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评传》 刘禹锡评传
作  者:卞孝萱 卞敏 著
出 版 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29165
出版日期:1996-1-1
定  价:¥23.00 元
 

  刘禹锡是唐代的政治革新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文学家。评传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形成本书特色:一是对刘禹锡的氏族,籍贯、出生地、家世、学习、科名、官司职、交游等一系列问题,以及“永贞革新”的前前后后,重新思考论证,补正文献之阙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二是对刘禹锡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人生观、文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考察和评论,融会贯通,并提出不少新见。

  卞孝萱,男,1924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离休。现为南京大学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分会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等。已出版《唐代文史论丛》、《元镇年谱》等专著十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卞敏,男,1949年生于江苏扬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辽宁大学哲学硕士。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哲学史与科学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已出版《六朝人生哲学》、《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专著三部,发表论文60余篇。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匡亚明

第一章 刘禹锡的家世
  一、匈奴族后裔
  二、洛阳人
  三、刘禹锡的父系
  四、刘禹锡的母系

第二章 青少年学习时期
  一、“少为江南客”
  二、中唐江南经济、政治、文化状况
  三、刘禹锡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

第三章 踏上仕途与永贞革新时期
  一、“弱冠游咸京”
  二、“三登文科”,踏上仕途
  三、入杜佑幕习文武之道
  四、结交有识之士
  五、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

第四章 贬谪时期
  一、揭示“顺宗内禅”的真相
  二、身处逆境,不忘“初心”
  三、玄都观题诗引起的风波
  四、连州五年的业绩
  五、任夔、和二州刺史

第五章 回朝、再出及闲居东都时期
  一、从洛阳召回朝廷
  二、在党争中被排挤出朝
  三、任苏、汝、同三州刺史
  四、追随裴度,洛阳“残春”
  五、晚年的生活

第六章 政治思想
  一、政治上的求实精神
  二、从“甘露之变”看对宦官专权的态度
  三、反对藩镇割据
  四、“人之道在法制”
  五、任贤择能的用人之道
  六、政治革新的思想基础:大中之道

第七章 哲学思想
  一、刘禹锡写作《天论》的缘由
  二、万物“乘气而生”的自然观
  三、“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天人之辩
  四、“数存而势生”的规律观
  五、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法弛”、“理昧”
  六、“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辩证法思想
  七、“造形而有感,因感而有词”的认识论

第八章 人生观
  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二、“蹈道心一,俟时志坚”
  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四、融合儒佛道,顺应大潮流
  五、“牡丹真国色”,“依依似君子”

第九章 文学思想与成就
  一、“文章 与时高下”
  二、“诗者,其文章 之蕴耶”
  三、名副其实的“诗豪”
  四、刘禹锡诗歌的艺术风格
  五、刘禹锡诗歌的渊源
  六、散文渊源与成就

第十章 刘禹锡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一、散文的影响
  二、刘禹锡与晚唐诗人
  三、刘禹锡在两宋诗人中的影响
  四、《竹枝词》的贡献及刘禹锡在宋以后的影响
  五、刘禹锡诗在日本的传播

附 录 刘禹锡年表

索 引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 记

  刘禹锡的童年时代表现出早熟的特点。《刘氏集略说》云:“始余为童儿,居江湖间,喜与属词者游,谬以为可教。视长者所行止,必操觚从之。”他自幼勤奋学习,喜欢与擅长诗词的文人在一起,都认为他是可教的。一旦发现大人的行踪,必拿着写字板尾随在后,随时准备请教。当时,吴兴的僧人皎然是很有名气的诗人。皎然俗姓谢,自称是谢灵运的十世孙.。皎然字清昼;别人尊称其为昼公。皎然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于顿称他“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苏轼有诗云:“沽酒独教陶令醉,题诗谁似皎公清?”严羽说:“释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当时,江南地区很多文人向他学习写诗。“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会稽诗僧灵澈也住在吴兴,经常同皎然讨论诗歌创作的技巧。灵澈的辈分比皎然小,又接受过皎然的指点,权德舆称他是皎然的入室者,说他的诗歌如“风松相韵,水玉相扣”。

  青少年时期的刘禹锡,同诗僧皎然、灵澈有过一段师生关系。刘禹锡入仕后,仍与灵澈保持着联系。灵澈圆寂以后十七年,刘禹锡为他的诗集写过前言。这就是著名的《澈上人文集纪》。刘禹锡投师于皎然门下的情景,他在这篇前言中有生动的记载:“初,上人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侣。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日:‘孺子可数。’”刘禹锡对两位诗僧十分敬仰。每当皎然和灵澈写诗的时候,他双手捧着笔砚,很恭敬地陪侍在旁边一起吟咏。刘禹锡当时年纪虽然很小,但诗已写得不错,得到了皎然和灵澈的称赞。他们风趣地学着秦末张良的老师圮上老人的口吻说:“孺子可教”,表示出对这位小诗人的求学态度和接受能力是很满意的。

  在刘禹锡成长的过程中,家学的渊源、父母的教导、名师的指点都是很重要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刘禹锡在《献权舍人书》中说:“众之指目,忝阁下门客,惧无以报称,故厚自淬琢,靡遗分阴。”刘禹锡在童年时,就已深得权德舆的器重,为了不愧对长者的厚望,他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不知疲倦地进行学习,连一分光阴都不轻意放过。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学习内容十分广泛,除认真研读儒家经典外,对诸子百家都有所涉猎。他在《游桃源一百韵》中说:“纷吾本孤贱,世业在逢掖。九流宗归指,百氏旁搐摭。”他家庭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世代都以儒学而成就事业。刘禹锡没有名门望族的家庭背景,唯有自己下苦功发奋读书。他对“九流”、“百氏”各学派的思想,兼收并蓄,咀英撮华。直至后来,刘禹锡一直保持着这种少年时代养成的好学不倦的精神,在《罢郡归洛阳闲居》诗中称:“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在《郡斋书怀寄河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诗中感叹自己“谩读图书三十车,年年为郡老天涯。”可见其读书数量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