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谈文学作品中的对联

佚 民

  对联常被用来烘染环境气氛,寓托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趣,因此,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艺术手段。

  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可说是全书集中笔墨描述题额作对的重要章节了。其中,不少“恰极工极、绮靡秀媚”的馆院堂榭的题额,精当中景自不待言,单是那许多切合居停主人气质和反映宝玉不泥古人、不同流俗的对联,就美焕远致,够引人赞叹的了。

  再看曹雪芹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里所写的史湘云、林黛玉联诗作对的情景。当史湘云见到凹晶池水中“嘎”的一声飞起一只白鹤,直往藕香榭去了,触景生情吟出上联:“寒塘渡鹤影”,而黛玉对的下联却是“冷月葬诗魂”。上下联情景相生,这就或明或暗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悲剧结局。

  熟悉长篇小说《红岩》的读者,总忘不掉那些囚禁在渣滓洞的革命者,在牢室门扉上贴的对联:

  洞中方数月;
  世上已千年。

  这副对联仅对古诗略加改动,便赋以全新的深邃内涵。

  “诗言志”,文学作品中的对联可褒可贬,宜庄宜谐,同样是作者思想情愫的反映。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是为人物出场描写的最精彩篇章,当写到刘玄德三顾茅庐时,作者特别点出了诸葛草堂门上大书的一副对联:

  澹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一副五言短句,不仅使茅庐生辉,平添了一层高雅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烘托出草堂主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治学经世的操守,几乎是诸葛亮一生立身行事的光辉写照。

  在我国民间文学中也不乏以对联意讽的趣例。据讽刺文学《笑笑录》载,明末洪承畴降清前,官至蓟辽总督,常以“忠”、“节”不二自诩。曾亲撰一联悬于庭堂: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待洪投清后,有人只在其联尾各续一个虚字,变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一慨叹,一反诘,鄙夷讥嘲之意,力透纸背。

  《笑笑录》另载:著名画家唐伯虎代市人书写一副对联: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含意蕴藉,联想隽永。市人看了,觉得虽然搔着心中痒处,仍嫌欠具体,也不痛快,请再改得显而易见些。唐伯虎甚为愠怒,乃振笔直书云: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有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市人大喜,觉得如解渴充饥一般,刻木镏金悬于肆内。行人客商望之,无不喷饭。唐伯虎写改对联的故事,辛辣嘲讽了追名逐利的市侩心理,妙笔生花,俗则俗矣,而揶揄之情,痛快淋漓。

转自恶人谷珠楼  发布日期:200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