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郑板桥的民本思想

卞孝萱

  内容摘要: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与其家庭环境、早年生活、文化传统等三个方面相关,其思想内容可归纳为忧国忧民、农夫第一、务本勤民、泽加于民、扶危济困、教子忠厚、画慰劳人等。

  作为“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的高超成就,是其民本思想的真实流露。他留给后人一份丰富的文艺财富也是一份丰富的精神财富。尽管其民本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的局限,但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仍可作为借鉴。探讨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现实意义。特撰此文,进行考论。

郑板桥民本思想的来源

  家庭环境 据《昭阳郑氏谱》,郑重一、重二兄弟,“洪武年间,自苏州阊门播迁兴化。”郑重一是“长门”,传十四世为郑板桥。世代务农,也有读书的,但在郑板桥之前,他家没有中进士,做县令的。《清史列传》说郑板桥“家贫。郑板桥所书《刘柳村册子》说“板桥最穷最苦”。事实怎样呢?“可怜我东门人,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蒋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1]他父亲郑之本,“廪生”[2],“教授生徒”[3],是个不发达的读书人。

  早年生活 郑板桥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年读书,应举,授徒;中年为七品县令;晚年罢官卖画。乾隆二十五年郑板桥所书《后叙》云:“初极贫”,即指早年生活。他所作《七歌》真实地吟咏了早年生活情况:

  “郑生三十无一营,学书学剑皆不成。……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其一)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其二)

  “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时缺一升半升为,儿怒饭少相触抵。伏地啼呼面垢污,母取衣衫为湔洗。”(其三)

  “布衾单薄如空橐,败絮零星兼卧恶。纵横溲溺漫不省,就湿移干叔夜醒。”(其四)

  “几年落后拓向江海,谋事十事九事殆。……枯蓬吹断久无根,乡心未尽思田园。千里还家到反怯,入门忸怩妻无言。”(其五)

  “我生二女复一儿,寒无絮络饥无糜。啼号触怒事鞭朴,心怜手软翻成悲。萧萧夜雨盈阶,空床破帐寒秋水。清晨那得饼饵持,诱以贪眠罢早起。”(其六)

  国家图书馆藏玉书楼刻《板桥集》有佚名批语:(《七歌》其二)“读至此,不泪下,铁石心肠。”(其六)“写来悲惨如见”。

  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民本思想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如:《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黄石公三略·上略》:“庶民者。国之本。”《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王制》:“庶民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贾谊《新书·大政上》:“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贞观政要·务农》引唐太宗云:“国以人为本。”……都是精辟的见解。

  综合以上,自身的家庭环境,早年的生活经历。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为郑板桥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郑板桥民本思想的表现

  与郑板桥的生活经历相对应,他的民本思想也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读书、应举、授徒)是形成时期,中年(做官)是实践时期,晚年(罢官卖画)是皈依时期。今将郑板桥的民本思想的表现,概述如下:

  忧国忧民 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乾兴元年(1022)“监泰州西溪镇盐仓”,天圣元年(1023)“除兴化令”。[4]据叶大发《高邮政军兴化县重建范文正公祠堂记》:“昔文正公为士时,已有泽民之志,每谓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初仁西溪镇官,即请于朝,筑捍海堰,为承楚泰三州民田无穷之利。作小官时,志虑力量已如此,异时勋名满宇宙,皆自此发之。”《范文正公年谱》说:“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范仲淹“遗德在民”,兴化人“永久弗忘”。[5]范仲淹是郑板桥所景仰的宋代四位名相之一[6],其忧乐观对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乾隆二十五年郑板桥所书《后叙》云:“叹老嗟卑,是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显然,“天地万物之事”重于“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思想是郑板桥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叹老嗟卑”不过“偶一寓意”。可以说,郑的“忧国忧民”思想,与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7]的怀抱,是一致的。

  郑板桥“忧国忧民”思想还表现在文学批评中。他将古代诗文,分为大乘法与小乘法。他赞扬大乘法“理明词畅,以达天地万物之情,国家得失兴废之故”。批评小乘法“究何与于圣贤天地之心、万物生民之命?”[8]简言之,大乘法指具有“忧国忧民”思想者,小乘法指不具有“忧国忧民”思想者。杜甫诗是郑板桥所谓大乘法之代表作。

  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中,赞扬“少陵诗高绝千古”。他举出《哀江头》、《哀王孙》,“伤亡国也”;《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前、后出塞》诸篇,“悲戍役也”;《兵车行》、《丽人行》,“乱之始也”;《达行在所》三首,“庆中兴也”;《北征》、《洗兵马》,“喜复国,望太平也”。总而言之,“一种忧国忧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庙邱墟,关山劳戍之苦,宛然在目。”“故其诗信当时,传后世,而必不可废。”他在《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中,批判“若王摩诘、赵子昂辈,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耳!试看其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郑板桥以民本思想为标准来褒贬古代诗人,可称慧眼卓识。

  农夫第一 按照中国的传统,有所谓“四民”(士农工商)之说。郑板桥不以为然,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理由是:“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郑板桥“农工商士”的观念,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工商学兵”口号相合。郑板桥在封建社会中有如此开明的见解,是多么难能而可贵!

  务本勤民 郑板桥之所以“最重”农夫,是因为农夫“养天下之人”。由此产生务本勤民思想。李鱼单画了一幅稻菜图,郑板桥题云:“稻穗黄,充饥肠。莱叶绿,作羹汤。味平淡,趣悠长。万人性命,二物耽当。”[9]牵牛、织女是两个星座名。传说牛郎与织女分居在银河两侧,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之夜,才得渡河一会。郑板桥对牛郎织女作出新的解释:“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10]古人如唐太宗说过“人以衣食为本”[11],明太祖说过“农桑,衣食之本”[12]等语,都不如郑板桥说得鲜活动听。

  泽加于民 “忧国忧民”思想和“泽加于民”思想是郑板桥民本思想的两个主要内容,并互相联系。《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熟读《四书》的郑板桥,自幼牢记在心,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

  “吾辈读书人,……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

  对照一下叶大发《高邮军兴化县重建范文正公祠堂记》中的话:

  “前辈谓士自一命以上,苟存心于泽物,皆可有济。吾侪学古入官,当志文正公之志。彼囊帛匮金,笑与秩终身,宠而载高位,家肥而食厚禄,止自为温饱计,念不及吾民者,盍少愧哉!”

  两文都从正反两面发挥了孟轲“泽加于民”的思想。兴化修建范仲淹祠的用意是:“使后之登斯堂者,景先哲之高风,以励壮志。”[13]范仲俺在兴化的政绩,对郑板桥有着直接的影响。郑板桥在范县、潍县做县令,是其“泽加于民”思想的实践时期。

  在范县——郑板桥《范县呈姚太守》云:“布袜表鞋为长吏,白榆文杏种春城。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这是郑向上级汇报的四句诗,可以证明郑方坤《本朝名家诗钞小传》说郑板桥“既得官,慈惠简易,与民休息,人亦习而安之”,《范县志》说郑板桥“通达事理”,确是事实。

  在潍县——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中大丞括》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也是郑向上级汇报的四句诗。他言行一致,确实“关情”民间疾苦。他在潍县做县令时,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救灾、抗灾措施,如《清史列传》云:郑板桥“官潍县时,岁歉,人相食。燮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饲之。有积粟,责其平粜,活者无算。时有循吏之目。”《重修兴化县志》云:郑板桥“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阴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馀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叶衍兰等《清代学者像传》云:郑板桥“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所谓“大兴修筑”指修筑潍县城墙缺口。据乾隆十三年郑板桥所书《乾隆修城记》:“本县先为倡,首修城工六十尺,计钱三百六十千,即付诸荐绅,不徒以纸上空名,取其好看。”(《潍县志稿》引《修城记》:“燮以邑宰捐修八十尺”,又增二十尺。)上述救灾、抗灾措施,是郑板桥爱民、利民、惠民、安民的集中表现,“泽加于民”思想的实践。

  郑板桥歌颂历史上的清官:“安人龚渤海,执法况青天。”[14]“龚渤海”是汉渤海太守龚遂,其政绩见《汉书·循吏传》,序曰:龚遂“所居民富,所去民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况青天”是明苏州知府况钟,其政绩见《明史·况钟传》,赞曰:况钟“能于其职”。昆曲《十五贯》就是演唱况钟的故事。

  故宫博物院藏郑板桥画兰真迹,题云:“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乾隆戊寅,板桥老人为二女适袁氏者作。”“吴隐”是晋广州刺史吴隐之,其政绩见《晋书·良吏传》,史臣曰:“吴隐酌水以厉清,晋代良能,此焉为最。”史书记载吴隐之“将嫁女”,“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郑板桥画兰嫁女,比吴隐之卖犬嫁女,高雅多了。

  郑板桥一方面赋诗歌颂龚遂、况钟等“循吏”,以“良吏”吴隐之自比,另一方面赋诗鞭挞那些“乌纱略戴心情变,黄阁旋登面目新”[15]的佞臣贪官,其民本思想,显然可见。

  扶危济困 《范文正公年谱》记载:范仲俺对子弟说:“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饥寒哉!且自祖宗来,积德百馀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亦何以入家庙乎!”郑板桥受范仲淹抚恤宗族的影响,而言论更为悲痛。他在范县做县令时,对堂弟郑墨说:“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得风水力,成进士,作宦数年无恙。是众人之富贵福泽,我一人夺之也,于心安乎不安乎!”虽然范、郑的言论都有封建社会的略印,但其扶危济困思想是可取的。郑板桥命郑墨“持俸钱南归”,做几件扶危济困的事:(1)“敦宗族”:“(东门)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骐驎小叔祖亦安在?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2)“睦亲姻”:“自曾祖父至我兄弟四代亲戚,有久而不相识面者,各赠二金,以相近续,此后便好来往。”(3)“念故交”:“徐宗于、陆白义辈,是旧时同学,……今皆落落未遇,亦当分俸以敦夙好。”(4)“其馀邻里乡党,相赒相恤,……务在金尽而止。”[16]扶危济困思想与泽加于民思想是一致的,都是郑板桥民本思想的表现。

  杜甫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漏了,“雨脚如麻”,“长夜沾湿”。此时,杜甫所叹息的不是自己一身一家之事,而是“推开自家[17],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郑板桥嘱吴于河代他刻过一方“恨不得填漫了普天饥债”图章[18],与杜甫同一“襟抱”,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

  郑板桥在乾隆二十五年所书《后叙》中自评其诗:“如《孤儿行》,如《姑恶》,如《逃荒行》、《还家行》,试取以与陋轩同读,或亦不甚相让。”“陋轩”是明末清初诗人吴嘉纪,其诗反映民间疾苦,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称为“字字皆血泪”。郑板桥以吴嘉纪自比,可见他文学创作中贯彻民本思想。

  教子忠厚 在众多的中国古代家训中,郑板桥的教子言论有其特色。他说:“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他对郑墨说:“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举例来说:

  “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以上《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这种“忠厚之情”,不但对人,而且对待动植物。郑板桥说:“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晴蜒,线缚螃蟹,为小儿顽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摺拉而死。”他主张“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由“笼鸟”推之于“盆鱼”[19]、盆兰。郑板桥反对盆中种兰。他认为:“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忽乐也。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20]他的题画诗:“画兰切莫画盆罂,石缝山腰寄此生。总要完他天趣在,世间栽种枉多神。”[21]

  郑板桥教其子读四首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獦蚤出。”用意在于使其子知民间疾苦。

  总之,郑板桥教子忠厚的言论中放射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画慰劳人 郑板桥为官清廉。《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他“自赞又自嘲”云:“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22]罢官卖画的艺术活动,是郑板桥民本思想的皈依时期。《板桥题画》云:“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之人也。”可见绘画为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实践,提供了更广泛的领域。

  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可绘者至多,郑板桥为什么独喜画兰竹石呢?《板桥题画》云:“介于石,臭如兰,坚多节,皆《易》之理也,君子以之。”“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23]“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24]他认为:“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25]“竹枝石块两相宜,群卉群芳尽弃之。春夏秋时全不变,雪中风味更清奇。”[26]一贯信奉《孟子》“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教导的郑板桥,以画寄情,托物言志,用兰、竹、石之香、节、骨及其经得起考验之坚贞,作为自己修身的追求。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把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完全实现的理想,借绘画表达出来。如:故宫博物院藏郑板桥画竹真迹,画面上旧竹高,新竹矮,题云:“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潍坊博物馆藏郑板桥画竹真迹,画面上有峭壁之兰,有山根之兰,题云:“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世为何?”这两幅画和题句,明显批判世间的贵贱不平。又,《板桥题画·八畹兰》云:“九畹兰花江上田,写来八畹未成全。世间万事何时足,留取栽培待后贤。”已故画家秦裕曾藏郑板桥画兰真迹,画的是在山头的兰叶短,在山腰的兰叶长,题云:“后来居上前贤让。”扬州博物馆藏郑板桥画竹真迹,画面上旧竹矮,新竹高,题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这三幅画和题句,反映出郑板桥对新生力量成长的关注、爱护之情。

  最后,说一说宋代哲学家张载“民胞物与”思想对郑板桥的重要影响。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代哲学家二程(程颢、和颐)、朱熹对此文推崇备至,赞语连篇。《河南程氏遗书》评《西铭》云:“孟子以后,未有人及此。”朱熹著《西铭解义》。二程认为:“民胞物与”思想是儒家“爱有等差”的体现。朱熹进一步阐释“亲亲为本”的等差与次序:第一等,“亲亲”,有血缘关系;第二等,“仁民”,无血缘关系;第三等,“爱物”,推广到动植物。郑板桥对《西铭》更是崇拜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在《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云:“张横渠《西铭》一篇,巍然接《六经》而作,呜呼休哉!”上述郑板桥命郑墨将俸钱分散给宗族、姻亲、故交、邻里乡党,以及反对笼中养鸟、盆中种兰、就是对“亲亲为本”的身体力行。郑板桥画竹枝荆棘,题云:“莫漫锄荆棘,由他与竹高。《西铭》原有说,万物总同胞。”[27]用绘画弘扬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是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升华。请看《板桥题画·题兰竹石调寄一剪梅》:“借君莫作画图看,文里机闲,字里机关。”他明白地告诉世人,他作画是有寓意的。

注释:

[1]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2]《昭阳郑氏谱》。

[3]乾隆十四年郑板桥所书《自叙》。

[4]《范文正公年谱》。

[5]叶大发《高邮军兴化县重建范文正公祠堂记》。

[6]郑板桥《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7]范仲淹《岳阳楼记》。

[8]上海博物馆藏郑板桥《与江昱江恂书》。

[9]方濬颐《梦园书画录》卷二十一。

[10]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11]《贞观政要·务农》。

[12]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

[13]叶大发《高邮军兴化县重建范文正公祠堂记》。

[14]郑板桥《赠高邮傅明府并示王君澸》。

[15]郑板桥《历览三首》之一。

[16]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17]参阅杨伦《杜诗镜铨》卷六。

[18]《板桥先生印册》。

[19]以上郑板桥《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20]上海博物馆藏郑板桥画兰真迹。

[21]板桥画兰拓本。

[22]《支那南画大成》第一卷。

[23]南通博物馆藏郑板桥画兰竹石真迹。

[24]镇江金山寺文物馆藏郑板桥画兰竹石拓本。

[25]中国美术家协会藏郑板桥画兰竹真迹。

[26]镇江博物馆藏郑板桥画竹石真迹。

[27]《书菀》一卷三号。

发布日期:2008-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