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略说

方立天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简要论述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的涵义,认为观、照、证、悟是其中最重要的词语,并从直觉思维的角度解说其对象、内涵和特点。文章还认为,与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相应,中国佛教的直觉思维大体上有一个由重“观”到重“悟”的过程。

  【关 键 词】直觉;观;照;证;悟

 

  直觉是现代用语,指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一种不需要经过分析、推理而对客体直接洞察、完整把握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中国佛教探讨人生和宇宙的真实本质,教化众生超越生死轮回,追求人生的解脱境界,最终以体验式的直觉来实现。中国佛教学者经常使用与直觉含义相类似的重要术语大致有观、照、证、悟等,厘清这些术语的涵义,对中国佛教的直觉思维方式方法的界定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禅诸宗对以上术语多有论述,涉及到直觉的主体、对象、形式、境界等多方面的内容,值得认真总结。

  一、观。众生主体以佛教智慧观察世界,观照真理,主体心灵直接契入所观的对象,并与之冥合为一,而无主客能所之别,谓之观;或主体观照本心,反省本心,体认本心,也称为观。观是佛教智慧的观照作用,是一种冥想,也即直观,直觉。一般来说,佛教的观与通常认识上的感性、理性活动不同,与知识上的分判、理解也不同。观,有心、法、佛等多类对象。观心即观照主体自身的精神。心有本质与现象之别,故通常观心又分为观现象的心和观本质的心两种。“法”,泛指一切存在。观法即观照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佛教十分重视对法的现观,也就是智慧对现前的境加以直观。佛教般若学一系非常强调当下观照对象的普遍、绝对的真实本性,也就是空性。观佛是内心生起对佛的念想,专心念想佛身的相好和佛的功德,以进入深沉的冥想境地,即佛境。由于所观的对象不同,观的类型、层次也不同。相对而言,在多种观法中,中国佛教比较重视内观,即以内省来观照。内观实是观照内观者自身,是自观自心的本性。在各种观法中,中国佛教最重视的是观空。观空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纵观事物的前后延续、横观事物的彼此依存和直观事物的当下体性,通过这种种方法来观事物的空性。观空是中国直观修持的首要和基本方法,也是中国佛教修持所要求达到的根本性、终极性的境界。

  二、照。与观紧密相联的是照。照即照鉴,照见。印度佛教宣扬佛、菩萨具有洞然照见众生和万物的大用。中国佛教则把最高真理、终极本体“真如”和主体的心联系起来,说真如也有观照万物的妙用。真如本体是空寂的,由此中国佛教又把照与寂连用,从而有寂照和照寂之说。寂,寂静,指真如本体的空寂状态。寂照,即寂体(真如本体)的观照作用。照寂,即把观照的内容归结为空寂的真如本体。禅宗人尤为重视照在禅修中的功用,如曹洞宗就提倡默照禅。默,静默专心打坐。照,以智慧照见自身的清净心性。这是强调通过兀兀坐定,无念无想,专注于默然静照,以洞见清净本性,契合最高真理。临济宗提倡“四照用”的教学方式,照,洞照,以显其体,即对客体的认识;用,激发以呈其用,指对主体的认识。四照用就是运用四种观照主客体的方式,(注:详见《人天眼目》卷第一,《大正藏》第48卷第304页上。)以分别破除视主体、客体为实有的世俗观念。中国佛教所言的照寂、寂照、默照以及照用,虽然具体说法有别,而就其照的途径、方式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直觉思维。

  三、证。修持主体直接觉知、体悟真理称为证。证是主体冥合真理而有所觉悟,也称作证入、证悟、证会、证契等,这些术语意义都相同。又,证是一种主体自身的体验,还有自证、亲证、内证之称。主体智慧契合真理,证入果位,称为证果,如罗汉、菩萨、佛就是不同层次的证果。小乘佛教按照修证果位的过程,把证分为二种:一是依次第修行而达到罗汉果位,为“次第证”,一是当即就断灭各种迷惑,即超越次第而证得罗汉果位,为“超越证”。前者近于渐悟,后者近于顿悟。佛教还从修证内容的不同,把证分为“事证”和“理证”。在戒、定、慧“三学”中,修戒的称为事证,修定、慧二学的称为理证。证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解、证明,而是以直觉直契真理。证的动机与目的,不是求知,而是求得解脱。

  四、悟。与迷对称,悟是指从迷惑、迷妄、迷失、迷误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觉悟到佛的最高真理。也就是说,悟有悟到真理的意义,也有脱却迷惑的意义。与悟相同的词语有开悟、证悟等。佛教把学习理论与修持实践相区别,把解悟与证悟相区别。解悟是理论上解知佛教真理,证悟则是实践上体验佛教真理。佛教要求修持者从解悟提升到证悟,证悟是解悟的升华和目的。东晋后期以来,中国佛教内部有顿悟成佛与渐悟成佛两说,前者主张不经次第、阶段而直接证入真理,是顿然觉悟,后者则主张长期修习,通过不同阶段的艰苦努力而逐步悟入真理,是渐次觉悟。后来禅宗又高扬极具特色的“禅悟”法门。禅宗内部也经过顿悟和渐悟的激烈辩论,终至顿悟说以压倒之势成为禅宗的主流学说。

  此外,佛教讲的般若、现量觉等与直觉也有情况不等的关联。般若有多种类别,就其意义而言,主要有主客观两层:就客观而言,般若即是性空;就主观而言,般若即是智慧,特别是指观照诸法缘起无自性——空的智慧。这种般若智慧是一种觉悟的慧观,而非一般的知解,从本质上说,是超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一种神秘直觉。现量,是佛教逻辑用语。“量”是尺度的意思,即认知对象的手段。现量是以排除思考分别的认知能力,去认知对象的自相。至于觉,涵义很多,主要指觉悟和感受的主体而言。中国佛教学者则侧重于从觉察和觉悟两重意义上使用觉字。佛教主张觉察事物要直接把握事物的实相,觉悟是直接契合最高真理,从这个角度来看,觉也包含了直觉的意义。

  从上述内容来看,观、照、证、悟四字是中国佛教表述直觉思维的主要用语,相比较而言,其中的观、照多富直观动态色彩,证、悟则鲜明地显示出直觉客观意义。同时,观、照和证、悟在直接契合对象,冥符最高真理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观、照和证、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佛教的直观和直觉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可统称为直觉思维方式。从中国佛教发展史来看,大体上有一个由重“观”到重“悟”的相对过程,或者说,佛教的教门(禅宗以外诸宗派)比较重视观,佛教的宗门禅宗则比较重视悟。了解观与悟,对了解中国佛教的修持方式和直觉方式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原载《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3月

发布日期:2008-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