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入诗韵味浓

李兴濂

  在人类文明史上,牛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人们食于斯,衣于斯,住于斯,行于斯,种田靠牛,拉车靠牛,甚至连人的名字,姓氏、属相也与牛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牛是人类的朋友,数千年来,留下了许多牛的传说和赞美牛的诗文。己丑牛年当我们翻阅咏牛诗作才发现:憨厚的老牛,一旦进入诗境,竟然也有那么多的谐趣、韵味。

  《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犒。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与池,或寝或讹。”这首诗歌较全面地描绘了牛的生活、饮食、住处、交配等方面,这首诗也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首对牛所具体描写的诗。

  牛耕的历史很长,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乃至今尚未实现机械化的许多农村生产上的主要役畜。在众多的咏牛诗中,牛的形象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一心为人类造福。宋代梅尧臣的《耕牛》:“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崎岖坎坷的山谷,异常炎热的天气,耕作时劳动的繁重艰辛“破领”。耕作时吃不饱,寒冷是吃枯草。诗人一方面赞颂了耕牛的吃苦耐劳精神,另一方面对耕牛的饥寒交迫困境倾注了莫大同情。王安石的《和圣俞农具诗》:“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不仅写出了牛耕作的勤劳,还赞扬耕牛虽然对众生贡献很多,而自己却一毛不取的无私奉献精神。唐代诗人元稹《田家词》云“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极其生动地描写了老牛在干旱田地上耕作的劳累。宋代孔平仲的《禾熟》:“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初了耕耘责,啮草坡头卧夕阳。”诗中的“老牛”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后,从“禾黍香”“谷登场”的丰收中获得了“粗了耕耘债”的轻松与满足,正悠闲自得地享受着主任给自己的奖赏,它不争不怨,知足而乐,随遇而安。这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

  古代咏牛诗中对牛的赞美,描写农夫如何疼爱牛,北宋梅尧臣的《牛衣》:“覆牛畏严霜,爱之如爱子。朔风吹栏牢,御冬赖苜麻。恶薄将异鞯,贪栖乃同被。重处不忘劬,老农非可鄙。”描写和赞扬了老农爱惜牛的情形。“渴饮颖川水,饥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唐·刘叉《代牛言》)这首是借牛之口写的“代牛言”,实际上也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吃上不敢奢望,渴时喝浑浊的河水,饥时对月喘粗气,生活是多么艰辛。虽然食不裹腹,但却创造了无穷的财富。即使创造的财富再多,仍不得休息。“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统治者多么的贪婪,而牛又是多么的勤劳。牛的吃苦耐劳,付出多而夺取少,默默无闻一心工作等优秀品质,多为使人们所歌咏赞颂。南北宋时期李纲的《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历尽疲惫谁复伤。但得众生皆饱暖,不辞羸病卧残阳。”这首诗,写牛的功绩卓著和悲惨遭遇,让人对比之下感到悲伤气愤,又歌颂牛的境界,只要广大人民都能吃饱穿暖,我自己瘦弱中病倒在夕阳下也无妨。此诗用感人的笔墨,勾勒出牛那崇高而又伟大的形象。四川的川东龙溪上游石牛滩的那块古代咏牛诗碑上,传说为李白所作:“怪石崔嵬好似牛,江边独立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嫩草平铺难入腑,长鞭任打不回头。从今鼻上无绳系,天地为栏夜不收。”则从另一角度写牛有石形,写石有牛神,形神备矣。独立千秋,生生不息,风吹日晒,任劳任怨,所出多所需甚少,天地为栏,独立不拘,形神浩荡,气冲霄汉的形象。

  现代咏牛诗,有柳亚子的“吠尧桀犬浑多事,喘月吴牛苦向天”;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臧克家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等,也都脍炙人口。而石天河笔下的牛,却是“天教我辈头生角,索性抵牾到百年”,这是头角分明、桀骜不驯的牛,是独立思考而非惟命是从的牛,是因抵牾而获咎却不改抵牾本性的牛,是让御者心存几分敬畏,不敢恣意妄为的牛。此诗共八句:“未许心闲任笔闲,何妨纸墨发危言。民间底事非关己,世上阿谁恶弄权?铁骨铮铮干气象,云笺叠叠写新篇。天教我辈头生角,索性抵牾到百年。”

  咏牛诗作为人们理想的载体,象征着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里,牛坚忍不拔的性格,无畏无惧的勇气,克难闯关的斗志,其精神又岂是语言可与比拟?它是人类文明中的瑰宝,千载万世的被人们传诵,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老牛入诗韵味浓,诗意盎然趣横生。值此己丑新春,谨作此文与君同乐、贺岁迎春。

发布日期:20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