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字友三、友山,湖北蕲水人。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其诗沉郁奇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 《闻一多传》,陈凝著,民享出版社,1947年
  2. 《谈闻一多》,梁实秋,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年
  3. 《闻一多传》,王康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

    1934年

  1. 闻一多的诗/苏雪林(《现代》第4卷3期,1934年1月)
  2. 1986年

  3. 闻一多与唐诗研究/傅璇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4. 1995年

  5. 殉葬的意义:人与城——闻一多《长城下之哀歌》解读/李怡(《名作欣赏》1995年第3期)
  6. 时代思潮的一个深度标志──闻一多思想论/蓝棣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7. 1996年

  8. 寻找精神的家园──闻一多诗论/黄少平(《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9. 闻一多戏剧观探析/赵佳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0. 爱国主义——闻一多思想发展的主旋律/李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1. 翰墨传千秋──闻一多在昆明的题词集释/余嘉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2. 闻一多诗美文化管窥/王木青(《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3. 1997年

  14. 执着于美的追求──论闻一多的《红烛》与济慈的诗/贺雪飞(《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5. 闻一多与胡适“八不主义”──以意象主义为中介/铃木义昭(《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6. 从名物训诂看闻一多的艺术起源观/邓乔彬(《阴山学刊》1997年第2期)
  17. 历史的选择──闻一多给我们的启示/曾汉祥(《韶关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8. 闻一多诗作新论/荣光启 廖述毅(《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9. 论闻一多的《诗经》新训诂方法/闻彩兵(《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
  20. 1998年

  21. 闻一多早期诗歌中的思想艺术倾向/陈连璧(《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2. 用“诗”的眼光读诗——论闻一多对古代诗歌的诠释/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23. 闻一多与十四行体/许霆(《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24. 1999年

  25. 新诗的“自由化”与“格律化”及其他─—论郭沫若闻一多诗美主张和创作表现的异同/李乐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6. 闻一多:文学人类学的探索向度──以他的《诗经》《楚辞》研究为中心/梅琼林(《民族艺术》1999年第1期)
  27. 论闻一多诗歌的生命主题/马春时(《襄樊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8. 诗唐人格和诗唐文化的史家观照─—闻一多唐诗研究略论/刘殿祥(《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29. 闻一多新诗与中国古代诗歌的联系/陆耀东(《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0. 论闻一多的文化思想/孙党伯(《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1. 文学史家闻一多/袁千正 袁朝(《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2. 闻一多人格精神的两极/杨联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3. 论闻一多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想象特性/曾方荣(《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4. 论闻一多诗学的时代矛盾/苏志宏(《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5. 呼唤新诗艺术形式的规范——关于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和新诗现状的思考/黄济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36. “宇宙意识”考——关于闻一多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札记/曾祖荫(《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37. 穿越历史时空的爱国诗情和现代诗艺──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方志平(《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6期)
  38. 作为诗评人的闻一多/吕进(《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39. 谈闻一多诗中花的意象/江川静英(《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40. 论闻一多的艺术探索/邹建军(《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41. 论闻一多早期诗歌评论/王烨(《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42. 论闻一多爱国思想的特色/陈学祖(《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43. 论闻一多对新诗神秘美的构建/孙玉石(《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44. 论闻一多的上古神话研究/苏志宏(《文艺研究》1999年第6期)
  45. 从《诗经》研究看闻一多对传统治学方法的继承与扬弃/王晓鹂(《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46. 闻一多的《庄子》研究/马奔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47. 闻一多和《九歌》研究/苏志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48. 闻一多与“五四”/闻黎明(1999年8月)
  49. 2000年

  50. 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思路及其心理动机/莫海斌(《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51. 借鉴与超越——比较闻一多的《死水》与米蕾的《14行诗(第43首)》/李嘉娜(《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52. 诗意的形式——试论闻一多新诗格律思想/郭小聪(《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3. 论闻一多学术研究的时代性/胡绍华(《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4. 诗歌式的评论 评论的诗歌化——谈《唐诗杂论》的修辞美/刘惠芳(《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55. 闻一多的人格拾零/赵元 雷富春(《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56. 闻一多的诗论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线索/岳永逸(《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57. 新“声”奇“色”——从《死水》看闻一多诗歌的“音”与“画”/吴仁援(《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58. 谈闻一多的爱国主义诗歌/马为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9. 闻一多学术个性品格略论/刘殿祥(《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60. 勿忘告慰一个东方的灵魂——写在澳门回归与闻一多先生百年诞辰之际/饶春球 刘文菊(《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61. 闻一多与唐诗文献研究——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陶敏(《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62. 闻一多诗歌的情感张力/卢惠余(《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63. 闻一多现代学术品格论/黄曼君 胡绍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64. 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邱紫华 阎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
  65. 略论闻一多诗学理论的特性与价值/刘殿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66. 诗人、学者、斗士闻一多——为纪念闻一多先生百年诞辰而作/余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67. 闻一多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和共产主义战士——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洪德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68. 站在历史的源头──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阎伟(《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69. 论闻一多的绅士风度/朱寿桐(《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70. 论闻一多对新诗规范化和民族化的独特贡献/张建宏(《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71. 初唐诗的“一”与“多”——评闻一多论“类书与诗”及王绩诗/赵晓岚(《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72. 论闻一多爱国诗的艺术风格及情感方式/张建宏(《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73. 追求艺术美的极致——闻一多诗美主张发展论/李乐平(《学术探索》2000年第4期)
  74. 论闻一多的庄子诠释/阮忠(《中州学刊》2000年第4期)
  75. 孟郊与贾岛:寒士诗人两种迥然不同的范式——试论闻一多的中唐诗坛研究及其学术意义/赵晓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
  76. 闻一多先生的中华民族文学观/郑临川(《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77. 闻一多与古典文献研究/杨天保(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8. 试论闻一多诗学思想及其形成/翟杨莉(西北大学,2000年)
  79. 2001年

  80. 闻一多的苦茶诗:郭沫若时代的诗学深度/汪东发(《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81. 闻一多治学思想方法论/田根胜 路晓军(《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2.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爱国思想比较论/张建宏(《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3. 闻一多的抒情诗与中国新诗艺术/邹建军(《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4. 从比较神话学角度看闻一多《伏羲考》/Б·李福清(《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1年第1期)
  85. 论闻一多《死水》的审美价值/王文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86. 谈闻一多对古小说史料的研究/杨天保(《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7. 贵族·平民·胡风——对闻一多唐诗风范三类型说的理解/赵晓岚(《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1期)
  88. 差异自有契合在——闻一多和郭沫若的诗论龃龉暨挣不脱的才情崇拜/李乐平(《郭沫若学刊》2001年第2期)
  89. 宇宙·历史·人生——对闻一多论陈子昂的阐释/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
  90. 中西合璧的宁馨儿——闻一多诗歌色彩论/周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91. 风格与人格——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创作比较/孙景龙(《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92. 闻一多与新诗/黄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93. 治学独多创造——《学者闻一多》序/郭豫适(《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3期)
  94. 沉郁的爱国诗人 勇敢的民主斗士——试论闻一多的成长道路/国杰 孙德荣(《山东电大学报》2001年第3期)
  95. 现代/传统的顺应与互动──艾略特、闻一多诗论比较/吴艳(《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
  96. 论闻一多诗学的现代性/刘海波(《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97. 闻一多的唐诗研究/张浩逊(《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第5期)
  98. 中国早期新诗的象征派──从闻一多到戴望舒/孙绍振(《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99. 新时代的恋旧情结——闻一多的文化心态研究/许祖华(《南都学坛》2001年第5期)
  100. 闻一多诗集《红烛》的艺术追求/刘殿祥(《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01. 现代学术背景下的文化熔铸──论作为文学史家的闻一多/杨扬(《开放时代》2001年第6期)
  102. 闻一多楚辞研究新思维简论/翟振业(《云梦学刊》2001年第6期)
  103. 闻一多戏剧艺术的春天/李光荣(《学术探索》2001年第6期)
  104. 2002年

  105. 新诗格律建设的理性思考——闻一多先生三首旧诗解读/万龙生(《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第1期)
  106. 郭沫若、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的审美差异/宋凤英(《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107. 幻象:一个意蕴丰厚的诗学概念——论闻一多的“幻象说”/卢惠余(《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08. 彝族歌舞与闻一多《〈九歌〉古歌舞剧悬解》/李光荣(《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09. 蛮性:救治现代柔弱人性的灵丹——论曹禺和闻一多戏剧合作的基点/李光荣(《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10. 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的交融——论闻一多《死水》的形式美/李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11. 闻一多与屈原/岳凯华(《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12. 论闻一多文艺思想的嬗变/李乐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13. 寻求学术上对话的平台——《学者闻一多》评论/王志清(《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14. 闻一多“唯美主义”研究的分类和反思/李乐平(《学术交流》2002年第3期)
  115. 闻一多“文化的国家主义”再读解/潘皓(《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16. 闻一多和朱自清治学方法比较/章原 王启才(《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17. 中西艺术结合的宁馨儿——论闻一多对唯美主义的借鉴和对民族特色的继承/李乐平(《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18. 在“古典盛宴”和“现代窗口”之间吟唱的诗人──闻一多诗歌审美意象解析/张文刚(《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19. 理想诗人与爱国诗人/张敏(《滁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120. 闻一多对屈原和《楚辞》研究的重大贡献/程凯华(《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21. 论闻一多求学时期教育文化思想的现代取向/刘殿祥(《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22. 童心美——闻一多诗美的重要显现/曾方荣(《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第S1期)
  123. 2003年

  124. 闻一多:从国家主义到民主主义——一个真正爱国者的思想轨迹/张恩和 张洁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25.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雷颐(《炎黄春秋》2003年第1期)
  126. 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雷颐(《炎黄春秋》2003年第1期)
  127. 闻一多早期诗歌活动的现代品格/胡绍华(《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28. 闻一多艺术思想之理论探源/张吉兵(《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29. 浅谈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程维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30. 闻一多整理唐代文献的一般思路及特色/杨天保(《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31. 斗士、学者和良师——试析闻一多整理古文献的学术动力和现实意义/杨天保(《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32. 如诗的神秘的格律派三诗人/田慧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133. 闻一多的新诗理论与批评/黄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34. 闻一多神话研究解析/陈泳超(《民族艺术》2003年第3期)
  135. 中西合璧的“宁馨儿”——从闻一多格律诗的后续影响谈起/毛海莹(《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36. 论闻一多强力情感文艺批评观/田美丽(《江汉论坛》2003年第4期)
  137. 艺术是本体的自我赋形——闻一多艺术本体论思想论析/张吉兵 张吉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38. 论闻一多的诗人气质对其唐诗研究的影响/郑晓霞(《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39. 闻一多诗学理论与新诗形式的现代化建构/刘海波 魏建(《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
  140. 闻一多文体论/李征宙(《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41. “唯一”:闻一多爱国诗篇的深度评价/江锡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42. 舞蹈的发现——闻一多艺术类型论研究之二:读《说舞》/张吉兵(《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43. 20世纪几位杰出的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启示/舒大清(《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144. 2004年

  145. 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与《诗经·邶风·凯风》/何善周 李思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1期)
  146. 闻一多艺术类型论研究之一:读《字与画》/张吉兵(《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47.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爱国新诗内容之比较/张建宏(《襄樊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48. 在语言困境中挣扎的诗人——浅论闻一多的语言体验/蒋晓梅(《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
  149. 孜孜以求,追溯民族文化之源——论闻一多的神话研究/郑守江(《北方论丛》2004年第2期)
  150. 闻一多《诗经》研究著作考辨/朱金发(《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51. 论闻一多先生关于古籍整理“三项课题”的思想/杨天保(《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52. 说闻一多“诗唐”说/阎琦 刘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53. 论闻一多对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贡献/刘介民(《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54. 试论闻一多的主体精神论/张吉兵(《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55. 茅盾、闻一多神话研究的比较/储冬爱(《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156. 闻一多《伏羲考》与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转型/龙文玲(《民族艺术》2004年第4期)
  157. 从诗人到学者——评闻一多1930—1932在青岛两年的学术研究/杨洪勋 吴力群(《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58. 论闻一多诗歌实践的局限/王薇(《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159. 古典新义——闻一多整理古籍的成就/文春霞(《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
  160. 论闻一多诗学的“多元意识”/吴艳(《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
  161. 闻一多诗学的意义/王光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62. 严谨求实 勇于创新——闻一多古代文学研究略论/徐希平(《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63. 闻一多与新诗的“标准化”/江锡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64. 抗战时期闻一多的学者生存方式/李文平(《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65. 乾嘉后学和西学东渐——简析闻一多的学术构成/文春霞(《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0期)
  166. 历史碰撞中的抉择——论全球化语境中闻一多新诗的民族化建构/张文莉(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67. 闻一多诗歌翻译的美学研究/刘红岭(西北大学,2004年)
  168. 2005年

  169. 闻一多的唐诗学观/龚贤(《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70. 闻一多的唐诗学观/龚贤(《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71. 闻一多诗论“脚镣说”新论/许霆(《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72. 契合与传承——波德莱尔与闻一多比并零谈/文雅(《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73. 新人文主义与闻一多的《诗的格律》/俞兆平(《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74. 闻一多《女神》批评与《红烛》创作考论/刘静 万龙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75. 闻一多整理古籍的真善美标准/杨天保(《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76. “诗中有画”的界限与适度——对闻一多《秋色》的另一种解读/王桂妹(《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77. 闻一多的屈原研究——闻一多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纪念/龚贤(《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2期)
  178. 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和唐诗观/胡光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79. 论“国剧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胡叠(《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80. 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新诗创作/吴投文(《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81. 闻一多:一生因爱而精彩/林碧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82. 闻一多诗歌中的象征笔法/卢惠余(《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83. “东方色彩”的自觉追求与建构——闻一多诗美实践与诗学理想再阐释/王桂妹(《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84. 诗人之“人”的创造——郭沫若与闻一多的诗文化比较/郝明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85. 闻一多:一座连接古今中西的“诗桥”/江锡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86. 鲁迅、闻一多新诗理论与创作之比较/权绘锦(《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87. 来自生命的矛盾 来自矛盾的残破——论闻一多诗歌中的“残破”现象/胡言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88. 闻一多:爱国的诗人与革命的学者——对诗集《死水》和《诗经》研究的比较分析/李红秀(《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89. 闻一多的戏剧活动对当今戏剧创作的启示/李光荣(《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90. 从读者接受心态看闻一多诗歌流行的原因/磨有积(《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91. 闻一多文学创作析论/刘雪梅 刘惠文(《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92. 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王晴佳(《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93. 闻一多前期文艺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原因分析/李乐平(《北方论丛》2005年第4期)
  194. 论闻一多的戏剧观及其局限性/杨迎平 黄忠来(《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95. 论闻一多新诗批评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魏洪丘(《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96. 作为奇迹之《奇迹》的多种解读及其原因/李乐平(《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97. 闻一多早期诗艺理论的建构与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影响/曾方荣(《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98. 论闻一多思想的现代性构建及其表述/朱华阳(《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99. 青年闻一多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排拒/胡秦葆 薛锦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200. 由“红”到“黑”:对闻一多诗歌意象的一种阐释/李冰封(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01. 2006年

  202. 论闻一多诗歌的象征艺术倾向/卢惠余(《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03. 闻一多、徐志摩诗律论比较/许霆(《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04. 论闻一多诗歌的色彩美/范黎来(《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05. 闻一多的《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周晓瑜(《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
  206. 新月也遮不住的感伤——论新月诗派的感伤气质/潘国美(《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07. 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的闻一多——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翟广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08. 文化的民族主义、唯美主义和基督教信仰——论前期闻一多的思想构成及其特点/刘勇 杨志(《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09. 闻一多文化诗学论/黄曼君(《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
  210. 试论闻一多诗的基督教意蕴/柏钰(《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11. 闻一多诗歌与英美近现代诗/胡绍华(《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212. 差异自有契合在——鲁迅和闻一多艺术态度及人格之比较/李乐平(《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13. 宗白华、闻一多新诗“绘画美”理论的比较分析/任玉强(《太原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14. 一项难以实现的诗学规划——闻一多“三美”主张新论/张德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15. 闻一多与唯美主义/李佳憶 张能泉(《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16. 由红到黑:对闻一多诗歌意象的一种阐释/吕进 李冰封(《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17. 源于深爱的两首“讽刺诗”——论闻一多《死水》与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周亚明(《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18. 谈闻一多新诗的“建筑美”/邱明会(《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19. 在想象与真实之间——论闻一多的情诗/李蕾(《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20. 闻一多并非“唯美主义”诗人/栾好问(《南都学坛》2006年第5期)
  221. 闻一多最后的两项戏剧杰作/李光荣(《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22. 闻一多:诗画歌吟——闻一多与新诗绘画美关系述略/江锡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23. 格律追求与现实表现的《死水》/李乐平(《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24. 浪漫和唯美向度的《红烛》/李乐平(《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25. 21世纪视野中的闻一多/郭小聪(《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26. “英美体验”下的“中国诗学”诉求——论闻一多与新诗“规范化”/陈红旗(《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27. “清华中国文学系的柱石”——闻一多与大学中文教育/商金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28. 徘徊在理智与情感间的低吟浅唱——论闻一多的爱情诗/杨涛(《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29. 《红烛》下的死亡观照:以死为生的孤高诗人/叶瑞莲(《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230. 闻一多的“诗缘情”论/方丽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31. 试论闻一多诗学实践中的“东方色彩”/沈理玮(《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第7期)
  232. 闻一多爱情诗的审美特质/陆铭(《学术交流》2006年第8期)
  233. 非常时代的审美自觉——论闻一多的文学思想/庄锡华(《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
  234. 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刘殿祥(《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
  235. 时代的“宁馨儿”——从“蕴藉、神秘”看闻一多新诗的民族化建构/张文莉(《电影评介》2006年第20期)
  236. 戴着脚镣跳舞——论闻一多的新诗美学原则及实践/丰晓流(《电影评介》2006年第21期)
  23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白宪娟(山东大学,2006年)
  238. 2007年

  239. 闻一多殉难的文化意义解读/黄曼君 梁笑梅(《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40. 20世纪闻一多现代诗论研究述评/张文莉(《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241. 闻一多与《诗经》研究/翁金坤(《南平师专学报》2007年第1期)
  242. 抒情还是叙事——论《九歌》注释的两种立场/谷口洋(《职大学报》2007年第1期)
  243. 压出来的“新”——论闻一多在性灵与故纸堆之间的挣扎/王鸿莉(《云梦学刊》2007年第1期)
  244. “诗”与“史”的缠绵——试论闻一多的诗人气质对其文学史研究的影响/程振兴(《云梦学刊》2007年第1期)
  245. 闻一多与传媒之关系略论/徐希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期)
  246. 闻一多对大学文学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思考与探索/秦方奇(《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2期)
  247. “时代精神”与“以大为美”:闻一多辞赋评论二题/何新文 洪敏(《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48. 闻一多新诗“绘画美”原则的质疑/彭春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49. 闻一多先生《死水》赏析/李晓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50. T·S·艾略特的《荒原》与闻一多的《死水》比较/徐振忠(《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51. 闻一多著作的版本演变和全集成型/刘殿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52. 闻一多大学教育思想浅论/户松芳(《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53. 杜甫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影响——以胡适、闻一多、冯至为例/孔令环(《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
  254. 对于闻一多爱情诗的文化思考/郑守江(《北方论丛》2007年第6期)
  255. 展现风骨 唯实求新——编撰《拍案颂——闻一多纪念与研究图文录》的体会/闻立树、闻立欣(《新视野》2007年第6期)
  256. 闻一多先生的王绩研究及其启发意义/张红磊(《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57. 中国现代书装设计史上的耀眼双星——鲁迅、闻一多对中国现代书装设计的重大贡献/李芃、冬春(《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58. 闻一多诗歌的生命意识/阮志南(《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S1期)
  259. 闻一多新诗叠句探析/欧阳骏鹏(《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260. 文化国家主义的诉求:闻一多“大江”时期诗作的审美内核/王向阳(《名作欣赏》2007年第8期)
  261. 论闻一多对新诗及新诗语言的贡献/欧阳骏鹏(《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262. 论英诗诗体对闻一多的影响/王珂(“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2007年)
  263. 闻一多诗歌与英美近现代诗/胡绍华(“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2007年)
  264. 2008年

  265. 论闻一多的爱国诗创作/李乐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66. 论闻一多的艺术美育观/姚国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67. 《拍案颂》:走近闻一多的一座宽阔桥梁/闻立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68. 闻一多与《楚辞校补》及其他/闻立树 闻立欣(《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69. 默默的探索者与勇敢的盗火人——闻一多与李金发的象征诗创作比较论/卢惠余(《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70. 西南联大的校园氛围与闻一多精神之养成/周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71. 闻一多诗作诗论及杂文与人格的方正和圆满/李乐平(《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72. 闻一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业绩/商金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73. 新诗的“原质”与“非诗化”思想:闻一多新诗理论综论/鲍昌宝(《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74. 论郭沫若对闻一多的评价/刘殿祥(《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275. 从《神话与诗》看闻一多的研究方法/袁君煊(《新余高专学报》2008年第2期)
  276. 闻一多旧体诗论略/雷磊(《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
  277. 济慈对闻一多诗学理论的影响/陈莉萍(《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78. 新时期长篇闻一多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新世纪国内外闻一多研究动态(上)/李乐平(《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79. 论闻一多对传统诗学的继承与发展/姚国斌(《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80. 论闻一多诗歌的文化心理裂变/杨永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81. 闻一多政治思想嬗变新论/李乐平(《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282. 中西艺术结合产生的宁馨儿——闻一多新诗理论简论/孙璐璐(《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83. 闻一多的神话研究与民族国家建构/牟泽雄(《民族论坛》2008年第5期)
  284. 论生命意识对宫体诗与宇宙意识的链接/任竞泽(《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85. 一样的挽歌,不一样的诗情——评闻一多的《也许》和何其芳的《花环》/孙维屏(《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6期)
  286. 不衰的精神,永恒的人格——从《死水》解读看闻一多的人格精神/赵强 杨攀攀(《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7期)
  287. 文学发展圭臬:受的方向——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解读/郑辅耀(《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288. 流浪汉、流囚、拷问者——论闻一多诗歌中的主体演变特征/李蕾(《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24期)
  289. 时代激流中的转变与坚守——四十年代的闻一多之研究/傅梅(苏州大学,2008年)
  290. 继承与发展——闻一多新旧诗歌比较研究/徐云霄(四川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