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辞典 一段历史

曹先擢

  语言的规范化,关系到国民教育、科技发展、国家的现代化。20世纪初,国语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他们一手抓国语──也就是今天的普通话的语音标准研究,一手抓《国音字典》、《国语词典》的编纂。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语言的规范化,1953年出版了《新华字典》,1955年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在通过的决议中有一项是要求编纂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国务院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国最高的语言机构──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这就是今日享誉海内外的《现代汉语词典》。时代在前进,语言在发展,作为国家语委委员的李行健同志敏锐感到应该编一部新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他的想法得到吕叔湘先生的支持,得到国家语委的支持。

  经过整整十年的不懈努力,今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研社)以崭新的面貌出版了。

  这部词典的特色是什么?答:两个字──规范。规范就是标准,包括两个方面:具体的和原则的,前者属于规定的,后者属于提倡的。具体的指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标准,如《简化字总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等;原则的指一种总体的要求。普通话是我们民族共同语,是一种标准语,其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两个方面的标准都要贯彻到词典编纂中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合过程。重点谈谈前一种。国家颁布的语言文字标准有好几种,时间跨度大,内部有不统一的地方,这就需要整合使其一致。例如“粘”、“黏”二字,1955年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取“粘”废“黏”,1986年《普通话异读词整理表》给“粘”注zhān音,暗含着读nián当用“黏”,1988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正式确定“黏”为非淘汰字。词典的整合工作就是消除其矛盾性和不确定性。

  整合工作的另一面是与语言文字的应用相结合。例如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用同音替代的办法以“象”包“像”,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恢复“像”字,使这两个字各司其职,但是在有些地方使用上混淆难辨,词典要帮助读者正确分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专门做了辨析,现摘其要:“像指以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如画像、神像等;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象,如气象、旱象等。”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有很大的难度。周汝昌先生说:“像、象二字有虚实之别。像实而象虚。远古时中土华夏气候不与今同,故大象不罕见,其后气象巨变,热带动物南移,于是再提到巨象时只能‘看图识字',‘象'字由‘实'演变为‘虚'义了。”(《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月)周先生的论述与两千年前韩非子所言,若合符契。《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辨析深得要领。这些看来似乎平常的分析,其学术含量是不低的,其工作量是大的。整合工作是多方面的,是一个大而复杂的工程。总之词典不仅说明什么是规范的,还要有针对性地说明哪些是不规范的,用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一种方便读者的精神,去贯彻规范标准。

  这部词典的编纂,历经十个寒暑,加工和修改累计有八轮之多。编词典不断修改,也就是不断地锤炼。这部词典在精益求精上的确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当然,它也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求完美是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

原载《北京晚报》2004年2月14日

发布日期:2008-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