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典故初探

匡达人

    对联运用典故,在对联理论学术研究中,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求正方家,并希望能起点抛砖引玉作用。

  一、对联运用典故的要义

  运用典故,本是文章的一重要手法和技巧。《文心雕龙·事类》谈到用典说:“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这是说,写文章为证明某一意义,引用有关典故,是圣贤的大文章,经书的通用规范。

  那么,什么是典故呢?各种新旧辞书解释不一。我认为,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比如有了丢羊补牢不算晚的生活经历,才会产生文字的“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的典故。

  用典故,既然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引成事述故言”的技法,对联是文学中的另一文体艺术形式,它自然会大用典故。

  国华光夏甸;
  民众乐春台。

  这副五言春联,就用了“国华”、“夏甸”、“春台”三个典故。“国华”表示国家荣耀繁荣,语出《国语·鲁上》“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夏甸”由“信彼南山,惟禹甸之”演化而来,禹建夏朝,故禹甸又称夏甸,用以表示中国。“春台”,指登高游乐的胜处。词见《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再看一副古代倡导廉政的对联:

  领郡愧难胜,愿闾阎俗变饮羊,人除害马;
  同舟须共济,与僚寀政朝驯雉,节励悬鱼。

  联中几乎每个短句用了一两个典故。这里就“饮羊”、“害马”、“驯雉”、“悬鱼”说说。“饮羊”典出《孔子家语·相鲁》:“鲁之贩羊有沈氏者,常饮其羊以诈市人。”这是以水饮羊,增重牟利,如今天的注水肉,古又称“饮诈谋利”。“害马”语出《庄子·徐无鬼》,本指损害马的自然本性,后引申为害群之马。“驯雉”是《后汉书·鲁恭传》中的故事。说他的政绩化及鸟兽,连小孩也不愿捕获来到身边的雉鸟,比喻地方官善施仁政。“悬鱼”是《后汉书·羊续传》中拒下属送鱼不食,悬而以示拒贿的故事。宋诗有句赞道:“清身太守旧悬鱼。”表示羊续为官清廉。

  上述两例用典,既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也难见出因陈相袭的毛病。由于征引恰当,妙合自然,不仅使联语绘声绘色地增强了感染力,也收到了意境超凡、对仗工妙的艺术效果。

  近人蔡东藩谈到典故说:“文人撰述,必先有相当之词料(典故)为之运用,斯能斐然成章。”可见用典的重要性。

  对联的产生,开始孕育在赋骈诗律中,这都出自文人之手。这类句子讲谐偶骈律,特别是唐代勃兴并用以取士的律诗,其复句必须讲对仗平仄,俪青骈紫,判白妃红。此类句子抽出来就成了工整隽永的对联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由于这类律句及后来独立成体的对联,多出于文人之作,他们或抒情明志,或写景状物,或恭贺悼念,或警世自励,或陈古讽今,或为丰富内容和追求艺术效果,在对联中下功夫用典,成为对联用典故的缘起。

  二、对联所用典故的分类

  对联所用典故的分类,可从两方面说:一是典故本身的分类,一是对联运用典故的分类。

  典故本身的分类,《文心雕龙·事类》说,用典是“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实际是把典故分为“古事”、“旧辞”两大类,即我们今天说的故事典故和词语典故。词语典故包括:名言、格言、箴言、警言、熟语、惯用语、文句和诗句等词语。故事典故又分为历史故事、文学故事和生活故事。还有把典故分为明典、暗典、生典、熟典。这是从典故的体裁形态上分。若从具体形式上分,典故是一个词,又是一个词组,有的还是一个句子,甚至是文章的段落。而对联所用典故多是一个词,如“三闾”、“芳节”或一个词组,如“椒花颂”、“柏酒醉”。有的还是一个句子,如迎春联中的“春来有脚”,端午节联中的“保艾思君子”等等。

  对联典故的分类,是按对联分类而分的。对联分类又随时代不同而不同。比如在清代有为科举而设的“应制”类,为歌颂皇朝的“万寿”类。在民国时期,有包括一年各节的“岁时”类,婚联、寿联及贺得子、建房等喜事则归于“贺联”类,还设有包括讽喻、巧联的“戏谑”类。现代研究对联理论的,各家分法也不一,有从应用和思想内容分的,有从内容和写法上分的,如专用联、长联;有分为十大类的,有多至十六类的。但在春联、寿联、挽联、胜迹、格言等类上都是一致的。因而对联典故也可大致按这些类别分。这里就春联、婚联用典举例说明。

  春联常用典故有:三阳、国光、照苏、禹甸、青帝、黄图、平安竹、富贵花、斗转寅杓、春回子夜、鸿钧初转、青鸟氏司启、苍龙帝司晨、一百五日韶光、二十四番花信等等。

  婚联典故有:比翼、于飞、双星、玉台、鸿案、好逑、谐凤卜、连理花、协熊占、宜男草、赤绳系足、红叶题诗、琴瑟赓和、龙凤呈祥、兰桥幸遇、箫引凤飞、玉楼巢翡翠、金屋锁鸳鸯等等。就对联说,下面就春联,婚联各举一例。

  琅玕岁报平安竹;
  锦绣春开富贵花。

  联中“琅玕”语出《尚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郑玄注:“琅玕,珠也。”“平安竹”,见《酉阳杂俎》,言一寺中所栽竹,每日有人报竹平安。以后成为“竹报平安”,表示家庭平安的典故。联句化自郭钰诗“锦绣春明富贵花,琅玕书静竹平安。”联意期与一年幸福平安的生活。

  画眉喜仿张京兆;
  点额欣谐宋寿阳。

  “画眉”,《汉书·张敞传》。宣帝时张敞官京兆,尝为妻画眉,后成夫妻恩爱的典故。“点额”,《岁时记丽》上记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含章檐下,梅花落额,成五出之,后人效之为点额的梅花妆,意在女美郎喜。

  当然,典故的分类,不是绝对划一不二的。它既有积累和选择,又有革故鼎新。用时要灵活掌握,贴切自然。

  三、对联用典的要求

  对联用典故,多以典喻今,以典起兴,以典褒贬,以典概括,以典谋篇,以典修辞,以典美文,以典突出主题,以典达到思想、意境艺术完美统一的效果。可见典故于对联的重要性,真是功莫大焉。因此,要求运用典故,做到熟悉典故,积累典故,善于选择,使典故用得妥贴妙切。理得义明,达到“情欲信而辞又巧”。下面就具体要求分述之。

  一要了解历史。多读点古书,熟悉典故,掌握典故。我国的典故多来自经史子集,所谓“经史子集,文人之资储也”。此外,笔记小说,稗史逸闻,古体诗词也要多加留意,特别是有关记录我国古代民俗、节令、风土人情的书,如《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等。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要注意运用“今典”。典故不尽是古的,也有现代的。古人就有运用他们当时的“今典”的范例。“不薄今人爱古人”,所以我们也要改变是古非今的态度。

  二是注意典故的思想性,重视典故的教育作用。不论什么形式的文艺都要求有健康的思想性,才能美化人的心灵,起到教育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对联,由于它的读者之多、普及之广,更要求讲究思想性,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而这往往要靠典故用得恰当巧妙来实现。因为典故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思想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而且典故自身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和精辟哲理,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受到启迪和教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说明典故教育意义的久远和巨大。

  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反平,已苦下情迟上达;
  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省,莫将私意入公门。

  这是晚清俞樾(1821-1906)在南京任上写的一副自律堂联。为官要清正、莫把私意带入官场,处理诉讼要公正求实,不要制造冤假错案,即使后来发现了,也会“苦下情迟上达”。联中所用典故:“听讼吾犹人”,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不过要使诉讼的事情完全消灭才好。“举头天不远”,从陶澍(1779-1839)任两江总督在南京任所书的堂联:“绕案风清尘榼,扫除吏牍;举头日近光明,洞照吾心”中的“举头日近”脱化而来。这在当时,用的就是“今典”。这副对联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仍不失其现实意义,是一副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的好联。

  三要典故用得新颖,使典故在对联中有新鲜感。做到这点,要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善于从中发掘别人所没见到的思想,从新的高度加以理解,才能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好对联。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新鲜感,增强对联的感染力。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等眼枯人。

  这是广州中山大学陈寅恪教授(1890-1969)在“文革”初被关进牛棚时以她夫人口气写的自挽联。“牛衣”、“豹隐”典故用在这里立意新颖,能深刻地突出主题。牛衣,本农民给牛御寒之物。典出《汉书·王章传》,说王章未显赫时,病卧牛衣,后官迁京兆,妻劝止说:“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涕泣对牛衣”比喻夫妻共守贫困,无害于人。“豹隐”原于《列女传·陶答子妻》,表示隐居幽处,以避其害。对已双目失明又跌伤脚的陈教授说,尤其在动乱的“文革”中,要“豹隐”实是难事。不久,这位正直勤勉的史学巨匠含愤与世长辞了。其夫人一月后也抑郁而终,应了“九泉稍等眼枯人”。四十年相伴的夫妇如此凄惨而终,不正成了“断肠史”么。此联虽然字字血泪,句句辛酸,但用典上不落俗套,新颖而有思想性,因而能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悲愤的心情,能使读者至深地感到情真意切,激起共鸣。

  四要讲究匠心技巧,活用典故。典故是现成的,但不是简单的照搬或强拉硬扯就算用典了,应在原有典故的基础上,采用变通的手法,创造异乎寻常的用法。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的“用事全贵能化”,所谓“化”,是点化、变化的意识,就是教人变通活用典故。要做到“化”,当然要讲究技巧,运用拈用、掇合、改造、脱化、翻新等异乎寻常的方式。

  拈用。是对典故或诗词略作变动或反其义而用之。如朱自清晚年在贫病交困中写的自勉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这是用李商隐《乐游原》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稍加变动,用以表示作者在艰困的境遇中,对反帝斗争的坚定及对新的希望抱着乐观态度。

  掇拾。将来源不同、内容不一的典故或诗句在对联中缀合在一起,为主题服务。

  开口说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难为外人道也;
  源头寻古洞,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欲呼渔子问之。

  上联取自韩愈《祭十二郎文》,下联用《桃花源记》意,语出李华《吊古战场文》。韩李文句原是互不相干的,但作者将二典撮合入联,叙写桃源古洞,妙合自然,可称得体。

  改造。在典故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对内容略作改造。如郭沫若写的一副抗日联:

  龙战玄黄弥野血;
  鸡鸣风雨际天闻。

  上联用《易经》中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玄黄”为天地,意为中国大地正在进行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人民为捍卫祖国血洒大地,下联“鸡鸣风雨”原于《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表示战争风雨如晦,人民闻鸡起舞奋起抗战之声响彻天际。作者把所用典故略作改造,直抒全民抗日同仇敌忾、意气风发的必胜信念。可见改造典故亦可写出好联。

  翻新。把原有典故翻出新意,或反其意而用之。如近人陈逢元在民国初写的岳阳楼联:

  两岁苦兵戈,一统山河,肯容吴楚东南坼;
  重湖惊梦影,万家劫火,怕说乾坤日夜浮。

  上下联后句用杜甫《登岳阳楼》诗句,作者借来反其意以讽当年军阀割据,连年兵戈不休,使典故原意另有一番新意。

  脱化。即把典故不显一点原有痕迹用上,但又不能陷入词晦意涩中。

  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壁我重来。

  湘灵,为舜妃娥皇,吕仙指好酒的吕洞宾。子美诗,是杜甫《登岳阳楼》诗,希文笔,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初读,仿佛联中的琴、杯、诗、笔都在泛指,实是运用典故,只是典故用得巧妙,脱化得了无痕迹罢了。

  五要注意修辞。对联,仅上下两句,字数有限,更要求讲究辞章精美,凝炼准确,生动形象,文约旨丰,使联句更有亮色,增强艺术感染力。这就要靠修辞来实现。现在,凡研究对联的专著,都有专章论及修辞。这里就个人的体会再讲一例:

  红杏花深君独立;
  绿杨春好我平分。

  这是用借代修辞的妙联。上联用虞家的典故,以“红杏”来代虞姓。下联用白居易赠元微之诗的典故,以“绿杨”代同居的意思。使上下联对得自然雅切。借代是用同本体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如说桃,用“红雨”、“刘郎”等典故代。说柳,可用“灞桥”、“阳关”来代替。把典故由来弄明白,就明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具体的形象可以引起联想,使人对联意更易于明白通晓,品味出非凡的意境。

原刊《民间对联故事》2002年10期

发布日期:200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