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 熹

 

数据整理:尹小林



 卷十二·学六 



  ◎持守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士毅 

    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夔孙 

    古人言志帅、心君,须心有主张,始得。升卿 

    心若不存,一身便无所主宰。祖道 

    才出门,便千岐万辙,若不是自家有个主宰,如何得是!道夫 

    心在,群妄自然退听。文蔚 

    人只有个心,若不降伏得,做甚么人!一作:“如何做得事成!”僩 

    人只一心。识得此心,使无走作,虽不加防闲,此心常在。季札 

    人精神飞扬,心不在壳子里面,便害事。节 

    未有心不定而能进学者。人心万事之主,走东走西,如何了得!砥 

    “只外面有些隙罅,便走了。”问:“莫是功夫间断,心便外驰否?”曰: “只此心才向外,便走了。”端蒙 

    人昏时,便是不明;才知那昏时,便是明也。广 

    人心常炯炯在此,则四体不待羁束,而自入规矩。只为人心有散缓时,故立 许多规矩来维持之。但常常提警,教身入规矩内,则此心不放逸,而炯然在矣。 心既常惺惺,又以规矩绳检之,此内外交相养之道也。升卿 

    今人心耸然在此,尚无惰慢之气,况心常能惺惺者乎!笔心常惺惺,自无客 虑。升卿 

    古人瞽史诵诗之类,是规戒警诲之意,无时不然。便被他恁地炒,自是使人 住不著。大抵学问须是警省。且如瑞岩和尚每日间常自问:“主人翁惺惺否?” 又自答曰:“惺惺。”今时学者却不如此。文蔚 

    人之本心不明,一如睡人都昏了,不知有此身。须是唤醒,方知。恰如磕睡, 彊自唤醒,唤之不已,终会醒。某看来,大要工夫只在唤醒上。然如此等处,须 是体验教自分明。士毅 

    人有此心,便知有此身。人昏昧不知有此心,便如人困睡不知有此身。人虽 困睡,得人唤觉,则此身自在。心亦如此,方其昏蔽,得人警觉,则此心便在这 里。广 

    “学者工夫只在唤醒上。”或问:“人放纵时,自去收敛,便是唤醒否?” 曰:“放纵只为昏昧之故。能唤醒,则自不昏昧;不昏昧,则自不放纵矣。”广 

    心只是一个心,非是以一个心治一个心。所谓存,所谓收,只是唤醒。广 

    人惟有一心是主,要常常唤醒。敬仲 

    须是猛省!淳 

    人不自知其病者,是未尝去体察警省也。升卿 

    只是频频提起,久之自熟。文蔚 

    学者常用提省此心,使如日之升,则群邪自息。他本自光明广大,自家只著 些子力去提省照管他,便了。不要苦著力,著力则反不是。伯羽 

    试定精神看一看,许多暗昧魍魉各自冰散瓦解。太祖月诗曰:“未离海底千 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日未上时,黑漫漫地,才一丝线,路上便明。伯羽 

    人常须收敛个身心,使精神常在这里。似担百十斤担相似,须硬著筋骨担! 贺孙 

    大抵是且收敛得身心在这里,便已有八九分了。却看道理有窒碍处,却於这 处理会。为学且要专一。理会这一件,便只且理会这一件。若行时,心便只在行 上;坐时,心便只在坐上。贺孙 

    学者须常收敛,不可恁地放荡。只看外面如此,便见里面意思。如佛家说, 只於□□都看得见。才高,须著实用工,少间许多才都为我使,都济事。若不细 心用工收敛,则其才愈高,而其为害愈大。又曰:“昔林艾轩在临安,曾见一僧 与说话。此僧出入常顶一笠,眼视不曾出笠影外。某所以常道,他下面有人,自 家上面没人。”贺孙 

    学者为学,未问真知与力行,且要收拾此心,令有个顿放处。若收敛都在义 理上安顿,无许多胡思乱想,则久久自於物欲上轻,於义理上重。须是教义理心 重於物欲,如秤令有低昂,即见得义理自端的,自有欲罢不能之意,其於物欲, 自无暇及之矣。苟操舍存亡之间无所主宰,纵说得,亦何益!铢 

    今於日用间空闲时,收得此心在这里截然,这便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 便是浑然天理。事物之来,随其是非,便自见得分晓:是底,便是天理;非底, 便是逆天理。常常恁地收拾得这心在,便如执权衡以度物。贺孙 

    人若要洗刷旧习都净了,却去理会此道理者,无是理。只是收放心,把持在 这里,便须有个真心发见,从此便去穷理。敬仲 

    大概人只要求个放心,日夕常照管令在。力量既充,自然应接从容。敬仲 

    今说求放心,说来说去,却似释老说入定一般。但彼到此便死了;吾辈却要 得此心主宰得定,方赖此做事业,所以不同也。如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即此 心也;“率性之谓道”,亦此心也;“修道之谓教”,亦此心也;以至於“致中 和”,“赞化育”,亦只此心也。致知,即心知也;格物,即心格也;克己,即 心克也。非礼勿视听言动,勿与不勿,只争毫发地尔。所以明道说:“圣贤千言 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收拾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今且须就心上做得主 定,方验得圣贤之言有归著,自然有契。如中庸所谓“尊德性”,“致广大”, “极高明”,盖此心本自如此广大,但为物欲隔塞,故其广大有亏;本自高明, 但为物欲系累,故於高明有蔽。若能常自省察警觉,则高明广大者常自若,非有 所增损之也。其“道问学”,“尽精微”,“道中庸”等工夫,皆自此做,侭 有商量也。若此心上工夫,则不待商量赌当,即今见得如此,则更无闲时。行时, 坐时,读书时,应事接物时,皆有著力处。大抵只要见得,收之甚易而不难也。 大雅 

    学者须是求放心,然後识得此性之善。人性无不善,只缘自放其心,遂流於 恶。“天命之谓性”,即天命在人,便无不善处。发而中节,亦是善;不中节, 便是恶。人之一性,完然具足,二气五行之所禀赋,何尝有不善。人自不向善上 去,兹其所以为恶尔。韩愈论孟子之後不得其传,只为後世学者不去心上理会。 尧舜相传,不过论人心道心,精一执中而已。天下只是善恶两端。譬如阴阳在天 地间,风和日暖,万物发生,此是善底意思;及群阴用事,则万物彫悴。恶之在 人亦然。天地之理固是抑遏阴气,勿使常胜。学者之於善恶,亦要於两夹界处拦 截分晓,勿使纤恶间绝善端。动静日用,时加体察,持养久之,自然成熟。谟 

    求放心,乃是求这物;克己,则是漾著这一物也。端蒙 

    许多言语,虽随处说得有浅深大小,然而下工夫只一般。如存其心与持其志, 亦不甚争。存其心,语虽大,却宽;持其志,语虽小,却紧。只持其志,便收敛; 只持其志,便内外肃然。又曰:“持其志,是心之方涨处便持著。”贺孙 

    再问存心。曰:“非是别将事物存心。赐录云:“非是活捉一物来存著。” 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便是存心之法。如说话觉得不是,便莫 说;做事觉得不是,便莫做;亦是赐录作“只此便是”。存心之法。”季札  (赐同。)

    存得此心,便是要在这里常常照管。若不照管,存养要做甚么用!

    问存心。曰:“存心不在纸上写底,且体认自家心是何物。圣贤说得极分晓。 孟子恐後人不识,又说四端,於此尤好玩索。”季札 

    或问存心。曰:“存心只是知有此身。谓如对客,但知道我此身在此对客。” 方子 

    记得时,存得一霎时,济得甚事!文蔚 

    但操存得在时,少间他喜怒哀乐,自有一个则在。祖道 

    心存时少,亡时多。存养得熟後,临事省察不费力。祖道 

    “平日涵养之功,临事持守之力。涵养、持守之久,则临事愈益精明。平日 养得根本。固善,若平日不曾养得,临事时便做根本工夫,从这里积将去。若要 去讨平日涵养,几时得!”又曰:“涵养之则,凡非礼勿视听言动,礼仪三百, 威仪三千,皆是。”僩 

    明底人便明了,其他须是养。养,非是如何椎凿用工,只是心虚静,久则自 明。士毅 

    持养之说,言之,则一言可尽;行之,则终身不穷。榦 

    或言静中常用存养。曰:“说得有病。一动一静,无时不养。”僩 

    惜取那无事底时节。因说存养。儒用 

    人之一心,当应事时,常如无事时,便好。人杰 

    平居须是俨然若思。升卿 

    三国时,朱然终日钦钦,如在行阵。学者持此,则心长不放矣。升卿 

    或问:“初学恐有急迫之病?”曰:“未要如此安排,只须常恁地执持。待 到急迫时,又旋理会。”贺孙 

    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栽,只如种得一物在此。但涵养 持守之功继继不已,是谓栽培深厚。如此而优游涵泳於其间,则浃洽而有以自得 矣。苟急迫求之,则此心已自躁迫纷乱,只是私己而已,终不能优游涵泳以达於 道。端蒙 

    大凡气俗不必问,心平则气自和。惟心粗一事,学者之通病。横渠云:“颜 子未至圣人,犹是心粗。”一息不存,即为粗病。要在精思明辨,使理明义精; 而操存涵养无须臾离,无毫发间;则天理常存,人欲消去,其庶几矣哉!大雅 

    人能操存此心,卓然而不乱,亦自可与入道。况加之学问探讨之功,岂易量 耶!盖卿 

    人心本明,只被物事在上盖蔽了,不曾得露头面,故烛理难。且彻了盖蔽底 事,待他自出来行两匝看。他既唤做心,自然知得是非善恶。伯羽 

    或问:“此心未能把得定,如何?”曰:“且论是不是,未须论定不定。” 此人曾学禅。柄 

    心须常令有所主。做一事未了,不要做别事。心广大如天地,虚明如日月。 要闲,心却不闲,随物走了;不要闲,心却闲,有所主。

    人须将那不错底心去验他那错底心。不错底是本心,错底是失其本心。广 

    心得其正,方能知性之善。祖道 

    今说性善。一日之间,动多少思虑,萌多少计较,如何得善!可学 

    学者工夫,且去翦截那浮泛底思虑。文蔚 

    人心无不思虑之理。若当思而思,自不当苦苦排抑,反成不静。异端之学, 以性自私,固为大病。然又不察气质情欲之偏,率意妄行,便谓无非至理,此尤 害事。近世儒者之论,亦有流入此者,不可不察。

    凡学须要先明得一个心,然後方可学。譬如烧火相似,必先吹发了火,然後 加薪,则火明矣。若先加薪而後吹火,则火灭矣。如今时人不求诸六经而贪时文 是也。寿昌 

    人亦须是通达万变,方能湛然纯一。砥 

    一者,其心湛然,只在这里。伯羽 

    把定生死路头!方子 

    扶起此心来斗!方子 

    圣人相传,只是一个字。尧曰“钦明”,舜曰“温恭”。“圣敬日跻”。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节 以下论敬。

    尧是初头出治第一个圣人。尚书尧典是第一篇典籍,说尧之德,都未下别字, “钦”是第一个字。如今看圣贤千言万语,大事小事,莫不本於敬。收拾得自家 精神在此,方看得道理尽。看道理不尽,只是不曾专一。或云:“‘主一之谓敬。’ 敬莫只是主一?”曰:“主一又是‘敬’字注解。要之,事无小无大,常令自家 精神思虑尽在此。遇事时如此,无事时也如此。”伯羽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 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 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天理明,自不消讲学。人性本明,如宝 珠沉溷水中,明不可见;去了溷水,则宝珠依旧自明。自家若得知是人欲蔽了, 便是明处。只是这上便紧紧著力主定,一面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 如游兵攻围拔守,人欲自消铄去。所以程先生说“敬”字,只是谓我自有一个明 底物事在这里。把个“敬”字抵敌,常常存个敬在这里,则人欲自然来不得。夫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紧要处正在这里!铢 

    圣贤言语,大约似乎不同,然未始不贯。只如夫子言非礼勿视听言动,“出 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言忠信,行笃敬”,这是一副当说话。到孟子 又却说“求放心”,“存心养性”。大学则又有所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至程先生又专一发明一个“敬”字。若只恁看,似乎参错不齐,千头万绪,其实 只一理。道夫曰:“泛泛於文字间,祇觉得异。实下工,则贯通之理始见。”曰: “然。只是就一处下工夫,则馀者皆兼摄在里。圣贤之道,如一室然,虽门户不 同,自一处行来便入得,但恐不下工夫尔。”道夫 

    因叹“敬”字工夫之妙,圣学之所以成始成终者,皆由此,故曰:“修己以 敬。”下面“安人”,“安百姓”,皆由於此。只缘子路问不置,故圣人复以此 答之。要之,只是个“修己以敬”,则其事皆了。或曰:“自秦汉以来,诸儒皆 不识这‘敬’字,直至程子方说得亲切,学者知所用力。”曰:“程子说得如此 亲切了,近世程沙随犹非之,以为圣贤无单独说‘敬’字时,只是敬亲,敬君, 敬长,方著个‘敬’字。全不成说话!圣人说‘修己以敬’,曰‘敬而无失’, 曰‘圣敬日跻’,何尝不单独说来!若说有君、有亲、有长时用敬,则无君亲、 无长之时,将不敬乎?都不思量,只是信口胡说!”僩 

    问:“二程专教人持敬,持敬在主一。浩熟思之:若能每事加敬,则起居语 默在规矩之内,久久精熟,有‘从心所欲,不逾矩’之理。颜子请事四者,亦只 是持敬否?”曰:“学莫要於持敬,故伊川谓:‘敬则无己可克,省多少事。’ 然此事甚大,亦甚难。须是造次颠沛必於是,不可须臾间断,如此方有功,所谓 ‘敏则有功’。若还今日作,明日辍,放下了又拾起,几时得见效!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都少个敬不得。如汤之‘圣敬日跻’,文王‘小心翼翼’之类, 皆是。只是他便与敬为一。自家须用持著,稍缓则忘了,所以常要惺惺地。久之 成熟,可知道‘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子止是持敬。”浩 

    因说敬,曰:“圣人言语,当初未曾关聚。如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 大祭’等类,皆是敬之目。到程子始关聚说出一个‘敬’来教人。然敬有甚物? 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 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浩 

    程子只教人持敬。孔子告仲弓亦只是说“如见大宾,如承大祭”。此心常存 得,便见得仁。夔孙 

    敬,只是收敛来。程夫子亦说敬。孔子说“行笃敬”,“敬以直内,义以方 外”。圣贤亦是如此,只是工夫浅深不同。圣贤说得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恶形焉。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 不能反躬,天理灭矣!节 

    为学有大要。若论看文字,则逐句看将去。若论为学,则自有个大要。所以 程子推出一个“敬”字与学者说,要且将个“敬”字收敛个身心,放在模匣子里 面,不走作了,然後逐事逐物看道理。尝爱古人说得“学有缉熙於光明”,此句 最好。盖心地本自光明,只被利欲昏了。今所以为学者,要令其光明处转光明, 所以下“缉熙”字。缉,如“缉麻”之“缉”,连缉不已之意。熙,则训“明” 字。心地光明,则此事有此理,此物有此理,自然见得。且如人心何尝不光明。 见他人做得是,便道是;做得不是,便知不是,何尝不光明。然只是才明便昏了。 又有一种人自谓光明,而事事物物元不曾照见。似此光明,亦不济得事。今释氏 自谓光明,然父子则不知其所谓亲,君臣则不知其所谓义。说他光明,则是乱道! 雉 

    今说此话,却似险,难说。故周先生只说“一者,无欲也”。然这话头高, 卒急难凑泊。寻常人如何便得无欲!笔伊川只说个“敬”字,教人只就这“敬” 字上捱去,庶几执捉得定,有个下手处。纵不得,亦不至失。要之,皆只要人於 此心上见得分明,自然有得尔。然今之言敬者,乃皆装点外事,不知直截於心上 求功,遂觉累坠不快活。不若眼下於求放心处有功,则尤省力也。但此事甚易, 只如此提醒,莫令昏昧,一二日便可见效,且易而省力。只在念不念之间耳,何 难而不为!大雅 

    “敬”字,前辈都轻说过了,唯程子看得重。人只是要求放心。何者为心? 只是个敬。人才敬时,这心便在身上了。义刚 

    人之为学,千头万绪,岂可无本领!此程先生所以有“持敬”之语。只是提 撕此心,教他光明,则於事无不见,久之自然刚健有力。骧 

    “而今只是理会个敬,一日则有一日之效,一月则有一月之效。”因问或问 中程子谢尹所说敬处。曰:“譬如此屋,四方皆入得。若从一方入到这里,则那 三方入处都在这里了。”夔孙 

    程先生所以有功於後学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人之心性,敬则常存, 不敬则不存。如释老等人,却是能持敬。但是他只知得那上面一截事,却没下面 一截事。觉而今恁地做工夫,却是有下面一截,又怕没那上面一截。那上面一截, 却是个根本底。卓 

    今人皆不肯於根本上理会。如“敬”字,只是将来说,更不做将去。根本不 立,故其他零碎工夫无凑泊处。明道延平皆教人静坐。看来须是静坐。盖卿 

    “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

    “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一主乎此,更无内外精粗之间。

    先立乎其大者。持敬。方 

    敬则万理具在。节 

    仲思问“敬者,德之聚”。曰:“敬则德聚,不敬则都散了。”伯羽 

    敬胜百邪。泳 

    只敬,则心便一。贺孙 

    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

    人常恭敬,则心常光明。道夫 

    敬则天理常明,自然人欲惩窒消治。方 

    人能存得敬,则吾心湛然,天理粲然,无一分著力处,亦无一分不著力处。 方 

    敬是个扶策人底物事。人当放肆怠惰时,才敬,便扶策得此心起。常常会恁 地,虽有些放僻邪侈意思,也退听。贺孙 

    敬不是只恁坐地。举足动步,常要此心在这里。淳 

    敬非是块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而後谓之敬。只是有所 畏谨,不敢放纵。如此则身心收敛,如有所畏。常常如此,气象自别。存得此心, 乃可以为学。砥 

    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

    敬,只是一个“畏”字。焘 

    敬无许多事。方 

    “敬,只是收敛来。”又曰:“敬是始终一事。”节 

    问敬。曰:“一念不存,也是间断;一事有差,也是间断。”

    问:“敬何以用工?”曰:“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柄 

    “心走作不在此,便是放。夫人终日之间,如是者多矣。‘博学,审问,慎 思,明辨,力行’,皆求之之道也。须是敬。”问敬。曰:“不用解说,只整齐 严肃便是。”升卿 

    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恪”,“动容貌,整 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工焉,则所谓直内,所谓主一, 自然不费安排,而身心肃然,表里如一矣。升卿 

    或问:“主敬只存之於心,少宽四体亦无害否?”曰:“心无不敬,则四体 自然收敛,不待十分著意安排,而四体自然舒適。著意安排,则难久而生病矣。”

    何丞说:“敬不在外,但存心便是敬。”先生曰:“须动容貌,整思虑,则 生敬。”已而曰:“各说得一边。”方 

    “坐如尸,立如齐”,“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恭,口容止,气容 肃”,皆敬之目也。升卿 

    今所谓持敬,不是将个“敬”字做个好物事样塞放怀里。只要胸中常有此意, 而无其名耳。振 

    元思问:“持敬易散漫,如何?”曰:“只唤著,便在此。”可学 

    或问:“持敬患不能久,当如何下功夫?”曰:“某旧时亦曾如此思量,要 得一个直截道理。元来都无他法,只是习得熟,熟则自久。”铢 

    问:“人於诚敬有作辍。”曰:“只是在人,人须自责。如‘为仁由己’, 作与辍都不干别人事,须是自家肯做。”又问:“如此时须是勉强?”曰:“然。” 去伪。

    或问:“先持敬,令此心惺惺了,方可应接事物,何如?”曰:“不然。” 伯静又问:“须是去事物上求。”曰:“亦不然。若无事物时,不成须去求个事 物来理会。且无事物之时,要你做甚么?”贺孙 

    “动出时也要整齐,平时也要整齐。”方问:“乃是敬贯动静?”曰:“到 头底人,言语无不贯动静者。”方 

    问:“敬通贯动静而言。然静时少,动时多,恐易得挠乱。”曰:“如何都 静得!有事须著应。人在世间,未有无事时节;要无事,除是死也。自早至暮, 有许多事。不成说事多挠乱,我且去静坐。敬不是如此。若事至前,而自家却要 主静,顽然不应,便是心都死了。无事时敬在里面,有事时敬在事上。有事无事, 吾之敬未尝间断也。且如应接宾客,敬便在应接上;宾客去後,敬又在这里。若 厌苦宾客,而为之心烦,此却是自挠乱,非所谓敬也。故程子说:‘学到专一时 方好。’盖专一,则有事无事皆是如此。程子此段,这一句是紧要处。”僩 

    学者当知孔门所指求仁之方,日用之间,以敬为主。不论感与未感,平日常 是如此涵养,则善端之发,自然明著。少有间断,而察识存养,扩而充之,皆不 难乎为力矣。造次颠沛,无时不习。此心之全体皆贯乎动静语默之间,而无一息 之间断,其所谓仁乎!

    “敬且定下,如东西南北各有去处,此为根本,然後可明。若与万物并流, 则如播糠眯目,上下四方易位矣!如伊川说:‘聪明睿知,皆由是出。’方曰: “敬中有诚立明通道理?”曰:“然。”方 

    大率把捉不定,皆是不仁。人心湛然虚定者,仁之本体。把捉不定者,私欲 夺之,而动摇纷扰矣。然则把捉得定,其惟笃於持敬乎!”直卿 端蒙 

    问:“主敬时私欲全不萌,此固是仁。或於物欲中打一觉悟,是时私欲全无, 天理尽见,即此便是仁之全体否?”曰:“便是不如此。且如在此静坐时,固敬。 应事接物,能免不差否?只才被人叫时,自家便随他去了。须於应事接物上不错, 方是。这个便是难。”僩 

    问:“人如何发其诚敬,消其欲?”曰:“此是极处了。诚,只是去了许多 伪;敬,只是去了许多怠慢;欲,只是要窒。”去伪 

    诚、敬、寡欲,不可以次序做工夫。数者虽则未尝不串,然其实各是一件事。 不成道敬则欲自寡,却全不去做寡欲底功夫,则是废了克己之功也。但恐一旦发 作,又却无理会。譬如平日慎起居,节饮食,养得如此了,固是无病。但一日意 外病作,岂可不服药。敬只是养底功夫。克己是去病。须是俱到,无所不用其极。 端蒙 

    敬如治田而灌溉之功;克己,则是去其恶草也。端蒙 

    问持敬与克己工夫。曰:“敬是涵养操持不走作;克己,则和根打并了,教 他尽净。”又问敬斋箴。曰:“此是敬之目,说有许多地头去处。”僩 

    问:“且如持敬,岂不欲纯一於敬?然自有不敬之念,固欲与己相反,愈制 则愈甚。或谓只自持敬,虽念虑妄发,莫管他,久将自定,还如此得否?”曰: “要之,邪正本不对立,但恐自家胸中无个主。若有主,邪自不能入。”又问: “不敬之念,非出於心。如忿欲之萌,学者固当自克,虽圣贤亦无如之何。至於 思虑妄发,欲制之而不能。”曰:“才觉恁地,自家便挈起了。但莫先去防他。 然此只是自家见理不透,做主不定,所以如此。大学曰:‘物格,而後知至;知 至,而後意诚。’才意诚,则自然无此病。”

    问:“尝学持敬。读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如此颇觉有力。只是瞑目 静坐时,支遣思虑不去。或云,只瞑目时已是生妄想之端。读书心在书,为事心 在事,只是收聚得心,未见敬之体。”曰:“静坐而不能遣思虑,便是静坐时不 曾敬。敬只是敬,更寻甚敬之体?似此支离,病痛愈多,更不曾做得工夫,只了 得安排杜撰也。”人杰 

    “大凡学者须先理会‘敬’字,敬是立脚去处。程子谓:‘涵养须用敬,进 学则在致知。’此语最妙。”或问:“持敬易间断,如何?”曰:“常要自省得。 才省得,便在此。”或以为此事最难。曰:“患不省察尔。觉得间断,便已接续, 何难之有!‘操则存,舍则亡’,只在操舍两字之间。要之,只消一个‘操’字。 到紧要处,全不消许多文字言语。若此意成熟,虽‘操’字亦不须用。‘习矣不 察’,人多错看此一语。人固有事亲孝,事兄弟,交朋友亦有信,而终不识其所 以然者,‘习矣,而不察也’。此‘察’字,非‘察物’之‘察’,乃识其所以 然也。习是用功夫处,察是知识处。今人多於‘察’字用功,反轻了‘习’字。 才欲作一事,却又分一心去察一心,胸中扰扰,转觉多事。如张子韶说论语,谓 ‘察其事亲从兄之心,霭然如春,则为仁;肃然似秋,则为义’。只要自察其心, 反不知其事亲、从兄为如何也。故夫子教人,只说习。如‘克己复礼’,是说习 也;视听言动,亦是习;‘请事斯语’,亦是习。孟子恐人不识,方说出‘察’ 字。而‘察’字最轻。‘习’字最重也。”次日,陈一之求先生书“涵养须用敬, 进学则在致知”字以为观省之益。曰:“持敬不用判公凭。”终不肯写。谟 

    或问:“一向把捉,待放下便觉恁衰飒,不知当如何?”曰:“这个也不须 只管恁地把捉。若要去把捉,又添一个要把捉底心,是生许多事。公若知得放下 不好,便提掇起来,便是敬。”曰:“静坐久之,一念不免发动,当如何?”曰: “也须看一念是要做甚么事。若是好事,合当做底事,须去幹了。或此事思量未 透,须著思量教了。若是不好底事,便不要做。自家才觉得如此,这敬便在这里。” 贺孙 

    敬,莫把做一件事看,只是收拾自家精神,专一在此。今看来诸公所以不进, 缘是但知说道格物,却於自家根骨上煞欠阙,精神意思都恁地不专一,所以工夫 都恁地不精锐。未说道有甚底事分自家志虑,只是观山玩水,也煞引出了心,那 得似教他常在里面好!如世上一等闲物事,一切都绝意,虽似不近人情,要之, 如此方好。贺孙 

    敬有死敬,有活敬。若只守著主一之敬,遇事不济之以义,辨其是非,则不 活。若熟後,敬便有义,义便有敬。静则察其敬与不敬,动则察其义与不义。如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不敬时如何?“坐如尸,立如齐”,不敬时 如何?须敬义夹持,循环无端,则内外透彻。从周 

    涵养须用敬,处事须是集义。道夫 

    敬、义只是一事。如两脚立定是敬,才行是义;合目是敬,开眼见物便是义。 从周 

    方未有事时,只得说“敬以直内”。若事物之来,当辨别一个是非,不成只 管敬去。敬、义不是两事。德明 

    敬者,守於此而不易之谓;义者,施於彼而合宜之谓。夔孙 

    敬要回头看,义要向前看。寿昌 

    敬。○义。义是其间物来能应,事至能断者是。方 

    “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亦教人静坐。盖精神不定,则道理无凑泊处。”又 云:“须是静坐,方能收敛。”佐 以下论静。

    静坐无闲杂思虑,则养得来便条畅。淳 

    或问:“疲倦时静坐少顷,可否?”曰:“也不必要似禅和子样去坐禅方为 静坐。但只令放教意思好,便了。”僩 

    始学工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 处。譬如人居家熟了,便是出外,到家便安。如茫茫在外,不曾下工夫,便要收 敛向里面,也无个著落处。士毅 

    或问:“不拘静坐与应事,皆要专一否?”曰:“静坐非是要如坐禅入定, 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莫令走作闲思虑,则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一。及其有 事,则随事而应;事已,则复湛然矣。不要因一事而惹出三件两件。如此,则杂 然无头项,何以得他专一!只观文王‘雝雝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 保’,便可见敬只是如此。古人自少小时便做了这工夫,故方其洒扫时加帚之礼, 至於学诗,学乐舞,学弦诵,皆要专一。且如学射时,心若不在,何以能中。学 御时,心若不在,何以使得他马。书、数皆然。今既自小不曾做得,不奈何,须 著从今做去方得。若不做这工夫,却要读书看义理,恰似要立屋无基地,且无安 顿屋柱处。今且说那营营底心会与道理相入否?会与圣贤之心相契否?今求此心, 正为要立个基址,得此心光明,有个存主处,然後为学,便有归著不错。若心杂 然昏乱,自无头当,却学从那头去?又何处是收功处?故程先生须令就‘敬’字 上做工夫,正为此也。”大雅 

    人也有静坐无思念底时节,也有思量道理底时节,岂可画为两涂,说静坐时 与读书时工夫迥然不同!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道理,只此便是涵养,不 是说唤醒提撕,将道理去却那邪思妄念。只自家思量道理时,自然邪念不作。 “言忠信,行笃敬”,“立则见其参於前,在舆则见其倚於衡”,只是常常见这 忠信笃敬在眼前,自然邪妄无自而入,非是要存这忠信笃敬,去除那不忠不敬底 心。今人之病,正在於静坐读书时二者工夫不一,所以差。僩 

    一之问:“存养多用静否?”曰:“不必然。孔子却都就用处教人做工夫。 今虽说主静,然亦非弃事物以求静。既为人,自然用事君亲,交朋友,抚妻子, 御僮仆。不成捐弃了,只闭门静坐,事物之来,且曰:‘候我存养!’又不可只 茫茫随他事物中走。二者须有个思量倒断始得。”顷之,复曰:“动时,静便在 这里。动时也有静,顺理而应,则虽动亦静也。故曰:‘知止,而後有定;定, 而後能静。’事物之来,若不顺理而应,则虽块然不交於物以求静,心亦不能得 静。惟动时能顺理,则无事时能静;静时能存,则动时得力。须是动时也做工夫, 静时也做工夫,两莫相靠,使工夫无间断,始得。若无间断,静时固静,动时心 亦不动,动亦静也。若无工夫,则动时固动,静时虽欲求静,亦不可得而静,静 亦动也。动、静,如船之在水,潮至则动,潮退则止;有事则动,无事则静。此 段,徐居甫录。说此次日,见徐,云:“事来则动,事过了静。如潮头高,船也 高;潮头下,船也下。”虽然,‘动静无端’,亦无截然为动为静之理。如人之 气,吸则静,嘘则动。又问答之际,答则动也,止则静矣。凡事皆然。且如涵养、 致知,亦何所始?但学者须自截从一处做去。程子:‘为学莫先於致知。’是知 在先。又曰:‘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则敬也在先。从此推去,只管恁地。” 砥 

    心於未遇事时须是静,及至临事方用,重道此二字。便有气力。如当静时不 静,思虑散乱,及至临事,已先倦了。伊川解“静专”处云“不专一则不能直遂。” 闲时须是收敛定,做得事便有精神。┿ 

    心要精一。方静时,须湛然在此,不得困顿,如镜样明,遇事时方好。心要 收拾得紧。如颜子“请事斯语”,便直下承当。及“犯而不校”,却别。从周 

    静便定,熟便透。义刚 

    静为主,动为客。静如家舍,动如道路。不翕,则不能直遂。僩 

    静时不思动,动时不思静。文蔚 

    静中动,起念时。动中静,是物各付物。方 

    人身只有个动、静。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动中有静,如 “发而皆中节”处,便是动中之静。祖道 

    问:“动、静两字,人日间静时煞少,动时常多。”曰:“若圣人动时亦未 尝不静,至众人动时却是胶扰乱了。如今人欲为一事,未尝能专此一事,处之从 容不乱。其思虑之发,既欲为此,又欲为彼,此是动时却无那静也。”端蒙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止於仁敬者,静也;要止於仁与敬 者,便是动。只管是一动一静,循环无端,所以谓“动极复静,静极复动”。如 人嘘吸:若嘘而不吸,则须绝;吸而不嘘,亦必壅滞著不得。嘘者,所以为吸之 基。“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 安身,以崇德也。”大凡这个都是一屈一信,一消一息,一往一来,一阖一辟。 大底有大底阖辟消息,小底有小底阖辟消息,皆只是这道理。砥 

    古人唯如此,所以其应事敏,不失机。今人躁扰,却失机。○今随事匆匆, 是以动应动,物交物也。○以静应。兵家亦言。主静,点著便有。方 

    因看“心,生道也”,云:“不可以湖南之偏而废此意。但当於安静深固中 涵养出来。此以静应动,湖南以动应动。动静相涵。”○应物。物与我心中之理 本是一物,两无少欠,但要我应之尔。方谓:“冲漠无朕”一章通此。物心共此 理。定是静,应者是动。○通书云:“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 动也。动直则公,公则溥。”其致公平,静也。不可无应者。动处亦是仁,定者 是义。亦是各正性命,所谓贞也。如木开花结实,实成脱离,则又是本来一性命, 元无少欠。方云:“人自是一个天地。木实不能自知,而物则如此。人灵,能知 之者矣。”方 

    吴公济云:“逐日应接事物之中,须得一时辰宁静,以养卫精神。要使事愈 繁而心愈暇,彼不足而我有馀。”其言虽出於异说,然试之亦略有验,岂周夫子 所谓主静者邪!道夫 

    被异端说虚静了後,直使今学者忙得更不敢睡!方 

    问:“心存时也有邪处。”曰:“如何?”泳曰:“有人心、道心。如佛氏 所谓‘作用是性’,也常常心存。”曰:“人心是个无拣择底心,道心是个有拣 择底心。佛氏也不可谓之邪,只是个无拣择底心。到心存时,已无大段不是处了。” 胡泳 

    要得坐忘,便是坐驰。道夫 

    静坐久时,昏困不能思;起去,又闹了,不暇思。德明 

    与好谐戏者处,即自觉言语多,为所引也。方 


返 回

web@guoxue.com  webmaster@guoxue.com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