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鉴赏家杨仁恺

王冬梅

痴迷书画,自学成才

  1935年,20岁的杨仁恺来到成都,在中学教语文和历史。学校离古董店云集的总府街很近,杨仁恺课余时间常去浏览。有人问他师从何人时,他总是风趣地说:“古董店和地摊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抗战胜利后,杨仁恺北上进京,北京的琉璃厂和厂甸成了杨仁恺的第二所大学。杨仁恺在琉璃厂见到了很多国宝级书画,对书画更加痴迷。1950年春天,杨仁恺来到沈阳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从事研究工作。

发现《清明上河图》

  杨仁恺在沈阳先是协助东北图书馆整理补缀《四库全书》。5个月后,他开始清理由东北银行转来的一批文物。

  这天,杨仁恺从库房拿出一长卷,慢慢展开,5米多长的绢本上,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风俗画。杨仁恺的眼睛为之一亮,急切地寻找款识与题跋,可惜,这幅题为《清明上河图》的巨作上没有作者署名,但是画后有金代张著的题跋,明确作者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历朝历代仿作摹本很多,这使真迹在几百年里淹没在赝品中。在此之前,杨仁恺对明代画家仇英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鉴定,后来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一直保存在辽宁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杨仁恺不敢相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竟然在这批文物中。他立即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艺术鉴定,最终确认,此画是张择端的真迹,他郑重地写上了鉴别结论。不久,这幅稀世之宝被故宫博物院调去。

碎纸片中缀识国宝

  由于工作关系,杨仁恺经常到北京,每次进京,荣宝斋是他必去之地。1963年的一个夏日,杨仁恺午睡时被人唤醒,说一个外地青年,拿来一些碎纸片,好像是清宫的书画,请杨先生前去鉴定。

  杨仁恺一听“书画”二字,睡意全消,马上来到荣宝斋门市部,翻看那些碎纸片,这包碎纸片果然是国宝。整整一下午,杨仁恺没动地方,拼凑整理出37件书画,且多是精品和孤本。其中最完整的是北宋陈亚之的《自书诗稿》,上面有司马光、苏轼等大家的题跋,是有名的传世孤本。最让杨仁恺兴奋的是,发现了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代表作《苕溪诗》。荣宝斋把这批国宝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晚年创立鉴定学

  2000年杨仁恺出版了58万字的《中国书画鉴定学稿》,使这门新学科得到了认同。2000年10月1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举行隆重的《中国书画鉴定学稿》首发式,授予杨仁恺“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2002年1月,杨仁恺到台北参加《中国书画鉴定学稿》发行式,热衷于书画鉴赏的李敖在电视里告诉大家,“真正的鉴赏家来了!”

  杨仁恺的孩子们都学有所成,但是没有人子继父业。有人问杨老:“您打算把这些知识和财富传给谁呀 ”老先生轻松地说:“传给社会,传给后人呀。”他说:“我们中国的文物典籍,浩如烟海,辽宁省博物馆藏品10万件,也只是一斑。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传承民族文化努力工作。”

原刊《人物》2005年总第197期

发布日期:200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