中国宗教》2005年04期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陈香,《光明日报》2006年3月19日

汤一介:师者谆谆,儒骨仁心李晶 王硕 王栋,北大青年网,2006年12月2日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