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联溯源

  本章是§1.3“楹联史话”的扩展和深入。对联溯源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产生对联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多远?怎样从对仗过渡到对联?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充分认识对联历史的源远流长,对联文体的优美成熟,从而为研究对联结构和对联艺术打下良好基础。

§2.1 四声的发现

  发现四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四声的发现,开创了齐梁骈俪的一代时尚,奠定了盛唐律诗的坚实基础,正如钱基博所说:“立骈文之鸿轨,启律诗之先路”(《中国文学发展史》1996年中华版,第189页)。如果承认对联属于格律文学,是讲究平仄对仗的,那么显而易见,对联不可能产生在发现四声以前。更准确地说,发现四声是产生对联的必要条件。

  四声是梁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发现的。沈约(441-513),字休文,武康人。笃志好学,博览群籍,善属文。仕宋及齐,累官司徒左长史。梁武帝受禅,为尚书仆射,迁尚书令。撰《四声谱》,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帝雅非所好,竟不遵用。

  沈约《四声谱》已亡于唐僖宗以前,于是,纪晓岚根据沈约的诗文,对其四声作了精密考证,撰写了《沈氏四声考》一书。下面是从《沈氏四声考》(1985年中华版)摘录的有关文献以及纪晓岚按语。

  《南史·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纪昀按:“此为四声即五音之证。”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四字疑有讹脱)。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自灵均以来,多历年所,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非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此言非谬,如曰不然,请俟来哲。”

  纪昀按:“休文声病之学尽于此论。此后来律体之椎轮也。但律体以二四回,换字有定程。此则随字均配,法较后人为疏。故《答陆厥书》有巧历不尽之语。律体但分平仄,此则并仄声亦各不相通,法较后人为密。故杼山《诗式》称其碎用四声。钟嵘亦曰:平上去入,仆病未能。盖苦其难于措词,故不乐用也。然浮声切响之说,究阅今千载不能易。”

  又按:“高下低昂,音求相配,回环宛转,则无定程。偶举一端,故以若字例之。非谓浮声必在前,切响必在后也。”

  沈约《答陆厥书》云:“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烦,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学,又非止若斯而已也。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历已不能尽,何况复过于此者乎。灵均以来,未经用之于怀抱,固无从得其仿佛矣。若斯之妙而圣人不尚,何也?此盖曲折声韵之巧,无当于训义,非圣哲立言之所急也。是以子雄譬之雕虫篆刻,云壮夫不为。自古词人,岂不知宫羽之殊,商徵之别。虽知五音之异,而其中参差变动,所昧实多。故鄙意所谓此秘未睹也。以此而推,则知前世文士,便未晤次处。若以文章之音韵,同管弦之声曲,则美恶妍蚩,不得顿相乖反。譬喻子野操曲,安得忽有啴缓失调之声?以洛神比陈思他赋,有似异手之作。故天机岂则律吕自调,六情滞则音律顿舛也。士衡虽云炳若缛锦,宁有濯色江波,其中复有一片是卫文之附。此则陆生之言,即复不尽者矣。韵与不韵,复有精粗,轮扁不能言之,老夫亦不尽辨此。”

  纪昀按:“此书则赋亦用四声,不但诗也。篇末韵与不韵,指换韵而言,同一韵则相叶,换一韵则不相为韵矣。此无定法可执,故曰:轮扁不能言。”

  从以上文献和纪晓岚按语可知:(1)四声是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发现的;(2)四声(平、上、去、入)即五音(宫为上平,商为下平,角为入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3)虽有浮声(指平声)切响(指仄声)之说,尚未简化为平仄;(4)四声不仅用于诗,也用于赋;(5)从此以后诗赋才讲究平仄。

§2.2 声律结构与文字的关系

  沈约《答陆厥书》有一段话值得重视:“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烦,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学,又非止若斯而已也。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历已不能尽,何况复过于此者乎。”

  在这段话中,沈约提出了声律结构与文字关系的数学问题:设汉字字集含一万个各不相同的汉字,从其中任选取十个字按一定要求排列,使其声调高下低昂,其数量是难以穷尽的。

  当时流行五言古诗,所谓“十字之文”应指五言二句,特别是对偶句。在四声尚未简化为平仄,句式尚未规范之时,变量太多,问题极其复杂。即使把四声简化为平仄,按五言律诗句式计算,也很难穷尽其变化,因为在海量的可能组合中,仅仅五个字很难确定是否成文。令人感兴趣的是:沈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可能已经认识到:五言律诗的句式,为数有限;由文字组成的五言诗句,变化无穷。明此道理,只要掌握有限的句式结构,就可以创作变化无穷的联语来。在文字上有大量选择余地,相比之下,格律的“束缚”是微不足道的。

  沈约的四声理论,体现在他的诗文中。例如,《早发定山》全诗由对偶句组成,其中律句成分大大超过他提到的前辈“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

  沈约《早发定山》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归流海漫漫,出浦水溅溅。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曹植《又赠丁仪王粲一首》(子建《函京》之作)

从军度函关,驱马过西京。
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
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
员阙出浮云,承露槩泰清。
皇祖扬天惠,四海无交兵。
权家虽爱胜,全国为令名。
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声。
丁生怨在朝,王子欢自营。
欢怨非贞则,中和诚可经。

  王粲《七哀诗》(仲宣《灞岸》之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孙楚《征西官属送于涉阳候作诗一首》(子荆《零雨》之章)

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
倾城远追送,饯我千里道。
三命皆有极,咄嗟安可保。
莫大于殇子,彭聃犹为夭。
达人垂大观,诫此苦不早。
乖离即长衢,惆怅盈怀抱。
孰能察其心,鉴之以苍昊。
齐契在今朝,守之与偕老。

  王讃《杂诗一首》(正长《朔风》之句)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
昔往鶬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2.3 对偶:对联的史前时代

  在传统诗文中,所谓“句”,相当于“词组”(phrase),不是意义完整的“句子”(sentence)。所谓“对偶”(parallelism)是指两个平行、结构相同的修辞单位,尤指句。讲究平仄的对偶句称为“对仗句”;独立的对仗句称为“对联”。

  把发现四声,讲究平仄对仗作为产生对联的必要条件,并不否认对联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汉字四声是客观存在。诗文中使用对偶、重视韵律的传统,与生俱来。对联的直系远祖是对偶,可以追溯到唐虞之世。对偶时代,也就是对联的史前时代。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云:“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尔对耳。”

  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对偶句,类似民谣,朗朗上口,自然成对,符合韵律,并非刻意经营。例如:《周易·乾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商书·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毛诗·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下面将齐梁以前诗文中使用对偶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诗经》《老子》对偶形式已相当完备

  刘麟生云:古今作对之方法,《诗经》殆无不毕具。唐上官仪云:“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对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茅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正名对 夏之日,冬之夜。(《葛生》)

  同类对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采蘋》)

  连珠对 喓喓草虫,跃跃阜螽。(《草虫》)

  双声对 既优既渥,既沾既足。(《信南山》)

  叠韵对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新台》)

  双拟对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北风》)

  以上言字骈而未及句骈,《毛诗》中偶句之法,可分为本句对,顺句对,隔句对,错综对,整章对五种。

  本句对 是刈是濩,为絺为絡。(《葛覃》)

  顺句对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扶苏》)

  隔句对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咏之游之。(《谷风》)

  错综对 爰居爰处,爰笑爰语。(《斯干》)

  整章对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躋。(《斯干》)

  整章对中,往往包括顺句对,隔句对,或错综对,又兼重言双声叠韵之妙用。彦和所谓“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不意《毛诗》中偶句,实能包举囊括之而有余,岂非文章妙到秋毫颠欤?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1998年商务版,第16-17页)

  按:上面所说“连珠对”又称“叠字对”;“字骈”指“当句对”,即句中自对;“句骈”指“整句对”;“本句对”又称“当句对”;“顺句对”又称“单对”,每边一句;“隔句对”又称“偶对”,每边两句。

  刘麟生又云:《老子》“全书五千言,超妙浑融,大半皆系属对,且大半皆为有韵之文,直如朝阳绚采,蔚为奇观。今不论其用韵之方,且观其裁对之法,已觉鱼龙曼衍,变化多方”。

  复字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指重字自对)

  连环对 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参差对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兮字对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按:乃“复字对”特例)

  定义对 视之不见名曰几,听之不闻名曰希。

  叠字对 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反正对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中国骈文史》第22-23页)

  《楚辞》对偶以“兮”字分隔

  《楚辞》中句的长短不同。一句中,以“兮”分隔,前一词与后一词作对者,相当于“当句对”;两句间,以“兮”分隔,前句与后句作对者,相当于“顺句对”。举例如下:

  屈原《九歌》当句对

  蕙肴蒸兮兰藉(肴蒸/兰藉)

  奠桂酒兮兰浆(桂酒/兰浆)

  荪桡兮兰旌(荪桡/兰旌)

  桂棹兮兰枻(桂棹/兰枻)

  斵冰兮积雪(斵冰/积雪)

  沅有茝兮醴有兰(沅有茝/醴有兰)

  荪壁兮紫坛(荪壁/紫坛)

  桂栋兮兰橑(桂栋/兰橑)

  屈原《离骚》顺句对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于洧盘。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粮。

  《汉赋》杨马语皆单行,班张间有俪句

  李调元《赋话》云:“杨马之赋,语皆单行,班张则间有俪句。”按:杨,杨雄;马,司马相如;班,班固;张,张衡。班张俪句,举例如下:

  班固《西都赋》对偶句:

  周以龙兴,秦以虎视。

  屋不呈材,墙不露形。

  窈窕繁华,更盛迭贵。(错综对)

  功德著乎祖宗,膏泽洽乎黎庶。

  元元本本,殚见洽闻。(本句对)

  凿井干而未半,目眩而意迷;舍櫺栏而却倚,若颠坠而复稽。(流水对)

  魏晋赋家陆机开六朝骈俪之先声

  魏晋赋家之杰作,可以举曹植(192-232)《洛神赋》,陆机(201-303)《文赋》为例。

  曹植《洛神赋》摘句: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陆机,字士衡,西晋吴郡人。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机少有异才,年二十而吴亡。闭门勤学,积有十年,文章誉满京洛,与潘岳齐名。张华见之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文赋》为早期作品,主张“诗缘情而绮靡”,开六朝骈俪之先声。

  陆机《文赋》摘句: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六极,心游万仞。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

  藻思绮合,清丽芊眠。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磁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

  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配霑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被管弦而日新。

  纵观自周秦汉魏以至两晋,诗文中的对偶句形式已大备,只是不知声韵之奥秘而已。对仗与对偶的主要区别在于讲不讲平仄。沈约发现四声,使对偶进化为对仗,为骈文的规范,律诗的兴起,甚至对联的问世,准备了条件。那末,是否可以说:对偶已经过时,已经没有研究价值了。非也!因为对仗来源于并且属于广义的对偶范畴,对偶的各种形式也包含了对仗的变化形式,值得研究。同时,随着从短联发展为长联,两边相对延伸为同边自对,对偶在同边自对中可以继续存在,而且成为富有特色、不可替代的因素。对偶时代是蕴育楹联文学的史前时代。

§2.4 从对仗到对联的过渡

  纪昀云:“门联唐末已有之,蜀辛寅逊为孟昶题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语是也。但今以朱笺书之为异耳。”按此处称“唐末”实指五代孟蜀。

  清代似乎没有人异议,也许因为纪昀是《四库全书》总纂官,读的书要比任何人多得多,别人拿不出新的证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对联成为时尚,不断有人声称发现公元965年以前的对联,甚至唐代的对联。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至少在沈约去世(513年)以后,到孟蜀题桃符(965年)以前,这452年中,具备产生更早对联的条件。但至今还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推翻纪昀的说法。虽然如此,这些新的发现和研究和讨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当然,明显道听途说,张冠李戴者除外)。因为对联的产生是一个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预见对联即将脱颖而出。

  对联脱胎于律诗和骈文的对仗句。骈文在唐为律赋,在宋为四六。唐以诗盛,宋以词盛。故唐代骈文对仗过渡到联的可能性较小。现将对联书刊经常提到的所谓“最早对联”分析于后:

  (1)晋陆云、荀隐自我介绍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刘义庆《世说新语》云: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遇,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世说新语校笺》,中华版,1994年,第424页)

  按:晋代尚不知平仄为何物。陆云、荀隐在张华家初次见面,自我介绍,脱口成对,显示文人才智而已。偶合平仄,并非有意识的对联创作。但吟诗属对确是对联创作的基本功。

  (2)梁刘孝绰(481-539)刘令娴题诗于门

  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刘孝绰)
  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刘令娴)

  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说:“考宋刘孝绰(应为梁朝人)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令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俱诗而语皆骈丽,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但不见于正传)。”(顾平旦、曾保泉《对联欣赏》,文化艺术1982年版第3页)

  按:谭称“联语之权舆”的理由:一是“语皆骈丽”,二是“题于门”。但这两条都不能确定其为“联语”。究竟是诗是联,可以根据这四句的平仄结构来证明。

  以上四句的平仄结构,完全符合当时流行的五言古诗句式。而且第二句句脚“卿”字与第四句句脚“生”字押“庚”韵。可以证明是一首趋于律化的五言古诗。反之,若把刘孝绰两句作上联,刘令娴两句作下联,则上下联句脚“卿”字和“生”字都是平声。这又是对联之大忌,因此否定其为对联。“题诗于门”,当然可以发展为“题联于门”。因此,该文献是有价值的。

  (3)唐张说(667-730)题王湾诗句于政事堂

  海日生残夜(11001)
  江春入旧年(00110)

  宋尤袤《全唐诗话》云:王湾登先天进士第。开元初,为荥阳主簿。马怀素欲校正群籍,湾在选中,各部撰次。后为洛阳尉。殷璠云: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江南意》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无闻此句。张公居相府,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版,第76页)

  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的名句。唐宰相张说将王湾名句手题于政事堂,是诗的对仗句脱离传统文本的倾向。该诗在《全唐诗话》中题为《游吴中江南意》。故此对仗句来源有两个版本:

  王湾《游吴中江南意》(《历代诗话》,第76页)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11001,00110)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00011,1110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1001,00110)
  从来观气象,唯向此中偏。(00011,11100)

  王湾《次北固山下》(《全唐诗》第271页)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11001,00110)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00011,1110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1001,00110)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1001,00110)

  比较《游吴中江南意》与《次北固山下》两首诗:题目不同,首联尾联不同。虽然都在船上,一首在吴中,描写“江南意”,游兴正浓。另一首在北固山下,描写“游子情”,思家心切。应该算两首诗。也许因为对仗句写得特别好,在不同场合,竟然重用了一次。也可以说明对仗句的相对独立性。

  (4)唐颜真卿(709-785)《蔡州帖》后附对仗句

  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终(缘)忠勤,无有旋意。然中心悢悢,始终不改。游于波涛,宜得斯报。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见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达于时命耳。

  人心无路见
  时事只天知。

(《颜鲁公集》,上海古籍版,1992年)

  按:《颜真卿集》“终”作“缘”。《蔡州帖》题注:“题驿舍壁”。在《蔡州帖》附加语“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对仗工整,有相对独立性,且题于壁,是对仗句相对独立的明显表现。虽非对联,值得重视。

  (5)唐颜真卿等《竹山联句题潘氏书堂》

竹山招隐处,潘子读书堂(颜真卿)。
万卷皆成袠,千竿不作行(陆羽)。
练容飡沆瀣,濯足咏沧浪(李萼)。
守道心自乐,下帷名益彰(裴修)。
风来似秋兴,花发胜河阳(康造)。
支策晓云近,援琴春日长(汤清河)。
水田聊学稼,野圃试条桑(清昼)。
巾折定因雨,履穿宁为霜(陆士修)。
解衣垂蕙带,拂席坐藜床(房夔)。
檐宇驯轻翼,簪裾染众芳(颜粲)。
草生还近砌,藤长稍依墙(颜颛)。
鱼乐怜清浅,禽闲憙頡頏(颜须)。
空园种桃李,远墅下牛羊(韦介)。
读易三时罢,围碁百事忘(李观)。
境幽神自主,道在器犹藏(房益)。
昼啜山僧茗,宵传野客觞(柳淡)。
遥峰对枕席,丽藻映缣缃(颜岘)。
偶得幽栖地,无心学郑乡(潘述)。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上册,中华版,第283页)

  此诗共36句,由18人(每人2句)联句而成。联句,对每个人来说,对仗句是相对独立的,但仍然是全诗的一部分,尚未成为楹联。可能有人见到颜真卿“竹山招隐处,潘子读书堂”一联墨迹,但没有见到该诗(《全唐诗》未载)误以为唐联。

  (6)唐张祜题壁联

  小洞穿斜竹
  重街夹细莎

  此联见张祜五律《题惠山寺》(《全唐诗》第1292页)

  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殷勤望城市,云水暮中和。

  “惠山寺”,一作“常州无锡县惠山寺”。“山”,一作“月”。“生”一作“穿”。“细”一作“瘦”。“望”一作“入”。故知“小洞穿斜竹,重街夹细莎”系唐张祜五言律诗的颈联,并非原创性的对联。但此两句为题壁联,也说明对仗句脱离律诗的倾向。

  (7)《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背面文字: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曰: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门神护卫,厉鬼藏埋。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潭婵雪《敦煌遗书中的唐代对联》,1991年《对联》7卷4号)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潭婵雪称:联句写在斯0610卷的背面,前后均无题记,其正面是《启颜录》的抄本,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了,刘丘子投二舅”,此尾题为楹联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时为公元723年,较孟昶的题辞早240年,但这只是楹联的上限年代,至于下限时间我们只能从联句本身的内容去作出推论。

  按:《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背面文字是押韵的四言诗或五言诗。类似宋代的“春帖子”,其对仗句尚未成为独立文本,似难定为对联。但准备在岁日或立春日“书门左右”,确是从诗过渡到春联和门联的重要证据。

  (8)日本《史馆茗话》一联

  闭门唯闻朝暮鼓
  登楼遥望往来船

  白居易《春江》(《全唐诗》,上海古籍版,第1099页)

  炎凉昏晓苦推迁,不觉忠州已二年。闭阁只听朝暮鼓,上楼空望往来船。
  莺声诱引来花下,草色勾留坐水边。唯有春江看未厌,萦砂绕石潺澶湲。

  此联源自白居易七律《春江》。虽有5个字不同(门/阁,唯闻/不听,登/上,遥/空),但意义相近,可以判定为摘录的诗句,并非唐联。

  (9)五代后周范质扇联

  大暑去酷吏
  清风来故人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云:初周祖自邺起师向阙,京国罹乱。鲁公(范质)遁迹民间。一旦,坐对正巷茶肆中,忽一形貌怪陋者前起揖云:“相公相公,无虑无虑”。时署中,公执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一联在上。陋状者夺其扇曰:“今之典刑,轻重无准,吏得以侮,何啻大暑耶!公当深究狱弊。”持扇急去……未几,周祖果以物色聘之,得于民间,遂用焉。

  按:此联常误作范质所撰,实为唐杜牧《早秋》五律颔联。

  杜牧《早秋》(《全唐诗》,上海古籍版,第1327页)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尊酒酌未酌,晚花嚬不嚬。铢秤与缕雪,谁觉老陈陈。

  (10)唐温庭筠应对李商隐

  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
  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四云:温庭筠(812-870),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日救数人。而士行玷缺,瑾缙绅薄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此联李商隐出句,温庭筠应对。口头应对是骈文基本功,非有意创作楹联。召公:周朝辅政大臣。郭令:唐郭子仪,官中书令,任期中主持官吏考绩24次。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说明,律诗和骈文中的对仗句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将对仗句题于壁,题于堂,写于扇;两首诗中用同一对仗句;先有对仗句后有诗文;联句诗每人只需作一联。特别是题于门的现象,更说明产生春联、门联的条件已经成熟。

  因此,最早的门联,孟蜀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水到渠成,并非偶然。

  该联脱胎于五言律诗对仗句,也十分明显。上句平仄(00101)是(00011)的变体。此种用法,在唐诗中不乏先例。举孟浩然、李白、杜甫五言律诗为例:

  孟浩然《过故人庄》(《全唐诗》第376页)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第5句00101)

  李白《过崔八丈水亭》(《全唐诗》第421页)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第3句00101)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闲随白鹤去,沙上自为群。

  杜甫《春日忆李白》(《全唐诗》第544页)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第3句00101)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