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思 蔡尚思
  蔡尚思(1905~2008),号中睿,福建德化县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专家。早年受教于王国维、梁启超、陈垣等名家,平生治学,以古典文学为基础,以史哲结合为专业,以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为重点,成就卓著,著作等身。
 
  1. 《中国思想研究法》
  2. 《中国历史新研究法》
  3. 《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正补编)》
  4. 《中国文化史要论》
  5. 《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6. 《孔子思想体系》
  7. 《蔡元培》
  8. 《王船山思想体系》
  9. 《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
  10.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
  11. 《中国礼教思想史》
  12. 《周易思想要论》
  13. 《蔡尚思自传》
  14. 《论语导读》
  15. 《墨子思想要论》
  16. 《蔡尚思选集》
  17. 《蔡尚思全集》(共8册)
  1.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的大争论(《学术月刊》1961年第5期)
  2. 梁启超在政治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地位——再论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体系问题(《学术月刊》1961年第6期)
  3. 四论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体系问题——读陈旭麓同志的“辛亥革命后的梁启超思想”(《学术月刊》1961年第12期)
  4. 论章炳麟的思想面貌及其变化原因——章炳麟思想研究之二(《学术月刊》1962年第6期)
  5. 谈谈过去、现在和今后对于孔学问题的争论(《学术月刊》1962年第7期)
  6. 康有为黄金时代的思想体系和评价(《学术月刊》1963年第9期)
  7. 论孔子中庸及其变革思想的实质(《学术月刊》1963年第11期)
  8. 论宋恕的思想(蔡尚思、金冲及合撰,《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1期)
  9. 辞书建设是当务之急(《辞书研究》1979年第1期)
  10. 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11. 对几种有关孔子思想评价的看法(《历史教学》1979年第2期)
  12. 论佛教的三纲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
  13. 我苦学的一些经历(1979年10月)
  14. 陈垣同志的学术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
  15. 论清末佛学思想的特点(《学术月刊》1981年第3期)
  16. 顾颉刚创建的新疑古派——《古史辨》派作用的具体分析(《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
  17. 顾颉刚先生治学的几个特点(《文史哲》1981年第6期)
  18. 论公孙龙的违反辩证法——与冯友兰先生论“白马非马”(《哲学研究》1981年第7期)
  19.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思想运动——资产阶级各派主要的反孔反封建思想(《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1年》
  20. 我和词典(《辞书研究》1982年第1期)
  21. 孔子思想问题的百家争鸣(《哲学研究》1983年第2期)
  22. 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编辑之友》1983年第2期)
  23. 我的一种治学方法——以《王船山思想体系》为例(《文史哲》1983年第6期)
  24. 关于文化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4年第1期)
  25. 研究船山思想应当实事求是(《船山学刊》1984年第1期)
  26. 上海大教联与信史实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27. 傅山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晋阳学刊》1984年第5期)
  28. 回顾 总结 探索——我对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看法(《教育发展研究》1985年第2期)
  29. 嵇文甫同志的治学和为人(《文史哲》1985年第6期)
  30. 我党系统传播列宁建党学说的第一人——论蔡和森建党理论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贡献(《湘潮》1985年第6期)
  31. 孙中山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研究述评(《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
  32. 孔子思想体系属于哪种类型?(《孔子研究》1986年第1期)
  33. 中国现代文化与向西方求真理——谈谈中国文化应走的道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34. 对孔学的争鸣是发展中国文化的关键——孔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哲学研究》1986年第3期)
  35. 孔子一生都尚礼(《哲学研究》1986年第6期)
  36. 朱熹的书院教育与礼教思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37. 黄宗羲学术思想的独特地位——纪念他逝世二百九十周年(《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S1期)
  38. 王国维在学术上的独特地位(《探索与争鸣》1986年第6期)
  39. 孙中山的中心思想和历史地位(《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
  40. 黄宗羲反君权思想的历史地位(《文史哲》1987年第2期)
  41. 朱熹思想的来源、核心和评价(《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
  42. 一位被冷落的大思想家——袁枚(《文史哲》1988年第5期)
  43. 司马迁是寓思想于历史的模范——表面尊孔实则反儒(《学术月刊》1988年第9期)
  44. 朱子学研究的新方向(《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1988年)
  45. 我对杜国庠同志的回忆与评价——纪念杜老诞辰一百周年(《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46.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47. 孔子的礼学体系——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四十周年(《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
  48. 朱子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年)
  49. 孔子论“仁”的重点和范围——析孔子宗法名分性的仁学(《孔子研究》1991年第1期)
  50. 墨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文史哲》1991年第5期)
  51. 中国思想文化形成儒墨两大系统(《中国哲学史》1992年第1期)
  52. 天人合一论即各家的托天立论——读钱穆先生最后一篇文章有感(《中国文化》1993年第1期)
  53. 中华文化的过去与今后(《哲学研究》1993年第12期)
  54. 我要为中国大思想家李贽呼冤──李贽的批孔堪称天下第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
  55. 中国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读三篇有关文化的大文章有同感(《江海学刊》1995年第3期)
  56. 我的四点看法──关于“天人合一”及其他(《瞭望》1995年第9期)
  57. 我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观(《河北学刊》1995年第4期)
  58. 今后新文化应当是“辩证发展”(《文史哲》1996年第1期)
  59. 儒学非宗教而起了宗教的作用(《文史哲》1998年第3期)
  60. 辩证发展的新世纪学术(《学术月刊》2000年第1期)
  61. 我的学术之路(《学术界》2000年第6期)
  62. 杨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纪念杨时诞辰950周年专集》,2003年)
  63. 儒教是宗教(《文汇报》2001年7月28日)
  64. 中国礼教思想之我见(《学术界》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