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入收藏

 

 
 

 

相关文章
黄宾虹、陈树人等《蒹葭图》册考释
兼论黄节与诸家之关系
一代鸿儒黄节
陈去病义结秋社
近代诗人陈去病
相关链接

语言学驿站

陈去病故居

 

黄节 (1873~1935)

  原名晦闻,字玉崑,号纯熙。甘竹右滩人。清末在上海与章太炎、马叙伦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刊印《风雨楼丛书》,创办《国粹学报》。民国成立后加入南社,长居北京,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一度出任广东教育厅厅长。以诗名世,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合称岭南近代四家。著有《蒹葭楼集》。作品兼见唐诗的文采风华与宋诗的峭健骨格,人称“唐面宋骨”。对先秦、汉魏六朝诗文颇多精当见解,著有《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魏文帝魏武帝诗注》、《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鲍参军诗注集说》、《谢康乐诗注》、《谢宣城诗注》、《顾亭林诗说》等。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清华园里,有好几位不向当局卖账的学者,他们以学人的风骨,维护着学术的尊严,其中有一位就是精通国学的顺德人(甘竹右滩人)黄节。无论是汪精卫电召出席所谓“国难会议”,还是陈济棠邀任教育厅长,他就是坚辞不就。
  其实,黄节本是一个热衷时局的人。早年他在顺德简岸读书草堂就读时就与同窗以匡世扶危相勉励。后浪迹大江南北,广泛接触进步人士,接受反清思想,一意从事文化救国事业。为此,他曾变卖祖业,赴上海与章太炎、邓实、马叙伦等创报刊,办学会,阐发反清思想,写下大量爱国诗文,还曾为胡汉民草拟《誓师北伐文》。
  袁世凯复辟帝制期间,黄节频频撰文抨击,致遭忌恨。此后,不再从事新闻舆论工作,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1917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专授中国诗学。1922年拒任北洋政府秘书长。后曾担任过一年的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兼通志馆馆长。因对时局不满,于1929年辞职,仍回北大,同时兼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
  黄节一生以诗名世,作品兼有唐诗的风采风华与宋词的骨格峭健,人称“唐面宋骨”。在学术方面,对先秦、汉魏六朝诗文颇有见地,学界视为一代宗师,著述达10余部之多。
  1935年1月24日,黄节病逝于北京,归葬广东白云山御书阁畔。


邓实(1877~?)

 

 

字秋枚,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19岁南归,游广东经学名家简朝亮草堂。庚子后,痛感亡国无日,于1902年在上海创办《政艺通报》,“其大旨则欲决植民权,以排斥专制,为变政之根本。1905年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刊行《国粹学报》,宣传排满革命,虽抗师命而不止。邓实发表的学术文章并不多,擅长政论,《国涟保存论》、《国学真论》、《古学复兴论》诸文,使之成就为国粹理论的主要构造者之一。邓实以国粹派的组织者和理论家而闻名于时,柳亚子称誉他”是了不起的人物“。


陈去病(1874—1933)

近代诗人。字巢南,一字佩忍,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人。祖上以经营榨油业致富。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家乡组织雪耻学会,响应维新运动。二十九年(1903)赴日,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次年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会。同年,为纪念明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在安徽府中学堂与黄滨虹等组织黄社。次年,到上海编辑《国粹学报》,与吴梅等组织神交社。三十四年(1908),在绍兴府中学堂组织匡社。为了纪念秋瑾,又在杭州组织秋社。次年,在苏州与柳亚子、高旭一起创办南社。武昌起义后创办《大汉报》,在绍兴为越社主编《越铎日报》。1913年,参加讨袁的"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粤"护法"。1922年,孙中山督师北伐,陈去病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后曾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

早年,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作用(《论戏剧之有益》)。在诗歌主张上,陈去病和柳亚子同调,推尊"唐音"。1917年,柳亚子受到南社内外的宋诗派的围攻时,陈去病曾奋起支持。他激烈地指责宗法江西诗派的闽派诗人陈宝琛、郑孝胥等,认为"其声益噍杀而厉"。在散文写作上,他反对分门别户,尤其反对桐城派。他说:"文无论古今,总祈一是,义理、词章、考据三者何适而不可,只须用得其当而已,于彼宗派何与乎?"(《五石脂》)

陈去病的诗大多为咏怀之作,集中抒发了诗人推翻清朝统治的壮志。《将赴东瀛赋以自策》写离乡去国,探求救国真理的愿望。《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写年华虚度而所志不遂的怅惘。《图南一首赋别》劝慰妻子以"补天填海"的千秋大业为重,不必为远别感伤。《访安如》写向挚友辞行,"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相信尽管道路崎岖,但终有胜利相见的一日。

陈去病的诗,体现了清末《国粹学报》派的特点,即借历史作反清的宣传。《□门四律》追怀宋末文天祥等抗元事迹,《题明孝陵图》抒发"几时还我旧山河"的抱负,《题郑延平战捷图》、《自厦门泛海登鼓浪屿有感》写对于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思念,《校定〈长兴伯遗集〉书其后》、《九月初七日新安江上观水嬉,并为有明尚书苍水张公作周忌》等诗,缅怀明末抗清英雄吴易、张煌言、瞿式耜等人。这类诗易于为具有民族思想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但是缺少民主主义思想。陈去病的散文散见于清末民初的报章杂志,其中的《明遗民录》是为明末遗民、义士所作的传记集,《五石脂》是记载东南文人抗清事迹的笔记,兼具诗话、文话的性质,均发表于《国粹学报》。著有《浩歌堂诗钞》,并辑有《清秘史》、《陆沉丛书》等。


高旭(1877~1925)

近代诗人。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江苏金山人。出身大地主家庭。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松江创办《觉民》杂志。三十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任江苏分会会长,创办《醒狮》杂志。三十二年,在上海创办健行公学,曾以一夜之力伪造石达开遗诗,刊刻印行,发生很大影响。三十三年,与陈去病、柳亚子一起创立南社。加入国学保存会。辛亥革命后,任金山军政分府司法长。他反对与袁世凯妥协。1912年,与人展开"孔墨异同之辨",认为墨子是民主主义者,孔子是君主主义者,尊孔必将危害共和政体。1913年,任众议院议员。1923年,因参加曹锟贿选,受到舆论谴责。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诗人发表声明,宣布"不再承认其社友资格"(1923年10月29日《民国日报》)。

高旭较多地接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他反对"专讲保存国学的倾向",认为"国因时势而迁移,则学亦宜从时势而改变"。对传统文化,主张"拾其精英,弃其糟粕"(《学术沿革之概论》)。但是也偶有动摇,笼统地鼓吹过"保存国学"。反映到创作思想上,他反对"伪韩伪杜",剽窃模拟。认为"世界日新,文界、诗界当造出一新天地"。但又说:"新意境、新理想、新感情的诗词,终不若守国粹的用陈旧语句为愈有味也。"(《愿无尽庐诗话》)

高旭作诗,主张"鼓吹人权,排斥专制,唤起人民独立思想,增进人民种族观?quot;(同前)。《路亡国亡歌》指斥帝国主义对中国路权的掠夺,号召人民同心同德,奋起斗争:"倘使我民一心一身一脑一胆团结与之竞,彼虽狡焉思启难逞强权强。"《海上大风潮起作歌》指斥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号召人民奋起推翻。他的诗,常常洋溢着一种甘愿为国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如"大事毕矣吃一刀,滚滚头颅好男子"(《登金山卫城怀古》);"炸弹光中觅天国,头颅飞舞血流红"(《盼捷》)。

高旭以歌行见长。其优点是跳踉恣肆,热气腾腾,表现了革命鼓动诗歌的特色;其缺点是浅露粗糙,锤炼不足。辛亥革命后,看不到出路,思想苦闷、□徨,诗风也随之变化,叱咤风云的气概日少,而缠绵悲戚的成分日多。

高旭早年受过"诗界革命"的影响。他的少数诗以儒、释、道三教掌故与近代科学知识相糅合,走谭嗣同、夏曾佑路子。他的另一些诗则效法黄遵宪的《军歌》等新体,比较通俗,不受五、七言束缚,可以配谱歌唱,如《女子唱歌》、《爱祖国歌》、《军国民歌》、《光复歌》等。

著有《天梅遗集》。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web@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