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志愿者、志愿精神与人类文明

丁元竹

  讲演者小传:丁元竹:1962年生,山东日照人。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人口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联合国、世界银行等若干国际组织咨询专家。曾应邀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演。出版专著《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安全网再造》、《志愿服务在中国》、《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社区发展》(合著)、《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主编)、《问责性、绩效与治理》(主编)、《构建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合著)、《中国2010年:风险与规避》(合著)、《美好社会的世纪求索——费孝通社会思想研究》、《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二十多部。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志愿服务一经在中国倡导和实施,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和积极响应。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发扬志愿精神,参与志愿服务,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无一例外地成为我国志愿者行动的文化底蕴。这次大震大灾把志愿者行动的传统美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赋予它以时代内涵。志愿者行动的最高理念在于自觉自愿。志愿者行动重在参与,依靠传统文化的再生力,凭借道德教化的感召力,志愿者行动在抗震救灾中重新解读和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奥运志愿者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奥运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2008年奥运会将把中国的志愿服务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将把这条亮丽的风景线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来自全中国、全世界的志愿者们将汇集北京,携手奥运,通过志愿服务,为北京奥运会增添无尚光彩。

  现代奥运会从一开始就与志愿者有渊源。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办时就出现了甘愿为奥运会服务而不收取报酬的志愿者。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第13届冬季奥运会把志愿者列入组委会的正式规划中。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夏季奥运会进一步强化了志愿者工作,有意识地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计划,并且首次专门对奥运会志愿者作了明确界定:奥运志愿者是指那些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以自己的无私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收取报酬或期待任何回报的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训练的志愿者出现在奥运会申办、筹办、组织乃至总结的各个进程的若干工作领域中。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把奥运会志愿者称为“奥运会的面子”。

  志愿者在奥运会体现了他们的经济价值。悉尼奥运会的志愿者为奥运会付出了545万个小时的劳动,折合成可比价值,相当于1亿1千万澳元。奥运会毕竟只有16天,它所需要的是大量临时性、一次性工作,招收正式工作人员是不经济的。志愿者恰恰可以承担这些招之即来、来之能干、干完能散的工作。当然,奥运志愿者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

  奥运志愿者的社会价值更是不可低估。奥林匹克主义宣称要让大多数人从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和培植情感,但直接参与奥运会的人数毕竟有限,参赛运动员和官员总共只有3万人左右。因此,奥运会组委会启动志愿者计划,更主要的是从奥林匹克主义的传播出发。只有让民众直接与奥运会保持联系、有机会参与到奥运会的各项事务中,才能充分体现奥林匹克主义的广泛性,才能增强民众的社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自豪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有10万场馆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数十万社会志愿者,将刷新奥运志愿服务的历史,也将成为推动中国志愿服务前所未有的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志愿者将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襟怀面向世界,传播弘扬中国文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激励国人参与公共事务,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展现国家的凝聚力。

  我们说奥运志愿者的社会价值不可低估,还在于奥运志愿活动在建构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奥运志愿活动中形成的网络本身使人们之间产生了友情和联合,这是建设一个密切联系、一体化的社会所必需的关键因素。建立志愿服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互惠互利,无论对于社会融合、社会稳定,还是经济繁荣都是有利的。在世界其他国家,志愿活动是一种隐形现象——人们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参与志愿服务,他们干什么,他们能对社会和人类做出多大贡献。澳大利亚学者马克认为,一个国家志愿服务的发展程度,标志着这个国家社会资本的水平。奥运志愿人员工作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为人们之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机会,促进社会融合。市民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参与,可以减少由于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绝,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交往与关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友情。奥运志愿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架起相互友爱和帮助的桥梁。加强及改善社会服务,奥运志愿者的参与,既可提供人力,分担专业人员的繁重工作量,又可提供人才,补足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上的不足。如果能有效地管理及善用奥运志愿者资源,就可以协助改善、加强及发展现有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奥运志愿者参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活动,能提供大量人力资源,他们经过适当的训练和有效管理,能够协助发挥服务的人性化、个人化及全面化的功能,从而使服务对象获得更大收益。

  另外,奥运志愿者能够提高奥运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作士气。奥运志愿者的参与,除为奥运会提供人力和智力帮助外,他们也是这些奥运会正式员工的合作伙伴,能够共同参与、策划及推动奥运工作的进展,并从较广的层面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积极和热情,对于奥运会正式员工是鞭策和鼓励。志愿者可以和奥运会工作人员分担共同的困难,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对奥运会正式员工的工作士气会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同时,奥运志愿服务可以丰富志愿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奥运志愿者参与奥运会,既可拓宽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深切体验社会和人生,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作出客观判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参与奥运志愿活动,可以为奥运志愿者提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机会。在参与奥运志愿工作的过程中,奥运志愿者除可以发挥一技之长外,更可培养自我的组织及领导才能,学习新知识及技能,从中感受到工作的满足及成功感。奥运志愿工作还可以帮助奥运志愿者培养责任感及正确的工作态度,成为未来工作的训练与准备。这对个人自信心的培养及潜能与才干的发挥,较于薪金的回报,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二、志愿精神是一种公民精神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志愿精神的产生乃基于个人对人类及社会的积极认识、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取向,而这个取向又来自个人的背景、教育和经验,也来自于社会环境的作用。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志愿者活动很可能比报道的要多,这是因为人们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开展其志愿服务。有时人们提供服务是通过诸如宗教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政府机构等组织,甚至是通过工作所在地进行的社区服务活动进行的。这一类的志愿者活动之所以频繁,可能是因为通常需要去号召人们贡献时间,而人们不大可能自发、自觉从事志愿活动。事实上,志愿的内涵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志愿活动的含义存在不同的理解。在一些国家,献血被认为是志愿活动,在另外一些国家,参与政党和工会活动也算作志愿活动;在一些国家被认为是志愿活动的事情,在另外一些国家则被视为仅仅是相互帮助和相互关照,或者视为政治活动;在一些国家被视为志愿活动的工作,在另外一些国家则可能被视为是低报酬或劳动密集型工作。一些人以不要报酬为特征来界定志愿活动,另外一些人则以自愿提供服务为特征来界定。志愿服务受到历史、政治、宗教和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中国的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出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世界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主义义务,中国曾经对亚非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大量国际援助,派遣了大量志愿人员到国外参与相应项目。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当时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向中国派遣了包括地理、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志愿者来中国工作。后来国外的其他组织也陆续派遣志愿者到中国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自己的志愿活动和志愿者。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的志愿者产生在社区服务层次上,并逐步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20世纪90年代初期,另外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共青团系统中形成,并产生了他们的全国性志愿者组织。目前,中国已经有各类志愿者数千万人,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各地数千万志愿者经常深入敬老院、福利院等公益机构,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社会困难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到居民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文化娱乐等服务,参与环保事业。这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成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影响和带动了社会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四川5·12大地震后,有数十万志愿者参与救援和灾区重建,无论是有组织的志愿者还是自发的志愿者,都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文化的骨子里不缺乏志愿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志愿服务一经在中国倡导和实施,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和积极响应。尤其是作为社会生活中最基层、最贴近群众的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在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发挥了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发扬志愿精神,参与志愿服务,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无一例外地成为我国志愿者行动的文化底蕴。这次大震大灾把志愿者行动的传统美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赋予它以时代内涵。志愿者行动的最高理念在于自觉自愿。志愿者行动重在参与,依靠传统文化的再生力,凭借道德教化的感召力,志愿者行动在抗震救灾中重新解读和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志愿精神是看不见的和谐,是社会责任和生活品质

  志愿精神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和谐。费孝通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写过一篇文章,介绍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派克的观点,派克说任何制度形成时无不带着价值色彩。这个带有价值色彩的东西维系着制度的运行,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这点。任何一种制度、体制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理念、观念和价值体系。一位参加过“9·11”事件后期救援的志愿者说过:“我以前不轻易交友。我几乎不信任任何人。但我来到这里后已变得更宽容、更有耐心了。在这里我才知道世界上会有好人。我只需稍稍有心些。”

  志愿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社会价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如诚信、信任、诚实、人情等等。梁启超《新民说》写道:“所谓公德者,就其本体言之,谓一团体中人公共之德性也;就其构成此本体之作用言之,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公德之大目的,即在利群,而千万条理即由是生焉。本论以后各子目,殆皆可以‘利群'二字为纲,以一贯之者也。”每个民族由于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由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社会价值和精神世界具有民族和传统的特点。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价值,其中诚实、承担责任是最普遍、最广泛、渗透性最强的社会规范。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必须从基本的社会价值出发,进行道德选择,是出于自身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个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而得到认同和赞许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是否有美德和具有社会责任感,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之,这就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肯尼迪留给美国人的至理名言是:“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一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这也是美国志愿者的至理名言。

  志愿精神还是一种生活品质。生活品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从而把生活品质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个体生活品质是个体对自己身心健康状况的感觉,对自己生活的满意感和对社会的反馈性行为。志愿服务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公民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公民参与是现代生活的重要方式,无疑会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作为一种正式的志愿活动,参与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国家,当然在市民社会组织发达的国家,这种形式更为常见。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首脑会议把参与列为良好管理的基本形式和发展的基本标志。社会的发展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必须体现人民的参与,在发展中应当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首先,人们通过参与保护和帮助弱势群体来加强个人和社区的责任;其次,通过参与环境保护更好地体现当代人对于后代人的责任;第三,通过邻里互助来构筑我们这个社会生存的基础,体现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责任;第四,通过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及其家庭承当更多的公共福利责任;第五,通过参与向国际派遣志愿者,体现一个崛起的大国对于世界的责任;第六,通过弘扬志愿精神展现对于民族延续所需的责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人类发展与人类的福利或幸福密切相关,具有较高人类发展状况的人口,其生活水平也较高。反之却未必如此。这种差异与变化的要素有关。福利或幸福指的是人们达到了某种客观的状态,如满足了基本需求。可以想象,可能会有这么一种幸福程度很高的奴隶社会,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里奴隶们吃得好、住得好,能接受较好的医疗服务和教育。与此不同,人类发展是指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发挥聪明才智。这种目标就不仅仅要求人们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能够充分接受教育,同时还要求社会能够向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其能充分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人类发展的这种参与性特征,将人们所被赋予的权利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这就把它同基本需求或人类福利这些概念区别开来,其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偏见、歧视以及政治压抑等影响人类充分发展和运用自身能力的内容上面。”

四、弘扬志愿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人类文明

  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弘扬志愿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对于塑造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中领先,需要各种实力的壮大,其中,“软实力”居于重要地位;从一个国家自身的发展来看,重视“软实力”的发展对于其政治、文化、价值等都会产生积极推动。我们应把包括志愿精神在内的“软实力”放在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战略位置,提升人类文明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通过奥运志愿服务,推动公众对于志愿者的深刻和广泛了解。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认可制度,就不能有效激励全社会的参与。在中国,大量志愿者并不属于某个志愿者组织,他们的参与是个人的道义行为。在活动中表彰个人、给予社会认可,才能使人们更重视志愿者服务的参与和价值。在一些国家,把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作为考核政治家的一项标准和公民的义务,并有相应的社会认可。这样就大大鼓励了全社会对志愿者活动的支持和参与。

  通过奥运志愿者的奉献和展示,社会的认同和沟通会空前实现。没有社会的共同认同,哪有志愿精神,哪有互相理解、和平、友谊、团结和公平?社会核心价值的特有性质意味着,它必然对主体的行为起着深层导向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核心价值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基础地位。责任、爱心、关怀、真诚、勇敢、正义作为我们民族的价值,激励我国人民不断追求,并维系我们这个民族。责任、爱心、关怀、真诚、勇敢、正义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费孝通教授说:“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他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即,文化是人们的价值体制和行为模式。文化的隔阂是怎么形成的?地理、种族自然是原因。现实中的隔阂许多却是由于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差别引起的。而在公平发展的机会机制下的收入差距又是不可避免的,要消除人们之间因此产生的误解和隔阂,沟通、了解非常重要。通过奥运会,共同的人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缩短各国、各地区、各群体的距离,大家在共同的人性面前互相理解,展现责任、爱心、关怀、真诚、勇敢、正义、和平、友谊、团结、公平。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多元并存的行为价值,但在民族和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种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我们必须强调和坚持我们民族、国家、社会的固有价值,重视确立和巩固这种价值,确立和巩固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也要努力使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与人类的共同价值相衔接,在个性中表现共性,展示人类文明。

发布日期:200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