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神话

钟肇鹏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老子由人变为神仙,最后成为道教的教主,有一个历史的衍化过程。本文想简单谈谈这一问题。

  老子是活动于春秋末期的人,年辈略长于孔子。《史记·老子传》说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厉”古音读赖,所以厉乡又作赖乡或濑乡。晋《太康地记》说:“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史记·老子传》张守节《正义》引)所以崔元山把记述老子事迹的书取名《濑乡记》。苦县本属陈国。楚惠王十一年(前478)楚师灭陈(见《左传》哀公17年)所以苦县归楚,实为归楚。其地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他的父亲(也有说他的母亲)姓李,所以叫李耳。李姓本是尧舜时皋陶之后。皋陶为大之官,故其子孙以理为氏。商纣时理氏避难乃改姓李。稍后于老子在战国初有李理、李克。《说文》:“聃,耳曼也”。就是耳长而大,这是寿者像。古人名字相应,所以名耳字聃。李耳高寿,故以“老”称之。老子就如现在说的老先生。古代对人称字而不名,所以先秦古藉中都称老聃,一作老耽。《说文》:“耽,耳大重也。”聃、耽二字音义并可通。老子曾在周作过“守藏室史”。“藏室”说是藏书之所。周徵室就是周王朝的皇家图书馆。“守藏室史”亦称“徵藏史”。徵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图书的史官。他对古代的历史典制是比较熟悉的。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吕氏春秋·当染篇》说:“孔子学于老聃。”在《庄子》中屡载孔老问答的话。司马迁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在《孔子世家》及《老子传》中都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看来司马迁对此是深信不疑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具体内容则载于《礼记·曾子问》中,先后凡四次。从这些不同学派的诸多记载来看,孔子学于老子是难于否定的。老子在周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史官,后来“见周之衰,乃遂去”。(《史记·老子传》)老子弃官退隐,所以司马迁说:“老子隐君子也”。据说老子经过函谷关遇见令尹,关尹请老子著书讲道,老子用极精练的语言写下五千余言,这就是我们现在诸的《老子》,后来又称为《道德经》。《老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著作,它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末老子的思想,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个别章句出于老子后学的增补。那种认为《老子》出于战国,甚至出于《庄子》之后的说法是不足信的。近年荆门战国墓中发掘出一批竹简,其中有《老子》。这批竹简尚未公布,有人说是解说《老子》的。不论是《老子》或解说《老子》,都证明《老子》在战国中期以前早已存在。

  《庄子·养生主》说:“老聃死,秦佚吊之”。可见他并不是什么长生不死的神仙。《史记·老子传》说:“莫如其所终”,是不对的,老子的生平事迹真实可考的,大抵就是这样的。

  老子退隐之后,由于他清静自正,无为自比,曾享高寿。因之经历战国到西汉时,大概关于他的传说已经很多。其是非真伪也难于详考。所以司马迁在写《老子传》里就用了好些“或曰”“盖”等疑似之词,写的惚恍迷离,最后用了一句“世莫知其然否”,作为结语,意即这些事情弄不清楚,难于判断。不过我们如能根据各种史料加以理性分析,也可以辩其然否的。

  老莱子非老子,但二人有类似之处:其一,同为楚人;其二,《史记·老子传》及《庄子·外物篇》载有老莱子与孔子的对话。故《史记·老子传》《汉书·艺文志》都说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其三,老子、老莱子同为隐者;其四,二人同属道家;其五,二人同享高寿。有这五点,把两人混同起来,是很可能的。但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遽伯玉,于齐晏严仲,于楚老莱子”。明以老子与老莱子为二人。在《汉书·艺文志》道家中明确着录“《老莱子》十六篇”。虽然不是《老子》五千言。有此二证可见老子与老莱子非一人。

  老子与太史儋也非一人。老子与太史儋也有类似之处:其一,老子与太史儋同为周史官;其二,儋、瞻、聃、耽四字古音同义通,都是耳朵长大的意思。因之,史儋与史耽、老聃混淆起来也不足为怪。但是太史瞻在《史记》中凡四见,一见于《周本纪》里记太史儋在周烈王二年(前374)见秦献公。《秦本记》中载于秦献公十一年(前374)两都所记的时间完全符合。从前374年到孔子之卒已经106年,孔子如果还在当时已178岁,老子长于孔子。要是比孔子大20余岁,那么老子见到秦献公时当已200多岁。但是从现实社会来着,高寿的人达到160余岁已不大可能,至于活200余岁则只能是神话了。因此可以判断见到秦献公的太史儋,不是老子。高亨颖太史儋为“老聃之后”(见《老子传笺证》),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老子本是老人寿考者之称,原来并不是专有名词,所以老莱子、太史儋以其高寿,当时均可称老子。这就是司马迁说的: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作为普通名词的老子,当然可以说:”儋即老子“。后来”老子“成了作《道德经》的老聃的专称,以太史儋即老子当然是“非也”。由于同是高寿,再加上词语上的误会,所以就把前后一二百年的人混淆起来。

  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西汉时已经流传着老子养寿是个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这是神化老子的开端。到了东汉老子已经完全被神化了。这主要是由于道教的产生及道教奉老子为教主的缘故。现在列举几条加以证明。

  一、五斗米道的经典《老子想尔注》中说:“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这表明老子是“道”的化身,“一”即是道,其散形则为大气,凝聚成形就是“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教主。三国时太极左仙公葛玄撰《老子序诀》更加以发展,《老子道德经序诀》说:

  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

  老子成为道的化身,是先天地生,无始无终,无穷无极的神圣。

  二、老子在后汉时既已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于“官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后汉书·襄楷传》)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这里所谓的“黄老”即指老子而言。因之,桓帝延熹八年(165)命中侍左棺到苦县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见《后汉书·桓帝纪》),可见这时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

  三、老子既是“道”的化身,所以从古至今历代都降生人间,就并不是奇怪的事。《神仙卷》卷一《老子》传说:老子“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奉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则尹寿子,夏商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代代都是老子,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敦煌卷子中有《老子变化经》《老子化胡经》,老子不仅从上古出现,一直变化到汉恒帝永寿二年(156),而且老子到西域化为浮图,创造了佛教,真是荒诞离奇到极点。

  四、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

  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事类赋》卷26引)

  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这些都说明老子的神异,他的母亲感流星而有孕,在母腹中怀了80多年,生下来就会说话,并且是个须发皓白的老翁,所以称为老子,这当然是活神仙临民。

  五、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

  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描绘细致,如见其人,可以作为老子画像塑像的范本。这不过是葛洪想像中的老子而已。至于老子父母的姓字也编造出来,据说老子父名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上》)这大概是因为唐朝皇帝姓李,推尊老子为其祖先,而编造出的族谱。古代简单的历史传说就是这样踵事增华,堆垒层积而成。至于南宋道士谢守灏的《太上老君年谱要略》从天皇开始,老子历代出现,天皇时号通玄天师,人星时老子降世号盘古先生,一直写到宋徽宗时。谢守灏编的《混元圣幻》钞录三教群书中有关老子的材料,如据《楼观先师传》说老子于西周成王时西行化胡号古先生,周康王时又回到周朝号郭叔子,为柱下史。周昭王时老子出关遇关乃尹于楼观台。离奇怪诞,不可究洁,可以编写成一部老子神话小说。而这已经不是我们研究哲学史和宗教史的范围了。

发布日期:2009-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