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首页 | 国学资讯 | 国学论坛 | 投稿选登 | 国学入门 | 国学产品 | 请您留言
2008年
第4期
目 录

天赋观念论的现代化进程
──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

许 昂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2006级)

 

  同古希腊哲学不同,进入近代后代关于哲学的探讨显然更具人文色彩,并且随着通讯科技发展,人们可以在不同哲学家的思想中看到交织、对立和传承,一些哲学经典问题的讨论甚至得以绵延至今。因此当我企图从近代哲学史中抽离出某一位思想巨匠时,却发现他诸方面的想法可能只是彼此关联,但其中一些局部与同时期哲学家的思想却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我决定放弃特定的某位伟人而抓住某个闪光点剖析,完成这篇论文。而天赋观念论对我而言无疑是群星中最闪耀的部分。

  我们教导幼童球是圆形的,理所当然地判断善恶,不屑于回答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将类似于此的知识运用的如此理直气壮,却不知谁给了人类“圆”、“善恶”、“三角形”这些概念。是神来之笔,经验共识,抑或仅仅是人类大脑共有的一条小褶皱?当你开始思索这个问题时,你本人就已经站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十字路口上了。然而我今天并不想充当一个指南针,因为当我脚踏当下回望历史时,发现如果以现代为目标,经验论和唯理论可能只是共同促进天赋观念向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催化剂而已。至此我已表达了自己渴望成为地图的意愿,让我们仅谈一点距离和路况的问题吧。

  无法否认的是每个人脑海中都有无数个观念,而且数目起码是要比周边的可感事物多的。并且显然,这些观念有的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另一些则由思想自己创造。这时先驱笛卡尔就站了出来,指出自己制造的观念是虚构的,外部原因中可感事物制造的观念是外来的,而上帝制造的观念则是天赋的,并借此分类定义了“天赋观念”的概念,为任一观念成为天赋观念设立了三个门槛:来自上帝、明白清楚、与实在相符。

  然而笛卡尔设立天赋观念的意义何在呢?我以为他旨在确立一个人类认识的基础。拥有天赋观念,我们就等于拥有了事物本质属性的相关知识。在那个经典的蜡块例子中,笛卡尔说,“有人把它(蜡块)挪到火旁边,它的味道消失了,香气蒸发了,颜色改变了,形状失掉了,体积变大了,它变成了液体,变热了,很难拿手来捏了,就是在上面敲敲也不会发出任何声音了。”“……剩下的只不过是有广延、有弹性、可以变动的东西。”的确,蜡块变成蜡泥,但我们仍见蜡块,或者说,蜡块观念是失不掉也化不了的,甚至有一刻世界上的蜡块都不复存在,这个观念仍扎根于我们头脑中。人类从上帝处得到这样根深蒂固而又真实可靠的观念,即可由此检验其他,从而获取知识。

  这些思想是跨时代的。在一个宗教真空时期,笛卡尔将“我思”的氧气带给人类。尽管此时我们仍需要上帝推一把,但天赋观念毕竟奠定了真理和知识的基础,使得后来的哲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到在此起点后的长足发展上。虽然笛卡尔的思想徘徊于上帝和广延之间,但后来人类能动性的作用却由此迸发出来。斯宾诺莎即是沿着这个方向前行的。最近1千克国际标准砝码的质量因莫名原因减轻了50微克,这个微不足道的变化引起了全世界物理学家的恐慌,因为这50微克足以颠覆世界。人类是如此需要一个永恒的标尺,在哲学中亦不例外。斯宾诺莎就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即当我们企图证明观念、方法正确时,首先要证明被运用来证明的观念、方法正确。这个循环可以无限后退,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持续坍塌,若要这一运动终止,除非它碰到一堵名叫“真观念”的墙,它既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方法论的前提,成为我们衡量真理、获取知识的基础,取代了天赋观念的位置。而天赋就是制造这一标尺的力量。

  可以看到,在这里天所赋予的已经不再是现成的观念,而是制造实在观念的能力。这种体系有些类似中国哲学的“道生万物”,道本身属无,但可生一进而生万物。同理天赋也不是既有知识,但可生真观念,真观念再由一点发散出更多正确的观念和方法。这是一个与不可知论完全相反的推论过程,于是我们获得知识,认识世界。

  斯宾诺莎另外的创举是放弃了安瑟尔谟那一套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在他的天赋理论中是没有人格神的。原初的实体,即天赋中的“天”是自然。这无疑是一场自我解放,自然赋予人能力的事实是这样自明,以致斯宾诺莎可以把心思放在人如何获取真理这部分内容上了。至此我们仍未脱离外助,但至少与宗教哲学拉来些距离了。

  洛克的批判与莱布尼茨德反批判使得天赋观念论又往前跨出了一步。两位哲学家面临的是两大阵营间不可逾越的天堑,但如果一定要将他们分党别派时,又会意识到他们思想的统一是多于对立的。

  洛克用白板说与唯理论抗衡,他认为心灵生而如白板,即在原初状态下人没有观念,能在这块白板上留下记号的只有经验。这种反驳显然是针对笛卡尔的,确切说打击的是天赋与人类观念,然而对斯宾诺莎却没有威胁性。同时他把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反省的主题则是心灵。那么心灵是什么,产生于何处?这又为唯理论者留下了活扣。这一切在莱布尼茨化解批判的同时也成为天赋观念论成熟的又一助力。

  莱布尼茨没有全盘否定经验,而是将经验引为发现真理的机缘。此时他已明确指出天赋观念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天赋是一种能力,并且尽管我们可能感觉不到,但它仍是存在的,并在我们获得真理的道路上起来源作用。经验与天赋观念的关系是指因为经验,才是潜在天赋观念显现出来,使人类最终习得知识。这种二维综合作用的论调——尽管是明显偏向天赋观念和唯理论的,但似乎已可见康德思想的雏形,含有包容并举的色彩。

  至此,天赋观念论完成了向天赋能力论的转化。这一过程不能被决绝地断定为更科学,但起码它是更接近当代思潮的,称得上是一个现代化进程。遗憾的是尽管我主观上想将该问题放在完整的思维空间顺序上探讨,并蓄意无视两大阵营的鸿沟,但天赋观念论毕竟是以唯理论为主导的一种观点,这其中经验作用体现得太少,并且从尚且依赖宗教过渡到绝对注重人的心灵能力,算是越来越专断跋扈了,恰如同那句广告词——“世界因我存在”。然而这一体系确实从它的角度回答了我和世界关系的问题,同时也深深吸引了这之后一批又一批的研究者。至于那些中和或综合的工作,自留给后来的哲学家完成了。

  参考书目: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出版社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笛卡尔:《笛卡尔思辨哲学》,尚新建等译,九州出版社

2008-9-19

上一页    下一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