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言:也谈“五经”的对外翻译

金星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3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国家汉办”成立于1987年,是由国务院11个部门领导组成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其职能是协调各部委,把对外汉语推广当作国家的、民族的事业来对待,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出国门。

  所谓“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它们的起源大多早于后来被称作“儒家”的学说。2000多年来,“五经”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这些典籍虽然谈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都遵循着共同的理论基础,秉承了相同的价值观念,对后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而汉语的对外推广显然是对中国文化实力的一种检验、一种挑战。放眼周遭,一些国家在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都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其在国外的推广。如韩国政府在扶持影视行业这方面就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然后再通过这些载体传播本国的语言文化,并保持较大的力度,“韩流”在我国的出现就是其成功的重要标志。有识之士认为,汉语作为文化的有力载体,应当利用近来的全球“汉语热”这一契机,以期扭转这种在“孤芳自赏”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闭塞无益的局面。

  自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迈出去既需要底气与自信,更得讲究方式和方法,尤其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独到要领。总听说有所谓的“汉学家”在把我国的一部什么名著译成英文或法文之类,可又总不知结果如何。当然也不乏有国内的专家、学者甚至翻译家之类的,信誓旦旦地要把某部经典推介出去,至于反响,也一向是闻所未闻。手头倒是有一份中文影视英文译名的资料,如将《东邪西毒》,英文译名《Ashesof Time》,意为“时间的灰烬”;《烈火金刚》,英文译名《Steel Meets Fire》,意为“钢遇上了火”;《花样年华》,英文译名《In the Mood for Love》,意为“在爱的情绪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差距与谬误,令人叹为观止。当然也有使人拍案叫绝的,如唐代的玄奘法师,他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在长安的大慈恩寺,共翻译佛经1300多卷,同时,又将《老子》等中文经典译成梵文,在印度等国广为流传。而刚去世的英国知名汉学家及红学家霍克思,则被公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最受认可的英译者。霍克思曾强调:“《红楼梦》中涉及的一些中国古典戏曲、古书、诗词典故和民间俗语,这些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完全陌生。若仅仅在译本里加个脚注的话,那会令读者如同戴着脚链打网球一样的别扭。所以我将原著中的中国文化部分单独提出来加以介绍。”深有体会又用心良苦,往往也就卓有成效。

  有一点又不能不说,文化推广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交流、交锋和交融的过程,“五经”将被翻译出去固然值得骄傲,但作为国人,你又对“五经”知晓多少,或者是否因此而更多地临窗静坐,手不释卷,也颇可审视与掂量。

刊于《甘肃日报》2009年11月6日

发布日期:200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